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名稱 《廣而告之——校園藝術節海報設計》教材來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內容來源 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美美與共——校園藝術節設計》主題 以校園藝術節為載體,學習海報設計的視覺語言與創意表達課時 2課時(90分鐘)授課對象 七年級學生設計者一、目標確定的依據1.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審美感知:通過觀察優秀海報作品,感知平面設計中的視覺語言(圖形、色彩、文字、構圖)及其美學規律。 藝術表現:運用美術語言設計校園藝術節主題海報,表達個性化創意。 文化理解:理解海報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體會傳統與現代視覺元素的融合價值。2. 教材分析本課是“校園藝術節設計”單元的開篇,以海報設計為載體,引導學生從信息傳遞、視覺美學、文化表達三個維度展開學習。教材通過任務驅動,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任務一:分析海報構成要素,理解視覺元素的組織邏輯。 任務二:探究字體設計方法,體會文字在信息傳達中的雙重作用(功能性與審美性)。 任務三:綜合運用圖形、色彩、文字等元素完成主題海報創作。3. 學情分析認知基礎:七年級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構圖與色彩知識,但對平面設計的系統性認知較弱。 興趣點:校園藝術節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易激發創作熱情;對字體設計、拼貼等實踐形式感興趣。 挑戰點:需突破“元素堆砌”的誤區,實現信息傳遞與藝術表現的統一。二、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 學習目標評價任務1. 能分析優秀海報作品的構成要素,歸納視覺語言的組織規律(對應審美感知)。通過課堂討論與小組匯報,完成《海報要素分析表》。2. 能設計一組創意字體,體現藝術節主題的個性表達(對應藝術表現)。提交字體設計草圖,結合自評與互評完成《創意字體評價量表》。3. 能綜合運用圖形、文字、色彩等元素,完成一幅兼具功能性與美感的校園藝術節海報(對應文化理解)。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海報作品,闡述設計理念與文化內涵。三、教學重難點重點:海報設計的視覺語言邏輯(主次關系、對比與協調)。 難點:創意元素的有機整合與主題信息的精準傳達。四、教學資源及環境準備材料工具:卡紙、水彩筆、馬克筆、剪刀、膠水、廢舊雜志(用于拼貼)。 數字資源:優秀海報案例PPT、字體設計微課視頻。 環境布置:教室分為“觀察區”(案例展示)與“創作區”(小組工作臺)。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對應目標 評價任務 板書(教師示范)7.1 情境導入 1.角色扮演體驗: 教師提前布置教室墻面為“校園藝術節宣傳欄”,張貼3張風格迥異的海報: A海報:信息雜亂(文字大小混亂、顏色刺眼)。 B海報:純文字排版(無圖形、色彩單調)。 C海報:靳埭強《水墨的年代》(簡約留白,水墨元素)。 學生分組扮演“宣傳委員”,從觀眾視角討論:“哪張海報最吸引你?為什么?” 2.問題驅動思考: 教師拋出問題:“如果讓你設計海報,你會突出哪些信息?” 學生快速在草稿紙上寫出藝術節海報必備元素(如時間、地點、主題、主辦方)。 1.創設真實情境: 播放校園藝術節往期活動花絮視頻(合唱、舞蹈、書畫展),配樂《青春舞曲》。 語言引導:“藝術節是展現同學們才華的舞臺,而一張好海報就像‘無聲的邀請函’,如何讓它既美觀又實用?” 2.對比分析案例: 以A、B、C三張海報為例,拆解設計優劣: A海報:批評“色彩沖突導致視覺疲勞”,示范用色環工具調整配色。 B海報:提問“純文字海報是否缺乏感染力?”,對比加入校徽圖案后的效果。 C海報:解析“水墨線條如何營造東方意境”,聯系校園文化中的傳統元素(如書法社團)。 目標1(審美感知)。 學生能準確指出優秀海報的核心特征(信息清晰、視覺聚焦、文化共鳴)。 核心問題:如何讓海報“吸睛”又“實用”? 關鍵元素:時間、地點、主題、視覺符號 沖突案例:A(混亂) vs C(簡約)7.2 新知學習 環節一:感知精品——海報的視覺語言 1.觀察教材中的“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海報”,用紅筆圈出畫面主體圖形,用藍筆標記輔助文字。 2.