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單元測評卷課件(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單元測評卷課件(4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38張PPT)
單元測評卷(二)(第六章)
(40分鐘 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東北地區位于中國東北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圖為東北地區簡圖。據此完成1~3題。
1.關于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北、東兩面與俄羅斯、朝鮮為鄰     
B.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山西省
C.南臨渤海和黃海     
D.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
B
2.下列有關東北地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三面環山,平原廣闊     
B.河流稀少,含沙量大
C.地處內陸,交通閉塞     
D.緯度較高,熱量充足
3.關于圖中甲、乙兩地產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地農作物一年可達兩熟 B.甲地農作物是水稻和甘蔗
C.乙地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 D.乙地礦產豐富,工業發達
A
D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地區的位置、自然環境和經濟。第1題,東北地區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河北省。第2題,讀圖可知,東北地區西、北、東三面環山,分別被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環繞,內部平原面積廣闊;東部地區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遼河等,河流眾多,含沙量小;臨渤海和黃海,海陸交通便利;緯度較高、熱量不足是影響農業的不利因素。第3題,甲是三江平原,乙是遼中南地區,兩地都是一年一熟;甲地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甜菜;乙地工業以重工業為主,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處我國高緯度地區,山環水繞,物產豐富,特色鮮明,但近年來人口卻流失嚴重。2010—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減少最多的10座城市,均位于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幅度都在30%以上,這10座城市大多是依靠當地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讀10座城市分布圖,完成4~6題。
4.下列現象多出現在東北地區的是 ( )
A.傳統民居墻體厚,北窗較大,以平頂屋為主
B.冬季人們喜歡在戶外溜冰、滑雪
C.當地的風味食品多以米制品為主,如湯圓、過橋米線等
D.肥沃的黑土地里播種著冬小麥、青稞等作物
B
5.這10座城市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氣候寒冷,不宜人居
B.偏居一隅,交通不便
C.人口老齡化,人口死亡率高
D.產業轉型,難多路長
6.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可行性措施是( )
A.加大資源開發力度 B.大力發展林牧業
C.發展新興產業 D.控制人口遷出
D
C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地區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人口流失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第4題,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嚴寒,降雪多,民居具有屋頂坡度大、墻體厚、窗戶小的特點;由于冬季多冰雪,人們喜歡在戶外溜冰、滑雪;東北地區主食以面食為主,湯圓、過橋米線是南方地區的特色美食;東北地區主要種植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冬小麥主要在華北地區,青稞是青藏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第5題,圖示10座城市中大多為依靠當地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城市,如今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漫長的產業轉型過程中,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就業崗位有限,迫使勞動力向外遷移;東北地區氣候一直寒冷,不是東北地區近些年人口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東北地區交通條件較為便利,交通不便不是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人口老齡化是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遷導致的,而不是人口大量流失的原因。第6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尤其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提升;資源枯竭型城市部分資源已經枯竭;大力發展林牧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不能控制人口遷出。
  讀我國東北地區及遼中南工業區示意圖,完成7~8題。
7.適合在東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是( )
A.茶葉、小麥、花生
B.棉花、青稞、玉米
C.甘蔗、玉米、水稻
D.甜菜、小麥、大豆
8.據圖中信息判斷,遼中南工業區是( )
A.輕工業區 B.高科技產業區
C.重工業區 D.綜合性工業區
D
C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和工業。第7題,東北地區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玉米、大豆、甜菜,花生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和河南省,棉花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疆是我國優質長絨棉產區,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區。茶葉、水稻和甘蔗都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第8題,由圖可知,該地礦產資源豐富,位于遼寧省的中南部地區,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2024年元旦前后,哈爾濱冰雪旅游火出圈,帶動了周邊許多城市和景區都火起來。
春節期間,煙臺的小明隨家人也到東北地區享受了一場冰雪盛宴。讀哈爾濱氣候資
料統計圖(圖1),完成9~11題。
9.小明一家游覽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圖2)。哈爾濱打造冰雪文化景觀的自然優勢
條件有( )
①地形崎嶇多山地,冰雕造型豐富
②冬季寒冷而漫長,展覽時間長
③冬季多降雪,方便就地取材
④河流較多,原材料豐富廉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10.此次旅行小明一家還可以體驗的當地特色有( )
①欣賞林海雪原  ②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景觀 
③喝酥油茶、品牦牛肉  ④感受火墻、火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小明一家此次東北之行,來回行程最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是( )
A.鐵路 B.公路 C.水運 D.航空
D
D
【解析】第9題,讀圖可知,冰雪大世界的冰雪文化景觀搭建場地需要地形平坦開闊。哈爾濱緯度高,冬季寒冷漫長,冰雕可以長時間保持,展覽時間長。哈爾濱冬季降雪豐富,且雪期長,方便冰雪大世界就地取材。哈爾濱河流眾多,冬季寒冷,河流結冰期長,河冰厚度大,冰雪大世界所需冰塊材料豐富廉價。第10題,東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冬季降雪多,會形成林海雪原的自然景觀。風吹草低見牛羊屬于內蒙古草原景觀。酥油茶、牦牛肉是青藏高原獨有的特色食物。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漫長,火墻、火炕是東北地區的特色文化生活。第11題,煙臺到哈爾濱最快捷的客運是航空。鐵路、公路、水運速度較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江平原濕地開發經歷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再回到北大荒”兩個迥然不同的發展階段。讀我國某區域簡圖,完成12~13題。
12.河流R是( )
A.黑龍江,只有春汛      B.黑龍江,只有夏汛
C.松花江,只有秋汛      D.松花江,春季和夏季各有一個汛期
D
13.三江平原由“北大荒”開發為“北大倉”,又回到“北大荒”的原因是( )
A.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第二個階段是因為水源不足
B.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解決木材不足,第二個階段是因為熱量不足
C.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第二個階段是為了保護環境
D.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解決礦產不足,第二個階段是因為資源日趨枯竭
C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地區的河流和三江平原的發展。第12題,讀圖可知,河流R是松花江,春季冰雪融水豐富,夏季降水多,所以在春季和夏季各有一個汛期。第13題,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增大,人們加大了對三江平原的開發,使往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三江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因此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三江平原是我國主要的濕地保護區之一,分布著大片沼澤,由于人們的過度開墾使得濕地面積大量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差、水源變少等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為了保護濕地,采取了停止濕地開荒和退耕還濕等措施,使得“北大倉”又回到“北大荒”,因此第二個階段是為了保護環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東北地區為全國糧食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讀東北地區簡圖,完成14~15題。
14.下列關于東北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河流A是烏蘇里江,B是我國內海——渤海
B.山脈C是大興安嶺
C.①商品糧基地的農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
D.②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B
15.目前東北地區農業面臨人口、耕地、環境等問題的嚴峻挑戰,那么今后我國農業
發展的方向是( )
A.努力開墾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積
B.增加農產品進口量,滿足人們生活需要
C.增加農業人口的數量,以增加糧食產量
