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課時訓練19 常見的自然災害一、選擇題 (2020·浙江7月選考)下圖為兩極地區多年平均海冰面積年內變化圖。讀圖,回答下題。①地 ②地1.對比兩極地區年內海冰消融速度差異,原因可能是 ( ) A.南極地區受西風漂流影響,海冰消融慢B.北極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海冰消融快C.南極地區下墊面比熱小,吸熱升溫快,海冰消融快D.北極地區臭氧空洞小,太陽輻射強度大,海冰消融慢【答案】 C【解析】 由圖可知,①地7~10月海冰面積小,所以代表北極地區,而②地7~10月海冰面積大,所以代表南極地區。讀圖可知,南極地區海冰消融快,A、B錯誤;北極地區主要為海洋,而南極地區主要為陸地,所以南極地區下墊面比熱比北極地區小,吸熱升溫快,海冰消融快,C正確;臭氧空洞越小,太陽輻射強度越小,D錯誤。(2022·江蘇泰州模擬)隨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干旱、洪澇事件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不斷增大,并且干旱洪澇常連續發生,形成旱澇急轉現象。我國西南地區是旱澇急轉的多發區域。左圖為我國西南部分氣象站點分布及生態分區,右圖為我國西南地區部分站點旱澇急轉發生次數年內分布。據此完成2~4題。2.有關我國西南地區旱澇急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旱轉澇集中發生在夏秋季B.澇轉旱集中發生在春夏季C.旱轉澇和澇轉旱頻次相同D.冬季的重度急轉最為嚴重【答案】 D【解析】 第2題,結合材料并讀圖分析,旱轉澇集中發生在春夏季節,A錯誤;澇轉旱集中發生在夏秋季節,B錯誤;旱轉澇和澇轉旱的頻次不相同,C錯誤;冬季重度急轉的頻次比其他季節高,D正確。故選D。3.甲區域易發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是 ( )A.暖濕氣流和焚風效應影響B.森林破壞,氣候失調C.登陸臺風數量多,影響大D.冬春季節寒潮影響大【答案】 A【解析】 第3題,讀圖分析,甲區域位于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沛易發生澇災,氣流越過山坡后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易發生旱災,A正確;森林破壞對局部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導致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B錯誤;該區域基本不受臺風和寒潮的影響,C、D錯誤。故選A。4.旱澇急轉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對其危害描述正確的是 ( )①威脅區域糧食安全 ②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③改變區域氣候類型 ④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第4題,旱澇急轉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一般更易引發山洪爆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區域的糧食安全,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①②正確;不會改變區域的氣候類型,③錯誤;對植被會造成一定的破壞,但不會導致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④錯誤。故選A。【名師點睛】 “旱澇急轉”在氣象水文學上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流域發生較長時間干旱時,突遇集中強降雨而出現的一種由旱急轉為洪澇的自然現象。“旱澇急轉”時一般更易引發山洪爆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2022·河北高三)干熱風是指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特殊災害性天氣。位于祁連山北麓與阿拉善高原之間的河西走廊地區是受干熱風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當地干熱風多發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下圖示意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發生次數和日數年際變化。據此完成5~6題。5.河西走廊地區受干熱風影響較大的糧食作物是 ( )A.春小麥 B.冬小麥C.油菜 D.棉花【答案】 A【解析】 第5題,根據材料,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多發生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此時正值春小麥抽穗灌漿時期,高溫低濕的干熱風會使其抽穗灌漿過程受到嚴重影響,A正確,排除B、C、D。故選A。6.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發生的年代平均日數變化趨勢是 ( )A.先緩慢減少,后迅速增多,再有所減少B.持續增多C.先緩慢增多,后迅速減少,再有所增加D.波動減少【答案】 A【解析】 第6題,讀圖中直線柱可知,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發生的年代平均日數變化趨勢為先緩慢減少(1960~1990年),后迅速增加(1990~2010年),再有所減少(2010~2016年),A描述相符,A正確,排除B、C、D。故選A。二、綜合題7.(2020·浙江7月選考)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東南向內部遞減。圖1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圖。圖1中甲地某年7月30日發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處有一氣象站,圖2為該氣象站測得的該年7月天氣要素統計圖。圖1圖2(1)從大氣環流看,青藏高原冰川的補給,西南部主要源于 . 風(填風向)帶來的水汽,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風帶來的. .洋(填大洋)水汽。【答案】 西南 大西【解析】 第(1)題,青藏高原地處我國西南,其西南部的水汽主要是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的。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風帶來的大西洋水汽。(2)青藏高原泥石流高發區相對集中分布在高原的 部。從氣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答案】 東南 原因:氣溫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徑流量大。【解析】 第(2)題,讀圖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泥石流高發區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的東南部。