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1.(1)如果擬在下圖中甲村和乙村之間修一條鄉村公路,試在圖中用虛線畫出。(2)請結合圖例在圖中合理位置畫出一條主要過境公路。提示:2.日蘭高鐵的開通,是山東省交通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請在下圖中補畫出日蘭高鐵。提示: 交通布局與區位因素分析1.(2024·浙江1月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福建省東北部主要為丘陵地形,植被覆蓋率高。沿海地帶構造下沉,形成了眾多的海灣和島嶼,海岸線曲折。該海岸帶是福建省淤泥質灘涂的主要分布區域。下圖為福建省東北部沿海略圖。下表為圖中甲、乙兩海灣不同水深海域和灘涂面積。單位:平方千米海灣 海域面積 灘涂面積水深0~5米 水深5~20米甲 88.1 28.2 2.3乙 129.0 133.0 1.4評價乙海灣建港的自然條件。[思維流程][我的解答]利:水深;岸線長且曲折。弊:地形地質復雜;航道曲折狹窄,出航不便。2.(2024·湖北卷)下圖為四個大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圖。不同方向的長度,代表該方向街道出現的相對頻率。據此完成(1)~(3)題。 (1)推測圖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是( )A.上海 B.夏洛特C.溫哥華 D.迪拜(2)由圖可知,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A.上海街道密度和平均寬度最大B.夏洛特街道面積最大C.溫哥華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D.迪拜街道總長度最長(3)影響上海街道主要方向形成的關鍵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C.河流 D.植被[思維流程]第(1)題 夏洛特的街道各個方向上均有道路分布且數量眾多,密度大,可能是圖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第(2)題 街道方向玫瑰圖中不同方向的長度,代表該方向街道出現的相對頻率,無法得知街道密度、平均寬度、街道面積和街道總長度,溫哥華的街道多為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第(3)題[我的解答](1)B (2)C (3)C1.交通運輸需求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分析需求特點 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 實例需求量大小 需求量決定交通線的標準和場站規模 北京南站、廣州南站規模大,而一般的縣級火車站規模很小需求量的區域差異 運輸需求量大的點和線是交通運輸布局的重點,區域主要交通運輸線應盡可能連接沿線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兩個大城市之間建有高鐵、高速公路等多種、多條交通線路需求本身的差異性 運輸需求有運距、運時、運量、運價、運向的差異,要求區域交通運輸布局要充分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合理銜接、轉運,實行聯合運輸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可以實現高鐵與航空便利轉運需求的增長 需求的增長特點決定了區域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 義烏對航空需求提高,民航機場得以建設需求的分布 需求的分布特點決定了交通布局的特點 非洲鐵路多布局在沿海,從沿海向內陸延伸,沒有形成交通網2.資金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分析資金與交通線、場站建設 經濟水平落后 政府資金緊張、借助外力 交通線、站點較為稀疏、質量較低經濟水平較高 政府擁有足夠資金 交通線、站點密集、質量較高資金與技術 交通線、站點建設涉及氣象、水文、地質、工程材料、機械等領域 在技術領域以及施工水平要求高 足夠的資金能夠推動交通運輸建設相關技術水平的提高,使交通運輸受自然條件限制大為減弱交通運輸的快速化、電氣化、專業化【方法技巧】交通運輸線、點布局特點的答題思路:(1)線路類型及數量(密度)。(2)線路分布與走向;連接××和××。(3)是否形成交通運輸網。(4)交通站點的數量及分布。3.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條件分析(1)交通運輸選線原則的一般分析思路:(2)交通運輸線區位條件答題模板思考方向 關鍵點自然 因素 地形、地質、水文、氣候、距 離 沿河谷(等高線)分布,地形相對平坦,施工難度小,工程量小;地質構造穩定(復雜),自然災害較少(多發);避開(穿過)沼澤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氣候條件好(差),受××氣象災害影響小(大);距離長(短),運營時間長(短)經濟 因素 資源、經濟、科技、人口 ××資源豐富地區,對交通運輸需求量大,利于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經濟發展;經過地區經濟發達,沿線地區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科技發達,××自然難題被克服;經過居民點多(少)社會 因素 就業、國防、民族 團結、環境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緩解就業壓力;利于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較少穿過自然保護區(重要文物古跡)和生態環境脆弱區,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4.交通運輸點——港口的區位條件分析(1)選擇地址——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①地理位置:河流入海口處,或沿海中間位置;或處在國際航道的樞紐位置。②水域條件:要求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于船舶停泊靠岸避風)、不淤不凍(泥沙、最冷月氣溫)、背風避浪(風浪小)(海灣與風向的關系)。③陸域條件:要求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便于港口基礎設施建設)。(2)施工建設:主要包括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要考慮施工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生態環境)對施工及施工人員的不利影響,造成對施工技術、施工周期、建設材料的要求提高,增加投資成本。(3)發展快慢——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①經濟腹地(決定因素)。取決于相連的河流流域及交通線。②城市依托(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城市各種產業的發展)。③水陸交通的樞紐,便于客貨物的集聚、中轉。④附近港口數量。⑤造船技術的發展。考向一| 交通運輸布局(2024·菏澤模擬)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圖1)于2023年8月12日全線正式通車,全長1 216千米,縱貫阿爾及利亞北境。東西高速最后84千米路段(圖2)向東延伸至突尼斯邊境,該段泥灰巖廣布,公路修建挑戰巨大,邀請我國某公司承建。據此完成1~3題。1.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最后84千米路段建設挑戰巨大,其挑戰主要有( )①氣候條件惡劣,地質條件復雜②技術落后,勞動力短缺③泥灰巖分布廣,地基建設難度大④距海較近,風浪大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2.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最后84千米路段邀請我國某公司承建,主要是因為我國( )A.資金雄厚 B.基建技術水平高C.歷史悠久 D.勞動力成本較低3.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建成通車有利于( )A.中國交通建設技術升級與發展B.阿爾及利亞南北向的經濟聯系C.阿爾及利亞南部地區資源開發D.密切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關系1.C 2.B 3.D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該段公路位于地中海沿岸,地處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炎熱干燥,由于氣候過于炎熱,施工條件較差,且地處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地質條件復雜,①正確;材料中沒有相關信息表明當地勞動力短缺,無法判斷,排除②;該段泥灰巖廣布,地基不穩定,建設難度大,③正確;該公路并不與海相連,海上的風浪不會對公路建設產生影響,④錯誤。