D.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D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工業與農業發展。第14題,河流A是黑龍江,B是我國內海——渤海;山脈C是大興安嶺;①是三江平原,農作物是一年一熟;②是遼中南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是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第15題,努力開墾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積會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土流失等問題;增加農產品進口量,滿足人們生活需要會造成依賴進口;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是因為農業人口數量不足;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依靠科技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步伐。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剛剛建立時,僅有的4艘驅逐艦中有三艘是用東北地區工業城市命名的,分別是“鞍山號”“撫順號”“長春號”,由此可見當時東北工業在全國的影響力。如圖為東北地區略圖。據此完成16~18題。
16.東北地區重工業發達,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
A.市場   B.森林資源   C.科技   D.礦產資源
D
17.據圖中礦產資源條件分析,鞍山市主要的工業部門是( )
A.紡織工業  B.鋼鐵工業  C.造紙工業  D.風電工業
18.近年來,傳統工業衰落,東北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適合該地冬季發展的旅游項目
是( )
A.去沼澤濕地保護區觀鳥 B.欣賞冰雕,體驗冰雪運動
C.騎馬馳騁在綠色的草原 D.乘船欣賞松花江兩岸風光
B
B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的工業與旅游業發展。第16題,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便利的交通運輸,較好的工業基礎,獨特的發展歷程,使東北地區成為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豐富的礦產資源。第17題,遼寧省的鞍山是東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由圖示信息可知,鞍山市鐵礦、煤礦資源豐富,因此主要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第18題,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冰雪期長,冰雪旅游資源豐富,項目多,質量好,冬季的東北地區,幾乎逢山必修滑雪場,有河必塑冰雕,吸引游客。
  讀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19~20題。
19.該區域成為我國最大商品糧基地的主要社會經濟條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廣人稀 C.交通便捷 D.開發歷史悠久
20.該區域水稻種植北界不斷北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雨熱同期 B.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C.黑土地肥沃 D.全球氣候變暖
B
D
【解析】本題組考查東北地區的農業。 第19題,東北平原成為我國最大商品糧基地是因為該地區糧食產量遠大于當地消費量,剩余糧食多,糧食商品率高,當地地廣人稀是最主要的優勢條件。第20題,水稻性喜濕熱,該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向北增加,說明北部地區氣溫升高,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
  (2023·巴中學業考)讀美國本土主要城市、工業區分布示意圖和我國東北三省
示意圖,完成21~22題。
21.對比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和中國東北工業區,兩地發展工業共同的優勢條件有( )
①氣候暖濕,地形平坦 ②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 ③交通便利,沿海有良港 
④豐富廉價的勞動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22.美國東北部與我國東北三省緯度位置相近,但農業發展模式截然不同。我國東北
地區能夠成為重要商品糧基地的人文優勢是( )
A.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高 B.雨熱同期,土壤肥沃
C.地廣人稀,糧食消費少 D.土地集中連片,便于耕作
C
【解析】本題組對比考查美國東北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工農業發展。第21題,對比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和中國東北工業區,兩地發展工業共同的優勢條件有: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沿海有良港,水運便利;美國東北部地區氣候比較冷濕;美國屬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比較昂貴。第22題,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農業生產條件較好,這是東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有利自然和經濟條件;東北地區地廣人稀,糧食消費少,這是東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有利人文條件。
  “兩假企業”是指落戶于東北鄉鎮地區并以每年春種和秋忙時期為企業“兩棲”型員工各放一個月假的經營模式運營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兩棲就業”是指東北地區農民利用農閑的時間就近務工,農忙時在家務農的一種亦工亦農的兼業性就業方式。據此完成23~25題。
23.東北鄉鎮地區發展“兩假企業”的條件有( )
①農業生產一年兩熟 ②勞動力資源豐富 ③糧食產量大 ④工業基礎完善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D
24.“兩棲就業”會造成東北地區種植業( )
A.機械化水平提升 B.產值快速提升 C.結構趨于穩定 D.播種面積減少
25.符合“兩假企業+兩棲就業”模式實現東北地區鄉村振興路徑的是( )
A.構建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鄉鎮地區勞務輸出
B.加強技術培訓,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
C.引進高層次人才落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D.承接產業轉移,加強新型城市化建設
A
D
【解析】第23題,東北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農業生產是“一年一熟”,故①錯誤。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勞動力資源相對不足,才有了“兩假企業”,為東北地區緩解農忙時節勞動力不足的現狀,故②錯誤。東北地區糧食產量大,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地區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完善,故③④正確。第24題,“兩棲就業”是指東北地區農民利用農閑的時間就近務工,農忙時在家務農的一種亦工亦農的兼業性就業方式,這種模式能讓農民不再擔心因工作而荒廢閑置土地,因此不會導致播種面積減少,但也無法讓種植業產值快速提升。機械化水平提高有利于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合理安排在家和鄉鎮上班的時間,因此“兩棲就業”會造成東北地區種植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兩棲就業”對糧食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種植的結構比例影響較小。第25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農民利用農閑時間就近務工,實現亦工亦農,有利于實現東北地區鄉村振興。 加強技術培訓,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和促進鄉鎮地區勞務輸出可能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出現鄉村空心化,不利于鄉村振興。“兩假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落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符合“兩假企業+兩棲就業”模式實現東北地區鄉村振興路徑。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2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
材料一  東北地區工業發展滯后,主要體現在設備老化,礦產品利用率低,高耗能企業多,工業排污嚴重,工業產品沒有競爭力等方面。
材料二 東北地區礦產、城市、地形圖。
(1)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吉林省的行政中心長春市素有“汽車城”之稱,這里曾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和第一輛汽車。據圖中信息,歸納該市發展汽車工業的有利條件。(至少兩條)(4分)
答: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2)遼寧省盤錦市是我國重要水稻產區。盤錦很多地區采用“稻蟹共生”的生產模式(如圖示意),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與單純種植水稻相比,“稻蟹共生”模式的好處有哪些 (4分)
答:豐富農產品的類型,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等。
(3)習近平考察東北時曾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請你依據對這句話的理解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獻計獻策。(至少兩條)(4分)
答: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利用冬天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提升服務水平,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4)本地區有大面積的沼澤分布。近些年來,我國逐漸停止了在沼澤區的農墾項目,試分析這一措施的生態意義。(2分)
答:恢復濕地具有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
【解析】本題考查東北地區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第(1)題,吉林省的省級行政中心長春市素有“汽車城”之稱。圖中顯示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有利于發展汽車工業。第(2)題,“稻蟹共生”的生產模式可以豐富農產品的類型,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等;讀圖可知,蟹可除草、除害蟲,其糞便可以成為肥料,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第(3)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應該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利用冬季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發展旅游業,提升服務水平,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第(4)題,沼澤是調節氣候的重要濕地,為了恢復濕地,發揮濕地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東北地區逐漸停止了開墾濕地,改為保護濕地。
27.伴隨東北振興戰略實施,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持續回暖,城市經濟出現多樣化特點。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1分)
材料一 東北地區積雪厚度分布圖(圖甲)和氣溫分布圖(圖乙)。  
材料二 東北城市和鐵路分布圖(圖丙)。
(1)結合材料一,分析圖中長春到漠河積雪厚度的變化規律。延吉比長春積雪厚度大,分析主要原因。(4分)
