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主題七 認識國家發展差異4 了解印度第一課時目前,世界上有近 200 個國家,它們的面積、自然條件、社會文化和發展程度各不相同。你熟悉哪些國家?應該怎樣從地理的角度了解和描述一個國家?如何看待不同國家地理特征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文化,國家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瑞士日內瓦萬國宮主題學習目標如何認識不同國家的地理特征及其差異?說出某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范圍、領土組成和首都 , 比較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1從氣候、地形、河湖、資源等方面,歸納一個國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2從因地制宜、保護環境等方面,說明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的相互影響。3學習目標比較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主要差異,說出如何看待這些差異。4主題內容探索巴西了解印度認識美國走進日本感受澳大利亞新課導入那么提到印度你想到的是什么?核心素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學生應了解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其人口增長對糧食、土地、水資源、環境等方面帶來的壓力。同時,探討印度政府如何通過政策調整(如“綠色革命”)來改善糧食生產狀況,以及這些措施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學生需分析這種氣候特點如何影響印度的農業布局和作物種類,以及水旱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威脅。通過了解印度農業與氣候的緊密關系,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活動必須適應自然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協調觀地理位置與鄰國:學生應能在地圖上準確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其處于北半球和東半球、位于亞洲南部、印度洋北岸等基本信息。同時,了解印度與中國、尼泊爾、不丹等國的接壤情況,以及其與周邊國家的地緣政治關系。地形與氣候區域:學生需掌握印度地形分為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和南部高原(德干高原)的特點,以及這些地形對氣候和農業的影響。通過對比不同地形區域的氣候和自然景觀,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區域差異。區域認知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學生應分析印度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包括勞動力市場、消費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利弊。同時,探討印度政府如何通過政策調整來控制人口增長,以及這些政策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印度以其豐富的人力資源、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普及的英語教育,發展了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被譽為“世界辦公室”。學生應分析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有利條件、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經濟發展的多元性和復雜性。綜合思維地圖閱讀與空間定位:學生應學會閱讀印度地圖,準確識別印度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城市、地形區、河流等地理要素。通過地圖閱讀,學生可以培養空間定位能力和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氣候分析與災害預測:學生應學會分析印度的氣候特點,包括氣溫、降水等要素的季節變化。同時,探討水旱災害對印度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氣象監測和預警系統來預測和防范這些災害。通過氣候分析和災害預測的實踐,學生可以培養地理實踐能力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地理實踐力目錄位置與自然環境壹生產活動貳居民與生活叁India壹位置與自然環境印度概況印度 India全稱:印度共和國面積:約 298 萬平方千米人口:約 14.2 億首都:新德里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地理位置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于10°N~30°N,北回歸線穿過,印度位于熱帶和北溫帶北回歸線地理位置海陸位置位于南亞地區,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喜馬拉雅山脈將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隔開,使南亞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故稱“南亞次大陸”。地理位置相對位置印度北臨中國、尼泊爾、不丹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地形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地形大致分為三部分:北部為喜馬拉雅山地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知識拓展印度的地形地勢對農業生產印度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河流恒河:流經印度、孟加拉國,由西北流向東南,最后注入孟加拉灣,被尊為“圣河”河流布拉瑪普特拉河:中國境內叫雅魯藏布江,流經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氣候氣候類型:印度絕大部分地區處于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特征: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氣候季風氣候的成因旱季(10 月到次年 5 月),東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氣候季風氣候的成因雨季(6 月到 9 月),西南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豐沛。