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 選擇性必修三 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 1.運用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過程圖,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碳排放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影響,提升綜合思維。(綜合思維) 2.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區域認知) 3.根據所學的知識和原理,關注碳排放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關注全球變暖問題,加強環保意識,樹立人地協調觀念。(人地協調觀) 4.通過生活觀察與調查,了解身邊與國際上的碳排放有關情況,結合區域背景探討不同主體應對碳減排起到的作用,增強區域認知,提升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 課標定向 素養導引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1 碳循環 2 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3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4 國際減排合作 夏天來了,很多同學夢想中的狀態應該是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葛優同款沙發,夕陽西下,我就往上一趴。你家空調設置的溫度是多少? 為什么我們現在的空調開機時間越來越長,空調開機時間較長,對氣候變暖會有什么影響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們應該怎么做?國家應該怎么做?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85-P91,回答以下問題: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 為什么要降低碳排放? 具體措施? ?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85-P91,回答以下問題: 1.碳有哪些存在形式? 2.二氧化碳有何作用? 3.人類活動怎么影響碳含量? 4.碳排放超標會有何影響? ?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中。 碳循環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轉移和交換的過程。 碳循環 1.碳存在形式 2.碳循環的概念 二氧化碳是大氣中含碳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全球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 4.碳庫的特點 地球上最大的碳庫,碳主要以碳酸鈣的形式存在。 地球上最小的碳庫,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由植被和土壤兩個子碳庫組成,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 是地球上第二大碳庫,以多種形式存在。 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中存儲碳的載體稱為碳庫。 分類:巖石圈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大氣碳庫 碳庫 地球上最大的兩個碳庫是巖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約占地球上碳總量的99.9%。這兩個庫中的碳活動緩慢,實際上起著貯存庫的作用。 地球上還有三個碳庫:大氣圈庫、水圈庫和生物庫。這三個庫中的碳在生物和無機環境之間迅速交換,容量小而活躍,實際上起著交換庫的作用。 3.碳循環過程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過生物或地質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返回到大氣中。 碳循環 3.碳循環過程 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過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碳固定在生物體內; ②有些生物在地殼運動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燒,都能使有機碳轉化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到大氣中。 碳循環 4.碳循環的過程 組成碳循環的各子循環系統是如何運轉的? 人和動物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并將氧氣釋放回大氣中。 巖石、土壤、植物和動物殘體等物質分解時,碳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氣中; 二氧化碳也在大氣和海洋之間交換?!K斩趸?,海洋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海洋生物殘體在海洋沉積并通過地質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石油、 天然氣; 陸地植物殘體經過地質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煤炭。化石燃料燃燒又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 各子循環系統之間的碳循環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各子循環系統之間的碳循環是通過人和動植物、土壤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釋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結束之后,“低碳”概念高頻率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目前,有關專家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換算成碳排放量,具體如下: 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電度數 ×0.785; 天然氣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天然氣使用立方數 ×0.19; 自來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自來水使用噸數 ×0.91; 乘坐公共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里程千米數 ×0.036; 開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數 ×2.7; 乘坐飛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短途旅行(200 千米以內)=里程千米數 ×0.275; 中途旅行(200 ~ 1 000 千米)= 55 + 0.105×(里程千米數 - 200); 長途旅行(1 000 千米以上)=里程千米數 ×0.139。 1. 計算一下,你的一天或者你家庭的一天大約排放了多少碳? 2. 我們的日常行為為什么也會產生碳排放呢?議一議,碳排放會引起哪些環境問題? 我們日常的行為很多都需要耗能,如自來水的凈化與運輸過程,都需要使用相應的能源,而能源的使用會產生碳排放。碳排放最直接的影響是會加劇溫室效應,可能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反常、災害加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等環境問題。 1. 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2. 在碳循環過程中,人類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環節? 3. 