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授課年級:高一 教材:湘教版美術鑒賞課程名稱 《人間生活》——“南唐之夜” 學時 1課時課標要求 1、本課為單元系列課程,主要涉及四個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分別是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及文化理解。 2、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鑒賞的眼光,從感悟、形式、對比及社會學的角度欣賞美術作品。能結合美術語言描述繪畫如何表現世俗生活。 3、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形成探究式美術學習與深度學習相結合的學習形式。能夠養成一定的審美意識,能有跨學科統整相關背景知識的能力,能夠聯系現實生活,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信息,進行分析、思考和探究美術作品與時代的關系。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出自湘教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二單元輝煌的美術歷程第四課,本單元整體是以歷史順序介紹從古至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術表現形式,學生能夠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對我國及世界美術有初步的縱觀認識。 本節課《人間生活》為大單元課程,通過對中國唐至宋的人物風俗畫,西方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十七世紀兩大典型流派及日本十九世紀的浮世繪,講述不同時期不同那個文化背景下的美術作品是如何表現世俗生活的?!度碎g生活》大單元分為五課時(一:中國唐代 二:中國五代 三:中國宋代 四:西方文藝復興 五:西方十七世紀)進行以表現人間世俗生活為主線的美術作品鑒賞學習。 3、本課將以《人間生活》單元課程第二課時:“中國五代南唐”為主要內容,以南唐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為例,介紹南唐表現世俗生活人物畫的藝術特色。課時學習重點 學生能夠運用美術核心素養判斷分析畫面如構圖及推敲人物畫的內在表現課時學習難點 學生能夠掌握作品中作者對時空的轉換形式理解作品內涵學情分析 高中生思維活躍,見解獨到,本課以主人公的客觀生活為場景,以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為背景,與歷史知識息息相關,課程內容側重從學生角度體會藝術家如何表現對時間和空間轉換的完美運用,高中生理解能力極強,能夠通過情境式的鑒賞及學生自己的表演理解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課時學習目標 通過對《韓熙載夜宴圖》的學習,了解中國傳統連續故事繪畫的形式。 通過學習了解畫家運用明線和暗線去展示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如實且巧妙的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以及對人物的內心的刻畫,了解作品的更深層次的內涵,為之后的人物畫賞析形成深度學習的習慣。 分析理解《韓熙載夜宴圖》中巧妙的構圖形式和作者對時間和空間的自然轉換之法,并能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情節去詮釋作品中的時空轉換之法。 通過對作品的學習深刻了解我國古代畫家對生活的態度和細致入微的觀察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了解唐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相關歷史知識。上課前需準備紙筆。學習策略 小組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學習 環節 學習任務設計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落實目標導入 新課 問題導入,教師提問:通過“圖像識讀”把握兩個提示語找出符合條件的作品。引出課題人間生活——“南唐之夜”。 選項中展示為錯誤順序的“韓熙載夜宴圖”。 學生思考回答。 面對新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測試了解美術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3.錯誤的“圖”為之后活動做伏筆。環節一 :作品由來 教師設問:為什么說這是一幅充滿政治色彩的歷史人物畫呢?這還要從作品的由來說起。 展示并解讀明線和暗線內容。 教師設問:了解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后大家想一想畫家顧閎中該怎樣去完成后主李煜交給他的任務呢?a畫自己的所見所聞b是否會帶有個人感彩/ 學生思考 本環節的設置意在讓學生通過《韓熙載夜宴圖》的由來引發思考,引導學生追尋繪畫中的明線于暗線找尋藝術家眼中想要表現得是一個什么樣的歷史人物,同時通過故事中的時代背景了解統治階級的內在矛盾的日益加劇通過跨學科知識去了解人物的處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環節二 :欣賞復場面 教師設問:作品是怎樣揭露貴族的窮奢至極的生活的?(觀后感用幾個成語概括) 欣賞視頻《韓熙載夜宴圖復原場面》(2分鐘) 學生觀察后回答:場面宏大、歌舞升平、觥籌交錯等。 