泥石流的形成條件之一是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來水。所以,從氣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應從降水和冰川融水這兩方面來分析。讀圖2可知,在泥石流發生的前幾天有大量的、持續性的降水,且整個7月的日均溫絕大多數比常年月均溫高,這會形成大量的冰川融水。兩者疊加導致了泥石流的發生。(3)說出防御泥石流對山區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答案】 修筑攔水壩;建設排流、導流設施;構筑護坡工程等。【解析】 第(3)題,試題要求的答題角度是“防御泥石流對山區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忌盲目套用加強監測預報、增強防災意識等知識答題,要從修筑攔水壩、建排流和導流溝、加固山體等方面回答。8.(2022·寧夏·銀川一中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風暴潮是指由于劇烈的大氣擾動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1368~1911年,蘇滬浙地區有確切發生日期的風暴潮共計388次(下圖)。材料二 上海是我國風暴潮災害的頻發區域之一,風暴潮嚴重影響著上海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海平均海拔為4m左右,是我國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區域之一。上海占據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和長江出海口的優越區位,許多重大工程或產業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濱海地區有約290km2的鹽堿地。這些鹽堿地的形成與風暴潮關聯較大。(1)簡述1368~1911年,蘇滬浙地區風暴潮多發季節及原因。【答案】 夏秋季節多,8月最集中;夏秋季節海洋水溫高,多熱帶氣旋(臺風)登陸;夏季風海洋吹向陸地,推高潮位。【解析】 第(1)題,從圖可以看出7、8、9月份風暴潮發生的次數較多,8月達到最大頻次,可知蘇滬浙地區風暴潮多發在夏秋季節,8月最集中。夏秋季節太陽輻射強烈,海洋表層水溫高,易形成低壓中心,發展成熱帶氣旋,使沿海地區多熱帶氣旋(臺風)登陸;此時盛行東南季風,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推高潮位,使風暴潮易發。(2)分析上海風暴潮災害風險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答案】 工業化、城市化及海洋經濟的發展,人口密度和財富密度的急劇增加;全球變暖及海平面升高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城市化引起的地面沉降;三峽等大型工程帶來的河口沖淤變化。【解析】 第(2)題,上海是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最快、海洋經濟增速最快、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區之一,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大;近些年來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全球熱量分布發生變化等極端氣候事件;快速發展城市化導致地面嚴重的沉降,加劇風暴潮的發生頻率;長江三峽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使得長江三角洲入海口沖淤發生變化,增加了上海風暴潮風險。(3)分析風暴潮災害會加劇區域土地鹽堿化的主要原因。【答案】 風暴潮發生時,河口受風暴潮和海水的項托,海水倒灌引起的河口及地下水鹽分升高;風暴潮發生后,滯留的海水和地下水聯通;造成鹽分下滲;潮水退去后,地下水鹽分因蒸發帶到地壤表層,加劇鹽堿化。【解析】 第(3)題,風暴潮發生時,風暴潮和海水的頂托作用,阻礙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導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鹽度、海水進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鹽度增加,進一步加劇土壤鹽堿化;另外風暴潮發生后,滯留的海水與地下水混合,使地下淡水含鹽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鹽分被帶到土壞表層,水分被蒸發,鹽分殘留于土壤,加劇土壤鹽堿化。(共35張PPT)課時19 常見的自然災害專題八 自然災害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考試說明 教學要求常見的自然災害 1.自然災害成因及分類2.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二、知識網絡三、應試指導考情分析備考策略自然災害分四類,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結合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來學習,凸出重點是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分析產生原因,造成損害,防治措施。要結合生活中的案例來學習。2022年 無2021年 全國乙卷9題2020年 全國乙卷37(3)題【課堂導學】四、要點精講要點一 自然災害1.定義: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一系列事件。2.形成條件(1)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2)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3.自然災害的特點(1)自然災害具有廣泛性與區域性。(2)自然災害具有頻繁性和不確定性。(3)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復性。(4)自然災害具有聯系性。(5)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嚴重性。(6)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4.自然災害的分類(按成因和發生過程分類)(1)氣象災害:洪澇、干旱、臺風、寒潮、風沙等。(2)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等。(3)生物災害:蝗災、蟲災、生物入侵等。(4)海洋災害:海嘯、風暴潮、赤潮等。(2)財產損失①直接財產損失:自然災害對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機場、船舶、廠礦、文物古跡等財產造成損毀。②間接財產損失:停產停工、交通通信中斷等導致物資生產流通、商貿金融、社會結構和管理等方面的損失。要點二 氣象災害1.常見的氣象災害(1)洪澇災害1)概念:是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2)成因:自然原因:[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②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③臺風的影響;④厄爾尼若現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⑦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地形]⑧地勢低洼(海河、珠江);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如渭河流域)。