氣候季風氣候的異常的影響若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或風力弱,雨水就會不足,容易造成旱災;西南季風很不穩定,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氣候季風氣候的異常的影響若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或風力強,雨水就會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很不穩定,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知識拓展印度最高氣溫出現在五月前后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而本國地理條件又非常獨特,如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來自東北方向的冷空氣南下,導致每年雨季到來之前的四五月份氣溫急劇升高,接近50℃的高溫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工具與實踐描述氣候特點圖7-42 孟買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讀圖7-42,描述孟買的氣候特點,并比較你所在城市與孟買氣候的異同。孟買氣候特點氣溫:從圖中可知,孟買終年高溫,各月平均氣溫基本都在 20℃以上 ,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有明顯的旱雨兩季。6 - 9 月降水豐富,為雨季,其中 7 月降水量尤其大;10 月 - 次年 5 月降水稀少,為旱季。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工具與實踐描述氣候特點圖7-42 孟買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讀圖7-42,描述孟買的氣候特點,并比較你所在城市與孟買氣候的異同。與溫帶季風氣候城市的異同相同點:降水都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存在干濕季之分 。不同點:氣溫方面:孟買終年高溫;溫帶季風氣候城市夏季高溫,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大。降水方面:孟買雨季降水集中在 6 - 9 月,且降水量極大;溫帶季風氣候城市降水集中在夏季(一般是 7、8 月),但降水量總體比孟買雨季降水量小 。課堂小結能力提升:運用地圖,說出印度的位置、范圍和首都,描述其地形、氣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課堂小練2020年某月,印度孟買持續遭到強風和暴雨的襲擊,城市出現嚴重的內澇,樹木被強風連根拔起,多處道路的交通癱瘓,圖2是南亞地區農作物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孟買的雨季一般出現的時間是( )A.1—5月 B.6—9月C.11月—次年2月 D.3—5月解析:據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印度的孟買主要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每年的6—9月,降水豐富,為孟買的雨季,B正確;1—5月、11月—次年2月、3—5月降水少,都不是孟買的雨季,屬于旱季,ACD錯誤,故選B。B2020年某月,印度孟買持續遭到強風和暴雨的襲擊,城市出現嚴重的內澇,樹木被強風連根拔起,多處道路的交通癱瘓,圖2是南亞地區農作物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給孟買帶來暴雨的是來自印度洋的( )A.西南季風 B.東南季風C.東北季風 D.西北季風解析:據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印度的孟買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每年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豐沛雨水,是南亞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但由于西南季風到來的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發生旱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所以給孟買帶來暴雨的是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A正確;東南季風、東北季風、西北季風都不來于印度洋,BCD錯誤,故選A。A當地時間2023年3月1日,二十國集團外長會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開幕。本次會議主要聚焦加強多邊主義、糧食和能源安全、合作發展、反恐等話題。下圖是印度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下列關于印度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處熱帶、亞熱帶,全年高溫多雨B.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C.位于亞洲的南部,大西洋的北部D.是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解析:印度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分雨季和旱季;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印度位于亞洲的南部,印度洋的北部;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B正確,ACD錯誤。故選B。B當地時間2023年3月1日,二十國集團外長會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開幕。本次會議主要聚焦加強多邊主義、糧食和能源安全、合作發展、反恐等話題。下圖是印度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4.下列描述與印度地理環境相符合的是( )A.主要位于亞歐板塊B.糧食生產不穩定,目前需要大量進口C.居民普遍使用英語D.是佛教的發源地,居民大多信仰佛教解析:印度主要位于南亞,屬于印度洋板塊,A錯;印度糧食生產不穩定,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開始培育作物新品種、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等,使印度糧食生產實現自給有余,B錯;印度居民普遍使用英語,C正確;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居民大多信仰印度教,D錯誤。故選C。C讀印度的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5.印度大部分地區位于( )A.低緯度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B.北溫帶C.南溫帶D.北寒帶解析:印度絕大部分位于10°N-30°N,地處低緯度,主要位于熱帶和亞熱帶,A正確,BCD錯誤;故選A。A讀印度的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6.印度地形類型( )A.地勢南北高、中間低B.以高原和平原為主C.中部是德干高原、恒河平原D.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解析:印度地形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恒河沖積而成的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形類型以高原和平原為主,B正確,ACD錯誤。故選:B。B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