故選C。第2題,該段泥灰巖廣布,地基不穩定,位于板塊交界處,地質條件復雜,所以建設技術難度極大,而中國相關基建技術水平高,可以克服這些困難,B正確;阿爾及利亞經濟相對發達,并非缺少資金而不能建公路,A錯誤;修建高難度公路與一個國家歷史是否悠久無關,C錯誤;修建該公路的關鍵是攻克技術難題,勞動力成本不是主要考慮因素,D錯誤。故選B。第3題,由圖可知,該段公路的東部與突尼斯相鄰,高速建成通車有利于加強與突尼斯的交通聯系,密切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關系,D正確;高速建成通車的影響主要是公路交通方面的影響,與中國交通建設技術升級與發展關系不大,A錯誤;該公路大致是東西走向,與南北向的經濟聯系無關,B錯誤;該公路在阿爾及利亞北部,對該國南部地區資源開發影響較小,C錯誤。故選D。考向二| 交通運輸線、點區位條件連接麥加和麥地那的“麥麥高鐵”是我國首條設計時速達到360 km/h的海外高鐵,也是沙特阿拉伯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高速鐵路,途經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達,通車后該市游客大增。為保證高鐵穩定運行,中鐵公司還對鐵路沿線實施了固沙工程,下圖為“麥麥高鐵”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4.導致“麥麥高鐵”北段線路發生彎曲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地形狀況C.河流走向 D.城市分布5.推測保護“麥麥高鐵”的固沙工程主要分布在( )A.紅海沿岸 B.鐵路西側C.城鎮附近 D.鐵路東側6.“麥麥高鐵”開通對吉達的積極影響是( )A.促進石油產業升級B.優化地區產業結構C.緩解市區交通壓力D.促進大宗貨物流通4.B 5.D 6.B 解析:第4題,由圖示信息可知,“麥麥高鐵”北段線路基本沿山麓地帶分布,說明影響其發生彎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確。該段鐵路所經地區為氣候干旱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差異不大,A錯誤。沙漠地區缺少大河和城市,且圖中高鐵北段線路也沒有大河和城市等信息,C、D錯誤。故選B。第5題,圖示鐵路東側有多片沙漠分布,使鐵路受風沙影響比較嚴重,D正確;據圖分析,紅海沿岸和鐵路西側沙漠分布面積相對較小,A、B錯誤;城鎮人口聚集,對流沙風沙控制相對較好,不需建設固沙工程,C錯誤。故選D。第6題,受高鐵開通的影響,抵達吉達的游客大增,可促進其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地區產業結構,B正確。高鐵主要運送旅客,對石油產業升級、大宗貨物流通影響不大,A、D錯誤。進入該市的人口增加,市區交通壓力增大,C錯誤。故選B。 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2024·新課標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東京都市圈包括東京中心城區及外圍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從東京中心城區向外圍地區分散。2000年,頒布相關法規,進一步促使大型商業設施(大型購物中心和網購物流中心等)在東京都市圈外圍地區開設,然而由于經濟長期低迷,東京中心城區的活力下降。為了扭轉這種趨勢,東京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減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進大型購物中心在中心城區再集聚,下圖示意2019年東京都市圈大型商業設施的分布。(1)指出2000年前后東京都市圈大型購物中心分布的變化特點。(2)說明交通布局對東京都市圈大型購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響。(3)指出東京都市圈網購物流中心的分布特點,并說明原因。[思維流程]第(1)題,第(2)題,第(3)題,[我的解答](1)大型購物中心數量增加,空間分布范圍擴大;外圍地區增加較多,中心城區增加較少;更傾向在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沿線分布;由散點分布逐漸向環形放射分布轉型。(2)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的建設,提高了外圍地區交通通達度,為大型購物中心在外圍地區擴展提供條件;促使大型購物中心沿著交通線形成環形放射式分布格局;提高了出行效率,加大了大型購物中心的輻射范圍,擴大客源;便于貨物集散,降低進貨成本;完善配送條件,利于大型購物中心向網購模式轉型。(3)數量較多;以分布在外圍地區為主;靠近公路等交通線。原因:互聯網和經濟社會發展使網購需求快速增長;網購物流中心無須顧客到店,對人流量要求低,但倉儲規模大,占地要求高;外圍地區用地空間大,且土地成本低;鄰近公路等交通線,便于貨物集散。1.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分析項目 內容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不合理的交通線建設,會破壞地表水的分布,導致洪澇災害;山區不合理的交通線建設,會破壞山區地表狀況,導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商品農業一般沿交通線分布,交通線的延伸,擴大了商品農業的銷售范圍對工業的影響 交通運輸費用是工業的一項重要支出,因此,工業企業一般布局在主要交通線附近對城市的影響 沿重要的交通線可以形成城市軸線;交通線交會處往往會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線的變化會影響城市的興衰對商業的影響 商業的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商業網點和商業中心一般布局在重要交通線沿線對旅游業的影響 交通便捷程度決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新的交通線的修建,可以帶動沿線旅游業的發展2.交通運輸布局影響的評價答題模板評價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闡述或說明交通線、點建設的作用等。如某地交通建設的作用或意義可從經濟、社會政治、戰略等方面分析。經濟意義 ①發揮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帶動沿線經濟發展;②促進沿線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③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社會、政治意義 ①完善交通運輸網,促進區域交通發展;②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③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戰略意義 ①有利于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②有利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③促進區際聯系,加強區際合作,促進區域共同發展3.交通運輸對聚落影響的思路分析影響方向 具體表現交通樞紐影響聚落規模 交通樞紐是客貨集散地,各行業集聚,制造業集聚,容易形成規模較大的城市交通線路影響聚落空間形態 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鐵路、公路、河道等)擴展,這些交通干線也成為聚落發展的主軸線交通方式變化引起聚落的興衰 新的交通運輸方式興起,可能帶動新的聚落形成;某種交通方式被替代,因其興盛的聚落也可能隨之衰落考向一| 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2024·聊城一模)2023年5月,國內首條商用運營城市空軌“光谷光子號”在武漢試乘發車。“光谷光子號”為掛式單軌列車,采用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最高時速60千米,全長10.5千米,途經九峰國家森林公園、豹子溪公園等,共設站6座,車內吧臺座位正對車窗,方便旅客欣賞沿線美景。下圖示意城市空軌。據此完成1~3題。1.與城市路面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空軌的優勢是( )A.工程量小 B.速度較快C.環境適應性強 D.靈活性強2.目前,該條空軌建設的重要目的是( )A.旅游觀光B.商務通勤C.科技實驗D.美化城市3.