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十七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課時教學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十七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課時教學課件

資源簡介

(共23張PPT)
課時訓練38 產業轉移與國際合作
一、選擇題                      
近年來,越南逐漸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下圖反映越南紡織服裝產業集裝箱海運貨流鏈現狀。據此完成1~3題。
1.越南在全球紡織服裝產業中的比較優勢是 (  )                     
A.原料 B.勞動力 C.技術 D.市場
【答案】 B
【解析】 第1題,越南地區經濟欠發達,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紡織服裝產業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故選B。
2.近年來中國企業在越南紡織服裝產業中主要投資生產 (  )
A.棉花 B.紡織設備
C.紗線 D.布料
【答案】 C
【解析】 第2題,關鍵字眼是在越南紡織服裝產業中進行投資,據圖可知越南現時在紡織服裝產業中凈出口的環節是紡織紗線和成衣,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符合題意,故選C。
3.現階段,越南紡織服裝產業最應加快發展 (  )
A.棉花種植 B.織布印染
C.紡織機械 D.成衣加工
【答案】 B
【解析】 第3題,據圖可知,越南紡織行業凈進口的有棉花、紡織設備和紡織布料,為了提高附加值,并且減少對國外的依賴,最容易發展的就是織布印染,而棉花種植,越南地區的氣候并不適宜,A錯誤。紡織機械技術要求較高,并不屬于最應快速發展的行業,而織布印染,現時進口量較大,并且技術要求較低,故選B。
(2020·北京海淀區模擬)H公司是我國著名的家電企業,其通過實施本土化戰略、“車小微工程”(指借助H公司物流服務平臺,符合條件的個人或單位加盟,每輛服務車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并且自負盈虧的小微公司)等創新措施,逐漸成為行業的領軍者。下圖為H公司發展歷程圖。據此完成4~5題。
4.H公司國際化戰略中“先難后易”的主要目的是 (  )
A.迅速占領市場 B.利用國外先進技術
C.擴大品牌知名度 D.賺取更多外匯
【答案】 C
【解析】 第4題,首先進入發展中國家,更能縮短時間,迅速占領市場,與“先難后易”不相符,A錯誤。根據H公司發展歷程圖可知,在發展初期,該公司就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說明該公司的核心技術是自己的,不是利用國外技術,B錯誤。對于企業來說,擁有世界知名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利潤,所以該公司先打開發達國家市場,用優質的產品贏得發達國家消費者的信賴,這樣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就更容易了,C正確。先易后難也可以賺取更多外匯,D錯誤。故選C。
5.“車小微工程”出現在H公司的 (  )
A.名牌戰略階段
B.多元化戰略階段
C.國際化戰略階段
D.全球化、網絡化戰略階段
【答案】 D
【解析】 第5題,“借助H公司物流服務平臺”服務平臺通過網絡發布信息,根據H公司發展歷程圖,可知,“車小微工程”出現在H公司的全球化、網絡化戰略階段。故選D。
(2021·廣東韶關一模)深圳經歷了幾次制造業“出走”浪潮。21世紀初以服裝、皮革等傳統制造業遷出為主,2012年以來深圳制造業外遷企業轉向電子信息等中高端企業,近年來大型電子信息制造業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往東莞等地,關聯企業遷出量也日趨增加,電子信息制造占外遷企業的比例接近四成。據此完成6~8題。
6.深圳傳統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外遷的主要原因是 (  )
A.消費市場飽和 B.生產成本上升
C.生產原料短缺 D.政府政策支持
【答案】 B
【解析】 第6題,根據題意,21世紀初以服裝、皮革等傳統制造業遷出為主,2012年以來,深圳制造業外遷企業轉向電子信息等中高端企業,這些企業逐漸從深圳遷出,不斷向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東莞等地轉移。所以這些傳統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外遷是因為深圳當地地價上漲、勞動力價格太高導致的生產成本升高,B正確。這些傳統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消費市場較為廣闊,且運輸方便,區位選擇不受消費市場的限制,A錯誤。這些產業對生產原料依賴不大,并不影響產業外遷,C錯誤。政府政策支持并不是造成產業轉移的主導因素,D錯誤。故選B。
7.與東莞等地相比,深圳發展中高端制造業的主要優勢是(  )
A.產業鏈體系完備 B.市場需求量大
C.勞動力的數量多 D.環境質量較好
【答案】 A
【解析】 第7題,與東莞等地相比,深圳經濟較為發達,科研高校眾多,產業鏈體系完善,A正確。中高端制造業的市場需求與生產地關系不大,B錯誤。深圳的勞動力數量并不占優勢,并且中高端制造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大,C錯誤。環境質量方面,可能其他地區更為優越,D錯誤。故選A。
8.電子信息中高端制造業的大量外遷可能造成深圳 (  )
A.人口增速加快 B.生態環境改善
C.產業空心現象 D.交通壓力劇減
【答案】 C
【解析】 第8題,大量的電子信息中高端制造業因為生產成本而外遷,可能會導致深圳人口增加減慢,A錯誤。電子信息中高端制造業對環境污染不大,所以外遷后對生態環境改善不大,B錯誤。大量電子信息中高端制造業外遷,深圳當地產業大量減少,會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C正確。電子信息中高端制造業的勞動力數量不大,所以外遷后對深圳的交通壓力改善不大,D錯誤。故選C。
(2019·合肥質量檢測)20世紀80年代,為解決宇航員太空排尿問題,旅居M國的華人發明了加入高分子吸收體的紙尿片,現代紙尿片企業由此誕生。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對一次性紙尿片需求的增加,國外紙尿片企業紛紛來我國投資建廠。據此完成9~11題。
9.現代紙尿片企業誕生于M國,主要是因為該國 (  )
A.市場廣闊 B.政策支持
C.交通便利 D.科技發達
【答案】 D
【解析】 第9題,現代紙尿片制作需要加入高分子吸收體,產品的科技含量較高,所以現代紙尿片企業誕生于科技發達的M國,D正確。
10.影響國外紙尿片企業來我國投資建廠的主要因素為 (  )
A.勞動力 B.市場
C.投資環境 D.國家政策
【答案】 B
【解析】 第10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紙尿片市場廣闊,B正確。結合上題分析,紙尿片制作的科技含量較高,勞動力對其布局影響較小,A錯誤;為了發展經濟,我國制定了許多鼓勵外商來我國投資發展制造業的政策,投資環境不斷改善,但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投資環境和國家政策仍要不斷改善,C、D錯誤。
11.我國成人紙尿片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①人口年齡結構變化 ②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③居民消費習慣改變 ④國家生育政策調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第11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老年人和病人對紙尿片的需求增加,①②③正確;2013年和2016年我國調整了計劃生育政策,分別實行了“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隨著嬰幼兒的增加,紙尿片的需求也相應增加,但這不屬于成人紙尿片需求增加的原因,④錯誤。故選A。
二、綜合題
12.國際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多種方式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過程。長期以來,國際產業轉移主要發生在制造業領域。讀全球產業轉移路徑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產業轉移在空間分布上有何特點
【答案】 很不均衡;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地區,尤其是中國。
【解析】 第(1)題,圖中信息表明,接受產業轉移的發展中國家在區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其中以東亞、東南亞地區為主,尤其是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美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歐美地區的一些跨國公司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跨區域直接投資,率先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地區,從而使產業的空間分布表現出轉移的現象。
(2)歐美地區為什么率先進行產業轉移
【答案】 歐美國家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隨著發達國家土地、勞動力、內部交易等成本的上升,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壓力的加大,歐美地區的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故進行產業轉移,并且形成向亞洲轉移的明顯趨勢。
