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4 石油資源與國家安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4 石油資源與國家安全

資源簡介

(共74張PPT)
第二章 自然資源與國家安全
1.理解石油資源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能夠多層次多角度闡述保障國家石油資源安全的對策。(綜合思維)
2.運用地圖,說出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地、生產地與消費地。(區域認知)
3.理解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和保護環境的必要性。(人地協調觀)
4.能夠進行野外礦山觀察、調查,能夠獨自或與他人合作設計調查方案。(地理實踐力)
課標定向
素養導引
以某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為例,分析其分布特點及開發利用現狀。
(播放視頻)波斯灣地區的石油
1973 年 10 月,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宣布實行石油減產和石油禁運,造成全球油價上漲,原油價格從 1973 年 10 月的每桶不到 3 美元上漲到 1974 年 3 月的近 12 美元,引發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對當時依賴廉價石油作為能源的西方國家產生了巨大沖擊,并導致世界性的經濟衰退。
伊朗、伊拉克等國實行石油減產和禁運,為什么會對西方乃至全球的經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二戰后,石油成為西方乃至全球的主要能源,國民經濟高度依賴石油產品,但石油資源卻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數國家。石油輸出主要依賴中東地區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這些國家的石油供應關系到世界經濟的安危。
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當年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這些國家實行石油減產和禁運,馬上造成世界市場上石油短缺和油價上漲。大量石油進口國國家貿易赤字加大;工業、交通、農業能源不足;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企業利潤下降,被迫裁員或停工;導致經濟增長滯緩;失業率上升,從而引發社會恐慌。這就是經濟蕭條的現象。這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伊朗、伊拉克等國實行石油減產和禁運,為什么會對西方乃至全球的經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64-P73,回答以下問題:
①什么是石油?我國石油的分布特征?
②石油產量和儲量的關系,影響石油消耗量的因素有哪些?
③針對我國石油長期穩定供應所采取的措施。
俄烏戰爭對引發歐洲能源危機
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發酵,石油的價格也一直居于高位,網絡戲謔:“92加滿,腳底發軟;95加滿,傾家蕩產;98加滿,三代還款?!爆F如今,油價的漲落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油價波動除了影響民生經濟,還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國是否存在石油安全問題?
是賦存于地下巖石孔隙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液態可燃礦產。石油不僅是寶貴的燃料資源,而且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當代社會和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石油
分布位置
成分
狀態
功能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石油不但被用作重要的能源,還通過石油化工產業制成合成纖維、塑料、農藥、化肥和藥品等工業原料和制成品。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石油,石油深深影響并改變了整個世界。
非可再生資源
人類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種類
性質
地位

石油
天然氣
混合物
主要成分:C、H、N、S、O
無機礦物質
評價標準:等級、品質
分類:無煙煤、煙煤、褐煤
粘稠狀液體
主要成分:C、H
加熱煉制可得到汽油、瀝青、
煤油、柴油
可燃性氣體
主要成分:CH4
燃燒形成CO2 H2O
中東地區的已探明石油儲備是最多的,占全球的46%,拉美、北美、獨聯體、非洲、亞太和歐洲地區分別占21%、14%、8%、7%、3%和1%
委內瑞拉的探明儲量是世界最多的,占了20%。沙特、加拿大、伊朗、伊拉克、俄羅斯、科威特、阿聯酋分別占比17%、11%、9%、8%、6%、6%、5%。
1.世界石油分布特點
分布極不平衡。各國石油探明儲量差異甚大,前10位的國家,合占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 85% 以上,而中東占全世界的近一半。
“世界油閥”
西亞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石油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西亞的石油儲量約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西亞各國所產石油的90%供出口,主要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這些運出的石油大都需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所以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世界油閥”。
霍爾木茲海峽
2.我國石油分布特點
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渤海灣、珠江口以及近海大陸架等地。
塔里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
四川盆地
準噶爾盆地
鄂爾多斯
松遼盆地
渤海灣盆地
沿海大陸架
珠江口
【知識拓展】石油成因的假說
俄(前蘇聯):
石油起源于植物
石油起源于海生
動物的脂肪
石油起源于動物
動植物混合成因說
巖漿說
……
石油的形成
世界上已經發現的絕大多數油氣田都分布在沉積巖中。絕大部分地質學家推斷,石油和天然氣都來源于古老的生物有機體。石油和天然氣只有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才能形成,而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移動,直至遇到不可滲透的巖石屏障才被有效地密封起來,形成油氣田。在油氣田里,天然氣一般在石油層上部,但在高壓作用下,天然氣也可能出現在石油層底部。
知識窗:油氣是怎么來的?