3)危害:淹沒農田、聚落等;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人畜飲用水困難等;引發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易發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特別提醒災情大小的分析(1)自然因素:自然災害本身的強度大小。(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越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越大。(3)治理措施:①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②退耕還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區;⑤裁彎取直,加固大堤;⑥開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2)干旱災害特別提醒干旱≠旱災我國嚴重的旱災出現在東部季風區,而不是出現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關鍵是對“災”字的理解,所謂“災”,應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而我國西北地區的受災體少,甚至有的地方沒有受災體,不能形成大的破壞,所以干旱地區不一定是旱災嚴重地區。(3)臺風災害1)概念: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2)發生時間:多發生夏秋季節。世界上熱帶氣旋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有三個: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我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海岸。3)影響:利: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減小損失措施: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弊:狂風: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暴雨: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并危害近海養殖;風暴潮: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4)寒潮災害概念 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分布規律 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時節(主要發生在冬半年)危害 劇烈降溫使農作物遭受凍害,造成農業損失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會造成畜牧業損失,阻斷交通,破壞通信設施和輸電線路等【典題展示】(2022·四川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7月20日16~17時河南省鄭州市降雨量達到201.9毫米,相當于1小時下了去年全年1/3的降水量。暴雨持續涌入各個地鐵站,地面交通全面停運,內澇嚴重。同時段,整個河南省出現特大暴雨,農業專家推斷,農作物受災嚴重。(1)鄭州北鄰黃河,但是本次暴雨依然內澇嚴重,從地形角度分析原因。【答案】 ①西側山地,夏季風抬升形成大暴雨;②鄭州地處平原,排水不暢;③鄭州段黃河為地上河,鄭州徑流不能直接排入黃河。(任答兩點得4分)【解析】 第(1)題,內澇與降水強度大、排水不暢有關,結合鄭州所處位置,分析地形對降水和排水的影響。讀圖可知,河南省西部主要是山區(伏牛山、太行山等),受山區地勢影響,來自海洋的氣流抬升明顯,同時造成雨帶難以移動,降水時間長;鄭州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鄭州以北的黃河為地上河,鄭州的徑流無法排入黃河,從而加重了鄭州城市內澇。(2)在河南,小麥、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說明本次暴雨對哪種糧食作物未產生不利影響,為什么 【答案】 小麥。①河南省緯度較低,冬季農作物可以越冬;②種植的是冬小麥,7月已經收獲。【解析】 第(2)題,從本次暴雨發生時間和河南小麥、玉米生長周期進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冬小麥和春小麥的界線大致以長城為界,河南省緯度較低,種植的小麥為冬小麥。一般在6月初收割小麥,7月份已經收獲,因此本次暴雨對小麥不會產生不利影響。五、能力摸底(2022·江蘇泰州模擬預測)隨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干旱、洪澇事件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不斷增大,并且干旱洪澇常連續發生,形成旱澇急轉現象。我國西南地區是旱澇急轉的多發區域。下圖(上)為我國西南部分氣象站點分布及生態分區,下圖(下)為我國西南地區部分站點旱澇急轉發生次數年內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答案】 D【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讀圖分析,旱轉澇集中發生在春夏季節,A錯誤;澇轉旱集中發生在夏秋季節,B錯誤;旱轉澇和澇轉旱的頻次不相同,C錯誤;冬季重度急轉的頻次比其他季節高,D正確。故選D。1.有關我國西南地區旱澇急轉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旱轉澇集中發生在夏秋季B.澇轉旱集中發生在春夏季C.旱轉澇和澇轉旱頻次相同D.冬季的重度急轉最為嚴重2.圖示區域西部易發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是 ( )A.暖濕氣流和焚風效應影響B.森林破壞,氣候失調C.登錄臺風數量多,影響大D.冬春季節寒潮影響大【答案】 A【解析】 第2題,讀圖分析,甲區域位于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沛易發生澇災,氣流越過山坡后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易發生旱災,A正確;森林破壞對局部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導致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B錯誤;該區域基本不受臺風和寒潮的影響,C、D錯誤。故選A。3.