【解析】 第(2)題,主要從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內部交易成本、市場、環境壓力等方面分析。
(3)近年來,我國環渤海地區在中央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下,成為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大區域之后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環渤海地區在接受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 接受產業轉移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承接的產業應以資源節約型為主;應該加快承接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步伐。
【解析】 第(3)題,我國環渤海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應該注重環境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要有選擇的承接有利于促進本地區科技創新的產業。
13.近年來,珠江三角洲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成為我國主要汽車生產基地之一。讀珠江三角洲汽車產業群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珠三角汽車產業群分布圖
(1)日本汽車產業集團近年來紛紛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投資設廠,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②土地租金低、勞動力廉價;③制造業基礎好;④繞開貿易壁壘。
【解析】 第(1)題,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日本汽車產業集團近年來紛紛在該地區投資設廠,主要是為了繞開貿易壁壘,占據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的土地等區位優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獲得高額利潤。
(2)珠江三角洲地區汽車零部件產業布局有何特點 這樣布局的好處是什么
【答案】 集中分布于三大汽車整車廠附近(集群分布);這樣的布局便于整車廠與汽配廠的聯系與協作,降低運輸成本。
【解析】 第(2)題,該地區的零部件產業在整車廠附近集聚,有利于加強產業之間的聯系,降低運輸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3)大、中城市中專門經營汽車的“汽車城”,其地址多選擇在交通方便的城鄉接合部,試分析其有利區位因素。
【答案】 交通便利、地價較低。
【解析】 第(3)題,專門經營汽車的“汽車城”占地規模較大,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在交通方便且地價較低的城鄉接合部,以降低經營成本。
(4)私人汽車的迅猛增長能促進相關工業及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但也會帶來一些弊端。簡述我國汽車消費迅猛增長帶來的問題有哪些。
【答案】  ①加大城市交通的壓力;②加大了對環境的污染;③加劇石油能源的供需矛盾;④修建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占地多;⑤交通安全問題。
【解析】 第(4)題,汽車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私人小汽車的增加,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該地區帶來嚴重的問題,比如加重城市交通擁堵和交通污染、加劇能源的供需矛盾等。(共11張PPT)
課時訓練37 資源跨區域調配
一、選擇題                      
2017年12月13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全面加速建設。工程起于黑龍江省,止于上海市,全長3371千米,建成后每年將從俄羅斯引進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下圖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
1.中俄天然氣東線管道在俄羅斯境內向北彎曲,最主要原因是 (  )
A.避開凍土區域,便于施工
B.緩解該地區能源緊缺狀況
C.北部天然氣產量大,氣源充足
D.保護貝加爾湖地區的生態環境
【答案】 C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中俄天然氣東線管道在俄羅斯境內向北彎曲,經過恰揚金氣田,利于氣源的補充。故選C。
2.圖示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對中俄兩國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
A.促進俄羅斯能源開發,有利于能源結構調整
B.減輕俄羅斯就業壓力,可優化產業結構
C.增加我國清潔能源比重,消除大氣環境污染
D.緩解我國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答案】 D
【解析】 第2題,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可以促進俄羅斯能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增加就業;對俄羅斯的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影響不大。增加我國清潔能源比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不可能消除我國的大氣污染。故選D。
(2021·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美國加利福尼亞北水南調工程,從北加州多水的山地集水,調水南下至南加州。整個調水工程途經28個大壩和水庫、22個抽水電站,輸水線路長900千米,約10%采用封閉性水泥管道,年調水量52億立方米。引水后南加州原來是荒漠的地區種植了葡萄等經濟作物,農業經濟繁榮。據此回答3~5題。
3.北水南調對加利福尼亞發展的影響主要是 (  )
A.加強了南、北加州間信息交流
B.促進了南、北加州的協調發展
C.減少了南加州的洪澇災害頻次
D.緩解了北加州水資源短缺現象
【答案】 B
【解析】 第3題,北水南調為調水工程,對加強南、北加州間信息交流影響不大,其從北加州多水的山地集水,調水南下至南加州,既緩解了北加州的水患,又緩解了南加州水資源短缺現象,促進了南、北加州的協調發展。故選B。
4.調水工程部分采用封閉性水泥管道輸水的益處是 (  )
A.增加水量,降低建設成本
B.增強水體流動性,提高水質
C.降低建設難度,縮短工期
D.防止蒸發、下滲造成的水量損失
【答案】 D
【解析】 第4題,采用封閉性水泥管道輸水,不能增加水量和水體流動性,A、B兩項錯誤;封閉性水泥管道利于保證水量、水質,對建設難度及工期影響不大。故選D。
5.南加州荒漠地區種植葡萄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  )
A.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B.土質疏松,土壤肥沃
C.引水后,水源較充足
D.地形平坦,風力強勁
【答案】 A
【解析】 第5題,南加州荒漠屬于熱帶荒漠,全年高溫,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氣,光照強,晝夜溫差大,利于葡萄進行光合作用以及有機養分(糖分)的積累,A正確;沙漠土質疏松,但土壤貧瘠,B錯誤;引水屬于人為原因,C錯誤;風力強勁非有利自然條件,D錯誤。故選A。
二、綜合題
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最深處1637米)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38℃左右,冰層厚達1米,湖面全面封凍至一月份。該地區每年大約會發生兩千次地震,地殼斷裂處不斷有新的熱礦泉產生。
材料二 蒙古國曾提出“北水南調”,設想從貝加爾湖引水并修建大壩,尋求與中國合作,將水引至蒙古及中國華北。下圖為蒙古國年等降水量線分布圖。
(1)指出蒙古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特點并說明判斷依據。
【答案】 水資源北多南少。依據:降水量北多南少,河流北多南少,城市分布北部多南部少。
【解析】 第(1)題,分析水資源分布特點可以從圖中年降水量線及河流分布狀況中得到答案,根據城市多少也可以間接推斷出水資源分布特點。
(2)從地理區位和開發條件角度,闡述從貝加爾湖引水至華北的主要局限性。
【答案】 北段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冬季嚴寒,沿途封凍期長,輸水不便;沿途蒸發、下滲耗水多;線路長,投資大,建設難度大;途經三國,協作不便。
【解析】 第(2)題,分析從貝加爾湖引水至華北的主要局限性可以分別從地勢高,地形復雜;線路長,建設投資大,沿途損耗大;河流封凍期長;經過較多國家,需要多國協作等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作答。(共33張PPT)
課時37 資源跨區域調配
專題十七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 
考綱呈現 考點展示 實踐應用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 以某資源跨區域調配為載體,考查資源分布特點、消費特征及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知識網絡
三、應試指導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1.高考這部分內容考查的是對資源開發、利用及調配和工程建設相關原理的實踐應用,考生備考時需掌握對資源開發、利用及調配相關等的基本原理,特別要注重特定區域的積累,如我國四大跨區域調配工程經過的地區、南菜北運、澳大利亞東水西調、美國北水南調等區域知識的積累。