小組討論并填寫《海報要素分析表》: 圖形:水墨線條的抽象表達(如波浪象征藝術流動)。 文字:主標題字號最大,副標題居次要位置。 色彩:藍白漸變傳遞寧靜與包容感。 構圖:中心對稱式布局,強化視覺聚焦。 用投影儀放大海報細節,示范分析步驟: 圖形:“水墨暈染的圓形像一輪明月,象征藝術的圓滿與傳承。” 文字:“主標題‘國際藝術節’用粗黑體加投影,即使遠看也清晰醒目。’’ 對比案例:展示一張文字密集的海報,提問:“信息過多會導致什么問題?”(學生答:重點模糊)。 目標1(審美感知):通過視覺要素分解,理解海報設計的邏輯性。 80%學生能準確填寫《海報要素分析表》中的圖形與構圖分析部分。 感知精品——海報四要素 圖形(主體)→ 文字(層級)→ 色彩(情緒)→ 構圖(秩序) 反例:文字堆砌=視覺噪音環節二:體察人品——字體設計的溫度(10分鐘) 1.字體情緒實驗: 用三種字體書寫“藝術節”,貼在黑板對比: 黑體:工整嚴肅(適合正式通知)。 手寫體:活潑潦草(適合創意工作坊)。 隸書:古樸典雅(適合傳統文化主題)。 2.創意挑戰:將“舞”字最后一筆替換為飄帶線條,表現動態感。 播放微課《字體變形技巧》: 變形法:拉長“藝”字豎筆,模仿毛筆飛白效果。 意象法:用音符圖形替換“樂”字的點。 針對性指導:“標題字體需與主題匹配——科技展用棱角分明的字體,書畫展用毛筆質感。” 目標2(藝術表現):通過字體設計實踐,掌握形意結合的表達方法。 學生能完成至少1組主題字體設計(如“國風雅韻”用篆書變形)。 體察人品——字體設計三法 變形(拉長/傾斜) 裝飾(紋理/陰影) 意象(圖形替筆畫) 原則:字如其題,形意合一環節三:體悟藝品——文化符號的現代表達 1.符號轉化實踐:將校徽中的“書本”圖案簡化為抽象幾何圖形(如三角形疊加重疊)。 2.小組辯論: 正方:“傳統剪紙圖案更適合校園藝術節海報。” 反方:“抽象色塊更能吸引年輕人關注。” 展示案例《故宮文創海報·千里江山圖》: 傳統青綠山水→扁平化色塊+金色線條。 解讀:“保留文化基因,用現代語言重新編碼。” 提出設計守則:“尊重傳統不照搬,創新表達不獵奇。” 目標3(文化理解):通過符號轉化辯論,理解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學生能列舉至少1個校園文化符號(如運動會火炬、圖書館鐘樓)并給出設計思路。 體悟藝品——文化表達 傳統符號(剪紙/水墨)→ 現代轉化(幾何/扁平) 設計底線:不扭曲文化內核7.3 藝術實踐(30分鐘) 1.主題定向: 小組抽簽選擇藝術節子主題(如“國風雅韻” “科技未來” “活力校園”)。 2.創意實施: 低技術方案: 拼貼組:用廢舊雜志剪貼圖形,疊加透明硫酸紙渲染背景。 手繪組:結合水墨暈染、馬克筆涂鴉,制作主視覺圖案。 字體設計:為標題“校園藝術節”設計一組創意字體(需體現主題特色)。 3.分層任務: 基礎層:完成信息完整的基礎版海報。 進階層:添加動態箭頭、對話框等引導視覺動線。 巡回指導策略: 對拼貼組:建議“圖形大小對比強化層次感”。 對手繪組:示范“用同一色系漸變避免色彩雜亂”。 展示“快速構圖模板”: 中心式(主體居中,四周放射)。 對角線式(動態平衡)。 網格分欄式(信息清晰)。 目標2、3(藝術表現、文化理解)。 小組互評依據《海報評價量表》: 信息完整度(20分)。 創意獨特性(30分)。 視覺美觀度(30分)。 文化契合度(20分)。文化思辨議題:“商業廣告追求點擊量,校園海報需要什么價值?” 學生活動: 對比分析飲料廣告海報(夸張明星頭像)與公益海報《保護瀕危動物》: 討論:“哪種設計更能打動你?為什么?” 結合校園場景,總結好海報的標準:“服務師生需求,傳遞友善與美。” 教師升華: “設計不僅是技巧,更是責任——用視覺語言讓校園更溫暖。”7.5 總結反思(2分鐘)學生:用便利貼寫下“我的設計靈感來源”或“本節課的啟發”,粘貼至“靈感墻”。 教師結語: “今天的每一幅海報,都是同學們對校園的熱愛。當我們用設計傳遞美好,便是‘美美與共’最好的詮釋。’’六、板書設計廣而告之——校園藝術節海報設計 設計思維:信息×美學×文化 核心口訣:一圖勝千言,文字精且簡 字體設計:變形|裝飾|意象 文化表達:老元素,新表達七、教學反思情景導入的優化: 通過角色扮演與問題海報對比,學生快速進入“設計師”角色,理解海報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不可分割。 需注意控制討論時間,避免偏離主題。 文化思辨的深化: 學生能從“點擊量”與“社會價值”的對比中,理解校園設計的特殊性——服務于人而非商業利益。 實踐環節的分層設計: 拼貼與手繪兼顧不同能力學生,但需準備更多廢舊材料以避免爭搶。 主題升華的自然性: 從“海報設計”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過渡稍顯生硬,可增加學生采訪后勤老師的設計需求案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