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十四區域與區域發展課時教學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十四區域與區域發展課時教學課件

資源簡介

(共13張PPT)
課時訓練31 區域與區域發展
一、選擇題                      
(2022·福建二模)19世紀50年代,淮河自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見下圖)。讀圖,回答1~3題。
1.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 (  )                   
A.無劃分指標依據 B.與自然河道一致
C.無對應的自然標志 D.兩側地理差異顯著
【答案】 C
【解析】 從圖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下:
圖文信息—淮河經長江入海—淮河在洪澤湖以東無天然河道
2.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 (  )
A.自然地理分異的影響
B.人文地理分異的影響
C.相互聯系的促進作用
D.相互聯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 D
3.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 (  )
A.市場 B.技術 C.資金 D.交通
【答案】 D
(2020·江蘇如皋)下圖示意我國某類農作物分布。讀圖,回答4~5題。
4.該農作物是 (  )
A.小麥 B.玉米 C.棉花 D.油菜
【答案】 C
【解析】 第4題,該農作物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與棉花的分布一致。故選C。
5.20世紀80年代,北部特早熟區該農作物產量較大,但如今失去單獨劃區的意義,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重化工工業發展擠占其發展空間
B.熱量條件差,品種單一
C.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短缺
D.缺乏技術和政策支持
【答案】 B
【解析】 第5題,棉花喜光喜熱,主要分布在西北、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北地區緯度較高,熱量相對不足,主要種植特早熟品種,品種單一,失去單獨劃區的意義。故選B。
二、綜合題
6.(2022·湖南衡陽)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圖1為法國地形分布圖,圖2為甲、乙兩地氣候資料統計圖。
圖1
甲          乙
圖2
材料二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釀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長過程中,特別是成熟期,光照及晝夜溫差與其糖分積累呈正相關。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優質葡萄酒就是用法國產的葡萄釀制而成的。
(1)簡述法國的地形特征。
【答案】 法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或東高西低)。
【解析】 第(1)題,作答時要注意特征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地形特征的描述要從地形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勢起伏狀況、地勢高低、主要地形區名稱及分布等方面進行。
(2)比較甲、乙兩地降水季節變化特征的差異,并從大氣環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 差異:甲地降水季節變化小(降水季節分配均勻);乙地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在冬季(冬季降水較多,夏季降水較少)。
原因: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風的影響;乙地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較少,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降水較多。
【解析】 第(2)題,降水差異要從降水總量、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等方面進行描述。
(3)簡述塞納河的水文特征。
【答案】 徑流量(水位)變化較小,無明顯汛期;無結冰期;流速較慢等。
【解析】 第(3)題,要注意區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從徑流量、流速、汛期、結冰期等方面進行描述,而水系特征一般從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及形態等方面進行描述。
(4)根據材料,推測法國甲、乙兩地中哪個地區更適合種植葡萄 并說明理由。
【答案】 乙地。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高溫少雨;光照充足(有利于葡萄進行光合作用);多晴朗天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積累)。
【解析】 第(4)題,葡萄屬喜熱喜光植物。甲地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較多,光照相對不足,不適宜種植葡萄。乙地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夏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積累;熱量充足,葡萄能夠充分成熟。(共25張PPT)