2.學會將地理原理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br/>2022年 無
2021年 2021年全國Ⅱ卷4~6題
2020年 無
【課堂導學】
四、要點精講
要點一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
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
要點二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要點三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意義
對資源跨區域調配意義的分析要從資源調入區和資源調出區的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方面 對調入地區 對調出地區
資源 緩解資源短缺問題 促進資源開發
經濟 促進資源消費結構的調整 形成資源相關產業鏈,增加經濟收入
社會 帶動相關產業和設施的完善 帶動地區城市化發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態環境 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態環境保護
【典例展示】 川氣東送工程是我國繼“西氣東輸”工程后又一項天然氣遠距離管網輸送工程。該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管道總長2170千米,年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下圖為川氣東送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川氣東送工程線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經濟因素 B.地形
C.自然資源 D.政策
【答案】 A
【解析】 第(1)題,川氣東送工程主要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的狀況。從線路圖可以看出圖中經過很多城市,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量大,所以線路布局的主要因素為經濟因素,A正確。與地形、自然資源和政策關系不大,B、C、D錯誤,故選 A。
(2)川氣東送工程對乙地的生態意義有 (  )
A.緩解能源緊張 B.減輕大氣污染
C.完善基礎設施 D.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 B
【解析】 第(2)題,川氣東送工程對乙地區而言,可以緩解乙地區能源緊張的狀況;優化該地區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減輕乙地區的環境污染。其中,屬于生態意義的是減輕大氣污染,B正確。緩解能源緊張、完善基礎設施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屬于社會經濟意義。
要點四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分析方法
五、能力摸底
“紅旗河”是我國宏大的調水工程構想,它由雅魯藏布江中游、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取水,采取山區打隧洞、平原開明渠、河道之間用水庫等方式輸水至我國西北缺水地區。初步估算“紅旗河”主體工程投資約為4萬億元,建設周期約為10年。讀“‘紅旗河’重要節點海拔示意圖”,完成1~2題。
1.“紅旗河”規劃線路 (  )
①取水點較少 ②調水量充足
③可全程自流 ④需高寒施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第1題,①圖示取水點遍布各大江,取水點多,錯誤。②紅旗河取水工程從雅魯藏布江中游、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取水,該地區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水量充足,正確。③結合圖示海拔進行分析,紅旗河取水工程可以實現自流取水,正確。④結合圖示分析,取水點海拔大致在2500m以下。海拔較低,錯誤。故選B。
2.與坎兒井相比,“紅旗河”河西走廊段擬采取長距離開挖明渠的形式,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節約成本 B.減少污染
C.增加濕地 D.增加水量
【答案】 A
【解析】 第2題,開挖明渠可節約成本,A正確。水源裸露于地表,會加劇水體污染,B錯誤;增加濕地不是修建明渠的主要目的,C錯誤;坎兒井是新疆地區為減少蒸發量而修建的地下輸水暗渠,“紅旗河”河西走廊段擬采取長距離挖明渠的形式,會使蒸發量增加,水量減少,D錯誤。故選A。
萊基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尼日利亞兩國政府批準的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距尼日利亞人口稠密的全國性工業中心拉各斯市區約50千米,發展定位為拉各斯都市衛星城、產業和諧生態城、充滿活力的宜居城,以制造業、倉儲物流業和石化工業為主導。目前已有數十家中國企業入駐該園區。圖示意萊基自由貿易區位置。據此完成3~4題。
【答案】 C
【解析】 第3題,材料“萊基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尼日利亞兩國政府批準……”體現了政府政策的支持,B錯誤;尼日利亞幾內亞灣沿岸石油資源豐富,為該自貿區石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A錯誤;臨近萊基新港,海運便利,便于原料和產品的運輸,D錯誤;石化工業為市場導向型工業,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較小,C正確。故選C。
3.下列對萊基自貿區發展石化工業促進作用較小的是 (  )
A.石油資源豐富 B.政府政策支持
C.勞動力豐富廉價 D.離港口近,交通便利
4.我國企業入駐萊基自由貿易區獲得的好處主要是 (  )
A.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
B.提高我國企業的科技水平
C.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D.擴大我國企業海外市場
【答案】 D
【解析】 第4題,A項和C項為尼日利亞當地獲得的好處,A、C錯誤;尼日利亞科技水平較低,對我國企業提升科技水平影響不大,B錯誤;我國企業進駐當地,便于開拓當地及國際市場,擴大我國企業的國際市場份額,D正確。故選D。
雙轉移是廣東省創造性地提出的對勞動力轉移和產業轉移的統稱。讀雙轉移示意圖,完成5~7題。
5.下列有關圖示雙轉移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X轉移指勞動力轉移,Y轉移指產業轉移
B.Y內部轉移指由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
C.X轉移加速可促進Y區間轉移
D.X轉移加速可促進Y內部轉移
【答案】 D
【解析】 第5題,X轉移由珠三角指向廣東邊遠地區,應為產業轉移;Y區間轉移由廣東邊遠地區指向珠三角,因此Y轉移應為勞動力轉移。Y(勞動力)內部轉移應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洊|、粵西、粵北承接X(產業)轉移可增加就業機會,使勞動力向外轉移(Y區間轉移)速度減緩;使勞動力內部轉移速度加快。故選D。
6.圖示雙轉移中,優先被轉移的產業最可能是 (  )
A.紡織、服裝、電子裝配
B.機械、化工、電力
C.食品、電子、宇航
D.煤炭、鋼鐵、汽車
【答案】 A
【解析】 第6題,珠三角向廣東邊遠地區優先轉移的產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電子裝配都為這一類產業。故選A。
7.廣東雙轉移中,產業轉移對珠三角的不利影響可能是 (  )
A.污染排放量增多,環境質量下降
B.土地、資源、交通等壓力增大
C.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
D.人才流失,產業升級面臨困境
【答案】 C
【解析】 第7題,廣東雙轉移中,珠三角為產業轉移轉出區產業轉移對轉出區的影響有促進產業調整升級,減輕環境壓力,改善環境質量,減少就業機會等。故選C。
六、課堂評價
1.閱讀我國江蘇、安徽等地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一 鹽城擁有江蘇省最長的海岸線、最大的沿海灘涂、最廣的海域面積,同時也是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在沿海灘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
資料二 “皖電東送”工程每年可從安徽淮南(我國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輸電500億度。
資料三 南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承接了上海轉移而來的部分紡織工業和鋼鐵工業。
【答案】 沿海地勢低洼,排水不暢;降水較豐富;河水泛濫;海水倒灌。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區域發展的區位條件、資源跨區域調配及產業轉移的影響。第(1)題,鹽城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地勢低平,降水豐富,地下水位高形成濕地。
(1)分析鹽城濕地廣布的原因。
(2)說明實施“皖電東送”工程對上海市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
【答案】 緩解上海市能源緊張;改善上海市能源消費結構;改善上海市大氣質量;促進上海市經濟發展;帶動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解析】 第(2)題,“皖電東送”工程對上海市的能源供應、能源消費結構、經濟發展、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產生影響。
