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時 運用資料,說明環境及環境問題的概念、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環境問題的分類以及全球性環境問題。(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結合具體案例,說明環境污染的主要類型,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綜合思維) 結合具體案例,說明生態破壞的主要類型、成因及危害。(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距離南美大陸 3 700 千米的復活節島,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面積只有 165 平方千米。2012 年,島上居民 5 761 人。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巖(一種火山碎屑巖)雕刻而成。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藝精湛,是島上最具特色的風景。 1.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復活節島,推測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2. 想一想,島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哪些? 3. 在該島文明興衰的過程中,其環境是如何變化的?議一議,應該怎樣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距尚南美大陸3700千米的復活節島,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面積只有165平方千來,2012年,島上居民5761人。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巖(一種火山碎屑巖)雕刻而成。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藝精湛,是島上最具特色的風景。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考古研完,為我們勾畫出復活節島興衰的圈景。公元4世紀,島上開始有人居住。公元8世紀,島上人口過度增長,導致食物不足,資源緊缺,人們太量砍伐粽櫚樹,建造獨木舟下海捕魚。各部落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沖突頻發。公元12世紀,島上人口達到頂峰。各部落推行首慎崇拜,建造了大量石像,砍伐樹木用來運輸石像,也作為薪柴。15世紀末,島上森林損失殆盡,居民墾荒種植谷物,但仍難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原本較發達的文明開始衰落。公元17世紀,島上人口衰減至頂峰時的1/5,而且部落爭戰連續不斷。20世紀初,島上的生存條件已經非常惡劣,土著居民所剩不多。 公元4世紀 公元8世紀 公元12世紀 公元15世紀 公元17世紀 開始有人居住 人口過度增長 人口到達頂峰 難以與滿足生活需求 人口衰減至頂峰 公元20世紀 土著居民少 探究—神秘的復活節島 探究—神秘的復活節島 距離南美大陸 3 700 千米的復活節島,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面積只有 165 平方千米。2012 年,島上居民 5 761 人。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巖(一種火山碎屑巖)雕刻而成。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藝精湛,是島上最具特色的風景。 1.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復活節島,推測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2. 想一想,島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哪些? 1.該島由三座火山組成,地理環境封閉;亞熱帶氣候,受信風影響顯著;土壤以砂礫、巖石為主;動植物較為匱乏,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海洋資源豐富。 距離南美大陸 3 700 千米的復活節島,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面積只有 165 平方千米。 1.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復活節島,推測該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2. 想一想,島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哪些? 2.公元4世紀,島上居民可以利用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海洋漁業資源。 在該島文明興衰的過程中,其環境是如何變化的?議一議,應該怎樣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人類占據一定空間,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自然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加上空間分布上的不平衡,隨著人口增長,必定會產生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認識和技術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可利用資源變得更有限。若超過了資源本身再生速度,會產生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 人口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要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必須同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 (1)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壓力,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2)要轉變發展模式:①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②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防治各種環境問題;科學防御自然災害,建立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交通、通信; ③發展科技,推動對外開放,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促進產業化經營; ④協調區域發展,對資源進行跨區域調配,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和商品流通;⑶轉變消費模式,提倡文明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⑷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公眾參與,開展國際合作。 復活節島文明消失之謎 宗教信仰 攀比石像 大興土木 森林破壞 水土流失 資源短缺 掠奪資源 資源枯竭 文明覆滅 閱讀教材第12-14頁,思考以下問題 1.環境的概念?什么是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分類? 2.次生環境問題的類型有哪些? 3.