空軌列車作為特色軌道交通,最有可能推廣的功能區是( )A.倉儲區 B.文教區C.商業區 D.工業區1.C 2.A 3.C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城市空軌具有不占用地面路權的優點,因此與城市路面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空軌的優勢在于受地面干擾較小,環境適應性強,C正確;圖示城市空軌需要建立地面支撐柱、空中走廊,工程量大,A錯誤;城市空軌最高時速為60千米,運速較慢,B錯誤;城市空軌需沿軌道運行,靈活性差,D錯誤。故選C。第2題,“途經九峰國家森林公園、豹子溪公園等,車內吧臺座位正對車窗,方便旅客欣賞沿線美景”,說明該空軌建設主要是為了旅游觀光,A正確;與商務通勤和科技實驗無關,B、C錯誤;空軌本身并不是綠化植被或旅游景點,不能美化城市,D錯誤。故選A。第3題,商業區人口流動性大,對交通需求很大,地面交通在人流高峰期時可能出現擁堵現象,需要新的交通方式緩解,所以最可能在商業區推廣,C正確;其他選項中的功能區對交通的需求量不如商業區,不是空軌最可能的推廣區,A、B、D錯誤。故選C。考向二| 交通運輸對聚落的影響(2024·臨沂一模)茶馬古道鳳慶段是“順下線”(今云南省鳳慶縣到大理市)的一條支線(下圖)。沿線傳統聚落受古道發展的影響,由元朝、明朝、清朝逐漸發展繁盛起來,民國時期達到鼎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現代交通和城鎮化的發展,古道沿線傳統聚落逐漸由商業服務型轉變為傳統農耕型。據此完成4~6題。4.元明清以來,傳統聚落多分布在古道沿線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C.耕地 D.商貿5.古道上的傳統聚落逐漸由商業服務型轉變為傳統農耕型,轉型之初( )A.原有的商業功能衰落B.聚落經濟發展加快C.多樣的生活空間增加D.地域傳統文化消失6.隨著現代交通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圖示區域古道沿線的傳統村落發展重心將( )A.向東偏移 B.向西偏移C.向南偏移 D.向北偏移4.D 5.A 6.C 解析:第4題,古道在古代作為重要的通商大道,聚落分布在古道旁,主要有利于商業貿易,D正確;古道不一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耕地充足,A、B、C錯誤。故選D。第5題,由圖可知,古道上的傳統聚落逐漸由商業服務型轉變為傳統農耕型,轉型之初,原有的商業功能衰落,A正確;聚落經濟發展減慢,B錯誤;多樣的生活空間減少,C錯誤;地域傳統文化沒有消失,D錯誤。故選A。第6題,隨著現代交通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南部縣城鳳慶對周邊的村落起輻射和帶動作用,吸引村落向南部發展,C正確,A、B、D錯誤。故選C。考情分析 2021年山東卷16題考查長江三峽翻壩物流系統; 2024年山東卷19題考查丹江口水庫防洪、蓄洪工程等命題預測 我國是基建大國,區域甚至世界影響極大的大國工程建設一直在持續進行,高考會以某一大國工程構筑問題情境,考查工程建設的背景、影響因素、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施工的榜樣性作用、工程的重大意義等1.工程建設的前期論證可 行 性 資源 富集程度 優質/量大/易開采/埋藏淺/就地取材條件 地形地質 起伏、等深線深度/滑坡/泥石流/地震/斷層/海水腐蝕生態 生態脆弱/凍土/濕地/沼澤氣候條件 高、低溫/干旱/暴風雪/洪澇/大霧/大風/風浪/寒潮/沙塵/高寒缺氧/臺風資金 施工成本 工程量/人工/運輸/施工周期/拆遷安置/特殊材料或設備必要性 需求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環境 的影響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2.工程建設的規劃規 劃 設 計 方案選擇 架橋、隧道、模塊化施工等 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線路選擇 不同線路對比設計標準 點、線、面標準施工條件 建設困難 自然條件 地形/地質/水文/氣候/生態社會條件 資金/技術/基礎設施/政策/政治施工人員 衣食住行/安全/健康3.工程建設的維護保養4.工程建設的影響有利影響 經濟意義 相關產業發展/資源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社會意義 就業/基礎設施/加強地區聯系/國防/文化交流生態意義 生態環境效益不利影響 生態破壞 生物數量和種類減少/特有物種減少甚至滅絕次生災害 滑坡/泥石流2022年8月,廣西平陸運河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全長約134千米,全程落差僅60米,大部分都是在現有的沙坪河和欽江(大多數河段只能滿足十噸左右小艇通行)進行改造,新開挖河道僅有分水嶺越嶺段約6.5千米河道,運河規劃可通航5 000噸級船舶,預計2026年底主體完工,屆時,欽州港吞吐量將大幅提升。下圖為平陸運河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在運河建設之前,欽州港吞吐量小主要是因為( )A.欽江通航里程短B.廣西經濟欠發達C.欽江徑流量太小D.陸路交通不便2.在平陸運河建設中,對欽江現有河段的改造包括( )①拓寬、加深現有河道②拆除部分橋梁③新修跨河大橋④配套水利工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平陸運河建成后( )A.經珠江出口航運量大增B.西南地區出海成本降低C.兩廣地區經濟合作增強D.廣西工業生產能力提升1.B 2.D 3.B 解析:第1題,港口吞吐量大小主要受腹地條件影響,欽州港雖然與西南各地有陸路相連,但陸路運輸成本較水運高,為降低成本,西南地區貨物多通過珠江水運出海,且廣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導致欽州港吞吐量較小,B正確,通航里程短不是造成吞吐量小的主要原因,A錯誤;欽江處在季風氣候區,徑流量較大,C錯誤;欽州港與西南各地有陸路相連,D錯誤。故選B。第2題,由材料可知,欽江現有河段通航能力差,要提高通航能力需拓寬和加深河道,①正確;原河道上的跨河橋梁在建設初期沒有考慮船舶通行,原設計高度不能滿足通航需求,需拆除重建,且新開挖河道阻斷兩岸交通,需新建橋梁,②③正確;新建運河有一定落差,且流量季節變化較大,為滿足通航需要,需建設船閘、水壩等配套水利工程,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3題,運河建成后,西南地區可通過運河出海,原來通過珠江口出海的部分貨物將轉為通過欽州港出海,A錯誤;運河不經過廣東,兩廣地區經濟合作與運河開通無關,C錯誤;廣西工業生產能力與運河開通無關,D錯誤;西南地區貨物可通過水運出海,運輸成本下降,B正確。故選B。(2024·西安模擬)2018年11月2日,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赴南極科考,此次考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南極冰蓋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機場。機場選址于距離中山站28千米的冰蓋上,預計跑道長度為1 500米,寬為80米。下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4~5題。4.中國建設南極永久機場,運營后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難有( )①距海洋較近,冰蓋滑動,地基不穩定②地質、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③積雪厚度大,飛機起降難度大④離我國大陸遠,運輸材料困難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5.對于極地科考而言,秦嶺站選址的原因可能是( )A.使各站較均勻布局B.便于建站材料運輸C.對環境變化較敏感D.生物多樣性較豐富4.B 5.C 解析:第4題,南極地區冰蓋易滑動,地基不穩定,不利于永久機場的運營和建設,①正確。南極地區冰蓋主要是冰,地質、地形相對單一,施工難度大主要在建設階段,不是運營后的主要困難,②不符合題意。南極地區積雪厚度大,摩擦力小,不利于飛機起降,③正確。離我國大陸遠,建設材料可以從南美洲及大洋洲地區運輸,④不符合題意。故選B。第5題,極地環境變化對科考研究非常重要,選址在此可能是因為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研究,C正確。使各站較均勻布局可能是選址的一個考慮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相比之下對環境變化敏感更重要,A錯誤。 建站材料運輸在建設階段更關鍵,不是選址在此的最主要原因,B錯誤。極地地區生物多樣性相對不豐富,這不是主要考慮因素,D錯誤。故選C。