答:積雪厚度變大。 延吉比長春距海近,且地處長白山脈迎風坡,降水比長春多。
(2)氣溫分布圖中A處虛線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低(選填“高”或“低”),試分析其原因。(2分)
答:此處是大興安嶺,海拔高,氣溫低。
(3)乙地位于長白山脈腹地,海拔千米以上,地形復雜,但是人們仍然把鐵路修到了這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答:開發礦產資源,發展邊境貿易。
(4)伊春被譽為我國的“林都”,結合材料分析伊春市發展木材工業最有利的條件。(2分)
答:位于小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東北地區自然特征和經濟以及學生讀圖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第(1)題,讀東北地區積雪厚度分布圖可知,漠河比長春緯度位置更高,氣溫更低,因而積雪厚度更大;延吉位于長白山東側迎風坡,距海較近,降雪多,長春位于內陸,降雪較少。第(2)題,讀氣溫分布圖可知,甲處為大興安嶺,海拔高,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低。第(3)題,讀東北城市和鐵路分布圖可知,位于長白山腹地的乙地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且鄰近邊疆,可發展邊境貿易。第(4)題,讀東北地區積雪厚度分布圖可知,伊春被譽為我國的“林都”,是因為位于小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共37張PPT)
 單元測評卷(三)(第七章)
(40分鐘 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2023·濟南模擬)如圖為我國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臺灣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與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中,關于香港、澳門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
B.地狹人稠,勞動力成本低
C.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D.在合作中,處于“廠”的位置
C
2.有關香港、澳門、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博彩、旅游業十分發達
B.香港與經濟特區珠海相鄰
C.珠江三角洲盛產香蕉、菠蘿、水稻、甘蔗等農產品
D.澳門是世界金融中心,有“東方之珠”的美稱
C
3.由廣東省推進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下列說法正
確的是( )
①礦產資源豐富,利于工業發展 ②地理位置優越,海運條件好,對外經貿合作便利 
③通過發達的水路交通網,能帶動廣闊經濟腹地的發展 ④工業發達,第三產業比重高,
資金雄厚,基礎設施完善 ⑤夏季高溫多雨,耕地面積廣大,水源不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C
【解析】本題組考查珠江三角洲和港澳的地理特征及經濟合作。第1題,香港和澳門資源都貧乏,香港和澳門地狹人稠,但經濟發達,勞動力成本高,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前店后廠”是改革開放初期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合作模式,且港澳處于“店”的位置。第2題,澳門的博彩、旅游業十分發達;香港與經濟特區深圳相鄰;珠江三角洲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盛產香蕉、菠蘿、水稻、甘蔗等農產品;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東方之珠”的美稱。第3題,粵港澳大灣區礦產資源貧乏,不利于工業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靠近東南亞,海運便利,便于發展對外貿易;該地區河網密布,水運交通便利,帶動腹地經濟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基礎良好,資金雄厚,勞動力豐富,第三產業占比高,利于經濟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氣候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河網密集,水源充足,耕地不足。
  (2024·宜賓學業考)“工業上樓”是指企業在高層樓房中進行工業生產、辦公、研發、設計的新空間模式。近年來,我國工業面臨轉型升級加速和土地資源緊張的雙重壓力,廣州、深圳等城市積極推行“工業上樓”,上樓對象為工業互聯網和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如圖為我國主要工業基地及部分工業中心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4.積極推行“工業上樓”的廣州、深圳位于我國( )
A.遼中南工業基地 B.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C.京津唐工業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D
5.廣州、深圳等城市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積極推行“工業上樓”的主要目的是( )
A.緩解建設用地緊張 B.降低勞動力成本
C.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D.擴大產品銷售市場
A
6.推測“工業上樓”中新興產業的特點有( )
①污染小 ②產品附加值高 ③資源消耗多 ④信息技術含量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解析】本題組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區域新興產業的特點。第4題,讀圖結合所學可知,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主要的工業城市有廣州、深圳和珠海。第5題,讀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工業上樓”模式將工業發展空間從平面轉為立體,既可以緩解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高等難題,也可以助推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與勞動力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銷售市場關系不大。第6題,讀材料結合所學可知,上樓的企業需要滿足生產設備重量較輕,生產過程中產生震動小等條件,具有附加值高、占用空間小、污染小、產值大、信息技術含量高的特點。
  (2023·廣東東莞模擬)2022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中心建設推進會議在廣州召開,提出要進一步理順生產基地、配送中心、消費市場之間的關系,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讀圖,完成7~8題。
7.粵港澳大灣區能形成圖中的農業景觀,其主要自然條件是( )
A.瀕臨海洋,氣候干旱    
B.地勢低平,降水豐沛
C.盆地地形,降水集中    
D.河道彎曲,淤塞成湖
B
8.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建設“菜籃子”,也明確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
的定位,四城各自具有的優勢是( )
A.①城:擁有珠江三角洲低成本的土地
B.②城:工業用地多,航運發達
C.③城:利用港澳先進的技術經驗
D.④城:享受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
C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第7題,讀圖可知,圖示景觀是桑基魚塘景觀,粵港澳大灣區能形成圖中的農業景觀,其主要自然條件是地勢低平,降水豐沛。第8題,讀圖可知,①澳門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不是憑借珠江三角洲低成本的土地;②香港工業用地少,航運發達;③深圳可以利用港澳先進的技術經驗,發展成國家創新型城市;④廣州不是經濟特區,不能享受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粵港澳地區迎來發展新機遇。如圖為粵港澳大灣區及港珠澳大橋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港珠澳大橋在甲處修建了海底隧道,是為了( )
A.節約建設成本,降低施工難度
B.彰顯我國橋隧工程水平
C.降低對珠江主航道通航的影響
D.方便游客欣賞海底風景
C
10.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有( )
①礦產資源豐富 ②交通便利 ③重工業發達 ④政策支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題組考查粵港澳大灣區有關知識。第9題,港珠澳大橋沒有全部采用架橋的方式,而在甲處修建了海底隧道,主要是為了減少因架橋而限制珠江通航的能力。第10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包括該地區便利的交通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該地區礦產資源缺乏,以輕工業為主。
D
  (2023·雅安學業考)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2023年11月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據此完成11~13題。
11.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地位于( )
A.環渤海城市群 B.長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成渝城市群
B
12.該地承辦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優勢條件有( )
①交通便利 ②消費市場廣闊 ③地理位置優越 ④礦產資源豐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13.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對我國的主要影響有( )
①促進對外開放,優化產品進口 ②更好地滿足民眾消費需求 ③促進與各國間的商貿合作 ④促進產品出口,提高外匯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解析】本題組考查長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及國際進口博覽會對我國的影響。第1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地是上海,上海屬于長三角城市群。第12題,上海承辦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優勢條件有交通便利;消費市場廣闊;地理位置優越。上海礦產資源短缺。第13題,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可以促進對外開放,優化產品進口;更好地滿足民眾消費需求;促進與各國間的商貿合作。該屆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對產品出口的促進作用較弱。
  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示意圖,完成14~16題。
14.下列敘述與長江三角洲特征相符的是( )
A.河網密布,魚米之鄉
B.黃土廣布,溝壑縱橫
C.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D.地形崎嶇,多山間盆地
A
15.兩區域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與長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突出的優勢條件
是( )
A.海陸空交通便利  B.毗鄰港澳,是著名的僑鄉
C.科技發達,人才眾多  D.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
B
16.關于香港和澳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香港海岸線平直,地形以平原為主
B.澳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幽雅
C.香港、澳門分別位于珠江口西側、東側
D.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是祖國內地