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概念 環境與環境問題 環境:當以人類為中心時,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 A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人類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自然資源,從而引起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并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B 1 Part One 什么是環境問題? 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 環境問題概述 原生環境問題是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發的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由人類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 原生 次生 環境問題分類 下列環境問題哪些屬于原生環境問題?哪些屬于次生環境問題?并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①火山噴發造成大氣污染 ②不適當的灌溉導致土地次生鹽漬化 ③地震引發的水質惡化 ④森林亂砍濫伐、草原過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⑤濫捕濫殺動物造成動物數量和種群減少 答案:①③屬于原生環境問題,它們是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發的環境問題;②④⑤屬于次生環境問題,它們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分類 水資源枯竭 礦產資源枯竭 大氣污染 水污染 森林毀壞 土地荒漠化 臭氧層破壞 全球變暖 資源短缺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全球性環境問題 自然資源枯竭 森林減少 水資源危機 礦產資源短缺等 生態破壞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環境污染 大氣、水體污染 土壤污染 固體廢棄物等 次生環境問題 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熱帶雨林破壞等。 次生環境問題 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 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F8B58294-7C98-454F-8B8E-5373267BDF32}表現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區 全球 變暖 自然:氣候的變化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排放溫室氣體;亂砍濫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層 破壞 自然:太陽活動 人為:大量排放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 兩極、青藏高原上空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氣體不易擴散;降水較多 人為: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西歐、北美、日本、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環 境 環 境 人類社會 物質和能量 廢棄物 生產活動 消費活動 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環境問題產生的機理 資源短缺 生態破壞 數量減少和破壞 生態系統失衡 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環境污染 環境質量下降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采取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大自然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使 人類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 1. 根據圖 1-11,描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 間的相互關系。 參考答案: 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和新陳代謝產物,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物質和能量,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可以改造環境,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人類若能正確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就會向有益于人類生存的良性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人類采取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會破壞大自然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使 人類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 2. 結合身邊實際,舉例說明環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參考答案: 人類在利用資源時超過資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產生生態破壞、自然資源衰竭等環境問題。人類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時,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 課時作業 6.圖中甲、乙、丙、丁含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表示人口 B.乙表示環境 C.丙表示資源 D.丁表示經濟系統 7.P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是 ( ) ①生產過程中導致工農業污染排放 ②過度開發導致可再生資源遭到破壞 ③資源開采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④過度排放污染物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讀環境、資源和人口關系示意圖,完成6~7題。 D B 閱讀教材P13-14,構建環境問題分類的思維導圖 環境問題 按成因分類 原生環境問題 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短缺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全球性環境問題 水資源 能源資源 土地資源 水污染 大氣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 噪聲污染 森林毀壞 草場退化 土地荒漠化 鹽堿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樣性減少 全球變暖 臭氧層破壞 閱讀教材第15-21頁,思考以下問題 1.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土地退化的概念 2.水污染源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分類。根據不同標準,水污染源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3.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2 Part Two 1.