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自主學習圖4-1-1 喜馬拉雅山脈上的魚龍化石及其復原圖“游”到喜馬拉雅山脈上的魚龍化石是指特定自然條件夏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骸及其活動的遺跡,它向我們娓娓敘說著地球上幾十億年的變遷。2023年5月,科考人員在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腳下發現了魚龍化石。原本生活在海洋的魚龍是如何“游”到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呢?陸地與海洋第四章 第一節第1課時目錄CONTENTS01 海陸分布02 海陸變遷海陸分布01地球衛星照片仔細觀察,說出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1.海陸的劃分地球表面由陸地和海洋兩部分組成。說一說,海洋和陸地是如何劃分的?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29%,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的71%。通常說地球表面是“三份陸地,七分海洋”。陸地與海洋的劃分圖4-1-2 海陸分布東半球:陸地約占38%,海洋約占62%西半球:陸地約占20%,海洋約占80%南半球:陸地約占19%,海洋約占81%北半球:陸地約占39%,海洋約占61%1.海陸的劃分觀察東、西、南、北半球的海陸是如何劃分的。水半球:陸地約占10%,海洋約占90%陸半球:陸地約占48%,海洋約占52%在地球儀上,用不同的方式劃分半球,各半球上的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面積。1.海陸的劃分2.七大洲世界地圖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分割成幾個廣大而完整的大陸和許多面積較小的島嶼。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是一個整體,稱為亞歐大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占陸地總面積的1/3以上。圖4-1-3 七大洲的輪廓及面積300044001000900240018001400問題思考圖4-1-2 海陸分布圖4-1-3 七大洲的輪廓及面積3000440010009002400180014001.面積最大的大洲和面積最小的大洲分別是哪個?2.赤道橫穿的大洲和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分別有哪些?3.與其他大洲相比,南極洲的分布有什么特殊性?亞洲、大洋洲南美、非、亞、大洋洲北美和南美洲跨東西半球、緯度最高3.大洲分界線定義:相鄰兩大洲之間的界線(天然界線、非天然界線)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天然界線海峽:溝通兩個海域的狹窄水道。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線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3.大洲分界線4.四大洋圖4-1-5 四大洋的形狀及面積 面積/萬平方2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約占世界海洋面積的多少?2.找出形狀略呈“S”形的大洋,它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點?49.6%大西洋,跨東西半球思考:四個大洋具有什么特點?問題思考圖4-1-2 海陸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積最大形狀略呈“S”形,面積第二;跨緯度最廣全部位于東半球緯度最高、絕大部分位于北極圈內,跨經度最廣世界地圖自地球誕生以來,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是否一成不變?海陸變遷021.舉例說明于喜馬拉雅山發現三葉蟲化石曾是海洋原因:海平面下降臺灣海峽海底發現古城墻曾是陸地原因:海平面上升1.舉例說明海底火山噴發前海底火山噴發后2022年9月,新西蘭與湯加之間海域的一座海底火山噴發,噴出的大量巖漿和火山灰形成一座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的小島。原因:地殼運動1.舉例說明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有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荷蘭從13世紀開始圍海,目前已造出7100多平方千米的“桑田”。荷蘭國土面積的變化荷蘭圍海大壩原因:人類活動1.舉例說明2.海陸變遷的原因荷蘭圍海大壩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下降填海造陸圍海造田海底火山噴發后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自然原因,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的變化,如填海造陸、圍海造田。地殼運動3.大陸漂移假說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吻合若將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3.大陸漂移假說——內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整塊大陸,大陸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破裂成幾塊,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輪廓和分布狀況圖4-1-12 大陸漂移說示意3.大陸漂移假說——證據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的海岸線輪廓相似南美洲與非洲的古老底層是相似的,說明以前是一整塊大陸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也為其提供了證據4.板塊漂移學說圖4-1-14 全球六大板塊分布自主閱讀課本P68-70頁,熟悉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地球表層由巖石組成,它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個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在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在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 。穩定活躍幾乎是海洋屬于印度洋板塊4.板塊漂移學說——板塊運動碰撞擠壓消亡邊界容易形成高大的山脈、高原或海溝案例: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而阿爾卑斯山脈則是由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張裂拉伸生長邊界容易形成海嶺、裂谷或海洋案例:東非大裂谷的出現和紅海面積的增大都是由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所導致的。4.板塊漂移學說——板塊運動5.火山、地震帶圖4-1-15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地中海—喜馬拉雅帶環太平洋帶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課堂總結海洋與陸地(第1課時)海陸分布海陸的劃分七大洲大洲分界線四大洋海陸變遷海陸變遷的例證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和證據板塊構造學說火山地震帶課堂總結1.(2023秋·舒城縣校級月考)地質學家的“板塊構造學說”得出的結論是( )①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組成的②六大板塊全是大陸板塊③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④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B課堂總結2.(2023秋·鎮雄縣期末)地球表面明顯分為陸地和海洋,海陸分布構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圖中能正確表示全球海陸面積比例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A課堂總結3.喜馬拉雅山脈位于哪兩個板塊的交界地帶( )A.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B.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 D.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A4.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是因為下列哪兩個板塊相向運動所致的( )A.亞歐板塊、非洲板塊 B.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D.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