D
【解析】本題組考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相關知識。第14題,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及錢塘江的泥沙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河網密布,長江三角洲有“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之稱;B項是黃土高原的特點;C項是青藏地區的特點;D項是云貴高原的特征。第15題,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區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很多地方是僑鄉)、政策的優惠及人文因素的優勢,重點發展了外向型經濟。第16題,香港海岸線曲折,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澳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香港位于珠江口東側,澳門位于珠江口西側;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
  (2024·濱州學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讀新時期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示意圖,完成17~19題。
17.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條件是( )
A.資源豐富 B.就業均衡
C.地價低廉 D.經濟互補
D
18.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規劃有( )
①依托航運、鐵路和公路,貫通東、中、西三大區域
②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形成上、中、下游協作互補
③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煤炭工業和軍事工業
④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生態環境放在首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19.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相比的區位優勢是( )
A.對外開放程度更高 B.生態環境更加優良
C.文化遺產更加豐富 D.勞動力資源更充足
A
【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新時期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戰略。第17題,京津冀地區,河北省資源豐富,北京和天津資源相對缺乏。三地就業情況并不均衡。北京和天津地價不低廉。京津冀三地經濟可以互補,協同發展后可促進經濟更好發展。第18題,長江經濟帶附近礦產資源缺乏,沒有資源優勢,不利于發展煤炭工業和軍事工業。長江經濟帶有便利的水運條件,有多條鐵路和公路,將東中西區域聯系起來。長江有非常便利的航運條件,被稱為“黃金水道”,可將上中下游聯系起來,協作互補。長江流域存在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長江經濟帶可協作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第19題,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9個主要城市。其中,珠海和深圳是經濟特區。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相比對外開放程度更高。生態環境更加優良不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京津冀文化遺產更加豐富。三地勞動力資源都充足。
  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為中心城市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又稱“中三角”)是涵蓋
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的特大型城市群。讀圖,完成20~22題。
20.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中三角”地區具有的明顯優勢是( )
A.工業基礎雄厚 B.水陸交通便捷
C.勞動力素質高 D.礦產資源豐富
D
21.下列關于“中三角”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農業機械化水平高
B.經濟聯系密切,發展潛力巨大
C.人口密集,農產品的商品率低
D.生態環境良好,環境質量優良
B
22.“中三角”地區曾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歷史上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
但現在其地位逐漸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城鎮面積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減少 B.大量退耕還湖,導致耕地面積銳減
C.實施休耕制度,導致大量耕地閑置 D.農村人口較少,勞動力的數量不足
A
【解析】第20題,根據材料信息,“中三角”地區是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為中心城市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該區域分布有各類礦產資源,而長三角地區礦產資源貧乏,故“中三角”地區具有的明顯優勢是礦產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歷史悠久,經濟發展水平高,工業基礎雄厚,水陸交通更為便捷,勞動力素質更高。第21題,“中三角”地區大范圍種植水稻,不適合大規模推廣機械化;該地屬于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糧食商品率高;該地區城市、人口密集,工業廣布,環境質量不佳。第22題,根據所學知識,“中三角”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曾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但是由于城市化的發展,該地區人口眾多,城鎮面積擴大,導致耕地減少,糧食種植面積減少;該地區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的發展占用耕地,大量退耕還湖不符合事實;該區域土地資源緊張,休耕制度不會導致大量耕地閑置;該區域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且農業技術發展水平高,農業發展占用勞動力少。
23.我國M城市群之間出現了“同城效應”,城市一體化建設成效顯著。地理興趣小組的
成員對M城市群進行了實地調查。讀圖,下列調查所獲取的信息中,不可信的是( )
A.長沙、湘潭、株洲三市呈三足鼎立之勢
B.京廣、滬昆高鐵經過,交通便利
C.湘潭所轄的韶山是著名的紅色旅游景區
D.長沙依托廣闊的消費市場重點發展鋼鐵工業
D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長株潭城市群建設。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東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呈三足鼎立之勢;京廣、滬昆高鐵經過,交通便利;湘潭所轄的韶山是毛澤東同志的故鄉,韶山是著名的紅色旅游景區;長沙依托廣闊的消費市場應重點發展輕工業,鋼鐵工業不利于省會城市的環境保護。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湖南鐘靈毓秀的環境孕育了求真務實、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長株潭城市群,有“一江聯三市,三足鼎立”之說。根據所學完成24~25題。
24.下列關于長株潭城市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三市位于湖南省東部,地處湘中丘陵地區      
B.長株潭城市群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C.長株潭一體化不利于充分發揮每個城市的優勢,阻礙經濟的發展      
D.長株潭三市彼此相距很近,發展特點相同
A
25.長株潭城市群以三市間的快速交通設施為紐帶,以交通線為發展軸向周邊地區放
射,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要將長株潭建設成為高效能和生態型的城市
群,以下舉措合理的是( )
A.相互模仿、借鑒,消除城市產業差別
B.將三市間的綠地改建為住宅區和工業區
C.建立統一的公交、通信系統,整合觀光旅游項目
D.鼓勵購買和使用私家車,解決三市間交通困難問題
C
【解析】本題組考查長株潭城市群。第24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株潭一體化有利于充分發揮每個城市的優勢,促進經濟的發展;長株潭三市相距很近,卻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長沙是湖南省的省會,教育、科技、文化較發達,株洲是湖南省重要的鐵路樞紐,湘潭是制造業和旅游業相對發達的城市。第25題,長株潭城市群是一個相對緊湊的城市群,這三個城市應加強一體化建設,把各自的長處整合成城市群的發展優勢,注重因地制宜發展;如建立統一的公交、通信系統,整合觀光旅游項目等是有效合理的措施;“消除城市產業差別”“將三市間的綠地改建為住宅區和工業區”“鼓勵購買和使用私家車,解決三市間交通困難問題”都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2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1分)
  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新棋局,長江流域要依托“黃金水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推動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構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如圖為長三角地區和川渝地區示意圖。
(1)長江聯系上、中、下游地區,被稱為“黃金水道”,這說明長江哪方面優勢明顯 (2分)
答:航運。
(2)上海無煤、無鐵礦,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4分)
答:交通便利,市場需求量大,科技力量雄厚等。
(3)與長三角地區相比,歸納川渝地區發展工業的優勢自然條件。(2分)
答:附近有豐富的煤鐵資源。
(4)分析長三角地區為川渝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3分)
答: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
【解析】本題以長江為背景,考查區域可持續發展。第(1)題,長江航運條件便利,有“黃金水道”的美稱,溝通了東西交通,有利于上中下游地區的聯系。第(2)題,由圖可知,上海無煤無鐵礦,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有上海位于長江入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上海所在的滬寧杭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市場需求量大,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科技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第(3)題,據圖可得,與長三角地區相比,川渝地區發展鋼鐵工業的優勢條件是附近有豐富的煤鐵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第(4)題,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擁有資金、技術優勢,可為川渝地區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和管理經驗。
2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