(3)概述南通承接上海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答案】 距離上海近;地理位置優越;距消費市場近;水陸交通便利;土地成本較低;勞動力成本較低。
【解析】 第(3)題,南通承接上海市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主要從其地理位置、交通、土地、勞動力等方面來回答。
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石油進口逐年增加,石油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一般認為,當一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 49%是一個重要的風險“警戒線”。推進中國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建立必要的戰略石油儲備,可以防止石油供應中斷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
中國石油、天然氣分布簡圖
近年來我國石油產量與消費量變化
來源: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統計快報、國家能源局
(1)分別概括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分布特點。
【答案】 石油:北方多,南方少;天然氣:中西部多、東部少。
【解析】 第(1)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南方地區少,因此石油資源北方多、南方少;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青海、新疆等地,東部地區少。因此天然氣資源西部多,東部少。
(2)簡述我國石油產量和消費量的變化情況,并判斷我國“石油安全”風險的高低。
【答案】 石油產量基本穩定,石油消費量持續增長;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70%,遠高于49%的警戒線,“石油安全”的風險較高。
【解析】 第(2)題,根據“近年來我國石油產量與消費量變化”圖可知,從2010年至2018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由52.7%升高至70.5%,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且超過49%的石油安全“警戒線”;2010年至2018年產量呈下降趨勢,但消費量不斷增加,且消費量大于產出量。據此判斷,我國“石油安全”的風險較高。
(3)距離上海近;地理位置優越;距消費市場近;水陸交通便利;土地成本較低;勞動力成本較低。
【答案】 經濟方面: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帶動天然氣生產、加工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生態方面:天然氣使用能減少薪柴的使用,減少森林植被的破壞;經濟收入的提高利于促進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緩解當地的生態問題。
【解析】 第(3)題,結合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分析思路進行分析即可。經濟方面:推動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刺激相關產業發展;社會方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區域發展,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促進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生態方面:改變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提供沿線居民能源,減少大氣污染,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可減少植被破壞帶來的生態破壞。(共38張PPT)
課時38 產業轉移和國際合作
專題十七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 
考試說明 教學要求
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了解產業轉移的類型和表現、理解產業轉移的因素、理解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知識網絡
三、應試指導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指導學生復習本課時,應該關注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分析產業轉移的案例時,要重點把握產業轉移的實質、動力和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企業往中、西部內陸遷移的現象,如我國服裝、紡織工業由東部向中、西部遷移,分析影響產業遷移的因素及這種遷移對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產生的影響。 
2022年 無
2021年 無
2020年 全國卷Ⅲ1~3題,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堂導學】
四、要點精講
要點一 產業轉移的原因分析
產業轉移根據變化的地域空間范圍不同,可分成國際和區域兩類,根本目的都是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目的相同但原因或影響因素并非也相同,具體現象應該具體分析。
1.國際產業轉移的原因分析 
從產業轉移的規律分析,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主要是因為本國發展制約性增強,發展中國家資源優勢明顯。發展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包括: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消費能力增強,市場需求量增大。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2.區域產業轉移的原因分析 
區域產業轉移存在于區域內部,也存在于區域間(由區域間資源優勢差異而引起的)。因區域之間存在經濟總體水平的差異,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速度、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快,為使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部分產業、資金或技術,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一方面原因是國際產業轉移所不具有的,如廣東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向粵北、粵西、粵南地區轉移,就是為了使廣東省整體經濟均衡發展。
【思維拓展】 產業結構與經濟水平的關系
【典題展示1】 (2018·新課標卷Ⅱ)1994年,我國M公司(服裝企業)在浙江溫州成立,發展過程如圖所示。據此完成(1)~(3)題。
(1)1996年,M公司關閉自有生產廠,主要是為了 (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縮小規模 D.加強合作
【答案】 A
【解析】 本題組以M公司的經營發展為載體,考查M公司經營重心變化的原因、產業轉移的原因以及M公司的發展特點,主要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第(1)題,根據上圖,1994年M公司在浙江溫州設廠,1995年有多家生產廠加盟并開設第一家專賣店,1996年該公司關閉了自有生產廠,整個過程在不斷減少生產廠直至全部關閉,說明M公司將重心放到了自主設計方面,這種做法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值,故A項正確。加工服裝的人工成本低于設計服裝,B項錯誤;關閉自有生產廠,只是改變了經營重心,規模不一定會縮小,C項錯誤;企業發展主要是為了提高利潤,加強合作是過程,不是目的,D項錯誤。
(2)M公司依次將研發中心和總部遷入上海,主要是因為上海(  )
A.基礎設施好 B.交通便利
C.銷售市場大 D.信息通達
【答案】 D
【解析】 第(2)題,研發中心和總部需要及時獲取市場信息,與溫州相比,上海經濟發達,信息通達,便于企業掌握市場信息,故D項正確。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對總部的布局有影響,但不是主要因素, A、B項錯誤;M公司的銷售市場在國內,不只是上海,C項錯誤。
(3)從發展過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
A.打造自主品牌 B.擴大生產規模
C.產品款式多樣 D.增強國際影響
【答案】 A
【解析】 第(3)題,結合M公司的發展歷程,公司在1996年關閉生產廠、開設專賣店,隨后將總部和研發中心搬遷到信息通達的上海市,所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故A項正確。M公司1996年關閉了自有生產廠,沒有擴大生產規模,B項錯誤;材料沒有產品款式的信息,C項錯誤;據上圖,M公司2008年銷售網絡覆蓋全國,其市場并不在國外,D項錯誤。
【名師點睛】 解答本題組的關鍵是根據M公司發展歷程圖,抓住M公司經營方向的轉變,再推斷出M公司具體的轉變方向為自主設計服裝品牌。
要點二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隨著產業轉移的發生,產業移出區和產業移入區在產業結構、生產分工、區域環境等方面均發生著變化。具體表現分析如下:
【思維拓展】 我國產業轉移的基本特點
(1)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因環境、資源問題,為降低生產成本進行的產業轉移。
原因:沿海地價、勞動力、環保等成本上升,企業需要尋求廉價資源,降低生產成本,開拓市場。
影響:①促進內地欠發達地區的發展;②不可避免地對內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2)中國臺灣產業向大陸轉移——為尋求新市場而進行的產業轉移。
原因:①大陸經濟發展,尤其是投資環境改善;②大陸有廉價的勞動力;③大陸有眾多的發展機會;④大陸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影響:加速了大陸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廣東邊遠地區內部的產業集聚效應(“二次轉移”)——為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而進行的產業轉移。
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面臨產業升級;②廣東邊遠地區勞動力價格、房租、地價相對低廉,工業原料資源豐富;③廣東邊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流通條件和投資環境都有明顯改善,許多地區已經具備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移和拓展本地資源型產業的能力。
影響:①促進勞動力、資本與技術在區域間的流動;②加速了廣東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了其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差距;③可能對廣東邊遠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典題展示2】 (2021·蘇錫常鎮二模)制造業是墨西哥的支柱產業之一。該國汽車生產總量的75%銷往美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著名汽車企業紛紛在墨開設工廠,并將研發中心落戶該國(下圖)。新出臺的北美貿易政策規定,汽車零部件的75%必須在美、加、墨三國生產,并將工人的日工資提高到16美元才能享受優惠的關稅政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答案】 B
【解析】 第(1)題,世界著名汽車企業將研發中心落戶墨西哥,主要通過研發,樹立品牌,開拓當地市場,B正確。降低生產成本主要通過勞動力或者低廉的資源來實現,A錯誤。與國家政策的關聯不大,C錯誤。尊重當地文化不是將研發中心落戶到該地的主要原因,D錯誤。
(1)世界著名汽車企業將研發中心落戶墨西哥,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生產成本 B.占領汽車市場
C.發揮政策優勢 D.尊重當地文化
(2)新政策下,墨西哥汽車制造業 (  )
A.空間分布更趨均衡 B.自主研發實力增強
C.民族品牌數量增大 D.全產業鏈構建困難
【答案】 D
【解析】 第(2)題,新出臺的北美貿易政策規定,汽車零部件的75%必須在美、加、墨三國生產,因此墨西哥很難在此形成完整獨立的產業鏈,D正確。A、B、C關聯度不大。
【技能解密】 產業轉移的分析方法
1.主要考慮因素
首先是分析工業部門的特點和地區分布;其次是把握影響工業部門選擇區位的因素。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首先是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資源,其次是占領當地市場,再次是利用其地價便宜的優勢。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投資建廠,則主要考慮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信息優勢以及避開關稅壁壘等因素。在實際中,產業轉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實例分析
(1)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區位存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的發展變化。例如鋼鐵工業區位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主導因素發生變化導致鋼鐵工業的工業區位不斷發生變化。鋼鐵工業一開始是接近煤炭產區,即接近能源產地,隨著技術的發展、耗能的下降,鋼鐵工業的主導因素由原來的能源為主變為原料為主,工業區位傾向于鐵礦石產地。“二戰”后,由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市場對工業區位影響力的加強,鋼鐵工業區位又傾向于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的沿海地區,如日本的鋼鐵工業、我國的寶山鋼鐵總廠。鋼鐵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從能源、原料到交通、市場的變化,導致鋼鐵工業的區位不斷發生空間上的轉移。
(2)又如勞動力導向型工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豐富的勞動力,因此工人的工資高低對這類企業的區位影響也較大,致使工業區位也隨著發生變化。其過程如下圖所示:
其轉移有一個共同規律:轉向勞動力工資較少、數量較多的地區。當該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工資水平提高、生產成本變高、利潤減少時再次進行轉移。而原來勞動力導向型企業所在地區則由于經濟水平提高,側重發展知識導向型企業或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工業區位轉移對象區的產品多向工業區位轉出區銷售。
五、能力摸底             
(2020·新課標卷Ⅲ)自20世紀90年代,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國家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間部分商品的貿易關稅,促進商品的自由貿易。下圖示意汽車企業在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甲、乙兩國的產業布局調整。據此完成1~3題。
1.汽車企業將組裝廠由甲國轉移至乙國的主要目的是 (  )
A.創新技術 B.拓展市場
C.擴大規模 D.降低成本
【答案】 D
【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可知,汽車組裝廠不是技術指向型的,A錯誤。組裝廠在甲國布局的時候,汽車市場分布在甲國和乙國,說明沒有拓展市場,B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組裝廠的規模,C錯誤。將汽車組裝廠轉移到乙國,是因為乙國生產成本低,可以降低生產成本,D正確。故選D。
2.該產業布局模式宜發生在鄰國之間,主要原因是鄰國之間(  )
A.消費習慣相近 B.經濟發展水平相近
C.運輸費用較低 D.研發成本差異較小
【答案】 C
【解析】 第2題,讀汽車企業在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甲、乙兩國的產業布局調整圖可知,原本汽車由甲國負責零部件生產、組裝,產品一部分在乙國進行銷售,一部分在甲國進行銷售,調整后的零部件仍由甲國負責生產,由乙國負責組裝,產品的一部分在乙國進行銷售,一部分在甲國進行銷售,該產業布局模式宜發生在鄰國之間,主要原因是鄰國之間運輸費用較低,C正確。故選C。
3.該產業布局調整導致甲國汽車的 (  )
A.進口量增多 B.出口量增多
C.銷售量增多 D.生產量增多
【答案】 A
【解析】 第3題,讀汽車企業在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甲、乙兩國的產業布局調整圖,原本汽車由甲國負責零部件生產、組裝,一部分在乙國進行銷售,一部分在甲國進行銷售,調整后的零部件仍由甲國負責生產,由乙國負責組裝,產品的一部分在乙國進行銷售,一部分在甲國進行銷售,該產業布局調整導致甲國汽車的進口量增多,A正確。故選A。
近年來,美國大力推進“再工業化”戰略,特朗普上臺以來,承諾將稅收從目前的26%降至10%~15%,要求通用和福特兩大汽車制造商不能在墨西哥建新工廠,并對在境外生產且將產品返銷回美國的本土制造企業征收高額“邊境稅”?!霸俟I化”絕不僅是簡單的“實業回歸”,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據此完成4~6題。
【答案】 B
【解析】 第4題,由材料可知,特朗普上臺以來,承諾將稅收從目前的26%降至10%~15%,因此主要目的不是增加稅收,A錯誤。降低稅收主要是為了將流向海外的制造業重新帶回美國,從而能夠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B正確。美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過程,C錯誤。美國的城市化水平較高,處于成熟階段,D錯誤。故選B。
4.特朗普要求美國企業回本國建廠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稅收 B.增加就業
C.促進工業化 D.提高城市化
5.近年來,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初見成效,下列屬于其大力發展的工業部門是 (  )
A.服裝制造業 B.新能源工業
C.石油化工業 D.電子裝配工業
【答案】 B
【解析】 第5題,服裝制造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石油化學工業屬于原料指向型產業,新能源工業屬于技術指向型工業,美國技術發達,新能源工業的發展前景廣闊。B正確。
6.美國政府征收高額“邊境稅”后產生的影響是 (  )
A.美國汽車進口量會增加
B.通用汽車全球化加強
C.福特汽車轉移到加拿大建廠
D.導致墨西哥汽車出口量減少
【答案】 D