油氣田的形成
目前,石油的成因尚無定論,人們廣泛認可的是生物沉積成油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某些地質時期,氣候溫暖濕潤,生物大量繁殖,生長在海洋或湖泊里的動植物死亡后,其“遺體”與水中的泥沙一起沉入水底并逐漸堆積起來,在高溫和高壓作用下逐漸轉化成蠟狀的油頁巖,后來轉化成液態的碳氫化合物,即石油,如果溫度過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這些在地下深處形成的油氣,呈分散狀態存在于生油層中,經過運移,在一定的儲油構造內聚集,形成油氣藏。同一個地質構造內的若干個油氣藏,組合成為油氣田。
石 油 的 形 成
“海相生油理論”認為,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質是低等海洋生物。由于我國缺乏形成石油的海相沉積,因此被國外學術界扣上“貧油國”的帽子,石油工業發展遲緩。1941年,我國石油地質學家潘鐘祥提出“中國陸相生油理論”。以李四光為代表的我國石油地質科考隊伍,大膽提出陸相沉積也可以形成大型油田的理論。在其指導下,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勝利、遼河、長慶、大港、任丘等大型油田。
研究表明,咸水環境更有利于有機質的保存,海相生油與陸相生油兩者形成的沉積環境都是半咸水一咸水。內陸咸化湖盆、海洋、海陸過渡帶或湖陸過渡帶都是石油生成的理想沉積環境。
燈油時代
主要用作
油燈的燃料
汽油時代
大量用于汽車、飛機燃油
石油化
工時代
廣泛應
用于化
學工業
石油能源時代
超過煤炭
成為世界
第一大能源
1854
1900
1945
1965
石油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始于19世紀中葉的美國。此后,隨著石油勘探、開采技術的提高,以及石油應用領域的擴大,人類逐漸進入石油時代。
公元前10世紀
古印度、古埃及
和古巴比倫等國
已采集天然瀝青
用于建筑、制藥
及裝飾、防腐…
20 世紀 70 年代,石油枯竭論十分流行。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球新發現的石油資源量遠大于所消耗的石油量。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資源量,從 1996 年的 1.1 萬億桶增長到 2017 年的 1.7 萬億桶。世界石油開采量不斷增長,石油剩余儲量的可供開采年限呈上升趨勢,出現“越采越多”的情形。讀圖 2-49,想一想,為什么世界石油會出現“越采越多”的情形?其影響因素主要有哪些?
石油勘探的范圍擴大,深度加大,石油可采儲量增多。石油探明可采儲量不斷加,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包括石油理論研究、石油勘探技術、石油可采技術的進步,也得益于國家政策的鼓勵,資金的投入。
儲采比=
石油生產過程分為勘探與開采兩個階段。
油田位置、地質條件等因素決定了石油的開采方式。
陸地及淺海石油采取鉆井開采的方式,海底油田則需要使用石油鉆井平臺進行開采。
1.生產過程
游梁式抽油機
石油鉆井平臺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石油儲量與石油產量通常呈正比關系,但受資金、技術、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
生產現狀:世界石油生產集中度相對較高。
20世紀60年代,一部分石油生產國為了協調和統一石油政策,維護共同的利益,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2.產量和儲量的關系
石油鉆井平臺
截至 2018 年 8 月,該組織有 15 個成員國,即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利比亞、尼日利亞、剛果、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委內瑞拉、赤道幾內亞和加蓬。該組織成員國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 60% 左右;所制定的一些石油政策,對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石油的勘探、開采和銷售幾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公司手中。這些公司掠取高額利潤,損害了主要產油國的經濟利益。為了抗衡西方石油公司,提高產油國的地位,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 5 個石油生產大國于 1960 年 9 月 14 日在巴格達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 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
3.影響石油消耗量的因素:
石油消耗量受經濟發展狀況 、人口數量、石油儲量等多種因素影響。
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的石油消費量非常高。
俄羅斯和中東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燃油價格較低,政府補貼較大。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產油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石油消費大國,其人均石油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2017 年,中國和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分別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4.石油消費現狀
1. 從 2009 年起,我國就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國家,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有所不同。讀圖 2-53,完成下列任務。
(1)比較我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異同。
(2)分析造成我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差異的原因。
相同點:都以礦物能源為主,原油與煤炭、天然氣是全球最主要的三大能源能源,消費都呈多元化。
不同點:①我國煤炭比重最大,約占2/3,煤炭的優勢地位明顯;②水電比重比世界大,核能所占比重小,我國的石油天然氣所占的比重比世界??;③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天然氣所占的比重較大,煤、油、氣三架齊驅。
1. 從 2009 年起,我國就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國家,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有所不同。讀圖 2-53,完成下列任務。