水污染 當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并超過水體自凈能力時,就會改變水體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價值,造成水污染 A A 日本水俁病事件是1956年日本水俁灣出現的怪病事件。是最早出現的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癥狀表現為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癡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水污染源的分類 按照人類活動方式,水污染源可分為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A 點污染源:如礦產資源開發產生的礦山廢水造成的水污染。 面污染源: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量或不正確使用農藥和化肥造成的水污染。 水污染源的分類 按照污染物空間分布狀態,可分為點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A 水污染的類型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類型 內容 物理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物包含懸浮物、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間放射性污染損害最大,但通常存在于局部地區。 化學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物包含有機和無機化合物。隨著痕量分析技能的開展,至今從海水中檢出的化學性污染物已達2500種以上。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物包含細菌、病毒和寄生蟲。 按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即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判斷下列材料各屬于哪種類型的水污染,并填入下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相關資料 污染類型 2010年4月,墨西哥灣一個石油鉆井平臺爆炸,造成石油泄漏,使得附近海鳥身上,無法飛行,只能在海灘或者巖石上“坐以待斃” ;鯨、海龜、蝦、蟹以及各種魚類被毒死或者因窒息而亡。 2000年6月,渤海灣南部海面約有1億個海蜇尸體浮出水面,造成海蜇死亡的原因是渤海灣南部海域爆發的赤潮,赤潮是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1993年,澳大利亞流行的一種腦膜炎,后經過科學家證實,其禍根是一種變形蟲,由于發電廠排出的熱水使河水溫度增高,這種變形蟲在溫水大量繁殖,造成水源污染并引發了這次腦膜炎的流星。 化學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A 影響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危害人體健康,破壞生態,影響動植物繁殖。 ①控制污染源排放(清潔生產、合理施化肥農藥); ②建設污水處理廠,使污水達標排放; ③環境立法,加大監測、管理、處罰力度。 ④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赤潮一種海洋生態災害,又叫紅潮, 是一種水華現象。某些浮游生物植物、 原生動物或細菌, 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 引起水色異常和水質惡化的現象。 成因: ①沿海地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和過度海水養殖,造成海水富營養化,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 ②強烈光照、較高水溫利于赤潮生物繁殖; ③水體交換不便的港灣和沿岸海域。 水污染的成因 自然原因——自凈能力: 水量(水域)大小、氣溫高低、流動快慢、水草多少、與外界水域交換的程度。 人為原因: 工業污水:無節制或處理不到位、不徹底的排放。 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垃圾、糞便。 農業污水:被化肥、農業等污染的農田退水或隨雨水入河。 石油污染 影響: ①藻類過度繁殖易導致海水缺氧,影響海洋生態系統,致使魚類缺氧死亡或魚類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 攝食這些有毒生物的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 就引起人體中毒, 甚至死亡; ③沿海地區多為旅游勝地,旅游業受到影響。 知識拓展:赤潮 為監測礦山廢水的污染情況,擬在礦區范圍內布置多個不同類型的水質采樣監測點。根據下列材料,設計這些采樣監測點的位置,將下列各點的序號標注在圖1-12 上,說明理由,并設計一個水質監測與預警方案。 ①對照點:設在礦區水源地或礦區的上游區段。 ②污染點:設在河流污染特定區段。 ③基本點:設在河流的清潔區段。 ④凈化點:設在礦區外的下游區段。 提示:除在河流布點外,在礦區內也應布置采樣監測點。 A:對照點,為選礦廠提供水源 B:污染點,為河流污染特定區段 C:對照點,為礦區的上游河段 D:凈化點,位于礦區外的下游河段 E:基本點,位于清潔區段 ① ② ③ ④ 為監測礦山廢水的污染情況,擬在礦區范圍內布置多個不同類型的水質采樣監測點。根據下列材料,設計這些采樣監測點的位置,將下列各點的序號標注在圖1-12 上,說明理由,并設計一個水質監測與預警方案。 ①對照點:設在礦區水源地或礦區的上游區段。 ②污染點:設在河流污染特定區段。 ③基本點:設在河流的清潔區段。 ④凈化點:設在礦區外的下游區段。 提示:除在河流布點外,在礦區內也應布置采樣監測點。 方案:每天定時六次或不定時對檢測點取樣,如果發現②監測點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說明礦區排放污染物,就要對礦山進行整頓,及時治理污染。 ① ② ③ ④ 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大量粉塵和廢氣進入大氣層,這些污染物的濃度若超過一定標準并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造成大氣污染。 2.大氣污染 B 知識拓展: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污染物類型 符號 主要來源 二氧化碳 CO2 化石燃料燃燒 一氧化碳 CO 大多為車輛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燒 碳氫化合物 CxHy 化石燃料燃燒,石油化工廠 氮氧化物 NOx 運輸車輛,發電廠 顆粒物 — 汽車尾氣,煉油廠,燃煤發電廠,耕種與建筑作業 硫氧化物 SOx 含硫燃料(特別是煤炭)燃燒 因燃燒煤炭而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懸浮物在大氣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較大。監測表明,2012 年煤炭直接燃燒造成的 SO2、NOx 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占我國同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 79%、57% 和 44%。大氣中的 SO2 和 NOx 遇到水滴或潮濕空氣,轉化成亞硫酸、硫酸和硝酸,再混入降水中,使其酸度增加,當 pH 低于 5.6 時,就形成酸雨。 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煙塵。不少嚴重的大氣污染災難,比如倫敦煙霧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等,都與煤炭使用有關。 污染物主要來源:化石燃料燃燒、汽車尾氣 B 洛杉磯市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開闊盆地中。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洛杉磯發展成一座特大城市,其城市居住用地以別墅型居民區為主。