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模塊三 地球的表層第七講 居民與聚落 發展與合作目錄CONTENTS知識構建1知識梳理2重難點解析3情境應用4知識構建01導圖知識梳理021. 人口的增長(1)不同時段人口增長特點(2)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特點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較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較 ;②人口數量最多的大洲是 ,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是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是 。低 高 亞洲 非洲 歐洲 教材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人口自然增長率>0,表示人口數量增長。(2)人口自然增長率=0,表示人口數量不變。(3)人口自然增長率<0,表示人口數量減少。教材2. 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區。一般而言,距海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海越遠,人口越稀疏。地區 分布規律 原因稠密區 A亞洲 部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近海地區 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B亞洲 部 C歐洲西部 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D北美洲東部 稀疏區 E撒哈拉沙漠 - 極端干旱F亞馬孫平原 - 過于潮濕G南極地區 - 終年嚴寒稀疏區 H青藏高原 - 地勢高峻東 南 注:人口稠密區的自然增長率不一定高,如歐洲西部人口稠密,但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教材3. 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速度 問題 解決措施 環境污染加劇、資源短缺、就業困難、交通擁擠等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過慢 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 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過快教材1. 世界三大人種教材人種 特點 主要分布地區A 人種 膚色淺白,頭發為金黃色或棕色的波狀發,鼻梁高,體毛較多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亞、北非等B 人種 膚色黃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眼睛為褐色或黑褐色,體毛中等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C 人種 膚色黝黑,頭發黑色且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大洋洲西北部、美洲部分地區白色 黃色 黑色 1. 西亞和北非地區的阿拉伯人屬于白種人。2. 美洲地區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屬于黃種人。3. 印度大部分人口屬于白種人。2. 世界主要語言: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分別為 (世界使用人數最多)、 (使用范圍最廣)、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漢語 英語教材三大宗教 教 伊斯蘭教 佛教地位 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世界第二大宗教 世界第三大宗教發源地 亞洲西部 阿拉伯半島 主要分布區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宗教建筑 教堂 清真寺 佛塔基督 古印度3. 世界三大宗教1. 聚落分類聚落 差異 生產方式 規模 職能鄉村 農業 較小 包括農村、牧村、漁村等不同類型城市 工業、服務業等 較大 有的偏重工業,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貿易,有的則具有多種職能教材①自然因素:資源、地形、氣候、土壤等。聚落主要分布于地形 、土壤 、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②社會因素:交通、經濟發展水平等。平坦 肥沃2. 聚落與環境(1)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2)聚落的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則少有或沒有聚落。(3)聚落的形態: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區聚集呈團塊狀,有的聚落沿著河流、山麓、谷地等呈 狀。條帶 教材 世界上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且沿河分布,主要是因為河流為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很多的有利條件,如提供水源,提供便利的水運條件。3. 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聚落有: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云南省的 、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等。麗江古城 教材1. 國家差異(1)面積差異:按從大到小排序是俄羅斯、加拿大、 、美國、巴西、澳大利亞。(2)經濟差異:根據發展水平差異,大體把國家分為 國家和 國家。中國 發達 發展中 教材(1)發達國家多分布于 洲、歐洲、大洋洲,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 部。發展中國家多分布于 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2)在國際上,一般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 ”;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 ”。北美 北 亞 南北對話 南南合作 2.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教材3. 國際經濟合作(1)原因①人類需要攜手共同應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②全球資源和能源的分布不平衡,各國的資金、技術、市場條件不同,因此需要通過合作來實現共同發展。(2)意義:通過國際經濟合作的優勢,可以使各國的技術或產品充分發揮作用,促進各國優勢互補,推動各國經濟的發展。教材1. 對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降低運輸成本,縮短運輸時間。如智利的車厘子通過海洋運輸,冬季在我國銷售。教材2. 促進全球資源調配。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進行資源調配,解決各國資源短缺的問題,對于資源豐富的國家,可以發展本國經濟。如中東的石油出口到歐洲西部、北美洲、中國等地區和國家。3. 擴大國際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適應經濟全球化。如德國的汽車生產零件來自多個國家。注:課標新增,供參考。重難點解析031. 自然因素:氣候暖濕、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口稠密。2.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穩定、交通便利和文化繁榮的地區人口稠密。精講下圖為北半球人口分布圖。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人口密集的共同原因包括( B )①位于中低緯度 ②雨熱同期,農業發達 ③主要在平原地區 ④工業發達,交通便利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③④B精講①位于歐洲,②位于北美洲東南部,③位于亞洲南部,④位于亞洲東部。四地都在赤道至60°之間,都位于中低緯度,且四地都主要為平原,①③正確;歐洲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及溫帶大陸性氣候,并不雨熱同期,②錯誤;亞洲的東部和南部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歷史上就養育著眾多的人口,工業相對于歐美來說,并沒有很發達,④錯誤。1. 民居與自然環境(1)寒冷地區的民居:墻厚、窗小,有御寒的作用,屋頂尖聳,有利于排雪。(2)濕熱地區的民居:墻薄、窗大、吊腳樓,有利于通風散熱,屋頂較傾斜,有完備的排水系統,有利于排水。(3)炎熱干旱地區的民居:墻厚、窗小,有利于隔熱、防風沙,屋頂大多為平頂。傳統民居 建筑特點 功能北極冰屋 用冰塊構筑小屋、低矮無窗 御寒保溫效果好西亞、北非碉樓 墻厚、窗小、平頂 隔熱,防風沙亞馬孫平原高架屋 雙層木樓,窗大、屋頂坡度大 通風散熱,防蚊蟲北京四合院 墻厚、窗小、屋頂坡度較小,呈“口” 字形 防風沙,抵御冬季風精講2. 常見傳統民居(2024·十堰模擬)海草房是我國某區域特有的生態民居,以石為墻,以海草為頂,墻壁很厚,屋頂高聳,坡度很大。根據海草房的構造,可以推測當地自然環境特征是( )海草房景觀圖C①氣候全年炎熱潮濕 ②冬冷夏熱,多石材③夏季多雨,冬季多雪 ④全年降水稀少根據圖和材料可知,墻壁厚,利于防寒、隔熱;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排雪;以石為墻,主要是便于就地取材。由此推測該地區氣候特征可能有:夏季高溫,降水多,冬季寒冷,降雪多。精講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情境應用04【通過燈光看世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下圖是全球夜間燈光地圖。一般而言,燈光亮的區域,表明城市較多,人口分布密集,人口較多;反之,燈光暗淡的區域,表明城市較少,人口分布稀疏,人口較少。(1)圖中字母所示區域燈光較亮,其中B是 ,C是 。(2)圖中①②兩地人口稀疏,原因分別是:① ,② 。亞洲南部 歐洲西部 終年炎熱干燥 全年高溫多雨 (3)A區域居民以 色人種為主;D區域居民所使用的語言主要為 。(4)讀圖可知,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能否通過人口遷移,使世界人口均勻分布?為什么?不能。世界上有些地區的自然環境不適宜大量人口長期居住。黃 英語 精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