(1)比較我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異同。
(2)分析造成我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差異的原因。
①這與我國能源儲藏結構有關,我國水能蘊藏量居世界第1位,我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2位,
②煤炭開采利用的技術成熟,配套產業齊全,利用歷史悠久,有工業生產慣性的影響。
③我國石油儲量相對少,石油工業起步晚,
④政策上石油能源化不被鼓勵,石油常作為化工原料。
2.國務院在《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 年)》中強調,到 2020 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要達到 15%,天然氣比重要達到 10% 以上。
我國為什么要改變能源消費結構?試說出你的理由。
非化石能源中的潮汐能、水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清潔、無污染、可再生,核能不會造成空氣污染,不會加重溫室效應,能量密度高,所用燃料體積小,燃料費用比例低;
充分利用我國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
節省化石能源,減輕對石油依賴;
治理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削弱碳排放,履行國際義務;
鼓勵新能源技術進步,利于扶持相關企業,在新能源利用領域爭取話語權。
(1)
①我國石油資源儲量豐富,但人均石油儲量較低,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我國現有油田大都已過高峰生產階段,繼續增產的壓力較大。
③在油氣資源豐富的海域,我國面臨著與鄰國的國際糾紛,嚴重制約了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
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的消費量迅速攀升。
⑤從 1993 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供需矛盾逐漸突出,石油進口量逐年攀升,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
增長迅速
增產困難
增長迅速
不斷上升
我國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1.我國石油資源儲量豐富,但人均石油儲量較低。
2.2016年,我國石油儲采比只有17.5年,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我國現有油田大都已過高峰生產階段,繼續增產的壓力較大。
我國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4.在油氣資源豐富的海域,我國面臨著與鄰國的國際糾紛,嚴重制約了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
5.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的消費量迅速攀升。
6.從 1993 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供需矛盾逐漸突出,石油進口量逐年攀升,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
我國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針對我國石油長期穩定供應所采取的措施
1.開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
(1)主要石油進口國家:我國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俄羅斯、拉丁美洲等地區和國家。
(2)我國石油進口現狀:過度依賴海路進口石油
1.開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
(2)我國石油進口現狀:過度依賴海路進口石油
我國從中東進口石油,需要經過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南海、臺灣海峽等地。其中,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屬于石油運輸的咽喉要道。
1.開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
(1)主要石油進口國家:我國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俄羅斯、拉丁美洲等地區和國家。
(2)我國石油進口現狀:過度依賴海路進口石油
(3)針對石油進口現狀采取的措施:陸上油氣管道的建設
1.開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
陸上進口渠道(管道))
東北方向—中俄石油管線
西南方向—中緬石油管線
西北方向—中哈石油管線
西南方向—中巴石油管線
(3)針對石油進口現狀采取的措施:陸上油氣管道的建設
如今,我國已相繼建成了中俄東北石油運輸管道、中哈西北石油運輸管道和中緬西南石油運輸管道。這些陸上油氣管道的建成,顯著增強了我國石油的供應和保障能力。
1.開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
中哈輸油管道。2005年12月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阿塔蘇到我國新疆的阿拉山口段竣工投產,是我國第一條跨國輸油管道。
中俄輸油管道。中俄輸油管道自俄羅斯遠東石油分輸站經我國內蒙古到黑龍江大慶,2011年1月正式投入運行。2017年11月,中俄輸油管道二線工程全線貫通。從2018年開始,我國每年從該通道進口的石油由1 500萬噸增至3 000萬噸。
中緬輸油管道。中緬輸油管道由緬甸進入我國云南瑞麗。2017年6月,中緬輸油管道國內段成功投產。與繞行馬六甲海峽相比,中緬輸油管道將運輸里程縮短了3 371千米,
我國四大原油通道
我國:①開辟了我國從中東、非洲輸入油氣的新能源通道,實現油氣進口多元化; ②減少我國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度依賴,實現能源供應多來源、多通道、多方式;③降低了運輸成本;④加強了我國能源運輸的安全性。
緬甸:①經濟、工業和電氣化水平得到提高;②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和生活水平。
中緬油氣管道
瓜達爾港為深水良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鄰近霍爾木茲海峽,是巴基斯坦通往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在建設的中巴經濟走廊,連接新疆喀什與瓜達爾港,有利于加強中巴兩國的互聯互通,促進兩國共同發展。
(1)我國投資建設瓜達爾港,對保障我國石油安全有哪些作用?