專題限時評價(八) 交通運輸(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2024·濰坊模擬)城市群發展帶動機場群發展,城市群和機場群聯動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下圖示意依托美國東北部機場群發展構建的機場群航空網絡演化模式。據此完成1~2題。1.機場群航空網絡演化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規劃調整B.經濟發展推動C.產業結構轉型D.人口分布變化2.與c階段相比,d階段( )A.樞紐機場之間聯系減弱B.非樞紐機場間聯系增強C.航空網絡平均路徑變長D.樞紐機場中轉功能增強1.B 2.D 解析:第1題,機場群航空網絡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推動,B正確;城市規劃調整影響機場的布局,與機場群航空網絡演化關系不大,A錯誤;產業結構轉型和人口分布變化與機場群航空網絡演化關系不大,C、D錯誤。故選B。第2題,與c階段相比,d階段樞紐機場之間聯系并沒有減弱,A錯誤;非樞紐機場數量減少,且非樞紐機場間聯系減弱,B錯誤;航空網絡平均路徑變短,C錯誤;受非樞紐機場減少的影響,樞紐機場中轉功能增強,D正確。故選D。(2024·濰坊模擬)錦州灣灘地分為0米以上潮間淺灘和0~5米的水下淺灘兩種,潮間淺灘以穩定的弱堆積為主,水下淺灘基本處于穩定狀態。自河口至5米等深線,沉積物依次為細沙、粉砂、黏土。因區域內其他港口競爭,錦州港發展面臨一些困難。下圖示意錦州灣等深線(0 m等深線即低潮位等深線)分布。據此完成3~4題。 3.造成錦州灣水下淺灘常年穩定的主要作用力是( )A.海水堆積 B.海水侵蝕C.流水堆積 D.流水侵蝕4.制約錦州港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A.水深較淺 B.回淤嚴重C.風浪過大 D.海冰較厚3.B 4.A 解析:第3題,由材料“自河口至5米等深線,沉積物依次為細沙、粉砂、黏土”可知,河流挾帶的泥沙在錦州灣不斷沉積,沉積物粒徑由粗變細。但是潮間灘地以穩定的弱堆積為主,水下淺灘基本處于穩定狀態,說明海水侵蝕把堆積的泥沙帶走,使錦州灣水下淺灘保持常年穩定,B正確;海水堆積、流水堆積都會使水下淺灘增大,不能保持穩定,A、C錯誤;河流入海口處以流水堆積為主,D錯誤。故選B。第4題,讀圖可知,錦州港海水深度較淺,結合材料“因區域內其他港口競爭,錦州港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所學知識可知,海水深度較淺限制了港口發展,A正確;錦州港水域屬于基本處于穩定狀態的水下淺灘,不會回淤嚴重,B錯誤;錦州港相比本區域其他港口,有連島壩,處于灣內,風浪較小,C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海冰較厚,且海冰僅存在于冬季,D錯誤。故選A。(2024·濟南模擬)隨著我國高鐵的發展,公路、航空等客運受到了較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各運輸行業間既需要揚長避短展開競爭,也需要建立協作關系。高鐵與航空在不同的運輸距離內具有不同的競爭格局。下表為某日6條路線上高鐵與航空的班次數量、運行時間和票價統計數據。據此完成5~7題。路線/ 千米 班次數 量/次 運行時 間/時 票價/元高鐵 航空 高鐵 航空 高鐵 (一等 座) 高鐵 (二等 座) 航空 (經濟 艙)北京— 濟南/ 366 84 2 1.7 1.2 314.5 184.5 603上海— 合肥/ 408 24 2 3 1.3 300.5 203.5 540北京— 沈陽/ 626 10 22 4.3 1.5 414 295 935武漢— 廣州/ 832 63 21 4.3 2.1 738.5 463.5 790北京— 福州/ 1 558 7 36 9.3 2.8 1 210.5 719 1 416北京— 廣州/ 1 887 5 70 9.7 3.3 1 380 862 1 4885.高鐵、航空客源競爭最激烈的路線是( )A.北京—濟南、上海—合肥B.北京—沈陽、武漢—廣州C.北京—濟南、北京—福州D.北京—福州、北京—廣州6.在不同運輸距離的競爭格局中,面對高鐵帶來的競爭,航空業最宜采取的對策是( )A.擴大300~500千米距離航線的班次數量B.擴大500~1 000千米距離航線的班次數量C.優化300~500千米距離航線飛行路線,降低燃油成本D.優化500~1 000千米距離航線飛行路線,降低燃油成本7.目前我國許多新建高鐵在靠近機場的位置設站,主要目的是( )A.與航空運輸競爭短途客源B.與航空運輸競爭長途客源C.便于換乘,擴大短途客源D.替代航空,減少碳排放量5.B 6.D 7.C 解析:第5題,各條路線上的高鐵和航空各有優勢和不足,競爭力相差不大時,競爭最為激烈。由表可知:北京—濟南、上海—合肥兩條路線距離小于500千米,高鐵班次數量明顯高于航空,運行時間相差不大,高鐵(一等座)的票價均低于航空(經濟艙),說明航空處于極大的競爭劣勢,高鐵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兩者競爭不激烈;北京—福州、北京—廣州兩條路線距離大于1 500千米,高鐵運行時間遠超航空,航空班次數量遠超高鐵,票價差距不大,說明航空競爭優勢凸顯,兩者競爭不激烈;北京—沈陽、武漢—廣州兩條路線距離在500~1 000千米,航空具有運行時間短的優勢,高鐵具有票價低的優勢,班次數量差距較小,說明兩者競爭最激烈。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6題,由上題分析可知,航空與高鐵競爭最激烈的運輸距離是500~1 000千米,高鐵具有壓倒性優勢(航空受沖擊最大)的運輸距離是300~500千米,航空具有壓倒性優勢的運輸距離是1 000千米以上(1 500千米以上優勢更明顯)。因此,300~500千米距離航線的班次數量應該縮減,以保證上座率,但因為距離較短,飛行路線難以調整,A、C錯誤;500~1 000千米距離競爭最激烈,航空需要適當減少班次數量(提高上座率)而不是擴大班次數量,同時采取提高服務水平(如登機、安檢的便捷性)、調整飛行路線(降低燃油成本)等措施進行競爭,D正確,B錯誤。故選D。第7題,各交通運輸方式之間有競爭的一面,也有協作的一面。新建高鐵靠近機場布局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換乘,與航空相比較,高鐵承接的主要是短途客源,與航空的關系是協作而不是競爭,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24·遼陽模擬)高鐵樞紐是引導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通常用城市重心轉移生效距離n值和城市重心轉移實際距離m值的比值F(n/m),表明城市高鐵樞紐對城市重心轉移產生的作用力,比值越大,作用力越大。下表為高鐵樞紐驅動下長江經濟帶城市空間擴展效應特征統計表。據此完成8~9題。生效距離n平均值/km F平均值/% 高鐵樞紐名稱及數量0.63 0.38 鷹潭北站、無錫東站、上海虹橋站、成都東站等9個高鐵樞紐3.1 0.95 杭州東站、南京南站、合肥南站、漢口站等13個高鐵樞紐8.58 0.96 長沙南站、南昌西站、嘉興南站、重慶北站等14個高鐵樞紐8.高鐵樞紐對城市重心轉移產生的作用力最強的高鐵樞紐是( )A.南京南站B.南昌西站C.合肥南站D.上海虹橋站9.大城市高鐵站往往布局在城市核心區邊緣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建設用地成本B.建設城市副中心C.限定城市發展空間D.加快郊區城市化8.B 9.A 解析:第8題,據材料可知,F值越大,作用力越大,南京南站、合肥南站F值為0.95、南昌西站F值為0.96、上海虹橋站F值為0.38,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9題,大城市高鐵站往往布局在城市核心區邊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建設用地成本,A正確;高鐵站是客運的中轉站,不能帶動形成城市副中心,B錯誤;高鐵站會使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擴大,C錯誤;高鐵站能夠加快郊區城市化,但不是主要目的,D錯誤。故選A。(2024·菏澤模擬)近年來,下沉廣場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地下交通樞紐的建設中。交通樞紐出入口是站內環境與室外環境連接的區域,下圖示意美國紐約某交通樞紐出入口的三種形式。據此完成10~11題。10.該交通樞紐最可能是( )A.飛機場 B.火車站C.地鐵站 D.公交站11.與其他形式出入口相比,下沉廣場式出入口( )A.通風條件差 B.建設成本低C.人流密度大 D.服務功能多10.C 11.D 解析:第10題,由材料“近年來,下沉廣場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地下交通樞紐的建設中”可知,該交通樞紐為地下交通樞紐,與城市地鐵站相吻合,C正確;飛機場、火車站、公交站一般建在地上,A、B、D錯誤。故選C。第1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獨立式出入口與復合式出入口通過樓梯或地下通道連接站廳與站外環境,通風條件差,下沉廣場式出入口連接下沉廣場與站廳,通風條件好,A錯誤;下沉廣場式出入口因需建設外部下沉廣場,成本較高,B錯誤;下沉廣場式出入口空間較大,人流密度較小,C錯誤;下沉廣場式出入口常具備出入口、交通集散、景觀節點等多種功能,功能更豐富,D正確。