20 世紀 40 年代初期,洛杉磯近 250 萬輛汽車排放的尾氣,以及煉油廠、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學物質,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淡藍色光化學煙霧。這種煙霧含有臭氧、氮氧化物、乙醛和其他有害成分,滯留在洛杉磯上空經久不散,嚴重危害到當地居民的健康。 汽車尾氣、石油化工排放的廢棄物,包括烯烴、二氧化氮、鏈烷等,這些污染物在陽光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美國洛杉磯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石油之城”四日市發生的“哮喘事件” ,科威特發生的“科威特哮喘”,都是由石油化工產品的過度使用造成的。 洛杉磯市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開闊盆地中。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洛杉磯發展成一座特大城市,其城市居住用地以別墅型居民區為主。20 世紀 40 年代初期,洛杉磯近 250 萬輛汽車排放的尾氣,以及煉油廠、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學物質,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淡藍色光化學煙霧。這種煙霧含有臭氧、氮氧化物、乙醛和其他有害成分,滯留在洛杉磯上空經久不散,嚴重危害到當地居民的健康。 1. 從城市功能分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洛杉磯小汽車眾多的原因。 2. 從地形、氣候的角度,分析光化學煙霧易在洛杉磯城市上空滯留的原因。 ①洛杉磯市城市規模大,住宅郊區化—住宅區占地面積大; ②且位于城市外圍,高速公路系統發達; ③城市人口眾多,民眾收入水平高,燃油價格低,擁有汽車數量多。 洛杉磯市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開闊盆地中。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洛杉磯發展成一座特大城市,其城市居住用地以別墅型居民區為主。20 世紀 40 年代初期,洛杉磯近 250 萬輛汽車排放的尾氣,以及煉油廠、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學物質,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淡藍色光化學煙霧。這種煙霧含有臭氧、氮氧化物、乙醛和其他有害成分,滯留在洛杉磯上空經久不散,嚴重危害到當地居民的健康。 1. 從城市功能分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洛杉磯小汽車眾多的原因。 2. 從地形、氣候的角度,分析光化學煙霧易在洛杉磯城市上空滯留的原因。 ①洛杉磯市區西臨大洋,東南北三面環山,易形成逆溫現象。 ②盆地地形使得汽車尾氣、煉油廠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學物質難以擴散; ③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多晴朗無風天氣。 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發生在美國多諾拉鎮。1948年10月26-31日,持續的霧天使多諾拉鎮看上去格外昏暗。氣候潮濕寒冷,天空陰云密布,在最低600米的大氣層內,風力十分微弱,大多數時間無風,大氣處于“熱穩定”狀態,空氣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動,出現逆溫現象。地處山谷底部的多諾拉,比周圍地勢低約120米,幾天之內,逆溫覆蓋了整個山谷。同時,城市上空的“逆溫帽”在極少的時間里比300米還低。此外,在那種“死風”狀態下,工廠的煙囪卻沒有停止排放,排出的煙霧被大量地封閉在山谷內壁和逆溫頂部之間。隨著大氣中的煙霧越來越厚重,空氣中散發著刺鼻的二氧化硫(SO2)氣味,令人作嘔。并且空氣能見度極低,除了煙囪之外,工廠都消失在煙霧中。隨之而來的是小鎮中約6000人突然發病,癥狀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頭痛、四肢乏倦、胸悶、嘔吐、腹瀉等。 20人死亡。這是美國第一起致人死亡的空氣污染事件,也是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是1952年發生在倫敦的一次嚴重大氣污染事件。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倫敦上空受反氣旋影響,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被有濃厚的煙霧籠罩,交通癱瘓,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市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市民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直至 12 月 9 日,一股強勁而寒冷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的煙霧。據統計,當月因這場大煙霧而死的人多達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 20 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倫敦煙霧事件 類比我國北方冬季多霧霾的原因 1930年12月1日至5日,時值隆冬,大霧籠罩了整個比利時大地。比利時列日市西部馬斯河谷工業區上空的霧特別濃重。第三天開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幾種有害氣體以及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下,河谷工業區有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癥狀表現為胸疼、咳嗽、流淚、咽痛、聲嘶、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一個星期內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其中以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難,紛紛死去。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 大氣結構穩定 污染物不易擴散 大氣污染原因分析 洛杉磯市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開闊盆地中。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洛杉磯發展成一座特大城市,其城市居住用地以別墅型居民區為主。20 世紀 40 年代初期,洛杉磯近 250 萬輛汽車排放的尾氣,以及煉油廠、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學物質,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淡藍色光化學煙霧。這種煙霧含有臭氧、氮氧化物、乙醛和其他有害成分,滯留在洛杉磯上空經久不散,嚴重危害到當地居民的健康。 3.治理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對我國有何啟示? 成立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機構以實現聯防聯控;出臺法規為空氣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用市場的手段治理空氣污染;開發空氣污染治理的先進技術。 啟示:制定嚴格的空氣質量標準和污染治理政策;建立跨區域治理機構;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展公共交通;做好城市規劃等。 