課時訓練32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
一、選擇題                      
(2019·太原階段性測評)滄州海興位于河北省東南部、渤海之濱,擁有鹽堿地約30萬畝。在當地“種一瓢收一斗”的鹽堿地或中低產田上,中科院農業研究所經過不斷改良與實驗,使小麥平均畝產量達到600斤。農業研究所主要通過咸水結冰等方法改造鹽堿土壤(傳統鹽堿地治理方法主要是通過井灌井排、抽取地下淡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淡水洗鹽,使土壤脫鹽),打造“良田”,通過微咸水灌溉等方法進行田間管理,并選育更耐鹽堿的作物品種。據此完成1~3題。
1.海興農業受土壤鹽堿化影響最大的季節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A
【解析】 第1題,春季,氣溫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大,但此時尚未進入雨季,如果灌溉不合理,很容易產生土壤鹽堿化,故選A。
2.海興改造鹽堿土壤未采用傳統措施的主要原因是當地 (  )
A.地質結構不穩定,淡水資源不足
B.地勢較低,地下水埋藏淺且鹽度高
C.地質結構不穩定,不適合深挖水井
D.傳統鹽堿地治理方法復雜
【答案】 B
【解析】 第2題,傳統措施是通過井灌井排、抽取地下淡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淡水洗鹽,使土壤脫鹽。但海興位于渤海之濱,地勢較低,受海洋影響地下水埋藏淺且鹽度高,用傳統方法簡單但效果差, B正確,D錯誤。當地處于河北省東南部,地質結構相對穩定,A、C錯誤。
3.實驗發現,在小麥拔節時期(春季氣溫上升至10℃以上時)澆灌微咸水增產效果較顯著,其原因可能是該時期 (  )
A.小麥需水量大 B.小麥礦物質需求量大
C.降水稀少 D.蒸發旺盛
【答案】 B
【解析】 第3題,微咸水富含礦物質,但因水咸一般不用于灌溉,拔節時期澆灌微咸水增產效果較顯著,說明該段時間小麥礦物質需求量大,B正確。若僅是需水,不應澆灌微咸水,A錯誤;降水稀少和蒸發旺盛會加劇干旱,不利于小麥增產,C、D錯誤。
(2021·山西大同市高三零模)荒漠化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下圖為我國現有主要鹽堿地占耕地面積比例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A、B兩地耕地中鹽堿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
①土壤貧瘠,化肥使用量大
②降水量少,鹽分隨季節變化小
③灌溉措施不當,加上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集聚
④人口密度小,開發程度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第4題,圖中A為南疆地區,B為寧夏平原及河套平原,兩地地處內陸,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淋鹽作用弱,鹽分隨季節變化小,②正確。兩地為灌溉農業,大水漫灌等灌溉措施不當,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集聚,③正確。土壤貧瘠、使用化肥與鹽堿地比重大關系不大,①錯誤。人口密度小,開發程度低與鹽堿化無關,④錯誤。故選B。
5.C地鹽堿地占耕地比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降水集中,鹽分隨季節變化小
B.人類不合理灌溉
C.地勢低平,沿海地區海水浸漬
D.夏季風強勁
【答案】 C
【解析】 第5題,C地臨近東部沿海,鹽堿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勢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區海水浸漬,地下水鹽度較高,C正確。降水集中,降水多,鹽分隨季節變化大,A錯誤。人類不合理灌溉是人為原因,B錯誤。夏季風強勁,帶來降水多,淋鹽作用強,不是導致鹽堿化的原因,D錯誤。故選C。
(2019·開封定位考試)2017年2月17日,我國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多部委聯合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政府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將“2+26”城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等8市,山西省太原等4市,河南省鄭州等7市,山東省濟南等7市)列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首批實施范圍。將民生供暖電能替代、燃氣替代項目列入中央基建投資計劃,居民“煤改氣”氣價按居民用氣定價。據此回答6~8題。
6.京津冀地區冬季天然氣需求量較往年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氣溫驟降 B.國家政策引導
C.燃氣汽車增多 D.城鎮化水平提高
【答案】 B
【解析】 第6題,根據材料可知,為了保護環境,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將“2+26”城市列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首批實施范圍。與煤炭相比,燃燒天然氣對大氣污染較小,所以京津冀地區冬季取暖大量采用天然氣代替煤炭,使得天然氣需求量較往年猛增,故選B。
7.此次“煤改氣”主要針對散煤用戶,京津冀地區“煤改氣”的重點區域是 (  )
A.城鄉接合部 B.城市中心區
C.較偏遠山區 D.城市住宅區
【答案】 A
【解析】 第7題,城市人口密集,環保要求高,普遍使用天然氣作為生活燃料,B、D錯誤;較偏遠山區人口分散,難以集中供暖,以薪柴作為生活燃料,C錯誤;城鄉接合部過去以煤炭作為生活燃料,環境污染嚴重,是此次“煤改氣”的重點區域,故選A。
8.實施“煤改氣”可能造成的影響是 (  )
