資源簡介 (共33張PPT)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學習目標: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目錄第一章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習題檢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一章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這就決定了新中國必須面對世界頭號強國的長期、尖銳、激烈的侵略威脅。美國先后在中國臺灣、朝鮮、越南布置了三條針對中國的戰線,并采用種種手段威脅、遏制新中國,企圖給新中國的生存造成重重困難。——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摘自《共同綱領》社會主義陣營資本主義陣營美國海外駐軍和軍事基地1.背景:①國內:新中國成立為建立新型外交關系創造了前提;人民政權需要進一步鞏固②國際:兩極對峙,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封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這種新型外交關系有何特點?你能否從中總結其總指導原則?有哪些具體方針?特點: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基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2.內容:方針 內容 作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 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打破外交孤立,維護獨立與主權;出現第一次建交高潮;為國內經濟建設贏得良好國際環境;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力量;奠定了新中國初期外交基本格局(收回海關管理權、駐軍權、內河航行權、教育特權。)為什么采取“一邊倒”?① 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發展經濟的需要。② 戰后兩極格局之下,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遏制中國。③中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相同。④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和擴大新中國的國際影響。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材料1:我們在國際上是屬于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材料2:帝國主義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想鉆進來。有幾個國家想同我們談判建交,我們的方針是寧愿等一等。先把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清除一下,否則就會留下它們活動的余地。——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材料3: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系、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共同綱領》下列材料分別對應新中國初期的哪個外交政策?“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①與蘇聯等一批國家建交,形成一次建交高潮;(1)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奠基巴基斯坦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②1954年,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3年12月中印談判首次提出,1954年6月訪印度、緬甸進一步發展。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3月10日,標題是:紅色中國的周恩來。下面的小字是:一邊參與戰爭,一邊談論和平。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1)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奠基③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④1956年,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家建交;周恩來在亞非會議的補充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1)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奠基(2)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背景:a.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b.中蘇關系惡化;中美仍然敵對;兩個拳頭打人、“兩個中間地帶”中法建交,首任駐法國大使黃鎮(左),向法國總統戴高樂(中)遞交國書后合影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3)20世紀70年代:打開外交新格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國際形勢的變化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一條線、一大片同一緯度的國家(中國、日本經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到美國一線)團結起來這條線周圍一大片的國家(亞非拉地區)團結起來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3)20世紀70年代:打開外交新格局①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交;②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之后,中國迎來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3.成就:(3)20世紀70年代:打開外交新格局啟示:國家利益可以突破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推動國際關系發展;因素:國家利益(決定性因素)、國家實力、國內外形勢、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中蘇、中法、中美的建交過程給我們何種啟示?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4.啟示: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78)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第二章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鄧小平《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建設》(1984年5月29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一)外交政策的調整——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1.背景:(1)國際: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2)國內: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外交政策:全方位、無敵國、不結盟(二)外交成就1.改革開放之初:發展與大國的關系(1)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鄧小平會見美國總統卡特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二)外交成就2.世紀之交:鞏固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1)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等三國的邊界問題。(2)1997年,中國與東盟 “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3)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關系取得新進展。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二)外交成就3.21世紀:全方位外交(1)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2019年中俄將兩國關系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大國關系(2)積極致力于與發展中國家合作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中非合作論壇(3)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BRICS)(4)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聯合國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三章發達國家周邊國家非洲國家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特色1: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1)十八大以來外交成就國際: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國內: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012——至今)1.背景:2.外交成就:和平·合作從弱國無外交到大國外交②實踐創新一堅持 ,三推動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①中國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①理論創新增進中外互信,不斷擴大利益交匯點,謀求共同發展領導人頻繁密集外交活動②關于伊朗核問題等,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③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倡議和推動的“一帶一路”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④通過主場外交,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更公正合理、普惠均衡認識中國外交發展的巨大成就(2)十九大以來外交成就2.外交成就:特色2:全球視野、公正合理、普惠均衡和平·合作·共贏(3)二十大的外交理論創新背景:面對世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理論創新:四個反對、一個宗旨、一個價值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012——至今)為什么說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日益緊密?其動因是什么?原因: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上升,與世界的聯系也前所未有的緊密。動因:中國堅持獨立自主,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事務中秉持正確義利觀,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我們應該作什么樣的選擇?“變”的本質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機制完善。我們的選擇是積極推動世界的正向、和平發展:①政治上堅持正義;②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③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鞏固大國關系,發展周邊關系,加強與亞非國家友好合作關系,④不僅著眼自身發展,還要為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新中國不同時期的外交成就“文革”過 渡 時 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78年新時期徘徊新時代2012年建國初期外交奠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逐步沖破封鎖70年代打開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外交新發展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課堂小結習題檢測第四章1.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發表演講:“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這一講話( )A.確保了亞非國家間的團結合作B.有利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踐和傳播C.表明中國已摒棄意識形態斗爭D.反映中國反對資本主義的鮮明政治立場B2.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對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老撾、柬埔寨五國的援助占援助總額的62.9%,對第三世界其他三十多個國家的援助占援助總額的35.9%。這反映中國( )A.注重發展睦鄰友好關系 B.積極順應區域集團化趨勢C.努力拓展外交活動空間 D.大力推動不結盟運動發展C3.1978年,除了主要領導人頻頻出訪之外,中國政府還于這一年的7月先宣布停止對越南的援助,后又宣布停止對阿爾巴尼亞的一切技術和經濟援助,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發布建交聯合公報。據此推知當時我國政府( )A.努力改善與西方國家關系 B.正在醞釀發展戰略的轉型C.為深化經濟改革創造條件 D.逐步貫徹改革開放的決策B4.1992—2013年,我國累計向聯合國30多項維和行動派出各類人員約2.1萬人次。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后的歐債危機的挑戰,中國通過二十國集團及其他全球經濟治理平臺,采取了一系列擴張性貨幣及財政金融政策。這些舉動說明我國( )A.走新型區域合作的道路 B.注重與發展中國家合作C.對外交往追求經濟利益 D.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D5.下表摘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部分重大主場外交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反映出年份地點外交活動2014北京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6杭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2017北京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7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2018青島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2018北京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得到落實B.新中國實現與西方大國關系的歷史性突破C.中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D.經濟全球化下各國主動與中國發展經貿關系C6.近年來,中國與100多個國家建立或發展了雙邊或多邊的關系網絡,如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國同沙特伊朗及海灣國家的各種聯系,等等。尤其是中國在沙特、伊朗兩個大國之間的成功斡旋,在國際社會廣受好評。這表明,新時代的中國( )A.始終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B.奉行“親、誠、惠、容”理念C.主導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D.探索構建國與國交往新路D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