故選D。(2024·南昌一模)鐵路馱背運輸是指公路貨車裝載貨物后在始發地火車站自行開上鐵路專用車輛,到達目的地火車站后,汽車自行開下鐵路專用車輛,并直接駛往運輸目的地的一種公鐵結合的運輸方式。下圖示意某地區鐵路馱背運輸。據此完成12~14題。12.馱背運輸效率高,主要得益于( )A.節省了裝卸時間B.增加了運輸數量C.提高了運行速度D.縮短了運輸里程13.推測圖中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是( )A.食品 B.服裝C.機械 D.電力14.圖中①②③三個路段中( )A.①路段里程較長B.②路段里程較長C.①路段有火車貨運站D.③路段有火車貨運站12.A 13.C 14.B 解析:第12題,根據材料可知,鐵路馱背運輸利用火車直接載貨車到達目的地火車站,省去了貨車卸貨與裝貨的時間,A正確。馱背運輸沒有增加運輸數量、提高運行速度、縮短運輸里程,B、C、D錯誤。故選A。第13題,鐵路具有連續性好、運量大的優勢,通常運輸大宗貨物,且馱背運輸是火車直接載貨車到達目的地火車站后,汽車自行開下鐵路專用車輛,并直接駛往運輸目的地,說明產品不便于搬運裝卸,且搬運裝卸成本高,最可能是機械設備,C正確;食品、服裝裝卸方便,不需要使用馱背運輸,電力運輸需要使用高壓輸電線,A、B、D錯誤。故選C。第14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區至火車站的①路段里程較短,A錯誤;始發地火車站與目的地火車站的②路段里程較長,B正確;①③路段均無火車貨運站,C、D錯誤。故選B。二、非選擇題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柬埔寨地處湄公河下游,其出海口在越南,湄公河沿岸的貨物運輸需要通過越南運轉。2024年8月,由中國企業承建的柬埔寨德崇富南運河(下圖)開工建設,該運河連接了金邊市和白馬港,全長180千米,可通航3 000噸級貨船,并配建11座跨河橋梁,整體工程將貫徹生態施工理念,預計歷時4年。該運河建成后,將改變柬埔寨長期以來貨物從越南海港進出口的現狀,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利益。(1)從貨物運輸類型及路徑,簡述柬埔寨德崇富南運河修建的緣由。(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推測柬埔寨德崇富南運河線路選擇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3)指出德崇富南運河修建對當地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4)柬埔寨開挖運河,對本國將產生深遠影響,卻遭到了越南的強烈反對,甚至對兩國關系造成了影響。說出越南反對修建德崇富南運河的理由。解析:第(1)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柬埔寨經濟較落后,工業化程度低,貨物運輸以農礦產品及工業初級產品為主,運量大,但不易腐爛變質,對時效性要求較低,適合水運;與公路、鐵路相比,水運雖運輸時效性差,但運量大,成本低,且和港口之間可無縫銜接,實現河海聯運,周轉簡單,可節省裝卸成本,故水運適用性強;現有水運路徑需過境越南,過境費用高,而德崇富南運河無需要過境越南,運輸成本更低。第(2)題,結合材料可知,該運河修建地地處湄公河下游,地勢北高南低,修建運河在線路選擇時要考慮地勢,利于河水自流;該地降水豐富,河網密布,可以利用一部分天然河道,減少工程量,節約生產建設投資;運河終端為海港,修建線路要考慮河海聯運,便于貨物的轉運和周轉;此外修建運河的目的是貨物運輸,要考慮運輸需求,因此要考慮城市、人口、工廠及礦產、農產品基地分布。第(3)題,增加旱季的水源供給,緩解旱季農業用水緊張的狀況,保障農作物生長所需水分,避免干旱造成的減產;加快汛期泄洪,可以有效減少洪水對農田的淹沒和破壞,降低農業受災風險,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新的出海通道無需過境,縮短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更利于農產品出口。第(4)題,越南反對運河修建的理由可從其對經濟、社會、生態的影響等角度解釋。運河開通后白馬港的競爭力增強,將大大降低越南港口貨物吞吐量,越南航運產業萎縮,過境費用銳減,經濟效益受損,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增加;運河開通將從湄公河引水,使得湄公河越南段徑流量減少,航運功能下降,生產、生活用水受限,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運河的修建會使得三角洲地帶入海泥沙減少,淤積作用減弱,出現海岸線后退、濕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答案:(1)柬埔寨經濟比較落后,貨物運輸以農礦產品及工業初級產品為主,運量大,時效性要求低,適合水運運輸;現有鐵路、公路運量小,直達性差;河運和水運周轉簡單,裝卸成本低,適合河海聯運;現有水運路徑需過境越南,過境費用高等。(2)地勢大致北高南低,修建的路線利于河水自流;聯通河港和海港,利于發展對外貿易;利用一部分天然河道,減少工程量; 沿線所經過的城市及工礦基地數量多,滿足貨物運輸需求。(3)增加旱季水源供給,加快汛期泄洪,減輕旱澇災害,保障農業穩產;開辟新的出海通道,提高農產品運輸時效,降低物流成本。(4)運河開通后白馬港的競爭力增強,導致越南水運及海運產業萎縮;輪船過境減少,航運收入下降;運河開通使得湄公河越南段徑流量減少,湄公河航運功能下降;水量減少導致沿線生產、生活用水受限,湄公河三角洲將面臨海岸線后退、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風險。16.閱讀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川場村位于日本東京西北部群山之中,森林覆蓋率超過88%,該村種植業耕作方式傳統,經濟效益一度較低。20世紀80年代高鐵開通后,川場村進入東京兩小時交通圈。該村利用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保存完好的傳統農耕方式,建設森林公園、文化會館,開發特色食品,發展康養休閑服務業,吸引大量消費者,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1)說明交通改善前該村種植業經濟效益低的原因。(2)分析交通改善前該村發展休閑服務業的優勢條件。(3)從區位因素的角度,分析交通改善后,東京為川場村休閑服務業發展提供的有利條件。解析:第(1)題,農產品的產量、品質、銷售量和生產成本都會影響該產品種植的經濟效益。由材料“川場村住于日本東京西北部群山之中”可知,該村山地多,耕地面積小,作物種植面積小,產量低;交通改善前,山區交通不便,產品外運少,銷售量低,商品率低。由材料“種植業耕作方式傳統”可知,該村機械、科技投入少,生產效率低,勞動力投入多,生產成本高。第(2)題,由材料“建設森林公園、文化會館,開發特色食品,發展康養休閑服務”可知,該村休閑服務業主要為生態旅游業,旅游業的發展受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的影響。在該村交通條件改善前,發展休閑服務業的優勢條件主要是旅游資源較好。由材料“川場村住于日本東京西北部群山之中”可知,該村山地景觀多樣,環境優美。由材料“森林覆蓋率超過88%”可知,該村森林覆蓋率高,環境質量好,空氣質量好,污染少。由材料“保存完好的傳統農耕方式”可知,該村農耕文化資源獨特,民風淳樸,農產品特色鮮明。第(3)題,該村休閑服務業主要為生態旅游業,旅游業的發展受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的影響。交通改善后,東京為川場村休閑服務業發展提供的有利條件主要體現在完善旅游設施、提升服務質量、提供客源市場等方面。由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高鐵開通后,川場村進入東京兩小時交通圈。東京人口多,消費能力強,可提供較大的客源市場和消費市場。東京金融業發達,可提供資金支持,用于該地完善旅游相關的設施、宣傳、服務等。東京科技、教育發達,可提供高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提升該村的旅游服務質量。答案:(1)耕地面積小,產量低;耕作方式傳統,生產效率低;交通不便,商品率低。(2)自然景觀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空氣質量高、污染少;農耕文化資源獨特。(3)東京人口多,經濟發達,提供消費市場;東京金融業發達,提供資金支持;東京科技教育發達,提供高技術人才。(共75張PPT)專題八 交通運輸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專題體系 重構建011.(1)如果擬在下圖中甲村和乙村之間修一條鄉村公路,試在圖中用虛線畫出。(2)請結合圖例在圖中合理位置畫出一條主要過境公路。提示:2.日蘭高鐵的開通,是山東省交通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請在下圖中補畫出日蘭高鐵。