本環節的設置通過對復原歷史場景的觀察,學生能夠了解南唐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進而對南唐的內憂外患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加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跨學科知識的運用有助于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學習。環節三:畫面復原及糾錯 教師引導:看了復原后的韓熙載夜宴的場景后,大家認為夜宴是從哪里開始的呢?我們先聽一下楊冪是怎樣理解的。 播放視頻(2分鐘) 教師提問:大家對楊冪的判斷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學生回答:我認為韓熙載休息時洗手應該放在敲鼓之后更合理。 本環節的設置,考驗學生觀察分析能力,通過正確的生活習慣去判斷分析畫面正確的組合方式。環節四 :畫面復原一 教師提問:思考與交流“如果你是顧閎中你會怎么安排這幾幅畫面的順序呢? 請給出畫面所對應的編號并講出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2分鐘),組員記錄,組長回答:我們組討論的結果的畫面應該以這樣的順序安排更合理(21345)并講述理由(1分鐘) 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反駁(1分鐘) 通過觀察、思考于交流能夠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與清晰的表述能力;小組探究分析的活動設置,意在讓學生能夠相互補充,從而能條理清晰的解釋每段畫面的銜接,從而落實到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環節五:畫面復原二 教師引導:畫面分五個部分描述了整個夜宴的過程作者將其劃分為1.聽樂(關鍵詞:眾人聽一人演奏)、2.觀舞、3.暫歇、4.清吹、5.散宴。 教師提問:正確的順序是什么? 學生回答:23145。 本環節的設置,學生通過“圖像識讀”完成正確的拼圖還原原作。訓練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環節六:作品分析 教師簡述:第一部分聽樂并播放視頻 、第二部分觀舞并播放視頻、第三部分暫歇、第四部分清吹、第五部分散宴。 學生觀看 本環節的設置,學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描述的全部內容,同時也解析了傳統人物繪畫中連續性繪畫的形式和畫家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反應的時代背景。環節七:作品構圖 分割畫面的時候我們再次看到了作者在構圖上所采用的想法,畫面以一邊展開一邊收放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時空讓人流連忘返。展開畫卷我們看到了在第一段中,以床榻為起始。床只露一角,在畫卷右上方,被褥不整,床上置一琵琶,拉開了夜宴的序幕。因為床只露一角,不刻意把這個“開始”當一個獨立的部分來看待,似乎是一個無限時間中偶然被截出來的一個段落。畫卷展開,隨著最右方榻上的主人韓熙載及狀元郎粲,及榻邊侍女,三人視線重復的暗示,使畫卷有急速展開的欲望。越過擺滿果點的幾案,畫卷下方的賓客,仍和開始的三個人保持同一視線,加強由右向左的行進方向。但是,畫卷上方的紫微郎朱銑,雙手按拍而合,身體已轉向正面,使行進的速度發生變化。經過這一停頓,左邊再次出現的是一組五個人物,幾乎是兩條平行線,身體幾乎一律朝向右方,與卷首的韓熙載、郎粲呼應。但是,他們的面部仍然轉向左方,重復地把視線的行進方向落在這一段的焦點人物——彈琵琶的女子身上,女子背后是一面大的立屏,立屏后露出半身的女子,在嘹看全場,第一段落在這屏后人物的嘹看中結束。 第二段畫面上的八個人物,圍繞著擊鼓和舞蹈的故事中心,仍然以身體和視線的方向,暗示著行進的內在時間。惟一的例外是僧德明,他一身和尚打扮,背向王屋山的舞蹈,視線又不在韓熙載的擊鼓上,他陷入沉思冥想之中,仿佛與四周的聲色無關,仿佛置身于時間與空間之外。 第三部分韓熙載坐在榻上,重新披上衣服,似乎剛擊完鼓,正在洗手,五位侍女在側環繞。他面朝右上,與第二段正在擊鼓的韓熙載面面相覷,似乎在一剎那間,忽然看見了另一個自己,時空的限制完全被破壞了,人可以出入于任何時間與空間之中,無有阻礙。中國的長卷繪畫發展至此,連強硬的劃分第二段與第三段也只是討論上的不得已,真正長卷繪畫企圖達成的時空正是一個渾然不可分的時空企圖把我們從假相的、被分割的時間與空間中救拔出來,達于真正自由逍遙之境。 第四段李家明后又張一立屏,屏側一男子身體朝向右方,是屬于第四段場景中的人物,但是他頭又轉向左方,預告了第五段的開始。這是長卷繪畫中轉換時空的手法。 第五段七個人物中六個朝向右邊,是與長卷由右向左完全相反的行進方向。用反方向的進行,把結尾轉成開始。完美的詮釋了作者對空間和時間的利用,將整個畫面全是為一個不變的永恒整體。始既是終,終既是始。 學生聆聽 本環節為本節重點也是難點,學生了解畫家完美的詮釋了對空間和時間的利用,將整個畫面詮釋為一個不變的永恒整體。始既是終,終既是始。環節八:表演 表演內容:理解與體會作品中時空轉換的形式。 教師選擇畫面中之一的空間轉換內容。 表演要求:選兩位同學利用屏風表演作者自如轉換空間的手法。 學生即興表演 本環節設置:評價,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理解與掌握空間的轉換形式。環節九:小結 本節內容小結分兩部分: 學生閱讀并填空 作品在構圖設計上打破了____和____的傳統觀念,把不同的時間安排在同一幅圖中,多數段落以____分割又巧妙地相互聯結,場景顯得統一完整,布局有起有伏,情節有張有弛。人物位置安排有聚有散、疏密結合賓主得當。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中國古代畫家擁有著細致入微的刻畫能力和對生活的極端熱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 學生填空并閱讀小結內容 教師總結 本環節設置:學生通過本節課程的學習,能準確填空,完善課程小結內容。意在考核學生是否掌握的本節重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