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九章 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基礎主干落實一、基本國情二、區域特色1.沿海地區:海岸線漫長,有眾多良港和島嶼,便于國際聯系;核心地域: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2.沿邊地區:便于開展邊界貿易,開放了一系列陸地邊境口岸。3.長江流域:便利、充足的水源,黃金水道、水運發達;核心區域:以_____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以_____為核心的長江中游產業帶、以_____為核心的長江上游產業帶。4.黃河流域:便利、充足的水源,_____________的開通,眾多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改善了黃河流域的對外交通聯系。上海武漢重慶新亞歐大陸橋三、中國與世界1.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1)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__位。(2)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3)中國工業建設取得巨大成績,2021年,中國全部工業和制造業增加值連續十多年居世界首位。(4)中國進出口貿易迅猛增長。2.積極參與國際事務2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_________、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加劇等。2.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主要措施調整_________、轉變發展方式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_____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水土流失產業結構低碳關鍵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質疑判斷(1)我國各地經濟發展很快,區域之間沒有差異。( )(2)中國經濟總量巨大,人口眾多,不需要其他海外市場。( )(3)中國經濟特區都在沿海,都不位于內陸。( )(4)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不能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教材再開發我國目前的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島、喀什和霍爾果斯,共七個。其中海南島是最大的經濟特區。分析這些經濟特區主要分布在我國沿海、沿邊地區的原因。答:方便外商投資、 加工出口、 開展國際貿易。素養分層評價 “美麗中國夢”主題會上,同學們依據所學知識暢所欲言。據此完成1~2題。1.關于我國地理國情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經濟建設成就巨大,已經成為發達國家 B.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充足C.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D.地區發展差異不明顯C2.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洞庭湖區退耕還湖 B.內蒙古高原退耕還林還草C.保護三江源區的生態環境 D.華北地區大規模開采地下水D【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基本國情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第1題,目前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地區發展差異明顯。第2題,華北地區大規模開采地下水會造成地面下陷,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022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在巴厘島舉行。據此完成3~4題。3.G20峰會上,“中國聲音”有強大影響力。這說明中國( )A.是開放和負責任的大國 B.區域發展均衡C.已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D.人地關系和諧A4.關于當前中國面臨挑戰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地關系不夠和諧 B.區域發展不平衡C.海洋權益面臨嚴峻考驗 D.沒有參與國際事務D【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參與國際事務和面臨的挑戰。第3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然要體現出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同時,中國的飛速發展令世界矚目,在全球經濟仍陷于不景氣的環境下,中國對于G20,對于世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說明中國是開放和負責任的大國。第4題,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日益增強,人地關系不夠和諧;二是中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比較突出;三是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主要是海洋權益面臨嚴峻挑戰。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5.北京時間2024年5月28日18時58分,經過約8.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航天技術屬于第一產業部門B.航天技術部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內陸C.我國科技力量雄厚,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強國D.航天技術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部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人才和科技水平D【解析】本題考查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和發展。第一產業部門是農業。航天技術部門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科技發達。我國科技力量雄厚,由世界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航天技術屬于高新技術產業部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人才和科技水平。 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館全部采用“綠電”,首次實現了奧運史上100%清潔能源供應。“綠電”是利用風力、水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獲得的電能。據此完成6~7題。6.北京冬奧會場館100%采用“綠電”,體現了我國( )①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 ③在世界發展中做負責任的大國 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D7.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與此相關的是( )A.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 B.加大節能減排力度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開展中非合作論壇B【解析】本題組考查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和我國綜合國力。第6題,北京冬奧會場館100%采用“綠電”,體現了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在世界發展中做負責任的大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第7題,節能減排能夠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2022·株洲學業考)習近平在世界氣候大會上提出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前主要是與使用煤、石油、天然氣有關),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下表為某年部分國家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統計表。據此完成8~9題。國家 碳排放總量/千噸 人均碳排放量/噸中國 10 084 576 6.7印度 2 507 558 1.6俄羅斯 1 666 526 10.6日本 1 168 286 8.9美國 5 282 248 14.9德國 771 772 8.28.表中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分別是( )A.中國 美國 B.俄羅斯 印度C.美國 日本 D.俄羅斯 德國A9.下列有利于達到碳中和的行為包括( )①出門隨手關燈 ②積極參與大課間活動 ③垃圾分類 ④乘坐公共交通工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D【解析】本題組考查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第8題,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第9題,節約用電;外出盡量乘公交車等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少使用化肥、農藥等形式有利于達到碳中和的目標。10.(2023·新疆建設兵團學業考)下列事實能說明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體現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是( )A.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 B.參加世博會C.派中國救援隊飛赴尼泊爾搶險救火 D.國家領導人出訪俄羅斯C【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參與國際事務。“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參加世博會”和“國家領導人出訪俄羅斯”體現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派中國救援隊飛赴尼泊爾搶險救火”體現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教材再開發)圖甲是喀什經濟特區位置圖,圖乙是深圳、珠海經濟特區位置圖。讀圖,完成11~12題。11.喀什被譽為“中國的西大門”,與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相比,喀什設立經濟特區的獨特優勢有( )A.工農業發達,海陸交通便利B.位于西北邊陲,利于和中亞國家貿易往來C.勞動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D.毗鄰海洋,利于發展對外貿易B12.深圳作為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深圳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A.毗鄰香港特別行政區 B.沿海交通便利C.國家政策支持 D.工業基礎雄厚D【解析】本題組考查經濟特區的特點。第11題,喀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的西北邊陲,與中亞國家陸上相鄰。這里人口稀少,經濟發展、科技力量不如東部。第12題,深圳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有毗鄰香港特別行政區、沿海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支持。深圳原是小漁村,工業基礎并不雄厚。13.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也十分突出。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7萬億美元,僅次于_____,穩居世界第二位。(2)讀圖1,我國經濟水平最高的地區是______________,為了逐步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我國正大力實施_____大開發、促進_____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江西屬于圖1中的_____地區。(3)在發展道路上,我國面臨諸多挑戰,圖2反映的問題是_____短缺,圖3反映的問題是_________。應對這些挑戰,我國必須堅持走_______發展的道路。(4)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國在發展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請你列舉一條我國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措施。答:節能減排;人工造林;開發新能源等。(任答一條即可)美國東部(沿海)地區西部中部中部資源環境污染可持續【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資源、環境狀況。第(1)題,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第(2)題,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水平最高的地區;我國正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江西屬于圖1中的中部地區。第(3)題,我國人口數量多,人口基數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質低,這嚴重制約了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圖2反映的問題是資源短缺,圖3反映的問題是環境污染。故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4)題,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國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節能減排;人工造林;開發新能源等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