提示:高頻考點 精研析021.(2024·浙江1月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福建省東北部主要為丘陵地形,植被覆蓋率高。沿海地帶構造下沉,形成了眾多的海灣和島嶼,海岸線曲折。該海岸帶是福建省淤泥質灘涂的主要分布區域。下圖為福建省東北部沿海略圖。下表為圖中甲、乙兩海灣不同水深海域和灘涂面積。考點一 交通布局與區位因素分析海灣 海域面積 灘涂面積水深0~5米 水深5~20米甲 88.1 28.2 2.3乙 129.0 133.0 1.4評價乙海灣建港的自然條件。單位:平方千米[思維流程][我的解答]利:水深;岸線長且曲折。弊:地形地質復雜;航道曲折狹窄,出航不便。2.(2024·湖北卷)下圖為四個大城市的街道方向玫瑰圖。不同方向的長度,代表該方向街道出現的相對頻率。據此完成(1)~(3)題。(1)推測圖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是( )A.上海 B.夏洛特C.溫哥華 D.迪拜(2)由圖可知,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A.上海街道密度和平均寬度最大B.夏洛特街道面積最大C.溫哥華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D.迪拜街道總長度最長(3)影響上海街道主要方向形成的關鍵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C.河流 D.植被√√√[思維流程]第(1)題 夏洛特的街道各個______上均有道路分布且數量眾多,密度___,可能是圖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第(2)題 街道方向玫瑰圖中不同方向的______,代表該方向街道出現的相對頻率,無法得知街道______、平均寬度、街道面積和街道總長度,溫哥華的街道多為______走向和東西走向,街道網絡大致呈“棋盤狀”第(3)題[我的解答](1)___ (2)___ (3)___方向大長度密度南北BCC1.交通運輸需求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分析需求特點 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 實例需求量大小 需求量決定交通線的標準和場站規模 北京南站、廣州南站規模大,而一般的縣級火車站規模很小需求量的區域差異 運輸需求量大的點和線是交通運輸布局的重點,區域主要交通運輸線應盡可能連接沿線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兩個大城市之間建有高鐵、高速公路等多種、多條交通線路需求特點 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 實例需求本身的差異性 運輸需求有運距、運時、運量、運價、運向的差異,要求區域交通運輸布局要充分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合理銜接、轉運,實行聯合運輸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可以實現高鐵與航空便利轉運需求的增長 需求的增長特點決定了區域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 義烏對航空需求提高,民航機場得以建設需求特點 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 實例需求的分布 需求的分布特點決定了交通布局的特點 非洲鐵路多布局在沿海,從沿海向內陸延伸,沒有形成交通網2.資金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分析資金與交通線、場站建設 經濟水平落后 政府資金緊張、借助外力 交通線、站點較為稀疏、質量較低經濟水平較高 政府擁有足夠資金 交通線、站點密集、質量較高資金與技術 交通線、站點建設涉及氣象、水文、地質、工程材料、機械等領域 在技術領域以及施工水平要求高 足夠的資金能夠推動交通運輸建設相關技術水平的提高,使交通運輸受自然條件限制大為減弱交通運輸的快速化、電氣化、專業化【方法技巧】交通運輸線、點布局特點的答題思路:(1)線路類型及數量(密度)。(2)線路分布與走向;連接××和××。(3)是否形成交通運輸網。(4)交通站點的數量及分布。3.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條件分析(1)交通運輸選線原則的一般分析思路:(2)交通運輸線區位條件答題模板思考方向 關鍵點自然因素 地形、地質、水文、氣候、距離 沿河谷(等高線)分布,地形相對平坦,施工難度小,工程量小;地質構造穩定(復雜),自然災害較少(多發);避開(穿過)沼澤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氣候條件好(差),受××氣象災害影響小(大);距離長(短),運營時間長(短)思考方向 關鍵點經濟因素 資源、經濟、科技、人口 ××資源豐富地區,對交通運輸需求量大,利于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經濟發展;經過地區經濟發達,沿線地區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沿線經濟發展;科技發達,××自然難題被克服;經過居民點多(少)社會因素 就業、國防、民族團結、環境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緩解就業壓力;利于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較少穿過自然保護區(重要文物古跡)和生態環境脆弱區,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4.交通運輸點——港口的區位條件分析(1)選擇地址——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①地理位置:河流入海口處,或沿海中間位置;或處在國際航道的樞紐位置。②水域條件:要求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于船舶停泊靠岸避風)、不淤不凍(泥沙、最冷月氣溫)、背風避浪(風浪小)(海灣與風向的關系)。③陸域條件:要求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便于港口基礎設施建設)。(2)施工建設:主要包括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要考慮施工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生態環境)對施工及施工人員的不利影響,造成對施工技術、施工周期、建設材料的要求提高,增加投資成本。(3)發展快慢——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①經濟腹地(決定因素)。取決于相連的河流流域及交通線。②城市依托(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城市各種產業的發展)。③水陸交通的樞紐,便于客貨物的集聚、中轉。④附近港口數量。⑤造船技術的發展。考向一| 交通運輸布局(2024·菏澤模擬)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圖1)于2023年8月12日全線正式通車,全長1 216千米,縱貫阿爾及利亞北境。東西高速最后84千米路段(圖2)向東延伸至突尼斯邊境,該段泥灰巖廣布,公路修建挑戰巨大,邀請我國某公司承建。據此完成1~3題。1.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最后84千米路段建設挑戰巨大,其挑戰主要有( )①氣候條件惡劣,地質條件復雜②技術落后,勞動力短缺③泥灰巖分布廣,地基建設難度大④距海較近,風浪大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2.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最后84千米路段邀請我國某公司承建,主要是因為我國( )A.資金雄厚 B.基建技術水平高C.歷史悠久 D.勞動力成本較低3.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建成通車有利于( )A.中國交通建設技術升級與發展B.阿爾及利亞南北向的經濟聯系C.阿爾及利亞南部地區資源開發D.密切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關系√√1.C 2.B 3.D 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該段公路位于地中海沿岸,地處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炎熱干燥,由于氣候過于炎熱,施工條件較差,且地處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地質條件復雜,①正確;材料中沒有相關信息表明當地勞動力短缺,無法判斷,排除②;該段泥灰巖廣布,地基不穩定,建設難度大,③正確;該公路并不與海相連,海上的風浪不會對公路建設產生影響,④錯誤。