【解析】 第6題,對境外生產且將產品返銷回美國的本土制造企業征收高額“邊境稅”會減少美國汽車的進口量,A錯誤。通用汽車將會面臨要么在美國建廠,要么交出高額邊境稅的兩種選擇,從而會影響通用汽車全球化發展,B錯誤。福特汽車會受“邊境稅”的影響,轉移到加拿大建廠的概率減小,C錯誤。由于“邊境稅”的影響,會導致墨西哥汽車出口量減少。D正確。
六、課堂評價
我國玻璃纖維專業制造商J公司,近三年玻璃纖維產量保持全球第一,并在非洲、北美等地建有生產廠。2016年12月,J公司投資3億美元建設的8萬噸玻璃纖維生產線項目在美國開工建設,該項目充分采用中國J公司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全面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該工廠預計2018年建成投產。據此完成1~2題。
1.J公司在北美、非洲等地建廠,其共同的區位優勢為 (  )
A.廣闊的消費市場
B.豐富的廉價勞動力
C.先進的制造技術
D.雄厚的資金支持
【答案】 A
【解析】 第1題,北美社會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并具有先進的技術支持和雄厚資金。而非洲社會經濟落后,人口眾多,具有市場和勞動力優勢。兩地相同的區位優勢為市場。故選A。
2.J公司到美國投資建廠可以 (  )
①增加當地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②挽救美國制造業的整體頹勢
③促使我國進口產品類型的多樣化
④提高J公司的全球競爭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第2題,J公司到美國投資建廠可以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可以面向國際市場,提高J公司的全球競爭力。故選D。
(2021·重慶第二次質檢)中歐班列指中國開往“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快速貨物班列(目的地主要是歐洲)。2004年,我國某跨國企業的波蘭工廠開始運行。2016年之前,波蘭工廠的原材料運輸主要通過傳統的海運方式完成。2016年開始使用中歐班列運輸原材料。下圖為波蘭工廠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3.該跨國企業在波蘭設立工廠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設計水平 B.靠近消費市場
C.降低原料成本 D.增加就業機會
【答案】 B
【解析】 第3題,讀圖結合材料可知,該工廠產品的銷售對象是歐洲市場,在波蘭設立工廠,靠近消費市場,B正確。歐洲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較多,如果為了提高設計水平,工廠不一定放在波蘭,A錯誤。原料主要來自中國惠州,只有少數部件由當地提供,距離主要原料地遠,并非為了降低原料成本,C錯誤。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獲利,工廠建設在波蘭的主要目的并非為了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D錯誤。故選B。
4.波蘭工廠生產的產品可能是 (  )
A.液晶電視 B.瓶裝飲料
C.精密儀表 D.高檔服裝
【答案】 A
【解析】 第4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企業最有可能屬于市場導向型企業,液晶電視產品易損壞,不適宜遠距離運輸,應靠近消費市場,A正確;瓶裝飲料企業屬于市場導向型企業,但其原料主要是水、配方、塑料瓶身等,水一般從當地獲取,而配方等原料沒有必要用中歐班列或海運從中國惠州輸入,B錯誤。精密儀表、高檔服裝屬于技術導向型企業,C、D錯誤。故選A。
5.2016年中歐班列的開通對波蘭工廠的影響是 (  )
A.原料運輸成本下降 B.原料庫存數量增加
C.市場適應能力提升 D.市場營銷成本降低
【答案】 C
【解析】 第5題,中歐班列的開通使得該工廠的原料輸入方式多元化,保障了原料供應,無需增加原料庫存和儲備,使其對市場適應能力提升,C正確,B錯誤。原料在2016年前主要采用海運運輸,其運輸成本本身較低,中歐班列的開通并不一定使得其原料運輸成本下降,A錯誤。對其市場營銷成本的影響不大,D錯誤。故選C。(共37張PPT)
課時36 流域內協調發展
專題十七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二、知識網絡
三、應試指導
考情分析
2022年 無
2021年 無
2020年 無
備考策略
1.高考這部分內容考查的是對世界和中國區域地理、水利工程和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的實踐應用,考生備考時需掌握世界和中國區域地理、水利工程和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等的基本原理,特別要關注重點區域,如南方長江和珠江流域地區、北方黃河流域地區、南歐地區、西歐地區、美國和韓國地區等地區的區域地理知識的積累。
2.學會將地理原理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
【課堂導學】
四、要點精講
要點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1.如何評價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1)流域開發的整體性分析
流域既是一個自然區域又是一個經濟區域,區域內自然因素之間、自然因素與經濟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由此構成了流域的整體性特征,因此我們在進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分析時,應緊緊圍繞流域的整體性表現去分析,如下圖所示:
(2)實例分析(以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環境
要素 田納西河流域特征 對其他環境要素的影響 對流域開發的影響
地形 多山的地形,地形起伏大 陸路交通不便,發展航運 蘊藏著豐富的水能
修建船閘和水庫 水能開發,建水電站
氣候 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 流域內光、熱、水較豐富 較早成為發達農業區
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河流流量不穩定 給航運帶來困難,需將修水庫和建船閘相結合
降水季節變化與農作物的季節需水相矛盾 修水庫蓄水,解決降水與灌溉的矛盾
水文、
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多,水量豐富 航運發達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水量不穩定,流量差異大 航運不便 修水庫,建船閘促航運
礦產 礦產豐富,有煤、鐵、銅、鋅、磷、云母等 利于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發展 成為影響流域綜合開發的重要因素,早期不合理開發導致環境和生態破壞
【方法技巧】 研究和規劃流域開發治理的一般方法
2.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模式與經驗借鑒
(1)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帶來的后果
生態環境問題 原因 后果
土地
退化 是美國的老棉花帶,棉花對地力消耗較大 老棉花帶衰落
植被
破壞 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煉銅用的木炭,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礦山開采業破壞了地表植被 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環境
污染 煉銅企業大量排放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體,使許多生物消失絕跡
(2)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模式
流域開發以河流的利用與治理為核心,尤其是圍繞河流的梯級開發,使流域內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得到協調,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其綜合開發治理模式如圖所示:
(3)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經驗的借鑒
流域綜合開發中可以田納西河為模板,借鑒以下幾點:
①以水力資源綜合開發為流域治理核心。
②設置專門的開發機構,加強管理——保證流域治理與開發的長期穩定。
③因地制宜地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從防洪入手,重點發展水運、水電。
④因地制宜地選擇栽培作物,由單一經營到綜合發展農、林、牧、漁業。
⑤加大開發力度和開放度——以便利的運輸條件和廉價的電力供應,吸引大量投資。
⑥重視環境保護。
【典題展示】 (2017·新課標卷Ⅲ)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魚中軟黃金”之稱,白斑狗魚是肉食性魚,適宜在16℃以下的水域產卵繁殖,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棲息環境多為水質清澈、水草叢生的河流,在我國僅見于新疆的額爾齊斯河流域(下圖)。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屬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據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圖示額爾齊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點及成因。
【答案】  分布特點:該流域降水北多南少。原因:地處大陸內部,氣候干旱。但北部山地為(西風)迎風坡,山體高大,能攔截水汽。