材料一 2023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深中通道全線貫通。該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后,又一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工程。深中通道2024年6月正式通車,通車后從深圳市開車到中山市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約30分鐘,方便了珠江兩岸人民購物旅游、休閑娛樂,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材料二 長江三角洲地區圖、珠江三角洲地區圖和深中通道簡圖。
(1)分析深中通道修建過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4分)
答:①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結構復雜,修建成本高、難度大;②海底隧道里程長,修建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③沿海地區易受臺風影響;④夏季濕熱,施工人員要忍受酷暑高溫。
(2)據材料分析修建深中通道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意義。(3分)
答:①有利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②有利于縮短出行時間,方便珠江兩岸人民往來;③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④有利于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⑤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⑥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⑦有利于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
(3)能源短缺限制了兩地區的經濟發展,試從“開源”角度列舉兩條解決措施。(4分)
答: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建立核電站,開發新能源(潮汐能、風能)等。
(4)改革開放以來,有人把我國沿江對外開放的格局形象地比喻為“射向太平洋的箭”。我國東部海岸線似“弓”,長江似“箭”。請分析作為“箭”的長江,為“箭頭”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哪些優越的條件。(3分)
答:便利的水運,豐富的水資源,加強了長三角地區與沿江城市之間的聯系。
【解析】本題考查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第(1)題,深中通道連接深圳和中山,是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工程,結構復雜,修建成本高、難度大,海底隧道不僅里程長,還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所以修建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在沿海地區易受臺風影響;夏季濕熱,施工人員要忍受酷暑高溫。第(2)題,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后,將縮短深圳和中山之間的時間距離,方便了珠江兩岸人民購物旅游、休閑娛樂,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不僅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也有利于一帶一路的建設和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第(3)題,為解決兩地能源短缺的問題,可以采取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建立核電站、開發新能源等措施來解決。第(4)題,長江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提供了便利的水運、豐富的水資源,加強了長三角與沿江城市之間的聯系。(共43張PPT)
測評卷
單元測評卷(一)(第五章)
(40分鐘 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秦嶺平均海拔2 000米左右,擋住了南方暖濕氣流的北上,也阻斷了北方干燥氣流的南下,使其山脈兩側氣候有很大不同。秦嶺南麓的漢水谷地,盛產水稻、柑橘等作物,而北麓則主產小麥、蘋果、梨等作物。古人贊秦嶺:唯此有馬頭觀桃花,馬尾掃風雪之景致。讀圖,完成1~2題。
1.秦嶺—淮河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線兩側的地理差異是( )
A.北側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側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
B.以北為北方地區,以南為南方地區
C.北側地域的傳統民居多以竹木為原料,通風性好,南側一些地區傳統民居墻壁厚實,防寒保暖
D.北側種植水稻、柑橘,南側種植玉米、蘋果
B
2.關于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南方地區的植被以常綠林為主
B.北方地區農田多為旱地,一年一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C.南方地區1月的平均氣溫一般高于0 ℃
D.北方民居比南方民居的屋頂坡度大
D
【解析】本題組考查秦嶺—淮河線兩側的地理差異。第1題,秦嶺—淮河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線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以南是南方地區,以北是北方地區;以南是水稻、油菜、甘蔗、柑橘等亞熱帶、熱帶農作物種植區,以北是小麥、玉米、棉花、蘋果等溫帶作物種植區;南側地域的傳統民居多以竹木為原料,通風性好;北側一些地區傳統民居墻壁厚實,防寒保暖。第2題,南方地區降水多于北方地區,南方民居比北方民居的屋頂坡度大。
  (2023·南充學業考)我國傳統民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鮮明的區域特色,是各地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杰作。讀四地代表性傳統民居圖,完成3~4題。
3.四地與其傳統民居對應正確的是( )
A.甲—窯洞 乙—江南民居 丙—吊腳樓 丁—蒙古包 
B.甲—蒙古包 乙—江南民居 丙—吊腳樓 丁—窯洞
C.甲—江南民居 乙—吊腳樓 丙—窯洞 丁—蒙古包
D.甲—窯洞 乙—吊腳樓 丙—江南民居 丁—蒙古包
A
4.下列描述與傳統民居所在地區環境特征相符的是( )
A.甲—地勢低平,河渠縱橫 
B.乙—地形崎嶇,氣候濕熱 
C.丙—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D.丁—草原廣布,牛羊遍地
D
【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民居與自然環境的聯系。甲是窯洞,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呈現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乙是位于南方地區的江南民居,江南水鄉降水豐富,地勢較低平;丙為吊腳樓,適宜濕熱的氣候;丁為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地區,內蒙古高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草場廣布,為適應游牧生活,傳統民居是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
  讀我國四地景觀圖,完成5~6題。
5.有關自然環境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甲地干旱,晝夜溫差小 B.乙地冬寒夏涼,風沙大
C.丙地四季常綠,季節變化不大 D.丁地林海雪原,有東北虎出沒
6.導致四幅圖片所示景觀差異的決定因素是( )
A.水文 B.氣候 C.植被 D.地形
D
B
【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自然景觀的差異及成因。第5題,甲地地處西北內陸,冬冷夏熱,晝夜溫差大;乙地位于海南,長夏無冬,氣候濕潤,風沙小;丙地井岡山處于亞熱帶,季節變化明顯;丁地為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地區,冬季寒冷,降雪較多,有東北虎出沒。第6題,甲地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乙地屬于熱帶季風氣候,丙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丁地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導致四幅照片所示景觀差異的決定因素是氣候因素。
  讀我國某農場一年中工作歷示意圖,完成7~8題。
7.該農場的位置及其作物熟制對應正確的是( )
A.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B.華北平原—兩年三熟
C.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年兩熟
D.南部沿海—一年三熟
8.該農場可能面臨的農業災害是( )
A.低溫凍害  B.春旱  C.滑坡  D.臺風
A
A
【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及作物的熟制。讀圖可得,從五月播種及八、九月收割情況可知,該農場應位于東北平原,主要位于中溫帶,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該農場緯度較高,故農場可能面臨的農業災害是低溫凍害。
  “明前茶,貴如金”,又是一年春茶飄香時。讀下面我國四大茶區分布圖,完成9~10題。
9.茶樹喜溫暖,好雨霧,怕積澇,耐酸怯堿,常有高山云
霧出好茶之說。我國四大茶區種植茶樹的共同優勢
條件有( )
①緯度較低,熱量充足 
②降水豐沛,空氣濕度大 
③黑土廣布,土壤肥沃 
④地勢低平,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10.山東省成為我國緯度最高的產茶地,其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地處平原,土壤肥沃
B.地處高緯度,氣溫較高
C.瀕臨海洋,降水較多
D.人口大省,勞動力豐富
C
【解析】本題組考查南方地區和山東省的自然環境。第9題,由圖可知,我國的四大茶區主要位于緯度較低的地區,熱量充足;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降水豐沛、氣候濕潤;肥沃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四大茶區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這里主要是紅土地。茶樹“怕積澇”,茶樹生長地區不可能地勢低平;“高山云霧出好茶”,說明茶樹多分布在云霧天氣多的低山丘陵地區,這樣的地形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第10題,茶樹“怕積澇”,所以茶樹不可能生長在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區;高緯度地區位于60°~90°,且氣溫較低,山東省位于中緯度地區;山東省瀕臨渤海、黃海,受夏季風影響明顯,降水較多,其東南部適合茶樹生長;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不影響茶樹生長,只影響茶葉采摘。
  2022年11月30日,陜西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路網主骨架全面落地。如圖為“米”字形高鐵路網規劃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
11.西安到成都的高鐵施工難度大,主要原因
是該鐵路段( )
A.穿越眾多的河流和山脈     
B.經過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
C.穿過的地區為高寒氣候區     
D.穿過的地區人煙稀少
A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鄭州到蘭州的高鐵跨越了我國地勢第一、第二級階梯
B.長江在重慶附近的流向由東北向西南
C.大同到西安的高鐵經過亞熱帶地區
D.銀川到西安的高鐵經過少數民族自治區
D
【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西安附近地區的自然環境。第11題,從西安到成都路段穿越秦嶺、大巴山、漢江等眾多的河流和山脈,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沙漠戈壁主要在西北地區;高寒氣候區主要在青藏高原;西安到成都所經地區人口較密。第12題,讀圖,鄭州到蘭州的高鐵跨越了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長江在重慶附近的流向是由西南向東北;大同到西安的高鐵經過暖溫帶地區;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省會,所以從銀川到西安的高鐵經過少數民族自治區。