故選C。第2題,該段泥灰巖廣布,地基不穩定,位于板塊交界處,地質條件復雜,所以建設技術難度極大,而中國相關基建技術水平高,可以克服這些困難,B正確;阿爾及利亞經濟相對發達,并非缺少資金而不能建公路,A錯誤;修建高難度公路與一個國家歷史是否悠久無關,C錯誤;修建該公路的關鍵是攻克技術難題,勞動力成本不是主要考慮因素,D錯誤。故選B。第3題,由圖可知,該段公路的東部與突尼斯相鄰,高速建成通車有利于加強與突尼斯的交通聯系,密切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關系,D正確;高速建成通車的影響主要是公路交通方面的影響,與中國交通建設技術升級與發展關系不大,A錯誤;該公路大致是東西走向,與南北向的經濟聯系無關,B錯誤;該公路在阿爾及利亞北部,對該國南部地區資源開發影響較小,C錯誤。故選D。考向二| 交通運輸線、點區位條件連接麥加和麥地那的“麥麥高鐵”是我國首條設計時速達到360 km/h的海外高鐵,也是沙特阿拉伯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高速鐵路,途經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達,通車后該市游客大增。為保證高鐵穩定運行,中鐵公司還對鐵路沿線實施了固沙工程,右圖為“麥麥高鐵”路線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4.導致“麥麥高鐵”北段線路發生彎曲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地形狀況C.河流走向 D.城市分布5.推測保護“麥麥高鐵”的固沙工程主要分布在( )A.紅海沿岸 B.鐵路西側C.城鎮附近 D.鐵路東側√√6.“麥麥高鐵”開通對吉達的積極影響是( )A.促進石油產業升級B.優化地區產業結構C.緩解市區交通壓力D.促進大宗貨物流通√4.B 5.D 6.B 解析:第4題,由圖示信息可知,“麥麥高鐵”北段線路基本沿山麓地帶分布,說明影響其發生彎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確。該段鐵路所經地區為氣候干旱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差異不大,A錯誤。沙漠地區缺少大河和城市,且圖中高鐵北段線路也沒有大河和城市等信息,C、D錯誤。故選B。第5題,圖示鐵路東側有多片沙漠分布,使鐵路受風沙影響比較嚴重,D正確;據圖分析,紅海沿岸和鐵路西側沙漠分布面積相對較小,A、B錯誤;城鎮人口聚集,對流沙風沙控制相對較好,不需建設固沙工程,C錯誤。故選D。第6題,受高鐵開通的影響,抵達吉達的游客大增,可促進其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地區產業結構,B正確。高鐵主要運送旅客,對石油產業升級、大宗貨物流通影響不大,A、D錯誤。進入該市的人口增加,市區交通壓力增大,C錯誤。故選B。(2024·新課標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東京都市圈包括東京中心城區及外圍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從東京中心城區向外圍地區分散。2000年,頒布相關法規,進一步促使大型商業設施(大型購物中心和網購物流中心等)在東京都市圈外圍地區開設,然而由于經濟長期低迷,東京中心城區的活力下降。為了扭轉這種趨勢,東京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減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進大型購物中心在中心城區再集聚,下圖示意2019年東京都市圈大型商業設施的分布。考點二 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1)指出2000年前后東京都市圈大型購物中心分布的變化特點。(2)說明交通布局對東京都市圈大型購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響。(3)指出東京都市圈網購物流中心的分布特點,并說明原因。[思維流程]第(1)題,第(2)題,第(3)題,[我的解答](1)大型購物中心數量增加,空間分布范圍擴大;外圍地區增加較多,中心城區增加較少;更傾向在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沿線分布;由散點分布逐漸向環形放射分布轉型。(2)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的建設,提高了外圍地區交通通達度,為大型購物中心在外圍地區擴展提供條件;促使大型購物中心沿著交通線形成環形放射式分布格局;提高了出行效率,加大了大型購物中心的輻射范圍,擴大客源;便于貨物集散,降低進貨成本;完善配送條件,利于大型購物中心向網購模式轉型。(3)數量較多;以分布在外圍地區為主;靠近公路等交通線。原因:互聯網和經濟社會發展使網購需求快速增長;網購物流中心無須顧客到店,對人流量要求低,但倉儲規模大,占地要求高;外圍地區用地空間大,且土地成本低;鄰近公路等交通線,便于貨物集散。1.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分析項目 內容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不合理的交通線建設,會破壞地表水的分布,導致洪澇災害;山區不合理的交通線建設,會破壞山區地表狀況,導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商品農業一般沿交通線分布,交通線的延伸,擴大了商品農業的銷售范圍對工業的影響 交通運輸費用是工業的一項重要支出,因此,工業企業一般布局在主要交通線附近項目 內容對城市的影響 沿重要的交通線可以形成城市軸線;交通線交會處往往會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線的變化會影響城市的興衰對商業的影響 商業的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商業網點和商業中心一般布局在重要交通線沿線對旅游業的影響 交通便捷程度決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新的交通線的修建,可以帶動沿線旅游業的發展2.交通運輸布局影響的評價答題模板評價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闡述或說明交通線、點建設的作用等。如某地交通建設的作用或意義可從經濟、社會政治、戰略等方面分析。經濟意義 ①發揮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帶動沿線經濟發展;②促進沿線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③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社會、政治意義 ①完善交通運輸網,促進區域交通發展;②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③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戰略意義 ①有利于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②有利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③促進區際聯系,加強區際合作,促進區域共同發展3.交通運輸對聚落影響的思路分析影響方向 具體表現交通樞紐影響聚落規模 交通樞紐是客貨集散地,各行業集聚,制造業集聚,容易形成規模較大的城市交通線路影響聚落空間形態 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鐵路、公路、河道等)擴展,這些交通干線也成為聚落發展的主軸線交通方式變化引起聚落的興衰 新的交通運輸方式興起,可能帶動新的聚落形成;某種交通方式被替代,因其興盛的聚落也可能隨之衰落考向一| 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2024·聊城一模)2023年5月,國內首條商用運營城市空軌“光谷光子號”在武漢試乘發車。“光谷光子號”為掛式單軌列車,采用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最高時速60千米,全長10.5千米,途經九峰國家森林公園、豹子溪公園等,共設站6座,車內吧臺座位正對車窗,方便旅客欣賞沿線美景。上圖示意城市空軌。據此完成1~3題。1.與城市路面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空軌的優勢是( )A.工程量小 B.速度較快C.環境適應性強 D.靈活性強2.目前,該條空軌建設的重要目的是( )A.旅游觀光B.商務通勤C.科技實驗D.美化城市3.空軌列車作為特色軌道交通,最有可能推廣的功能區是( )A.倉儲區 B.文教區C.商業區 D.