【解析】 第(1)題,首先需要從圖中判斷出該河流域的降水分布特點,北部支流多,降水多,冰雪融水多,然后從該地所在區域,從降水來源方面分析其原因,北部山地為西風迎風坡,山體高大,能攔截水汽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增多。
(2)分析圖示額爾齊斯河流域適合白斑狗魚生長繁殖的自然條件。
【答案】  支流發源于高山地區,水質好;緯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響,水溫低;干流流速較緩,水草叢生;河流下游冷水魚可逆流而上(可構成統一種群)。
【解析】 第(2)題,從材料中白斑狗魚的生存條件可知,該地緯度高,氣溫低,有適宜的水溫,水質好,干流流速較緩,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流下游冷水魚可逆流而上,可構成統一種群。
(3)說明白斑狗魚產量低的原因。
【答案】  生長繁殖的環境要求特殊,適宜生長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餌料少;水溫低,生長緩慢。
【解析】 第(3)題,白斑狗魚產量低的原因主要從其特殊的生長環境來分析,白斑狗魚適宜生長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餌料少,水溫低,生長緩慢,繁殖速度慢,所以白斑狗魚產量低。
【技能解密】 流域開發分析思路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
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一般要從地形、氣候、水文、資源狀況、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注意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客觀分析。如洪水成因分析:河流洪水的形成與水系形狀、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節分配、植被、土質等自然因素有關,也與農業等人類活動因素有關。
2.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分析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時要綜合考慮其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得出流域開發的有利條件,從而制定出其開發方向。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應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為核心,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要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具體內容一般包括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質等。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分析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時,首先根據流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確定制約流域發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據制約因素探索綜合治理的對策。綜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見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設水利工程 開發水能,調蓄徑流,加強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區 調蓄洪水,減輕洪災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運
保護自然植被,植樹造林 減輕水土流失及減少河流含沙量
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選擇開發重點 減輕生產活動對流域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流域經濟發展
控制工業及生活廢棄物排放 減輕河水污染,提高水質
4.水利工程的影響評價等分析思路
評價水利工程的影響首先要采取一分為二的觀點,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運用綜合的觀點,即必須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水利工程所產生的影響。評價水利工程的利,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發電、航運、供水、灌溉、養殖、旅游、防洪等方面。評價水利工程的弊,多從工程本身、上游、下游進行。如下圖:
例如,尼羅河上的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其影響有:
(1)積極的影響:①提高了尼羅河灌溉、防洪、發電、養殖、航運等利用效益。②利用水電產生的環境效益主要是減少了“三廢”的排放。廢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廢水的少排放,不僅節約了水資源,而且減少了水污染;廢氣的少排放,減少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和酸雨的危害。
(2)消極的影響:①尼羅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濫帶來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內的沙丁魚因失去餌料而遷往地中海北部。③尼羅河下游流量減少,導致海水倒灌,尼羅河三角洲鹽漬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蝕而后退。
當然,阿斯旺大壩的利和弊對于其他大壩不具有普遍性。因為大壩所處的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流域的氣候條件、地形條件不同,所產生的生態效應就不同。
五、能力摸底           
(2020·江蘇卷)斯里蘭卡農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積20km2)建設的梯級蓄水池農田系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下圖為“梯級蓄水池農田系統主要分布地區及其模式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
1.(雙選)斯里蘭卡東北部地區建梯級蓄水池農田系統的主要原因有 (  )               
A.旱、雨季分明,水量分配不均
B.水源不足,需跨流域調配
C.水位變化大,航運發展受制約
D.河流短小,調蓄能力有限
【答案】 AD
【解析】 第1題,據圖分析東北部地區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東北季風受地形抬升,降水多,但是夏季東北部地區位于背風坡,東北部降水少,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季分明,降水分配不均,建梯級蓄水池可以穩定農田供水,A正確。該地年降水量較大,不需要跨流域調水,B錯誤。斯里蘭卡是島國,中間高四周低,河流短小湍急,不適合發展航運,C錯誤。斯里蘭卡是島國,中間高四周低,河流短小,調蓄能力有限,修建蓄水池可以攔蓄洪水,調節徑流,D正確。故選A、D。
2.(雙選)梯級蓄水池農田系統可以 (  )
A.調節小氣候 B.擴大土地資源
C.維護生物多樣性 D.增加徑流總量
【答案】 AC
【解析】 第2題,梯級蓄水池水域面積較大,可以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A正確。梯級蓄水池水域面積較大,可能會淹沒部分土地,不會導致土地面積增加,B錯誤。梯級農田蓄水池可以養殖水產、為農田供水,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C正確。梯級農田蓄水池只是改變了地表徑流的時空分布,不會增加徑流總量,D錯誤。故選A、C。
(2021·浙江寧波二模)黑雷露天煤礦是世界十大煤礦之一,預計可以開采出14.6億噸的煤。由于大面積露天開采,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環境修復困難。下圖示意黑雷煤礦位置。據此完成3~4題。
3.黑雷露天煤礦的開采會導致當地 (  )
A.冰川面積快速萎縮
B.地質結構漸趨穩定
C.地表涵養水源功能減弱
D.森林生態系統趨于復雜
【答案】 C
【解析】 第3題,冰川面積快速萎縮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引起,與煤礦的露天開采關系不大,A項錯誤。煤礦是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的礦產資源,開采過程會破壞地質結構的穩定性,B項錯誤。露天煤礦開采會影響土地環境,使植被萎縮,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嚴重,地表涵養水源功能降低,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功能,C項正確,D項錯誤。故選C。
4.當地生態環境修復困難,是由于當地 (  )
A.資金不足 B.人口密度較大
C.交通不便 D.生態環境脆弱
【答案】 D
【解析】 第4題,根據其經緯度位置,該地位于美國西部落基山區,氣候類型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較少,生態環境脆弱,D項正確。美國為發達國家,該地資金充足,交通便利,A、C項錯誤。美國地廣人稀,B項錯誤。故選D。