焦溪古鎮伴水成街、依水成市、因水成鎮,歷史上的焦溪古鎮憑借發達的水系,成為商貿重鎮。“黃石半墻”是焦溪地區特有的建筑風格,上半部分用青磚,下半部分用采自附近的黃石。目前焦溪古鎮出現破落和衰退的景象,2019年被當地政府規劃為重點開發旅游項目。讀焦溪古鎮景觀圖,完成13~14題。
13.焦溪古鎮位于我國( )
A.內蒙古高原 B.黃土高原
C.東北平原 D.長江中下游平原
D
14.焦溪古鎮“黃石半墻”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是因為當地( )
①盛產黃石,取材方便  ②多風沙天氣,可防風 
③降水多,地勢低平,利于防洪  ④冬季嚴寒,可保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南方地區的相關知識。第13題,讀圖可知,圖中房頂的坡度比較大,河網密布,交通工具為船,由此可知該地區降水較多,可判定最有可能位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豐沛,河湖縱橫。第14題,“黃石半墻”民居建筑特色的形成是因為當地盛產黃石,且地勢低洼,降水豐富,“黃石半墻”利于防洪。該地風沙天氣不頻繁,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15.【對比分析題】如圖示意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下列對兩地農業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西北地區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畜種有牦牛
B.青藏地區的種植業為灌溉農業,主要種植青稞、
小麥
C.兩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區
D.兩地區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都為灌溉水源
C
【解析】本題考查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主要的農業特點。西北地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細毛羊等;牦牛分布于青藏地區;青藏地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農業主要為河谷農業,主要種植青稞、小麥、豌豆等;西北地區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為水資源不足,青藏地區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為熱量不足。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45°N~50°N的優質奶源帶,被譽為“乳都核心區”。如圖示意內蒙古植被分布。讀圖,完成16~17題。
16.“乳都核心區”地處( )
A.甲區域 B.乙區域
C.丙區域 D.丁區域
17.導致甲—乙—丙植被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陸位置 B.海拔高低
C.緯度位置 D.地形地勢
B
A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內蒙古自治區的概況和讀圖能力。第16題,讀圖可知,乙區域草場廣布,牧草品質好,是“乳都核心區”。第17題,讀圖可知,內蒙古自治區屬于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從東到西,距海越來越遠,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降水越來越少。
我國枸杞的產地主要分布在寧夏、青海、新疆、甘肅等地,其中以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的枸杞最為優質,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如圖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簡圖。讀圖,完成18~20題。
18.從主要產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看,枸杞的生
長習性是( )
A.適應全年高溫多雨
B.適應晝夜溫差小
C.耐寒耐旱,適應性強
D.需要少日照
C
19.下列關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行政中心是中寧 B.東鄰甘肅省
C.地勢北低南高 D.平原面積廣大
20.寧夏回族自治區在農業發展中,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發展滴灌、噴灌等節水型農業 B.大水漫灌,保障農作物需水量
C.開墾荒地,大量種植糧食作物 D.大量開渠,引黃河水灌溉農田
C
A
【解析】本題組考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特征。第18題,枸杞生長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主要產地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高溫少雨,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第19題,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簡圖可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是銀川;東鄰陜西和內蒙古,西鄰甘肅;地勢北低南高;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小。第20題,寧夏回族自治區水資源短缺,發展滴灌、噴灌等節水型農業;大水漫灌是對水源的浪費;開墾荒地,大量種植糧食作物,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大量開渠,引黃河水灌溉農田,會導致黃河中下游徑流量減小,不利于中下游地區發展。
  (2023·深圳期中)川藏鐵路“八起八伏”,累計爬升高度超過1.4萬米,媒體戲稱其是“一輛巨大的過山車”。如圖是正在建設中的川藏鐵路示意圖。據此完成21~22題。
21.川藏鐵路(從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薩)經過的地形區有( )
①四川盆地 ②橫斷山區 ③青藏高原 
④黃土高原 ⑤山東丘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A
22.關于川藏鐵路所在區域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跨地勢第一、第二級階梯
B.成都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
C.不會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D.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
A
【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的地形。第21題,由圖可知,川藏鐵路經過的地形區有四川盆地、橫斷山區和青藏高原,未經過④黃土高原和⑤山東丘陵。第22題,川藏鐵路所在區域跨我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該區域位于板塊交界處,會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川藏鐵路所在區域以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為主。
  (2023·成都學業考)青稞是青藏地區居民的主要糧食,具有高抗氧化性、營養價值高等優點。如圖為西藏青稞主要分布范圍示意圖。據此完成23~25題。
23.圖示區域年降水量分布特征為( )
A.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B.從西北向東南遞減
C.從西南向東北遞增
D.從東北向西南遞增
24.青稞主要分布在( )
A.藏西北湖泊區 B.藏東南湖泊區
C.藏東南河谷區 D.藏西北河谷區
A
C
25.以青稞為原料制作的當地特色美食是( )
A
    A.糌粑     B.米線      C.馕餅     D.涼皮
【解析】本題組考查青藏地區降水量、青稞的分布和美食。第23題,讀圖可知,青藏地區的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第24題,讀圖可知,青稞主要分布在藏東南河谷地帶,這里緯度較低,地勢較低,熱量豐富,降水較多,適合青稞的生長。第25題,糌粑是以青稞為原料的青藏地區的一種特色小吃,也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米線是南方地區的特色美食;馕餅是新疆的地方美食;涼皮是我國北方地區的美食。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2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3分)
材料一 家家清明日,高橋蒿蒿繭!清明前后,居住在江蘇省南部鎮江市丹徒區高橋鎮的人們都會做一種特殊的點心,叫“蒿蒿繭”。這是用蒿蒿(艾類植物)葉子、糯米等制作而成的一種糕點,綠瑩瑩的一小塊,色香味俱全。據悉,在當地制作“蒿蒿繭”的習俗已經傳承了數百年。
材料二 如圖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圖1)和江蘇民居郵票(圖2)。
(1)艾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除干旱和高寒地區,幾乎遍及全國。根據艾草的生長習性,判斷能夠廣泛生長艾草的區域。(寫出序號和名稱)(4分)
答:②北方地區,④南方地區。
(2)讀材料一,烹飪“蒿蒿繭”所用的植物油最可能來自哪種植物 高橋鎮主要的糧食作物及耕地類型又分別是什么 (3分)
答:油菜。水稻。水田。
(3)在我國,類似于“蒿蒿繭”獨具地方特色的飲食習慣有很多,如③地區為增加熱量和營養,所以糌粑成為傳統食物。而四川人的飯食以麻辣為主要特色,說明這一特色與四川當地氣候條件的關系。(3分)
答:四川氣候比較濕熱,吃麻辣可以祛濕。
(4)分析江蘇民居(圖2)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3分)
答:民居建筑高,門窗大,墻體單薄,目的是通風散熱;屋頂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解析】本題考查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和自然特征及其對飲食與民居的影響。第(1)題,根據艾草的生長習性,在我國除了干旱的①西北地區和高寒的③青藏地區,能夠廣泛生長艾草的區域有②北方地區和④南方地區。第(2)題,高橋鎮在江蘇省南部,位于我國南方地區,油料作物為油菜。該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第(3)題,四川地區,尤其是四川盆地,由于周邊高、中間低的地形特點,氣候比較濕熱,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體內濕氣較重,吃麻辣可以祛濕。第(4)題,江蘇南部屬于南方地區,氣候濕熱。民居建筑高、門窗大、墻體單薄,目的是通風散熱,屋頂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27.(2024·英德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 習近平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演講。習近平在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中提到: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中方將會同各方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
材料二 2021年6月30日,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G7)正式開通,搭建起了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可以連接北京和歐洲國家,成為第二亞歐大陸橋的核心路段。暑假期間,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從北京出發,沿京新高速公路到烏魯木齊開展研學活動。在旅途中看到景觀由“綠”變“青”又變“黃”。
材料三 如圖為西北地區地形及景觀圖。
(1)列舉興趣小組研學中沿途經過的地形區。(至少寫出2個)(2分)
答:華北平原、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
(2)寫出研學小組在研學中看到的景觀“綠”和“青”分別對應的植被類型,并簡述景觀變化的自然原因。(3分)
答:森林、草原。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
(3)簡述京新高速修建難度大的原因。(4分)