根據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分析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 1.在巖石圈中,碳主要以碳酸鈣的形式存在;大氣圈中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水圈中以多種形式存在;在生物圈中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 2.人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消耗大量的礦物燃料,使更多固態的碳轉化為大氣中氣態的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通過植樹造林或毀林開荒等影響植被光合作用固定氣態碳的過程。 1. 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2. 在碳循環過程中,人類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環節? 3. 根據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分析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 3.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數百萬年前古生物遺體經長時間高溫高壓作用而形成,通過漫長的過程將碳以固態的形式穩定儲存在巖石圈中,而人類利用化石燃料改變了碳的天然循環,把巖石圈中的還原碳過早的釋放到大氣中,人為的加快了巖石圈和其他圈層的碳交換,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環平衡過程。 閱讀相關材料,思考全球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的關系? 圖3-2 1850-2013年全球年平均溫度的距平變化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類活動方式的變化,巖石圈和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碳和無機碳被活化,重新參與到碳循環過程中,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升高,大氣的溫室效應不斷增強。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變化 碳排放:對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的總稱。 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14年) 溫室效應 當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越來越多,大氣吸收的主要是來自于地面的長波輻射,使得大氣中收入熱量增加,通過大氣逆輻射返還給地面,使得保溫效果增強。從而產生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 大氣保溫氣體的俗稱,是指大氣中能讓太陽短波輻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的氣體。 溫室氣體 不同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度 二氧化碳當量 一種氣體的二氧化碳當量是通過其全球變暖潛能值來衡量的。該指數表示的是在100年的時間框架內,各種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對應相同效應的二氧化碳的質量。例如,設定二氧化碳的全球變暖潛能值為1,則甲烷的全球變暖潛能值為25,意味著同樣質量的甲烷的增溫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氧化碳 1 六氟化硫 22200 甲烷 25 氧化亞氮 310 一氧化氮 296 氫氟碳化物 11700 氟利昂-12 8500 全氟化硫 5700 部分氧氣的二氧化碳當量 城市是世界人口、建筑、交通、工業、物流分布的集中地,是能源高消耗地區,也是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區域。目前,全球約有 54%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世界約 75% 的能源,排放了 80% 左右的人為溫室氣體。 1. 想一想,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來源有哪些? 2. 議一議,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城市熱島效應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1.城市溫室氣體主要來自交通、能源供給(供暖)以及糧食運輸和工業生產所燃燒的化石燃料。 2.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擴散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城市上空溫室氣體濃度高,形成穩定溫室氣體層,減緩城市熱量的向外散失過程,對地面起到更強的保溫作用,增強城市熱島效應。 無色無味無毒 化學性質穩定 動植物新陳代謝的產物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屬于溫室氣體 導致氣候變暖引發環境問題 二氧化碳概要: 百余年來,氣象儀器觀測得到的氣候記錄表明,世界氣溫波動上升,并呈現加速變暖的趨勢。有人認為,地球氣候已經進入最近1000年以來最為溫暖的時期。 數據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0AA)發布的《2015年氣候狀況報告》 全球氣候變暖 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大影響 全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全球氣溫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西北太平洋連續生成多個臺風 對菲律賓來說,談疫情可能早已不色變,因全球變暖所引發的異常天氣,才是菲律賓的噩夢。2021年10月臺風“馬玲”(Maring)重創呂宋島北部地區,目前已導致11人死亡,7人失蹤。呂宋島上,臺風“馬鈴”引發了45起洪水以及14次的山體滑坡事件,這導致44條道路和10座橋梁無法通行。此外,至少有48個城鎮和市區在臺風期間電力中斷。 ①加劇自然災害:導致熱浪、干旱、洪澇、臺風、暴雪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改變了水熱時空分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① 極端天氣頻發:熱浪、干旱、洪澇、臺風、暴雪等。 對水循環的影響: 蒸發加劇,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頻率,導致洪澇、干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 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冰川融化,雪線上升 改變溫度帶和干濕區: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中緯度地區氣溫升高,熱帶、亞熱帶范圍可能擴大,寒帶范圍縮小; 溫帶耕作業區退化為草原,草原退化為荒漠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日本“鼻北小島消失”的消息最早于2018年10月底傳出。但在去年10月底實地肉眼觀測小島已在海水下方。當地漁民也表示,現在無法確認小島的存在,漁民只能靠地圖及經驗繞行避免觸礁。直到2019年9月24日,據四國新聞社消息,日本海上保安廳今天發表聲明,確認鼻北小島消失,并將給區域定性為“淺灘”。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②海平面上升:引起冰川積雪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低洼地帶的安全。 