A.現有能源消費結構轉變
B.城區冬季霧霾得以消除
C.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D.偏遠山區生活能耗降低
【答案】 C
【解析】 第8題,與煤炭相比,天然氣燃燒時污染物排放少,對大氣污染小,C正確;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仍然占有較高比重,“煤改氣”不會導致能源消費結構的轉變,A錯誤;使用天然氣后,能夠減輕冬季霧霾現象,但不能消除,B錯誤;偏遠山區的生活燃料主要是薪柴,與“煤改氣”無關,D錯誤。故選C。
(2021·四川雅安市高三模擬)就在這大自然無數黃色的皺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著千千萬萬的人。無論沿著哪一條“皺紋”走進去,你都能碰見村落和人煙,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議——《平凡的世界》。下圖為黃土高原局部等高線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
9.“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議”的村落最可能位于圖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第9題,無論沿著哪一條“皺紋”走進去,受地形的影響,黃土高原的人口主要集中溝谷地區,甲處等高線密集,為黃土坡,且坡度較大,不適合居住;丙為黃土源,適合耕作,丁處為黃土卯,不適合居住;乙為黃土溝谷相對平坦處,適合居住;故選B。
10.材料中村落布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
A.氣候 B.土壤 C.礦產 D.河流
【答案】 D
【解析】 第10題,材料中村落布局在溝谷地區,有河流流經,可為村落提供水源,D正確。氣候、土壤、礦產的影響小。故選D。
11.黃土高原的人們通過平整土地防治水土流失,其作用原理不包括 (  )
A.增加地表徑流下滲量
B.減緩徑流速度
C.減少地表沖溝的形成
D.減小黃土疏松度
【答案】 D
【解析】 第11題,黃土高原的人們通過平整土地可減緩徑流速度、增加地表徑流下滲量、減少地表沖溝的形成,A、B、C說法正確。平整土地會導致黃土更疏松,D說法不正確。故選D。
二、綜合題
12.(2020·泰安二模)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由143個相互聯系的大小淀泊組成,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13.2億立方米,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天然大型平原洼淀。白洋淀從南、西、北三面接納了9條入湖河流,最后通過湖東北的泄洪閘及溢流堰經趙王新河匯入海河水系的大清河流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白洋淀流域各條河流上游陸續修建水庫134座,入淀徑流和淀內蓄水都發生了根本變化,1983年到1988年曾出現連續五年的干淀,20世紀90年代后,通過人工調控白洋淀的水量,才較好地解決了干淀問題。
材料二 圖1示意白洋淀位置,圖2為白洋淀水體平衡示意圖。
圖1
圖2
(1)簡述白洋淀濕地對維持華北地區生態安全發揮的主要作用。
【答案】 抵御水旱;調節徑流(補充地下水);改善氣候(溫濕狀況);美化環境;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等。
【解析】 第(1)題,白洋淀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型濕地,主要由開闊的水體和淺灘蘆葦區組成,濕地從南、西、北三面接納9條入湖河流,水量大,可抵御水旱;調節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大湖效應,對氣候有調節作用、美化環境、降解污染、保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2)據圖說出維持白洋淀水體平衡、防止干淀的措施。
【答案】 上游水庫放水,增加入湖水量;跨流域調水(引黃入淀),增加入湖水量;減少地下水開采,保持地下水穩定,減少湖水滲漏;增加濕地面積,減少湖水總蒸發量;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減少湖水外泄,保持湖水水體平衡等。
【解析】 第(2)題,據圖2可知,白洋淀的水體收入主要來自河流流入和人工調水,水體支出主要是由于湖水流出和灌溉,上游水庫放水,河水流入湖泊中,增加入湖水量, 人工調水可增加入湖水量,有利于下滲,減少地下水開采,保持地下水穩定,減少湖水滲漏,增加濕地面積,減少湖水總蒸發量,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節水農業,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減少湖水外流量,保持湖水水體平衡。
(3)為保持白洋淀濕地面積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有人提出修水壩截斷趙王新河。你是否贊成并說明理由。
【答案】 贊成。修水壩截斷趙王新河,可減少白洋淀濕地水資源的外流損耗;有利于增加濕地面積,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等。
 不贊成。趙王新河流出量在水資源消耗中所占比重較小;攔截趙王新河使白洋淀內水體循環更新速度減慢,影響濕地水質及生態環境等。
【解析】 第(3)題,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贊成也可不贊成,如果贊成,可以考慮工程措施,修建水壩截斷趙王新河,可減少白洋淀濕地水資源的外流,有利于增加濕地面積,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等。如果不贊成,可以從生態破壞的角度考慮,趙王新河流出量在水資源消耗中所占比重較小,攔截趙王新河使白洋淀內水體循環更新速度減慢,會使濕地水質受到影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名師點睛】 本題以材料為背景,以圖為載體,涉及濕地的環境效益、治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識,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對圖的判讀能力,綜合分析的能力。
