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太空探索 2024粵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 第2節 中國古代有哪些傳說或故事,表明了人類對太空充滿了遐想? 《淮南子》記載:嫦娥為后羿之妻,偷吃了西王母給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然后飛升天界,居住在月宮。此后嫦娥就成了月球的代表,被古人視為“蟾蜍”、“月精”。 月球是距離地球的最近天體,因此中國很早就有了對月球的觀測記錄,也產生了許多有關月球的神話傳說與詩詞歌賦。最有名的當屬“嫦娥奔月”。 明朝的官員萬戶為了實現飛上太空的夢想,于是把自己綁在裝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讓47個仆人點燃火箭。結果火箭爆炸,萬戶不幸逝世。雖然萬戶飛天失敗,但他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嘗試用火箭升天的人物,也是世界航空航天的先驅。 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了紀念萬戶飛天的壯舉,將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擊坑命名為“萬戶撞擊坑”。 人類走向太空 01 1961年4月12日 蘇聯“東方一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 首位登月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1977年,美國“旅行者號”空間探測器成功發射 1990年,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成功發射 1997年,美國“旅行者號”火星車登錄火星 2010年,國際空間站正式建成 中國航天成就 02 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是我國首顆人造衛星,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航天史的紀元。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嫦娥一號 嫦娥四號 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2007年10月24日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祝融號”火星車 2021年5月15日,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攜帶“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 著陸平臺 中國天眼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俗稱“中國天眼” 位于中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點望遠鏡 中國空間站 2022年,我國自主研制的空間站、也是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全面建成。 由天河核心艙、夢天實驗艙、問天實驗艙和天河系列貨運飛船組成。 空間站長期駐留3人。 在太空研制的新材料——泡沫金屬 航椒1號 太空南瓜 太空椒 太空育種培育的新品種 很多地球上無法完成的實驗可以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下完成。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太空研制完成的。 普通的瓜果蔬菜種子經過太空育種后,最終培育為一種某一方面形狀優良且穩定的農作物品種。 火星地表圖 思考: 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鐘”,為什么? 火星作為地球最接近的行星,其研究能夠深化我們對地球起源于演化的了解; 火星類似地球,可能存在生命體; 火星具有較大的潛在的資源開采價值。 思考: 為什么我國要發展航天事業? 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為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 太空垃圾 定義: 人類在航天活動中遺留在太空的廢棄物。 影響: 會對運行中的衛星或航天器造成致命的損壞,對航天活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應對: ①在設計和制造衛星、火箭、航天器等時,要考慮它們的壽命、可回收性、可降解等因素,提高太空技術的可持續性和環保性; ②加強對在軌運行太空設備的檢測和控制,及時處理失效或出現故障的設備,避免它們成為太空垃圾。 課堂小結 太空探索 人類走向太空 中國航天成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