旱澇急轉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對其危害描述正確的是 ( )①威脅區域糧食安全 ②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③改變區域氣候類型 ④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第3題,旱澇急轉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一般更易引發山洪暴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區域的糧食安全,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①②正確;不會改變區域的氣候類型,③錯誤;對植被會造成一定的破壞,但不會導致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④錯誤。故選A。【名師點睛】 “旱澇急轉”在氣象水文學上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流域發生較長時間干旱時,突遇集中強降雨而出現的一種由旱急轉為洪澇的自然現象。“旱澇急轉”時一般更易引發山洪暴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六、課堂評價(2022·陜西西安三模)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納贛、撫、信、饒、修等支流的來水,經由湖口注入長江,湖面豐枯變化非常大。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流域遭遇集中強降雨。下圖為鄱陽湖三次大洪水的洪水過程線(鄱陽湖星子站)比較圖。據此完成1~2題。【答案】 C【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與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達到最高點后很快就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較快回落,A錯誤。1954年洪水起漲時間約為6月15日前后,2020年洪水起漲時間約為7月5日前后,起漲時間較晚,B錯誤。2020年洪水起漲時間晚,曲線斜率大,說明上漲速度迅猛,C正確。與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在警戒線以上的時間較短,持續時間短,D錯誤。故選C。1.與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緩慢回落 B.起漲時間早C.上漲速度迅猛 D.持續時間長2.推測1998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間,洪水流量形成“雙峰”的原因可能是 ( )A.準靜止鋒擺動 B.支流依次匯水C.湖面三面環山 D.干流受海水頂托【答案】 A【解析】 第2題,由圖可知,1998年洪水流量形成“雙峰”,說明在此期間長江流域出現兩次大的降雨量,長江流域的降雨為冷暖氣團實力相當形成的準靜止鋒,當準靜止鋒在長江流域南北兩側擺動,準靜止鋒回到長江流域時便會迎來降雨,形成“雙峰”,A正確。支流依次匯水會導致長江流域長時間保持洪峰,出現長時間洪峰,而不是形成“雙峰”,B錯誤。湖面三面環山會形成地形雨,形成水位較高的洪峰,不會形成“雙峰”,C錯誤。干流受海水頂托導致泄洪能力減弱,洪峰水位較高,持續時間長,不會出現“雙峰”,D錯誤。故選A。(2022·山東濰坊二模)降雪強度是總降雪量與降雪日數的比值。24小時降雪量達5毫米(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以上為大雪,10毫米以上為暴雪。下圖示意1961~2012年我國平均降雪強度分布(25°N以南地區不在統計范圍內)。據此完成3~4題。3.與華北地區相比,長江中下游地區 ( )A.降雪日數多 B.總降雪量大C.受冷空氣影響 D.大雪暴雪比例大【答案】 D【解析】 第3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我國華北地區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北,受冬季風(冷空氣)的影響較大,一年中降雪天數較長江中下游地區多,且年降雪總量大,故A、B、C不符合題意;但圖中顯示,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雪強度較大,主要是位于南方地區,冬季溫和少雨,空氣濕度較大,因此一旦受到冷空氣影響,發生暴雪和大雪幾率很大,故D正確。故選D。4.我國降雪強度大的地區,降雪對當地原生林木生長的影響主要是 ( )A.保暖防凍 B.減輕蟲害C.破壞樹冠 D.減輕春旱【答案】 C【解析】 第4題,根據題意,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我國的降雪強度大的區域位于南方地區,南方地區原生林木主要是常綠闊葉林,強降雪時樹冠截留大量的積雪,導致樹冠損壞,故C正確;降雪主要是對林木產生凍害而不是保暖防凍,故A不選;南方地區冬季較溫和,偶爾的強降雪持續時間短,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蟲害,但不是降雪的主要影響,故B不選;南方地區春季回暖,有春雨降下,一般不會發生春旱,且冬季降雪很快即融化,故降雪對林木的影響主要不是減輕春旱,故D不選。故選C。【名師點睛】 在天氣預報中,不同強度的降雪主要以降雪量來衡量,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個級別;小雪:24小時內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過程。中雪:24小時內降雪量2.5~4.9mm的降雪過程。大雪:24小時內降雪量5.0~9.9mm的降雪過程。暴雪:24小時內降雪量大于等于10.0mm的降雪過程。(2022·北京西城二模)2022年8月14日海地發生7.3級大地震,圖左為海地位置圖,圖右為海地某地震前和震后的遙感影像圖。讀圖完成5~6題。【答案】 C【解析】 第5題,根據左圖中的緯度信息可知,海地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低緯度地區,A錯誤。海地地處北半球,受東北信風的影響,不會受東南信風的影響,B錯誤。由左圖信息可知,海地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C正確。颶風不會誘發強烈地震,會誘發滑坡和泥石流,D錯誤。故選C。5.海地 ( )A.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中緯度地區B.東南信風遇到地形抬升降水豐富C.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D.8~10月多颶風,易誘發強烈地震6.該遙感影像圖可以 ( )①對比了解道路、房屋受損情況②統計受災人口,減輕災害損失③快速動態監測滑坡等次生災害分布④提前預測震中位置,防止災害發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第6題,通過地震前和地震后遙感影像的對比,可以了解道路房屋受損情況,快速動態監測滑坡等次生災害分布,①③正確。地震前和地震后遙感影像的對比,無法統計受災人口和減輕災害損失,②錯誤。地震災害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準確預測,遙感影像圖也無法提前預測震中位置,防止災害發生,④錯誤。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八自然災害課時19常見的自然災害課件.ppt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課時訓練19常見的自然災害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