全球平均氣溫升高4℃時 海平面上升對上海陸家嘴的影響模擬示意 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時 海平面上升對上海陸家嘴的影響模擬示意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②海平面與海岸帶: 海岸帶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漬化; 部分地區被淹沒; 影響沿海地區農業生產、水產養殖; 危害港口設備和海岸建筑物,影響航運; 海岸侵蝕加劇 海平面上升 全球第一個由于人為引起的氣候變暖而滅絕的物種 珊瑚裸尾鼠生活在大堡礁附近的Bramble Cay島上,這個島海拔不到3米。隨著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ramble Cay島近年來海水泛濫,最終,珊瑚裸尾鼠失去了棲息的家園。 有報告稱,造成珊瑚裸尾鼠滅絕的原因“幾乎可以肯定是”過去10年里海平面上升引發的海水倒灌造成的。 ③改變原有生態系統:影響到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臨滅絕的危險。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改變原有生態系統: ①使生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將導致大量物種因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而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海水溫度和洋流的潛在變化使得海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③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區荒漠化; 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強,植物生產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③生態系統: ④影響生產生活領域: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比如導致農作物減產,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東三省≥10℃積溫最北線變化 2050年的氣候對全球作物單產、面積、產量、價格和貿易的影響(推測)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1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全球產量減少。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分析方法均得出同一結論:氣溫上升可能會對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全球產量產生負面影響。如不采取相應措施,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全球小麥平均產量就會下降6%,水稻、玉米和大豆平均產量則分別下降3.2%、7.4%和3.1%。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④農業:世界糧食總產量下降。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④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 農業: ①對農業產量、作物品種、耕作方式、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②氣溫升高,高緯度地區農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提高; ③陸地蒸發加劇,土壤水分減少,熱帶半干旱地區產量下降,中緯度谷物帶病蟲害加劇; ④世界糧食總產量下降 聚落:對濱海地區的聚落、基礎設施產生不利影響 工業:①排放溫室氣體的工業企業承受日益加重的政策壓力和稅收負擔;②節水、節能技術和耐干旱、耐高溫栽培技術獲得廣闊市場;③減少高緯度地區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緯度地區的制冷能耗,總體上能源消耗增加 ⑤危害人體健康:通過多種途徑威脅到公眾的身體健康。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極端天氣頻發 加快或者擾亂人體的新陳代謝 改變病原菌的滋生環境,威脅人類健康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⑤ 人類健康: 威脅人類健康 ①全球氣候變暖,使熱帶、亞熱帶地區極端炎熱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從而加快或者擾亂人體的新陳代謝; ②還會改變某些疾病傳染媒介的活動范圍,改變病原菌的滋生環境,威脅人類健康。 (馬爾代夫、圖瓦盧、敘利亞...) 喪失生存空間 加劇資源環境危機 內亂 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 其他波及 國家 2017年4月15日,敘利亞阿勒頗發生自殺式襲擊,造成126人死亡,上百人受傷 2009.10.17馬爾地夫6米深海底召開內閣會議,呼吁關注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與其他地理知識的聯系 大氣:溫帶夏季變長,冬季變短。 洋流:風海流減弱。 河流:流量短期增多,長期減少。 地貌:凍土(永凍土)變薄,冰川融化,雪線上升。 植被:山地林線上升;自然帶分布向高緯擴展。 農業:作物分布向高緯擴展;春耕播種提前。 交通:北極航道通航時間變長。 全球變暖對環境的影響: (1)生態系統失衡 (2)全球海平面上升 (3)極端天氣頻發 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天氣頻發,氣象災害加劇。 (4)威脅人類健康 熱帶、亞熱帶地區極端炎熱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從而加快或者擾亂人體的新陳代謝; 還會改變某些疾病傳染媒介的活動范圍, 改變病原菌的滋生環境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1)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2) (3) 全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 1.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南極大陸冰蓋厚達幾百至幾千米,是數百萬年來低溫條件下積雪被壓實成冰的結果。從冰蓋鉆取的冰芯,包含了許多反映不同時代大氣環境特征的信息??茖W家利用南極冰蓋中的冰芯樣品,獲得了二氧化碳濃度、氣溫、降水等氣候史料。這一方法為研究幾十萬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1)想一想,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歷史時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 (2)描述近 80 萬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南極地區氣溫變化的關系。 (3)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 400 ppm,而工業化前的二氧化碳濃度大約只有 280 ppm。結合實例,分析身邊哪些活動會導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的升高 1.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南極大陸冰蓋厚達幾百至幾千米,是數百萬年來低溫條件下積雪被壓實成冰的結果。從冰蓋鉆取的冰芯,包含了許多反映不同時代大氣環境特征的信息??茖W家利用南極冰蓋中的冰芯樣品,獲得了二氧化碳濃度、氣溫、降水等氣候史料。這一方法為研究幾十萬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1)想一想,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歷史時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 (2)描述近 80 萬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南極地區氣溫變化的關系。 (1)南極冰蓋是數百萬年來積雪壓實成冰的,結果從冰蓋提取的冰芯不同深度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積雪,里面可能包含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大氣成分,科學家通過分析冰芯可得到不同歷史時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 1.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南極大陸冰蓋厚達幾百至幾千米,是數百萬年來低溫條件下積雪被壓實成冰的結果。 (2)描述近 80 萬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南極地區氣溫變化的關系。 (3)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 400 ppm,而工業化前的二氧化碳濃度大約只有 280 ppm。結合實例,分析身邊哪些活動會導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的升高 (2)近80萬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濃度變化,與南極地區氣溫變化呈正相關關系。 (3)工業發展、交通運輸、生活供暖等燃燒大量化石燃料,釋放大量二氧化碳。毀林開荒、砍伐植被破壞了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必要條件。 這是澳大利亞珀斯一個農場的羊群穿上特殊的背包來收集和記錄甲烷的排放量。甲烷也是一種對臭氧層產生破壞的氣體。澳大利亞的農場主們簽署了一個每年減少全澳20%甲烷(相當于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協議。 2021年4月16日,習近平在同法國德國領導人舉行視頻峰會時指出。 為了緩解人類所面臨的氣候危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減少。碳減排不僅僅是某一個或幾個國家的事,而是必須采取全球性的行動才能實現。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在格拉斯哥舉行。面對全球氣候的日益惡化,約200個國家提出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中國承諾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英國將在發展中國家推出可持續基礎設施和革命性綠色技術;德國認為工業化國家對氣候保護負有特殊責任;法國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金融支持;日本加入削減甲烷排放的全球協議;印尼將繼續動員氣候融資和創新融資;印度承諾207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南非將接受發達國家的幫助,逐步淘汰煤炭。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世界各國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通過合作和對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 聯合國氣候大會 {16D9F66E-5EB9-4882-86FB-DCBF35E3C3E4}時 間 里 程 碑 作 用 1979年 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 如果大氣中CO2的濃度繼續增加,下世紀中葉將出現顯著增溫現象,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得到共識 1988年 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 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行評估 1992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 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1997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 世界上第一個限制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法案 具有法律約束力 強制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2005年生效 2015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巴黎協定》 為2020年后,提出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與工業化前相比,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2℃之內 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2016年生效 2015 12.12 2002 8.26~9.4 1992 6.3~14 1972 6.5~16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人類環境宣言》《行動計劃》 2009 12.7~18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巴西里約熱內盧 《地球憲章》 《21世紀行動議程》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關于森林問題的政府聲明》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 南非約翰內斯堡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締約方第15次會議 《巴黎協定》 12月29日:生物多樣化國際日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9月16日:保護臭氧層的國際日 《里約宣言》 《21世紀議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 國際減排合作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 項目 具體內容 內容 強調責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前提下,各國都有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但在承擔責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應該有所區別 原因 18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4來自發達國家 責任 發達國家理應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技術轉讓、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發達國家理應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技術轉讓、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1)各國具體擔負責任的區別 ①發達國家的責任 責任: 發達國家有義務在碳減排國際合作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原因: 大氣中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國家的工業化帶來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 目前,發達國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 發達國家還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碳轉移,這將進一步加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碳減排負擔。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川普退群 《伊核問題全面協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TPP(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系) 《巴黎協定》 (1)各國具體擔負責任的區別 ②發展中國家的責任 責任: 發展中國家應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因為減排而延續貧困、制約發展。 