答:距離遙遠;沿途生態環境脆弱;沿途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要穿越沙漠戈壁,穿越各種復雜地形等。
(4)簡述京新高速公路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作用。(3分)
答:京新高速可作為連接中外的橋梁,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提供新的保障。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地形、氣候、西北地區的氣候、交通運輸的作用等。第(1)題,由材料可知,興趣小組從北京出發,沿京新高速公路到烏魯木齊開展研學活動。由圖可知,興趣小組研學依次經過的主要地形區為A華北平原、B內蒙古高原、C準噶爾盆地等。第(2)題,由圖可知,在旅途中,從A—B—C,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所以植被自東向西呈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主要影響因素是受海陸位置的影響,自東向西降水越來越少。“綠”和“青”對應的植被類型是森林—草原。第(3)題,京新高速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穿越近500千米沙漠無人區,京新高速公路修建難度大的原因在于:距離遙遠;沿途生態環境脆弱;沿途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要穿越沙漠戈壁、穿越各種復雜地形等。第(4)題,京新高速是連接我國東北、西北和華北的最便捷通道。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交通要道,帶動西北地區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京新高速可作為連接中外的橋梁,是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提供新的保障。(共33張PPT)
單元測評卷(四)(第八、第九章)
(40分鐘 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2023·濟南模擬)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如圖為京津冀城市一體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在京津冀一體化體系中( )
A.資金主要由河北區域流向京津兩區域
B.資源主要由京津兩區域流向河北區域
C.技術主要由河北區域流向京津兩區域
D.資金主要由京津兩區域流向河北區域
2.北京建設知識型區域的優勢是( )
A.歷史文化悠久 B.科研院校眾多
C.礦產資源豐富 D.地理位置優越
D
B
【解析】本題組考查北京市、天津市及京津冀城市一體化建設的發展。第1題,由圖示可以看出,京津地區第三產業發達,資金雄厚,資金主要由京津兩區域流向河北區域;河北礦產資源豐富,而京津地區缺乏;圖示顯示京津地區的產業技術輸往河北,說明河北技術落后。第2題,北京有眾多科研機構,如中國科學院等;還有眾多名牌高校,如北大、清華等,因而具有建設知識型區域的優勢。北京僅有的歷史文化不能適應建設知識型區域的需求。北京礦產資源匱乏,地理位置與建設知識型區域無關。
3.(2023·十堰學業考)關于北京、香港、澳門和臺灣四個省級行政區域單位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 B.香港的支柱產業是博彩旅游業
C.澳門位于珠江口東側,和珠海市相鄰 D.臺灣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A
【解析】本題考查北京和港澳臺的相關知識。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澳門的支柱產業是博彩旅游業;澳門位于珠江口西側,和珠海市相鄰;臺灣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讀臺灣省地圖及臺灣觀光品牌“亞洲之心”示意圖,完成4~6題。
4.下列關于臺灣省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河流多發源于中部、東部臺灣山脈
②城市多分布于西部
③是我國緯度最低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
④與福建省隔海相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5.“亞洲之心”中的地理事物,與其所反映的臺灣省特征對應正確的是( )
A.臺北故宮博物院—建筑風格與祖國大陸文化同宗同源            
B.高山族頭飾—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
C.包子—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            
D.茶—四面環海,全部位于熱帶
6.游客春節赴臺灣島旅游,能欣賞到( )
A.南部山脈雄偉,分布著眾多的茶園 B.北部氣候濕涼,農民在田地里種麥
C.西部河網密布,人們在冰面上嬉戲 D.東部平原狹窄,瀕臨浩瀚的太平洋
A
D
【解析】本題組考查臺灣省的概況。第4題,臺灣省河流多發源于中部、東部臺灣山脈,城市多分布于西部,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相望;我國緯度最低的省級行政區是海南省。第5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建筑風格體現了臺灣與祖國大陸文化同宗同源;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云南省;臺灣省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臺灣省跨熱帶與亞熱帶。第6題,臺灣省東部山脈雄偉,分布著眾多的茶園;北部氣候濕涼,農民在田地里種水稻;西部河網密布,無結冰現象;東部平原狹窄,瀕臨浩瀚的太平洋。
  “女王頭”是臺灣省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征,人們在至今已有4 000多歲的“女王頭”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下左圖為臺灣省簡圖,下右圖為“女王頭”景觀圖。讀圖,完成7~8題。
7.野柳地質公園( )
A.位于臺灣島東南部 B.位于臺灣海峽西側
C.能證明海陸的變遷 D.屬于人文旅游資源
8.臺灣島被稱為祖國的“寶島”,因為( )
①是我國第一大島 ②科技發達且城市集中分布在東部 ③河流眾多且短小 ④是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和海上門戶 ⑤盛產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C
B
【解析】本題組考查臺灣有關知識。第7題,由圖可以看出,野柳地質公園位于臺灣島的東北部;北部瀕臨東海,沒有瀕臨臺灣海峽;野柳地質公園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說明此處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抬升形成了陸地,可以說明海陸的變遷;沒有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屬于自然旅游資源。第8題,臺灣島是我國的第一大島,是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和海上門戶,盛產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物產豐富,是我國著名的“寶島”。臺灣省是一個科技發達的省區,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沿海,河流眾多且短小,不能證明臺灣是“寶島”。
 (2022·蘇州學業考)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最長的貫穿流動沙漠區的高等級公路,連通了新疆資源勘探開發的主要油氣田。圖1為塔里木盆地交通線分布圖,圖2為沙漠公路景觀圖。據此回答9~11題。
9.圖中沙漠廣布的原因是( )
①緯度較低 ②深居內陸 
③距海遙遠 ④山脈阻擋水汽進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沙漠公路面臨的最大威脅是( )
A.氣候干旱,路面易塌陷 B.凍土深厚,路基易變形 
C.流沙侵入,路面被掩埋 D.景色單一,易迷失方向
D
C
11.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開通( )
①提高了塔中地區油氣資源開發的成本  ②縮短了輪南與塔中的運輸距離 
③促進了邊疆穩定與民族團結  ④成為油、氣向外輸出的主要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解析】本題組考查新疆自然地理概況及其油氣開發。第9題,塔里木盆地深居亞歐大陸腹地,距海遙遠,受重重山脈的阻隔,海洋水汽不易到達,干旱少雨,該地區沙漠面積廣大。第10題,沙漠公路經過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故其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流沙侵入,路面被掩埋。第11題,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開通降低了塔中地區油氣資源開發的成本,縮短了輪南與塔中的運輸距離,促進了邊疆穩定與民族團結。塔里木盆地油、氣向外輸出的主要方式是管道運輸。
  (2023·北京八十中質檢)新疆區域內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差異顯著。位于北疆牧區的和布克賽爾,傳統美食“納仁”的主要原材料是牛羊肉;位于南部的吐魯番,人們用坎兒井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葡萄。據此并讀圖,完成12~13題。
12.對于新疆圖標的設計,表述不恰當的是( )
A.羊肉串是當地的特色美食 B.牦牛是新疆的代表性畜種
C.新疆瓜果飄香,有著名的葡萄溝 D.“新”字彩帶體現了維吾爾族的民族風情
B
13.關于和布克賽爾和吐魯番的自然環境特征,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
A.和布克賽爾緯度更高,氣溫較低,適宜發展畜牧業
B.和布克賽爾海拔更高,氣溫較低,適宜發展河谷農業
C.吐魯番降水較少,適合牧草生長,適宜發展畜牧業
D.吐魯番位于天山山脈北麓,四面環山,適宜發展灌溉農業
A
【解析】本題組考查新疆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第12題,羊肉串是新疆地區的特色美食;牦牛是青藏地區的代表性畜種,新疆的代表畜種是細毛羊和伊犁馬;新疆瓜果飄香,有著名的葡萄溝;構成“新”字的彩帶體現了維吾爾民族風情。第13題,讀圖可知,和布克賽爾緯度更高,氣候冷濕適合牧草生長;河谷農業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發展,如我國的青藏地區;吐魯番降水稀少,不適合牧草生長;吐魯番位于天山南麓。
  貴州肇興侗寨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該地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過去由于過度開墾和樵采,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后來在當地政府引導和幫扶下,退耕還林還濕,形成了稻魚共生的“稻魚游”生態產業模式,吸引著八方游客。據此完成14~15題。
14.過去該地區出現的生態問題是( )
A.土地沙漠化 B.土地鹽堿化 C.土地石漠化 D.水污染嚴重
15.該地區“稻魚游”生態產業的成功案例對其他省級行政區域單位農業發展的啟示是( )
A.完善基礎設施,擴大種植規模 B.引進稻魚模式,提高旅游收益
C.加強政策扶持,擴大資源開發 D.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發展
C
D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貴州省的生態環境問題、發展模式及經驗。第14題,貴州肇興侗寨地處云貴高原,該地區由于土層較薄,植被根系較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石灰巖廣布,土壤貧瘠,石漠化現象十分嚴重。第15題,該省“稻魚游”生態產業模式,是依據社會發展需要并結合當地的特色優勢,將旅游業、農業、其他相關產業融合在一起的發展模式,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發展,發揮特色優勢,加強產業融合。
在貴州省雷山縣天塘新橋村,苗族同胞至今依然沿用著祖先留下的40多個水上糧倉。糧倉建在水塘中央,為木質吊腳樓結構,已有100多年歷史,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如圖為水上糧倉景觀圖。讀圖,完成16~19題。
16.糧倉內儲存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
A.水稻      B.高粱      
C.小麥      D.青稞
17.水上糧倉位于( )