13.(2020·廣東佛山市高三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
坡耕地一般是指在坡度6~25°之間的地貌類型上順坡向開墾的旱地,具有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嚴重、作物產量低的特點,黃河河口—龍門之間黃土高原區域內(下圖)人口多,坡耕地數量多。2000年以來,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此區域進行了大規模的生態建設活動,如坡耕地改梯田、打壩淤地等,目前該區域內的坡耕地占比大幅度減小。
(1)簡述圖示區域內坡耕地數量眾多的原因。
【答案】 圖示區域水土流失嚴重,黃土地貌多,緩坡多,平地少;區域內人口多,坡地被開墾成耕地的數量多。
【解析】 第(1)題,圖示區域為我國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黃土地貌多,緩坡多,平地少;區域內人口多,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大,導致坡地被開墾成耕地的數量多;坡耕地產量低,開墾量大。
(2)說出政府大力推進坡耕地改梯田工程的目的。
【答案】 治理區域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坡耕地農作物生產的產量。
【解析】 第(2)題,主要目的有:一是治理區域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二是提高土壤肥力;三是提高坡耕地農作物生產的產量。總體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有專家建議“禁止在坡度25°以上黃土地貌區的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請說明該建議的合理性。
【答案】 陡坡地區生態脆弱,開墾耕地,易發生水土流失;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經濟效益低。
【解析】 第(3)題,由于陡坡地區生態脆弱,開墾耕地,易發生水土流失;陡坡土壤貧瘠,種植農作物收成低,產量低,農作物經濟效益低。(共42張PPT)
課時31 區域與區域發展
專題十四 區域與區域發展
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
考試說明 教學要求
區域與區域發展 1.掌握區域特征與差異比較,區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知識網絡
三、應試指導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本章內容,主要強調學生整體性思維的培養。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而區域之間卻有差異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較法和要素分析法。通過某一經濟活動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條件和帶來的影響,通過區域比較更能促進對區域整體性的學習。
2022年 全國甲卷36題,全國乙卷36題
2021年 無
2020年 全國Ⅱ卷1~2題
【課堂導學】
四、要點精講
要點一 區域的特征
1.區域的內涵
區域是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其內涵包括以下方面。區域劃分體現了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即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客觀性),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主觀性),劃分出來的;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具有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即占據一定位置,并與周圍的區域發生著空間聯系;區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級區域之間的差異表現。
2.區域的特點
(1)層次性:即區域具有級別差異。
(2)差異性:即區域與同等級區域的差別。
(3)整體性:即組成區域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4)可變性:首先,是區域界線的相對模糊性。雖然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但是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其次,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劃分方案。例如,三大自然區和三個經濟地帶。此外,區域還具有開放性特點,它與其他區域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
3.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內容
絕對
位置 主要是對某地區經緯度位置的分析判斷,也就是根據一個地理事物的經緯度來確定該地理事物的區域位置和區域范圍
海陸
位置 要據所在或相鄰的島嶼、半島、大陸東西岸、大陸內部、大洋東西岸等分析和判斷區域的位置
相對位置 山河
位置 從山脈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狀、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斷區域的位置