(2)分析我國開發瓜達爾港、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戰略意義。
(2)①提高中國能源和貿易的運輸線路安全性;②縮短中國與中東之間的海上貿易航道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成本:③擴大西部商品輸出,促進西部經濟發展;④促進中國與中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⑤改變中國西部閉塞格局,就近打開印度洋海上出口。
(1)①拓展石油進口渠道,石油進口線路多元化;②將中東石油以最近距離運輸到中國境內,也是最安全的路線;③節約運輸成木和運輸時間;④有利于保陣運輸通道的安全。
日本戰略石油儲備量世界第一,中國卻相差甚遠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世界上的石油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中國,這樣的時候消費能力也見證了我國的工業化程度,這令國民都非常的開心,但是我國石油的儲備量,卻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國際上有這么一個說法,就是一個國家的石油儲備量要達到90天才本保證國家的基本安全,如果真的發生意外的話,這90天的緩沖期,可以向其他的國家進行購買周轉,如果一個國家的石油儲備量過少的話,那是極其危險的。
日本的石油儲備量有多大呢?日本在不進口石油,不開采國內石油的情況下,石油的儲備量達到了158天,比美國138天的儲備量高出了20天,中國的石油儲備量僅有30天,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日本作為資源匱乏國,懂得居安思危,一旦出現意外,我國將會很被動。
在日本九州的白島海上基地,有一座世界上第一個海上浮式儲油系統,有8個70萬立方米的海上油罐,在長崎有7個88萬立方米的海上浮式油罐,日本的秋田基地有個半地下庫也儲備了大量的石油, 在日本還有很多的地下儲油倉庫,除菊間基地埋深較淺約為地下65米,久慈和串木野基地的埋深都超過了100米!如果發生戰爭,這樣的石油儲備倉庫也是安全的。
美國石油儲備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西方國家普遍擴大了石油戰略儲備,以維系本國能源安全,應對可能發生的供油中斷、石油禁運等緊急情況。美國能源部在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兩州確定了多個石油儲備庫,將當地數以百計的巨大鹽洞改造成戰略油庫。這些天然“儲油罐”直徑達數百米,最深可達上千米,能夠有效防范軍事打擊。這種儲油設施造價很低,每桶石油儲存成本僅1.5美元,是地面儲油成本的1/10。目前,美國共儲備了約7億桶原油,以保障其國內原油的不間斷供給,并防止油價的異常波動。
針對我國石油長期穩定供應所采取的措施
2.提高石油戰略儲備
我國石油儲備基地
我國石油戰略儲備
2004年我國開始實行石油戰略儲備,現已建成8個石油儲備基地,儲備石油3000多萬噸。但與美國、日本等國相比,我國石油戰略儲備數量偏少,應對風險能力還需加強。
2.提高石油戰略儲備
目前,我國已建成舟山、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石油儲備基地和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其中,蘭州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占地1328畝,總投資達23.78億元,自2011年起投入使用,承擔著我國30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任務。
2.提高石油戰略儲備
中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分布
影響因素:
①地理位置;②地形、地貌;③氣象條件;④地下礦藏和文物情況;⑤地面交通條件;⑥地上和地下原有各種設施情況;⑦供電、供水、供氣、通信、道路、排水等公用設施情況;⑧供油條件
我國石油儲備基地
東海岙山石油儲備基地
蘭州國家石油儲備基地
針對我國石油長期穩定供應所采取的措施
3.加大國內石油開發力度,推動石油企業“走出去”
①我國應加強石油基礎地質調查,提高石油勘查技術水平,促進石油儲量和產量較快增長。
②石油企業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極投資國外油氣領域,推進資源開發,謀取合作共贏。
3.加大國內石油開發力度,推動石油企業“走出去”
中國近海油氣田分布圖
4.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
針對我國石油長期穩定供應所采取的措施
①我國應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進能源消費結構,盡量多使用潔凈能源。
②我國還應大力開發新能源,以確保能源的長期穩定供應。
4.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
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措施