A.黃土高原 B.長江中下游平原
C.四川盆地 D.云貴高原
A
D
18.糧倉建在水上,可以有效地防止( )
A.臺風暴雨 B.干旱缺水 C.山洪滑坡 D.火災鼠患
19.除了水上糧倉,池塘里還可以養魚、養鴨,這樣做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B.增加種植業的產值
C.提供多種旅游資源  D.減少池塘水分蒸發
D
A
【解析】本題組考查貴州省的相關知識。第16題,貴州省位于我國南方地區,該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第17題,水上糧倉位于貴州省,位于云貴高原上,該地形區地形比較崎嶇。第18題,糧倉建在水上,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災鼠患。第19題,除了水上糧倉,池塘里還可以養魚、養鴨,這樣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就在這大自然無數黃色的褶皺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著千千萬萬的人,無論沿著哪一條‘皺紋’走進去,你都能碰見村落和人煙,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議。”讀圖,完成20~22題。
20.對文中“黃土地”所在地形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地區東部的山脈是大興安嶺         
B.長期水土流失,地表千溝萬壑
C.該地區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D.位于地勢的第三級階梯
B
21.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是( )
A.毀林開荒         B.修筑梯田
C.地表光禿,土質疏松,降水集中         D.多寒潮和臺風
22.針對該地地表現狀,應采取的治理措施有( )
①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 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退耕還林還草 ③杜絕放牧,禁止發展畜牧業 ④整修梯田、修筑擋土壩等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C
【解析】本題組考查黃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及治理措施。第20題,東部的山脈是太行山;黃土高原位于秦嶺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由于長期的流水侵蝕和搬運,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黃土高原位于地勢第二級階梯。第21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地勢較高、起伏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蓋較差,黃土結構疏松多裂隙。第22題,為了治理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有工程措施、農業技術措施以及生物措施,具體措施是大力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擋土壩等工程。杜絕放牧、禁止發展畜牧業過于絕對,不利于經濟發展。
  古村落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如圖為黃河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圖和陜州地坑院景觀圖。讀圖,完成23~25題。
23.陜州地坑院是黃河流域典型的古村落,被稱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地坑院的特點是( )
A.通風良好 B.防潮防濕 C.利于散熱 D.冬暖夏涼
24.關于黃河流域古村落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多沿干支流分布 ②銀川至河口段降水多,古村落少 ③多分布在甘肅省 ④歷史時期下游多洪澇,古村落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D
C
25.對古村落應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保護,有序開發 ②增加投入,維護修繕 ③整村搬遷,翻新重建 ④加大宣傳,提高認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解析】本題組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掌握區域差異的相關知識。第23題,地坑院為窯洞的一種,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第24題,黃河流域古村落多沿干支流分布,銀川至河口段降水少,古村落少;黃河流域古村落多分布在山西省和陜西省,歷史時期下游多洪澇,古村落少。第25題,古村落屬于文化遺產,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保護古村落能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古村落應采取的措施有合理保護,有序開發;增加投入,維護修繕;加大宣傳,提高認識;整村搬遷、翻新重建會破壞古村落原有的價值。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26.(2024·東莞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3分)
材料一 新疆鹽堿地廣布,鹽堿地面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研究發現,鹽堿地的水質與海水接近。自2022年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年設立1 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新疆海水養殖業發展。
材料二 紅旗農場是新疆首個“海水養殖基地”,將當地的鹽堿水調配成與天然海水水質接近的人工海水,采用溫棚車間集中育苗,大大提高了種苗的成活率。2023年,紅旗農場已建成4個溫棚車間,養殖石斑魚、南美白對蝦、鮑魚等8個品種“海貨”。未來,紅旗農場還將擴大養殖規模,形成室內外育養結合、水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現代化科技海產品養殖模式。
材料三 如圖為新疆紅旗農場位置示意圖。
(1)分析新疆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優勢條件。(2分)
答:氣候干旱,蒸發量大,鹽堿地面積大,當地可就地利用鹽堿資源調配出接近海水的養殖用水。
(2)簡述紅旗農場采用溫棚車間育苗的必要性。(3分)
答:新疆冬季漫長,氣溫低,紅旗農場采用溫棚恒溫集中育苗、溫棚魚池和堿水魚塘養殖的“接力”模式,大大提高了種苗的成活率。
(3)要保證紅旗農場海鮮在內地市場的新鮮程度,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4分)
答:加強科學技術投入,提高養殖技術,提升海鮮的品質;改進保鮮、冷藏技術,延長儲藏時間,保障品質;加強電子商務和現代化物流(冷鏈)體系建立,加快流通環節,縮短運輸時間。
(4)簡述新疆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意義。(4分)
答:提供大量優質健康的海產品,滿足居民對海鮮的需求;帶動漁業、農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水域面積,調節氣候。
【解析】本題考查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對區域的影響等相關知識。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新疆氣候干旱,蒸發量大,鹽堿地面積大,當地可就地利用鹽堿資源調配出接近海水的養殖用水。第(2)題,紅旗農場采用溫棚車間育苗的必要性:新疆冬季漫長、氣溫低,紅旗農場采用溫棚恒溫集中育苗、溫棚魚池和堿水魚塘養殖的“接力”模式,大大提高了種苗的成活率。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紅旗農場海鮮要保證在內地市場的新鮮程度,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養殖技術,提升海鮮的品質;由于距離銷售市場較遠,改進冷藏保鮮技術,延長儲存時間,從而保障運輸途中海鮮品質;同時,加強電子商務和現代化物流體系的建立,加快流通環節,縮短運輸時間,更快的到達市場。第(4)題,新疆成功養殖了石斑魚、三文魚、南美白對蝦等多種海鮮,可以提供大量優質健康的海產品,滿足居民對海鮮的需求;海鮮養殖業的發展帶動漁業、農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新疆經濟的發展;海鮮養殖業及相關產業發展需要勞動力,可以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新疆氣候干旱,發展海鮮養殖需調配人工海水,可增加水域面積,調節氣候。
27.(2023·青島模擬)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具特色。貴州喀斯特地貌廣布,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日趨合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黃土高原高度重視水土保持,謀求人地協調發展,現代文明不斷融入昔日的傳統生活,人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 下圖為貴州省地形圖、貴州省自然資源和地質災害分布圖、貴陽氣候資料圖。
(1)貴州省地質災害多發,請結合材料一完成下列結構圖。(2分)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東數西算是指東西部地區建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將東部數據輸送到西部
儲存和計算。數據中心是高耗電場所。貴州省氣候涼爽,清潔能源豐富,現已成為我
國重要的數據樞紐節點。
(2)請結合材料分析貴州省氣候涼爽、清潔能源豐富的原因。(4分)
答: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
崎嶇不平
降水集中于夏季
材料三 山西省臨縣集中建設光伏電站,“太陽出來就賺錢,光伏給我好光景”是群眾對發展光伏特色工作的贊譽。下圖為黃土高原地區分布圖,山西省臨縣光伏特色產業景觀圖以及臨縣氣候資料圖。
(3)請結合材料三分析山西省臨縣發展光伏電站的優勢氣候條件。(4分)
答:根據氣候資料圖可知,山西省臨縣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氣溫高,降水少,晴天多;海拔高,日照強,適合發展光伏電站。
材料四 黃土高原小流域梯田減少與梯田面積關系數據統計表。
注:梯田減少比例指修建梯田后減少的輸沙量占治理前輸沙量的比例。
(4)根據材料四分析梯田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2分)
答:梯田可以減少流域的輸沙量,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梯田占流域面積的比例/% 0 5 10 15 20 30 40 50 60
梯田減少比例/% 0 8 28 50 67 82 89 92 94
【解析】本題考查貴州的地質災害原因、氣候特征、山西生態環境治理的措施等相關內容。第(1)題,根據貴州的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可知,貴州地表形態崎嶇不平,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過于集中,且雨量較大,導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第(2)題,貴州省氣候涼爽是因為海拔高,夏季氣溫不高,又因處于亞熱帶,冬季不會太冷,故氣候涼爽。這里清潔能源主要是水能資源,原因是河流落差大,水量大。第(3)題,根據氣候資料圖可知,山西省臨縣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氣溫高,降水少,晴天多;海拔高,日照強,適合發展光伏電站。第(4)題,梯田占流域面積的比例增加,梯田減少比例隨之增加,說明梯田能減少流域的輸沙量,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丹棱县| 民和| 托克托县| 隆德县| 固镇县| 邓州市| 信丰县| 古浪县| 沈阳市| 镇江市| 邢台市| 开封市| 隆子县| 化德县| 宽城| 城口县| 崇义县| 晋中市| 北流市| 中山市| 丰原市| 青龙| 桂平市| 绍兴县| 偃师市| 云林县| 岳阳市| 嘉兴市| 沅江市| 盐津县| 迁西县| 彝良县| 广水市| 德令哈市| 如东县| 山阴县| 洪江市| 靖州| 吉林市|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