政治
地理位置 根據本國、本地區域輪廓,或鄰國、鄰省輪廓分析和判斷區域的位置
交通
地理位置 從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網中線、點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斷區域的位置
【典題展示1】 (2020·全國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時期的地理環境有關。下圖所示區域有1700多個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與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關。該區域處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據此完成(1)~(2)題。
(1)與圖示區域中地名“河”“梁”“柳”相關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答案】 A
【解析】 第(1)題,通過對文字信息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區域地名“河”對應水文要素,“梁”對應地貌要素,“柳”對應植被要素,選擇答案A項。
(2)圖示甲、乙兩地區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區 (  )
A.風俗習慣改變 B.土地利用結構穩定
C.人口遷徙頻繁 D.自然環境變化較大
【答案】 D
【解析】 第(2)題,根據圖文信息可以得出,甲、乙兩地區“河”“溝”“灣”地名比例高,說明兩地水分較為充足,通過圖片觀察發現乙地現在河流分布較為稀少,推理得出自然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所以選D項;土地利用結構不穩定,排除B選項;根據文字材料可知村名多與自然要素和方位有關,所以排除A、C選項。
要點二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印象
1.比較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環境的異同
區域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點 地理位置 位于北緯30°附近,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緯43°——北緯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雖然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也較短
土地條件 以經過人們長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為主,多為水田,人均耕地面積小,較為分散 為肥沃的黑土,耕地多為旱地,人均耕地面積多,集中連片
礦產
資源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相同點 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2.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區域 地理環境 耕作業 其他部門
土地
類型 農作物 熟制
長江三角洲 良好的水熱條件,河湖水面較廣 水田為主的耕地 水田、油菜、棉花 一年兩熟至三熟 水產業較為發達
松嫩平原 水熱條件有限制,西部草原分布廣 旱地為主的耕地 玉米、
春小麥、
大豆 一年一熟 西部以發展畜牧業為主
  3.地理環境對其他生產活動的影響
區域 優越的地理環境 生產活動 影響
長江三角洲 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又是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 商業貿易發達
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 發展輕工業
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 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發展重化工業 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典題展示2】 (2021·遼寧卷)烏克蘭黑土和我國黑土同屬世界四大黑土,其腐殖質含量高,適宜作物生長,是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肥沃土壤。中國黑土分布于東北地區(115°E~135°E,39°N~53°N),而烏克蘭黑土分布在其東南部(44°N~52°N,24°E~40°E)。下列兩圖分別為我國東北及烏克蘭等高線地形圖。
【答案】 地勢較低;平原面積廣闊。
【解析】 第(1)題,據兩幅圖等高線數值分布可知,兩地地形均以平原為主,地勢較低,外力侵蝕作用較弱,利于土壤肥力的積累,且面積廣闊。
(1)指出我國東北和烏克蘭黑土分布區相同的地形特征。
(2)分析我國東北和烏克蘭黑土分布區氣候的共同點及其對黑土形成的作用。
【答案】 共同點:位于中緯度地區,夏季溫暖,冬季寒冷。作用:夏季溫暖,有利于植被生長發育,枯枝落葉量大;冬季寒冷,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且土壤多凍結。大量有機質被保存在土壤中,通過積累作用形成肥沃的黑土。
【解析】 第(2)題,據圖緯度位置可知,我國東北和烏克蘭黑土分布區均位于中緯度地區,我國東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烏克蘭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兩者均夏季溫暖,冬季寒冷。夏季溫暖,有利于植被生長發育,枯枝落葉量大,為黑土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冬季寒冷,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利于有機質積累,且土壤多凍結。大量有機質被保存在土壤中,通過積累作用形成肥沃的黑土。