酸雨的分布 世界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洲,我國南方 01 我國主要分布區: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廣西,貴州,浙江,廣東 02 南方酸雨比北方嚴重,集中分布在西南、華南地區 03 河湖水酸化,魚類死亡 土壤酸化,危害農作物、森林 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 危害人體健康 成因: 自然原因: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活動爆發釋放出酸性氣體 人為原因:燃燒化石燃料(生活)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交通),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 害 1980年 1968年 酸雨 固體廢棄物污染?城市垃圾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lid waste pollution 固體廢棄物污染?危險廢物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lid waste pollution 環境污染?剛清理垃圾過的紅樹林 固體廢棄物污染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所丟棄的固體廢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 這些固體廢物倘若處置不當,其有害成分通過水、空氣、土壤等途徑 污染環境,進而危害人類健康。 閱讀(固體廢物的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城市生活垃圾(廚房垃圾、廢紙、廢塑料等)和危險廢物。我國每年都要產生夫量的固體廢物。2017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33.2億噸,危險廢物0.69億噸。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中,礦業和冶金業產生的固體廢物要占到80%以上,以尾礦、煤矸石、粉煤灰、爐渣為主。 C 生產與消費、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來源 危害 措施 ①若處置不當,其有害成分通過水、空氣、土壤等途徑污染環境,進而危害人類健康。 ②露天堆放或填埋處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資源化 減量化 無害化 3.固體廢物污染 分類 工業固體廢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 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治理措施 ①加強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②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加強不斷的監測、管理; ③固體廢物減量化; a 城市固體廢物:逐步改變燃料結構,減少垃圾生產量,加強產品的生態設計,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搞好產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環; b 工業固體廢物: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發展物質循環利用工藝; 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治理措施 ④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綜合利用 a 物質回收利用,如從廢棄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紙,重金屬等; b 物質轉換利用,如廢渣生產建筑材料、水泥,進行堆肥,產生農肥,取代某種工業原料等; c 能量轉換利用,如有機廢物的焚燒處理回收熱量、發電,利用垃圾厭氧消化產生沼氣; ⑤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具體:分類收集,密封儲運;破碎、壓縮、焚燒;衛生填埋 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縣城南 10 千米,于 2007 年投產,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 (1)說一說,司家營鐵礦施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何現實意義? (1)減少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對固體廢物進行有效利用,減少填充采煤沉陷區和填海造陸的成本。 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縣城南 10 千米,于 2007 年投產,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 (2)采用尾礦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區,會不會造成水體污染?如果有,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2)可能會。措施: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樣將地下水系同礦坑完全切斷,這就是帷幕注漿工程。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對采場排水及尾礦回水綜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離改造、尾礦庫回水管路改造、冷卻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種措施,充分使用尾礦回水和采坑涌水,將新水用量降至最低。 鐵礦開采時,處理剝離的巖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來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司家營鐵礦位于河北唐山灤縣城南 10 千米,于 2007 年投產,現為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該鐵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機,用廢石填海造地,并在開灤煤礦采煤沉陷區利用尾礦進行填充。此外,該鐵礦在礦坑周邊打好注漿孔,注入混凝土,阻斷礦坑與地下水的聯系,從而避免了采礦對地下水的污染。 (3)調查本地的礦區尾礦或采空區的后續處理方式,或調查本地垃圾的處理方式。對它們的處理方式進行環境評價,并提出合理化改進建議。 (3)建議:對礦區進行綠化和復墾;對廢水、廢氣、噪聲等進行治理使其達標排放;多家高校科研單位合作,不斷依托科學技術實施流程改造,優化工藝做到最大限度的節能減排。 4.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舉例 (1)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導向,節約使用各類自然資源。 (2)工業企業布局適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3)加強宣傳教育,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把環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 水污染 按污染物不同 大氣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 按人類活動方式 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 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物空間分布狀態 點污染源、面污染源 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物SO2和煙塵---煙霧、酸雨 汽車尾氣、石油化工排放產生的污染物---光化學反應 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丟棄的固體廢棄物 露天堆放或填埋,占用土地 污染大氣、水、土壤-健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