工業區√√√1.C 2.A 3.C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城市空軌具有不占用地面路權的優點,因此與城市路面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空軌的優勢在于受地面干擾較小,環境適應性強,C正確;圖示城市空軌需要建立地面支撐柱、空中走廊,工程量大,A錯誤;城市空軌最高時速為60千米,運速較慢,B錯誤;城市空軌需沿軌道運行,靈活性差,D錯誤。故選C。第2題,“途經九峰國家森林公園、豹子溪公園等,車內吧臺座位正對車窗,方便旅客欣賞沿線美景”,說明該空軌建設主要是為了旅游觀光,A正確;與商務通勤和科技實驗無關,B、C錯誤;空軌本身并不是綠化植被或旅游景點,不能美化城市,D錯誤。故選A。第3題,商業區人口流動性大,對交通需求很大,地面交通在人流高峰期時可能出現擁堵現象,需要新的交通方式緩解,所以最可能在商業區推廣,C正確;其他選項中的功能區對交通的需求量不如商業區,不是空軌最可能的推廣區,A、B、D錯誤。故選C。考向二| 交通運輸對聚落的影響(2024·臨沂一模)茶馬古道鳳慶段是“順下線”(今云南省鳳慶縣到大理市)的一條支線(右圖)。沿線傳統聚落受古道發展的影響,由元朝、明朝、清朝逐漸發展繁盛起來,民國時期達到鼎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現代交通和城鎮化的發展,古道沿線傳統聚落逐漸由商業服務型轉變為傳統農耕型。據此完成4~6題。 4.元明清以來,傳統聚落多分布在古道沿線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C.耕地 D.商貿5.古道上的傳統聚落逐漸由商業服務型轉變為傳統農耕型,轉型之初( )A.原有的商業功能衰落B.聚落經濟發展加快C.多樣的生活空間增加D.地域傳統文化消失√√6.隨著現代交通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圖示區域古道沿線的傳統村落發展重心將( )A.向東偏移 B.向西偏移C.向南偏移 D.向北偏移√4.D 5.A 6.C 解析:第4題,古道在古代作為重要的通商大道,聚落分布在古道旁,主要有利于商業貿易,D正確;古道不一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耕地充足,A、B、C錯誤。故選D。第5題,由圖可知,古道上的傳統聚落逐漸由商業服務型轉變為傳統農耕型,轉型之初,原有的商業功能衰落,A正確;聚落經濟發展減慢,B錯誤;多樣的生活空間減少,C錯誤;地域傳統文化沒有消失,D錯誤。故選A。第6題,隨著現代交通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南部縣城鳳慶對周邊的村落起輻射和帶動作用,吸引村落向南部發展,C正確,A、B、D錯誤。故選C。大國工程微專題11考情分析 2021年山東卷16題考查長江三峽翻壩物流系統;2024年山東卷19題考查丹江口水庫防洪、蓄洪工程等命題預測 我國是基建大國,區域甚至世界影響極大的大國工程建設一直在持續進行,高考會以某一大國工程構筑問題情境,考查工程建設的背景、影響因素、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施工的榜樣性作用、工程的重大意義等1.工程建設的前期論證可行性 資源 富集程度 優質/量大/易開采/埋藏淺/就地取材條件 地形地質 起伏、等深線深度/滑坡/泥石流/地震/斷層/海水腐蝕生態 生態脆弱/凍土/濕地/沼澤氣候條件 高、低溫/干旱/暴風雪/洪澇/大霧/大風/風浪/寒潮/沙塵/高寒缺氧/臺風資金 施工成本 工程量/人工/運輸/施工周期/拆遷安置/特殊材料或設備必要性 需求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2.工程建設的規劃規劃設計 方案選擇 架橋、隧道、模塊化施工等 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線路選擇 不同線路對比設計標準 點、線、面標準施工條件建設困難 自然條件 地形/地質/水文/氣候/生態社會條件 資金/技術/基礎設施/政策/政治施工人員 衣食住行/安全/健康3.工程建設的維護保養4.工程建設的影響有利影響 經濟意義 相關產業發展/資源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社會意義 就業/基礎設施/加強地區聯系/國防/文化交流生態意義 生態環境效益不利影響 生態破壞 生物數量和種類減少/特有物種減少甚至滅絕次生災害 滑坡/泥石流2022年8月,廣西平陸運河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全長約134千米,全程落差僅60米,大部分都是在現有的沙坪河和欽江(大多數河段只能滿足十噸左右小艇通行)進行改造,新開挖河道僅有分水嶺越嶺段約6.5千米河道,運河規劃可通航5 000噸級船舶,預計2026年底主體完工,屆時,欽州港吞吐量將大幅提升。右圖為平陸運河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在運河建設之前,欽州港吞吐量小主要是因為( )A.欽江通航里程短B.廣西經濟欠發達C.欽江徑流量太小D.陸路交通不便√2.在平陸運河建設中,對欽江現有河段的改造包括( )①拓寬、加深現有河道②拆除部分橋梁③新修跨河大橋④配套水利工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平陸運河建成后( )A.經珠江出口航運量大增B.西南地區出海成本降低C.兩廣地區經濟合作增強D.廣西工業生產能力提升√1.B 2.D 3.B 解析:第1題,港口吞吐量大小主要受腹地條件影響,欽州港雖然與西南各地有陸路相連,但陸路運輸成本較水運高,為降低成本,西南地區貨物多通過珠江水運出海,且廣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導致欽州港吞吐量較小,B正確,通航里程短不是造成吞吐量小的主要原因,A錯誤;欽江處在季風氣候區,徑流量較大,C錯誤;欽州港與西南各地有陸路相連,D錯誤。故選B。第2題,由材料可知,欽江現有河段通航能力差,要提高通航能力需拓寬和加深河道,①正確;原河道上的跨河橋梁在建設初期沒有考慮船舶通行,原設計高度不能滿足通航需求,需拆除重建,且新開挖河道阻斷兩岸交通,需新建橋梁,②③正確;新建運河有一定落差,且流量季節變化較大,為滿足通航需要,需建設船閘、水壩等配套水利工程,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3題,運河建成后,西南地區可通過運河出海,原來通過珠江口出海的部分貨物將轉為通過欽州港出海,A錯誤;運河不經過廣東,兩廣地區經濟合作與運河開通無關,C錯誤;廣西工業生產能力與運河開通無關,D錯誤;西南地區貨物可通過水運出海,運輸成本下降,B正確。故選B。(2024·西安模擬)2018年11月2日,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赴南極科考,此次考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南極冰蓋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機場。機場選址于距離中山站28千米的冰蓋上,預計跑道長度為1 500米,寬為80米。下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4~5題。4.中國建設南極永久機場,運營后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難有( )①距海洋較近,冰蓋滑動,地基不穩定②地質、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③積雪厚度大,飛機起降難度大④離我國大陸遠,運輸材料困難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5.對于極地科考而言,秦嶺站選址的原因可能是( )A.使各站較均勻布局B.便于建站材料運輸C.對環境變化較敏感D.生物多樣性較豐富√4.B 5.C 解析:第4題,南極地區冰蓋易滑動,地基不穩定,不利于永久機場的運營和建設,①正確。南極地區冰蓋主要是冰,地質、地形相對單一,施工難度大主要在建設階段,不是運營后的主要困難,②不符合題意。南極地區積雪厚度大,摩擦力小,不利于飛機起降,③正確。離我國大陸遠,建設材料可以從南美洲及大洋洲地區運輸,④不符合題意。故選B。第5題,極地環境變化對科考研究非常重要,選址在此可能是因為其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研究,C正確。使各站較均勻布局可能是選址的一個考慮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相比之下對環境變化敏感更重要,A錯誤。 建站材料運輸在建設階段更關鍵,不是選址在此的最主要原因,B錯誤。極地地區生物多樣性相對不豐富,這不是主要考慮因素,D錯誤。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八交通運輸學案.docx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專題八交通運輸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