要點三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發展階段
區域發
展階段 人類活動 人地關系
初期階段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開始出現明顯不協調
轉型階段 區域經濟呈現衰落、萎縮狀態 呈現全面不協調
再生階段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由緊張走向協調
2.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結構變化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資源配置的變化和人均收入的差異,勞動力表現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在此過程中,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區域發展時期 產業結構變化特點 三大產業的產值比例格局
早期 農業經濟比重相當大,第一產業所占比例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隨著工業化的加快推進,工業經濟比例迅速上升,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逐漸超過第二產業。先進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為區域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二、一
【典題展示3】 (2022·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士礦產資源貧乏,經濟發達。年降水1000毫米以上,河湖眾多,工業、金融業、旅游業為經濟的三大支柱,工業以低原料消耗的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醫藥、鐘表等為主,技術先進。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監管體系,提供廣泛、專業、高度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在能源消費構成中,水電占30%以上。下圖示意瑞士的地形。
【答案】 降水豐富,河湖眾多,地勢起伏大,可發展電力工業;河湖眾多,風景優美,經濟發達,可發展旅游產業。
【解析】 本題以瑞士的相關介紹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資源、氣候、工業、地形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
第(1)題,由材料可知,瑞士每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豐富,由圖可知,瑞士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發展電力工業,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完善,旅游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1)說明瑞士利用優勢自然資源發展的非農產業。
(2)分析瑞士主要發展低原料消耗的工業部門的原因。
【答案】 山地多,礦產資源、能源貧乏,客觀上趨向發展占地少、耗費原料和燃料少的工業部門。
【解析】 第(2)題,瑞士礦產資源貧乏,地形高峻,大宗貨物運輸成本高,難度大,低原料消耗的工業占地小,運輸方便,同時又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損耗。
(3)指出瑞士發展金融業的自身優勢因素。
【答案】 位于歐洲中部,地理位置優越,且經濟發達;作為中立國,政局穩定。
【解析】 第(3)題,瑞士位于歐洲中南部,經濟發達,資金和法律相對完備,中立國家不會輕易遭遇戰爭,并且政治局勢比較穩定。客戶更愿意在瑞士享受金融服務。
(4)簡述瑞士經濟發展特點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
【答案】 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監管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
【解析】 第(4)題,一個區域想要發展,就需要因地制宜,不能強行違背自然環境造就的區位條件,故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同時,法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也是眾多投資人看重的點。
五、能力摸底
(2022·湖北天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模擬預測)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理想愿景。構建中國主導的“雙環流全球價值鏈”(如下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中國處于該價值鏈的中間節點位置,發揮著中心樞紐作用,據此完成1~3題。
1.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雙環流全球價值鏈”中所處位置不同,其決定性因素是 (  )
A.產業結構 B.經濟總量
C.科技水平 D.開放程度
【答案】 C
【解析】 第1題,從圖中全球雙環流價值鏈圖可以看到,其第一梯隊為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美國,第二梯隊為科技實力較強的歐盟及日本,第三梯隊為制造業較強的中國,第四梯隊為提供原材料和資源的拉美和非洲地區。各梯隊之間其最大的差異為科技水平的不同,C正確。四大梯隊的劃分與該地產業結構并無關聯,A錯誤。美國經濟總量不超過歐盟,B錯誤。美國、歐盟、日本其地區的開放程度均較高, D錯誤。故選C。