原因: 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大、貧困人口多,綜合國力普遍較弱,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都將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期,碳排放總量增長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碳排放,中國在努力! YDDL 1992年6月 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7年12月 通過《京都議定書》 2015年12月 達成《巴黎協定》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世界各地通過協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國政府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國家。隨著 2007年6月份的公布, 科技部和發改委等14個相關部門共同啟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行動計劃。我國政府對待全球變暖威脅的態度是認真的, 并且正在制定有力的減排政策,承諾, 到 2020年前將降低 “碳排放強度”。 碳減排的中國聲音 2015年6月,我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正式遞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中明確提出,計劃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同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上述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6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號)明確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力爭部分重化工業2020年左右實現率先達峰;加強能源碳排放指標控制,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要率先公布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動措施。 碳減排的中國聲音 中國擔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協定書》《巴黎協定》 《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 人口措施——計劃生育 能源措施——《中國21世紀工程》 環境措施——《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三北”防護林 《關于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AF606853-7671-496A-8E4F-DF71F8EC918B}著力點 具體措施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①控制煤炭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使能源結構多元化 優化產業經濟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部門;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 案例:2021.4.22世界氣候峰會 2021年4月22日世界氣候峰會。聚焦了氣候變化挑戰、應對氣候變化解決方案、資金援助、創新等議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 中國:2030年實現碳達峰 ,2060年實現碳中和 YDDL 碳中和 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碳達峰 2021 2030 碳排放量 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閱 讀:碳匯與碳源 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碳匯實例:森林、草原、莊稼等綠色植物、海洋中藻類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什么是碳匯? 什么是碳源? 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機制 碳源實例:海洋、土壤、巖石與生物體,生物遺體分解、工業生產、生活等會放出二氧化碳。 藻類植物 工業生產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凈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 碳中和 1. 從全球來看,碳減排主要表現為減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匯。碳匯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想一想,我們有哪些措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減少碳排放:發展公共交通,綠色出行;發展清潔能源。 增加碳匯: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加強城市綠化。 碳為什么能交易? 碳交易遵循什么原則? 碳交易有什么要求? (1)碳交易 為了平衡各國利益,鼓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排放權確定為一種商品,并在國家或地區間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簡稱碳交易。 (2)碳交易原則 為體現公平性原則,《京都議定書》對已經簽署協議的發達國家的碳減排額有定量的強制要求,對發展中國家則沒有。 國際合作中的碳交易 (3)碳交易的要求 發達國家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減排指標,可以通過技術援助等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也可通過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碳減排額抵消自身的減排指標。 國際合作中的碳交易 2.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為一種商品來進行買賣。通常,政府對能耗企業的排放歷史進行調查,然后為該企業設定在未來某個時段內可以排放的配額。如果企業 A 在該時間區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額,則需要到市場上進行購買,或者通過技術改進減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額的企業 B,則可在市場上出讓剩余配額,獲得經濟報酬。 (1)想一想,政府實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在制定和實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們應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問題? (1)為了積極應對減緩氣候惡化,切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激勵企業主動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總量,推動高碳產業的技術革新。 (2)可能要注意以下問題:碳價波動性大,如何定價;如何核查確定企業的配額;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監管不健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