開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
提高石油戰略儲備。
加大國內石油開發力度,推動石油企業“走出去”。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
“開源”、“節流”、 儲備
開源 ①加強勘探,探明可采儲量,增加后備資源量;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積極開發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費對石油的依賴程度;③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④拓寬石油進口渠道,保障石油進口安全
節流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耗能少的產業;②推廣應用節油新技術、新工藝;③開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資源利用率;④調節油價;⑤對石油資源要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適度開發
儲存 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和石油儲備洞庫
調配 建設輸油管道,實現石油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拓展延伸
1.圖2-58顯示了我國2017年11月石油進口10個主要來源地。查閱資料,總結我國近20年來石油進口來源地的分布特征和演變規律,探究這種變化的原因及影響。
①穩中有變,集中分布,也有分散趨勢。中東是主要來源地,非洲份額較穩定,東南亞份額下降,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進口比重迅速上升。
②這種變化,與各國石油產量、質量與出口量有關,也與外交政策有關。俄羅斯、委內瑞拉、巴西與我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能源合作。中東石油量大質優,與我國距離較近,一直是我國石油進口來源地。2018年從美國石油進口增多,與兩國貿易協商有關。這種變化使我國石油進口實現了多元化,降低和分散了能源風險,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提升了石油消費市場的地位和話語權。
現代經濟和國防建設均高度依賴石油產品,但石油資源卻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數國家和地區,這就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石油貿易和運輸。據此完成下列任務。
(1)從全球來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和石油進口國分別有哪些?
(2)石油生產地與消費地的不一致,會給世界地緣政治安全帶來哪些問題與挑戰?
(1)從全球來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和石油進口國分別有哪些?
(2)石油生產地與消費地的不一致,會給世界地緣政治安全帶來哪些問題與挑戰?
(1)世界十大石油出口國:沙特、俄羅斯、伊拉克、加拿大、阿聯酋、科威特、伊朗、尼日利亞、安哥拉、挪威。世界十大石油進口國:中國、美國、日本、印度、德國、法國、韓國、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
(1)從全球來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和石油進口國分別有哪些?
(2)石油生產地與消費地的不一致,會給世界地緣政治安全帶來哪些問題與挑戰?
(2)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和世界政治經濟發展“晴雨表”,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不一致導致了多數石油消費國對進口石油的嚴重依賴,同時也導致了世界范圍內對石油的爭奪,一是對世界石油生產地資源的爭奪,二是對國家間埋藏著豐富油氣資源的海岸線、大陸架的爭奪,三是對石油運輸要道的爭奪,進而帶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的矛盾和爭端。
第四節 石油資源與
國家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乐都县| 石台县| 峨边| 阳原县| 买车| 新竹县| 汉沽区| 保康县| 缙云县| 武邑县| 土默特右旗| 文昌市| 来安县| 铜川市| 桦甸市| 米易县| 渭源县| 沙洋县| 新乐市| 北票市| 沙洋县| 来宾市| 绵竹市| 安国市| 长顺县| 梅州市| 启东市| 屏东市| 始兴县| 江源县| 麻栗坡县| 邵阳市| 鲜城| 望城县| 廉江市| 板桥市| 阿城市| 日照市| 沐川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