2.圖中d環節輸出的最可能是 (  )
A.生產技術 B.初級產品
C.高端產品 D.中間產品
【答案】 B
【解析】 第2題,d環節為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區提供給中國,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區主要出口初級原材料,而中國作為世界上較大的制造業大國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故d環節主要流動的應為初級產品, B正確,排除其他選項。故選B。
3.中國在該價值鏈中發揮著中心樞紐作用,其中一個體現是(  )
A.與拉美國家開展能源合作
B.向歐美國家輸送高端產品
C.向非洲地區出口初級產品
D.為歐盟國家完成高端制造
【答案】 A
【解析】 第3題,中國作為世界上較大的制造業大國,拉丁美洲可為中國提供能源,中國可以助力拉美能源開發,A正確。目前中國仍處于中低端制造業位置,即向歐美國家主要輸送的是中低端產品,B錯誤。非洲國家向中國主要出口初級產品,中國向非洲主要出口的是工業制成品,C錯誤。高端制造主要在歐盟及美國地區,并非中國向其輸送, D錯誤。故選A。
(2022·重慶一中模擬預測)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圖為我國黃河流域保護開發某理論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根據所示理論內在關系,該理論的名稱最有可能是 (  )
A.生態保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意義
B.創新發展對生態保護的貢獻邏輯
C.影響經濟發展的生態因素分析
D.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關聯機制
【答案】 D
【解析】 第4題,根據題干分析,該理論聯結了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間的關系,而經濟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其中一個方面,所以生態保護并不只是促進了經濟發展,而是促進了整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A錯誤;創新發展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方面,對于生態保護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動力,但是這個過程不足以完全涵蓋整個理論,B錯誤;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C錯誤;根據圖片進行分析,可知生態保護的各方面手段發揮了多種積極功能,對高質量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而高質量發展的各個方面又產生了多種積極影響,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動力作用,所以該理論是二者的一種關聯機制,D正確。故選D。
5.圖中甲處的內容最合理的是 (  )
A.第三產業發展 B.就業機會增加
C.生態修復資金 D.水利工程建設
【答案】 C
【解析】 第5題,根據題干分析,甲處方框里的幾點手段是來自于高質量發展起到的作用,而高質量發展能夠產生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要想進行生態保護,則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來實現各項計劃,所以資金能夠給生態保護的實現提供動力,C正確;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業機會的增加和水利工程的建設產生的作用均不能直接為生態保護提供動力,A、B、D錯誤。故選C。
六、課堂評價
(2022·福建模擬預測)古勞水鄉地處西江之畔,位于廣東省鶴山市北部。宋元之前,古勞水鄉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僅有零星的人類活動,而宋元以后,隨著北方南遷士人的增加、對水患的治理能力和農業水平提升,開發活動范圍逐步擴大。自明初,古勞在實現“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后逐漸興盛,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古勞水鄉大部分呈“梳式”布局(即聚落主干道與其他巷道呈相互垂直狀布置,巷道空間宛如梳子)。下圖示意古勞水鄉聚落的演變過程。據此完成1~3題。
【答案】 B
【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古勞水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地處西江之畔,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多洪澇災害,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僅有零星的人類活動,可知聚落分布很少,對應圖④;宋元以后,隨著北方南遷士人的增加、對水患的治理能力和農業水平提升,開發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圖②中表明有大量人口遷入;自明初,古勞在實現“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后逐漸興盛,圍墩范圍擴大,對應圖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后來又發展了工業,對應圖①。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古勞水鄉傳統村落的演變過程為 (  )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2.構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  )
