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海洋和陸地的變遷中圖版(北京)2024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節 第二課時新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感悟科學實證的方法。通過拼圖、繪圖等活動,能夠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初步形成科學認識世界的觀念,感受科學家不懈探索的精神。新課程標準目錄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理論的應用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總結練習1234世界海陸分布變化示意圖觀察示意圖,說一說2億年來世界海陸分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億年前,原始大陸逐漸分裂成幾塊大陸,并極其緩慢地向著不同方向漂移分離,最終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格局。復習回顧板塊構造學說101課堂導入觀看視頻,地殼為何會發生運動?利用示意圖,說一說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海底擴張示意圖海陸分布發生變化海底不斷擴張,大陸緩慢漂移靠近裂隙的巖層逐漸向兩邊推移地球內部的巖漿從大洋中部的裂隙中噴發出來01地殼運動的原因巖漿的溫度通常在600~1200℃之間,并隨其成分不同而有所差異。水的溫度升高后,密度變小。在液體中密度小的就上浮,密度大的就會下沉。重要意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動力問題,使大陸漂移學說又重新得到重視。01地殼運動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讀書找出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01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01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 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擠壓和張裂運動。六 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板塊內部地殼比較 ,板塊與板塊________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穩定 交界 →← 相向運動(碰撞)←→ 分離運動(張裂)2.觀察板塊運動方向,說出板塊之間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01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由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構成。1.說出地球表層由哪幾大板塊構成。1.地球表面由哪些板塊構成?哪些板塊是以大陸名稱命名的?哪些又是以海洋名稱命名的?2.中國和澳大利亞分別位于哪個板塊?中國:亞歐板塊 澳大利亞:印度洋板塊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01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實驗假設:板塊間相互擠壓抬升形成山脈,板塊張裂形成海洋或海洋會擴大。實驗器材:一本書、一張紙實驗過程:用手擠壓書本(圖1),觀察書本發生了什么變化;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圖2),觀察紙張發生了什么變化。01探究板塊的擠壓和拉伸板塊擠壓板塊1板塊2高山01探究板塊的擠壓和拉伸01板塊1板塊2海溝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板塊擠壓探究板塊的擠壓和拉伸探究板塊的擠壓和拉伸01地球上最低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海水侵入,形成海洋裂谷01探究板塊的擠壓和拉伸板塊構造學理論的應用2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喜馬拉雅山脈: 板塊與 板塊 形成。 亞歐印度洋碰撞擠壓①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阿爾卑斯山脈: 板塊與 板塊 形成。 亞歐非洲碰撞擠壓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②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③落基山脈的形成落基山脈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落基山脈: 板塊與____板塊的____ 形成。 美洲太平洋碰撞擠壓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④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 板塊與 板塊 形成。 南極洲美洲碰撞擠壓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⑤地中海在不斷的縮小地中海地中海是由于 板塊與 板塊 正在不斷縮小,不久的將來有可能變成陸地。亞歐非洲碰撞擠壓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發生張裂,使大西洋面積不斷擴大阿爾卑斯山脈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而成喜馬拉雅山脈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落基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安第斯脈由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02世界主要山脈的形成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⑥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 板塊與 板塊形成的。 非洲印度洋張裂拉伸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⑦紅海的面積在擴大紅海紅海: 板塊與_______板塊 形成的,紅海在不斷的 ,有可能成為新的 。 非洲印度洋張裂拉伸擴大大洋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02板塊構造理論應用⑧大西洋和太平洋大西洋面積在擴大:地處板塊的 地帶,面積將不斷 。張裂擴大太平洋面積在縮?。旱靥幇鍓K的碰撞 地帶,面積將不斷 。 擠壓縮小太平洋大西洋大西洋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布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火山、地震帶和高大山脈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1.世界有哪些主要火山、地震帶?0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2.火山、地震帶和高大山脈的分布與板塊有什么關系?0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日本臺灣日本和我國臺灣地震頻繁:位于 火山地震帶上,地處 板塊與 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太平洋亞歐環太平洋當地時間2023年8月27日9時56分左右,日本千葉縣以東海域發生4.5級地震,據報道,3天內日本已發生5次地震。0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青海 四川地中海—喜馬拉雅亞歐印度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青海和四川地震頻繁是因為:位于 火山地震帶上,地處 板塊與 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亞印尼多火山因為位于 板塊、 板塊、 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亞歐印度洋太平當地時間2023年9月11日印度尼西亞北馬魯古省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68公里。0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03拓展:防震措施冰島靠近北極圈,卻被稱為“冰與火之國”。請你搜集相關資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冰島被稱為“冰與火之國”的原因,探討冰島可以利用的能源。將學習成果以手抄報、數字海報、實物模型等形式進行展示與匯報。03拓展學習:探秘“冰與火之國”—— 冰島總結練習404思維導圖海洋和陸地的變遷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學說海陸分布的變化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海陸變化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構成板塊是運動的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說明火山、地震帶高大山脈形成造成提出提出提出解釋1.“不安分”的板塊是指( )A.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C.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D.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2.大圓石中,還能找到不少貝殼、魚齒、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遺骸,說明( )A.這些生物曾生活在陸地 B.海洋生物進化成陸地生物C.這里發生過地殼運動 D.這里海平面變化不大04課堂練習CAB在新西蘭南島海岸,散布著大小不一、形狀渾圓的石頭,據地質學家研究,其成因是海底玄武巖被“不安分”的板塊“頂”了上去。讀世界板塊分布圖及大圓石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04課堂練習讀“東非大裂谷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3.形成東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A.該地多地震活動B.該地多火山活動C.板塊在這里張裂D.板塊在這里相撞4.東非大裂谷未來的發展趨勢是( )A.成為山脈 B.形成盆地C.形成海洋 D.沒有變化CC04課堂練習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下圖為海陸分布和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箭頭表示板塊運動的方向,據此推斷( )A.①處山地將降低B.②處海域將擴大C.③處地殼穩定 D.④地多火山地震6.2024年元旦,⑤地發生了7.4級地震,其產生原因是( )A.地處美洲板塊邊緣B.位于亞洲東部C.位于板塊交界處 D.當地地形復雜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