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海洋和陸地的變遷第三章 第二節中學地理探究學習展示評價表序號 要素 要素說明 評價等級 實際得分一 二 三 四 五20 16 12 8 41 精神面貌 穿著得體、神態大方、不扭捏造作、友善親和 20 16 12 8 4 2 語言表達 流暢有感染力、聲音大小適中、簡潔明了 20 16 12 8 4 3 課件制作 美觀清楚、無錯別字、能有效的輔助講解 20 16 12 8 4 4 論述內容 證據充分、觀點明確 20 16 12 8 4 5 論述過程 科學嚴謹、現象描述清晰、學科語言規范、分析透徹 20 16 12 8 4 6 總分 14億年前曾是淺海環境,由紅色石英砂沉積后,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獨特的巖層構造,后經強烈的構造隆升和多種地質作用又經千萬年的流水切割、侵蝕,形成豐富而典型的地質奇觀,真實記錄著地球十幾億年的海陸變遷歷史。想一想:雄偉壯觀的太行大峽谷,以前曾經是淺海,發生了什么變化?什么原因呢?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感悟科學實證的方法。2.通過拼圖、繪圖等活動,能夠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特點,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初步形成科學認識世界的觀念,感受科學家不懈探索的精神。滄海桑田科考專家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老前輩們第一次在這個區域科考發現了魚龍,并為其命名為“西藏喜馬拉雅魚龍”。當時他們找到了一些脊椎、肋骨,肋骨的長度大概有1.5米。當時估算這條魚龍長度應該超過15米,是非常巨型的魚龍。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讀課本67頁內容思考:高山上為什么會有海洋生物化石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滄海桑田電影《攀登者》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了一塊三葉蟲的化石,告訴學生們,這塊化石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山頂找到的。三葉蟲是遠古時期的一種海洋生物,是由海洋生物的遺體沉積到海底,然后被后續的沉積物覆蓋保存才形成的。那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是怎么出現在珠穆朗瑪峰的呢?27000年前現在11000年前推測:圖示地區的海陸分布發生了哪些變化?推測一下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歸納:海陸變遷原因含義原因由海洋變為陸地或由陸地變為海洋的變化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自然原因人為原因圖3-2-2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底層的相似性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探究:大陸漂移學說活動:讀課本68頁,完成活動。任務安排:結合下面地圖,說一說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經過緩慢的運動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探究:大陸漂移學說觀察:地球表面“現在”A.同兩億年前相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增加B.同兩億年前相比南美大陸向東運動了C.同兩億年前相比非洲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D.同6500萬年前相比,大西洋的面積增大了請參照課本69頁探究:板塊構造理論任務安排:說一說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并在圖上找出全球板塊的位置。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堅硬巖石組成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的,板塊在不斷的運動著。讀課本71頁圖3-2-5比一比:誰記得快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1.從圖中可知地球表面是由什么構成的?板塊與海洋和陸地有什么不同?2. 板塊是靜止不動的嗎?你能說出某一板塊的運動情況嗎?3.你能用板塊運動來解釋前面示意圖所揭示的海陸分布的變化嗎?(1)非洲在向東北方向運動。(2)大西洋的面積在不斷擴大。4.板塊運動會對板塊交界處造成什么影響?5.讀圖,發現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有什么特點?(1)圖示地區的海陸分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變化?(3)這樣的變化會對這一地區的地理環境或人類活動造成怎樣的影響?描述現象解釋現象分析影響澳門的填海造陸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變遷位置分布描述變化形成火山、地震及高大山脈海陸性質比例大小板塊運動地殼活動人類活動改變自然環境影響人類活動解釋變化分析影響……收集海陸變遷的事實,進行分析并展示描述現象解釋現象分析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