A.緩解內澇 B.擴展耕地
C.改善水質 D.適應氣候
【答案】 A
【解析】 第2題,由材料可知,古勞水鄉位于廣東省鶴山市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地處西江之畔,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多洪澇災害,“挖地成塘,堆泥成基”模式可以有效緩解內澇,A正確。挖地成塘,增加坑塘面積,不能擴展耕地,B錯誤。“挖地成塘,堆泥成基”模式不能改善水質,C錯誤。該地發展水稻種植就能適應氣候,不一定要采用“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的模式,D錯誤。故選A。
3.古勞水鄉大部分呈“梳式”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
A.增強對外交通聯系
B.提高環境承載力
C.便于實現種養結合
D.推動聚落城鎮化
【答案】 A
【解析】 第3題,“梳式”布局中聚落主干道與其他巷道呈相互垂直狀布置,方便對外交通聯系,A正確。“梳式”布局與提高環境承載力、便于實現種養結合、推動聚落城鎮化關系不大,B、C、D錯誤。故選A。
(2022·重慶二模)發展低碳農業的關鍵是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使用和能源消耗,以及農地翻耕、畜牧養殖和秸稈、廢棄農膜燃燒等環節;農業生產中的碳匯主要來自植物和土壤固碳,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農田免耕和秸稈還田等。下表為黃土高原區不同農業生產模式的碳匯量對比表,據此完成4~5題。
農業生產
模式 具體生產
形式 畝均碳
匯量/噸 畝均凈碳匯量/噸
種養復合傳統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家禽家畜 0.326 0.195
設施作物的復種模式 蔬菜/瓜果類輪作(多茬) 0.393 -0.194
農林牧立體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
家禽家畜+經濟林園 0.271 0.130
設施養殖循環生產模式 (糧食作物/作物秸稈/飼草)→(家禽家畜+沼氣技術)→糧食作物 0.459 0.253
 (說明:凈碳匯量常用碳匯量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差值來衡量。)
4.種養復合傳統生產模式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 (  )
A.畜牧養殖 B.施用農藥
C.秸稈燃燒 D.農業機械耗能
【答案】 C
【解析】 第4題,種養復合傳統生產模式屬于傳統的小規模的自給自足農業生產,由于生產規模小,化肥、農藥和地膜使用量都很少,養殖規模小,基本不使用農業機械,碳排放主要來自生活燃料,即秸稈燃燒,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
5.從發展低碳農業的角度,黃土高原區退耕還林農戶適宜發展的生產模式是 (  )
A.設施作物的復種模式
B.種養復合傳統生產模式
C.農林牧立體生產模式
D.設施養殖循環生產模式
【答案】 D
【解析】 第5題,根據題目要求,退耕還林農戶要異地遷移,通常以發展設施農業為主,故B、C錯誤;比較設施作物復種模式和設施養殖循環生產模式,后者的碳匯量和凈碳匯量明顯高于前者,也是4種農業生產模式中最高的,應成為發展低碳農業的首選,故D正確,A錯誤。故選D。
(2022·菏澤一模)“以漁改水”是基于食物鏈原理,利用魚類控制藻類密度進行富營養化湖泊修復的措施。湖蠐是太湖“以漁改水”措施中重要的魚類選擇,屬于生長快速的魚類,在低溶解氧和較高溫度條件下均能生長繁殖。下圖示意2007~2016年太湖湖蠐捕撈量與水體富營養指數(TSI)的關系。TSI大小與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呈正相關。據此完成6~7題。
【答案】 B
【解析】 第6題,由材料信息“‘以漁改水’是基于食物鏈原理,利用魚類控制藻類密度進行富營養化湖泊修復的措施。湖蠐是太湖‘以漁改水’措施中重要的魚類選擇”可知,“以漁改水”利用魚類控制藻類密度,用湖蠐控制魚類,從而達到對湖泊修復,所以湖蠐喜食浮游動物,B正確,C錯誤。由材料信息“湖蠐屬于生長快速的魚類,在低溶解氧和較高溫度條件下均能生長繁殖”可知,湖蠐不喜食大型魚類,A錯誤。浮游植物喜食營養鹽類,不符合題意,D錯誤。
6.推測湖蠐的生長習性是 (  )
A.喜食大型魚類 B.喜食浮游動物
C.喜食浮游植物 D.喜食營養鹽類
7.下列“以漁改水”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
A.放養鰱魚等草食性魚類 B.放養浮游動物食性魚類
C.減小對湖蠐的捕撈力度 D.網圍集約化養殖水產品
【答案】 A
【解析】 第7題,由材料信息“‘以漁改水’是基于食物鏈原理,利用魚類控制藻類密度進行富營養化湖泊修復的措施”可知,“以漁改水”利用魚類控制藻類密度,所以應放養鰱魚等草食性魚類,A正確。喜食浮游動物的是湖蠐,B錯誤。由圖示信息可知,當湖蠐捕撈量達到24000t時,TSI最高,即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最低,所以不能一味的減小對湖蠐的捕撈力度,C錯誤。發展網圍集約化養殖水產品與“以漁改水”的措施不符合,D錯誤。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峰市| 驻马店市| 高碑店市| 郎溪县| 沅江市| 临沧市| 浠水县| 乌恰县| 兴安盟| 洪泽县| 高碑店市| 浏阳市| 辽源市| 沙河市| 长宁县| 霞浦县| 黔东| 保山市| 黄龙县| 渭南市| 达州市| 广丰县| 锡林浩特市| 福安市| 陇川县| 彭泽县| 梧州市| 个旧市| 连城县| 万州区| 大荔县| 湟中县| 江门市| 鄱阳县| 道真| 衡阳县| 突泉县| 泽库县| 孙吴县| 玉林市|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