(2021·福建泉州質檢)鉀鹽是農業增產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老撾擁有大型內陸埋藏型鉀鹽礦。中國企業在老撾投資建設的某鉀鹽項目是“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推動的礦產資源項目。該項目突破了礦石開采、選礦加工、井下回填、尾礦利用等技術難關,實現了采礦、選礦、充填一體化生產。下圖示意該項目礦區位置。據此完成5~6題。
5.老撾未能獨自實現鉀鹽綜合開發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場需求小 B.科技水平低
C.交通條件差 D.勞動力不足
【答案】 B
【解析】 第5題,由材料可知,該項目突破了礦石開采、選礦加工、井下回填、尾礦利用等技術難關,實現了采礦、選礦、充填一體化生產,說明老撾未能獨自實現鉀鹽綜合開發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B正確。鉀鹽是農業增產的主要肥料成分和重要化工原料,市場需求大,A錯誤。交通條件和勞動力的影響相對較小,C、D錯誤。故選B。
6.該項目實現一體化生產對當地的主要有利影響是 (  )
A.提升企業的知名度 B.避免礦區環境污染
C.加強企業分工協作 D.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答案】 D
【解析】 第6題,該項目突破了礦石開采、選礦加工、井下回填、尾礦利用等技術難關,實現采礦、選礦、充填一體化生產,尾礦得以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D正確。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加強企業分工協作不是對當地的影響,A、C錯誤??梢跃徑獾荒鼙苊獾V區環境污染,B錯誤。故選D。
六、課堂評價
(2021·浙江高三一模)輝騰錫勒風電場是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2019年,浙江首個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在舟山投入運營,下圖為我國部分區域風能資源分布圖。據此完成1~2題。
1.與北方內陸相比,浙江沿海年平均風速空間變化較大,主要影響因素有 (  )
①地形 ②緯度 ③海陸位置 ④大氣環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與北方內陸相比,浙江沿海年平均風速空間變化較大,主要影響因素是沿海多山區、丘陵阻擋,①地形影響較大;海上風力較大,陸上摩擦力較大,從沿海向內陸風力減小較快,③海陸位置影響較大,①③正確。浙江沿海到內陸的②緯度和④大氣環流相同,不是變化較大的主要影響因素,②④錯誤。B正確。故選B。
2.與輝騰錫勒風電場相比,舟山海上風電項目的優勢條件有(  )
A.土地資源多 B.距離市場近
C.發電更穩定 D.維護成本低
【答案】 B
【解析】 第2題,與輝騰錫勒風電場相比,舟山海上風電項目的優勢條件是距離東部市場近,輸電成本低,B正確。浙江沿海人口多,土地資源少,A錯誤。海上風力變化較大,發電不穩定,C錯誤。海上風電設備維護機械、設備不易到達,施工難度大,成本高,D錯誤。故選B。
(2021·全國甲卷)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宣布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展光伏發電。下圖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據此完成3~5題。
3.圖中所示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答案】 B
【解析】 第3題,根據材料,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當電量總需求量等于電量凈需求量時,光伏發電量為0,說明此時為黑夜;讀圖可知,電量總需求量等于電量凈需求量的時段為格林尼治時間大約19點到凌晨3點多,遠小于12個小時,晝長夜短,為北半球夏季,德國位于北半球,B正確。3月和9月晝夜大致等長,12月晝長遠小于夜長,A、C、D錯誤。故選B。
4.隨著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 (  )
A.全天性減少 B.時段性增加
C.時段性減少 D.不發生變化
【答案】 C
【解析】 第4題,讀圖觀察“光伏發電量增加200%時電力凈需求量預測曲線”,與電力凈需求量曲線對比可看出,隨著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在大約3點多到18點減少,其余時段沒有變化,C正確,A、B、D錯誤。故選C。
5.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關鍵是發展 (  )
A.火力發電技術 B.光伏發電技術
C.特高壓輸電技術 D.電能儲存技術
【答案】 D
【解析】 第5題,根據公式,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要降低夜間電力凈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發電量;而光伏發電在白天進行,夜間要使用必須提高電能的儲存量,就要提高電能儲存技術,B錯誤,D正確?;鹆Πl電技術和特高壓輸電技術與此無關,A、C錯誤。故選D。(共13張PPT)
課時訓練36 流域內協調發展
一、選擇題                      
(2020·海南卷)下圖示意鄱陽湖入湖和出湖年輸沙量的年際變化。2003年三峽工程運營后,鄱陽湖水量、泥沙等水情變化明顯,對湖區供水、灌溉、航運等造成重大影響。讀圖,回答1~2題。
1.三峽工程運營前,鄱陽湖區的泥沙淤積和侵蝕情況是 (  )                     
A.侵蝕為主
B.淤積為主
C.侵蝕量和淤積量相當
D.無法判斷
【答案】 B
【解析】 第1題,三峽工程運營前,鄱陽湖入湖輸沙量大于出湖輸沙量,故鄱陽湖區以泥沙淤積為主。故選B。
2.三峽工程運營后,鄱陽湖的水域面積與湖底高程的變化分別是 (  )
A.增大 升高 B.增大 下降
C.減小 升高 D.減小 下降
【答案】 D
【解析】 第2題,三峽工程運營后,三峽下游河段水位降低,汛期長江補給鄱陽湖水減少;枯水期,鄱陽湖補給長江水,鄱陽湖水域面積減小。水庫攔截泥沙,使得入湖泥沙量減少,湖底高程下降。故選D。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下圖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組成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
3.導致歷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主導因素是 (  )
A.農業 B.政策
C.地勢 D.氣溫
【答案】 C
【解析】 第3題,成都平原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支流匯水量大,加上河道淤積嚴重,地勢平坦,排水不暢,容易出現洪澇。故選C。
4.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的石埂,叫都江魚嘴。推測都江魚嘴的首要功能是 (  )
A.凈水 B.蓄水 C.攔水 D.分水
【答案】 D
【解析】 第4題,都江魚嘴主要由石塊建成,無凈水功能,A錯誤;都江魚嘴位于江中,是由石塊構成的,沒有蓄水功能,B錯誤;由于都江魚嘴只位于江中,沒有占據整條河道,所以攔水功能有限,C錯誤;都江魚嘴位于江中,將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所以都江魚嘴的首要功能是分水,D正確。
5.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其真實性與完整性至關重要。下列行為正確的是 (  )
A.全面硬化渠岸,減少侵蝕
B.種植熱帶樹種,涵養水源
C.定期內江截流,淘灘清淤
D.上游梯級建壩,蓄水發電
【答案】 C
【解析】 第5題,全面硬化都江堰渠岸,使都江堰附近植被覆蓋率減少,不利于都江堰的保護,A錯誤;都江堰位于亞熱帶地區,引種熱帶樹種不一定適應當地氣候,此方法不現實,B錯誤;河道泥沙淤積,加重洪澇風險,定期截流清淤,疏通河道,可保障都江堰的正常運轉,C正確;上游建壩攔截水流,與都江堰關系不大,D錯誤。
二、綜合題
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羅訥河發源于瑞士境內的冰川,在法國境內的流域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3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的唯一授權機構。下圖示意羅訥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別指出羅訥河上游(瑞士境內)、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
【答案】 上游(瑞士境內):有春汛,夏季徑流量大,冬季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徑流量比較穩定,無明顯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為枯水期,冬季為豐水期。
【解析】 第(1)題,河流的流量受氣候的影響。根據經緯度及地形等判斷,羅訥河上游(瑞士境內)發源于阿爾卑斯山脈,受氣溫影響,河流有春汛和夏汛。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均勻,流量全年穩定;地中海沿岸支流位于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為枯水期,冬季為豐水期。
(2)下表列出羅訥河整治不同階段的主要措施。請在下列整治和開發目標中進行選擇,完成下表。請將選出的各整治和開發目標填寫在表中的相應位置。
整治和開發目標:防洪、改善水質、發電、增加生物多樣性、土地開發、開采河沙、改善航運條件
階段 時間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
開發目標
第一
階段 19世紀40年代~20世紀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彎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
     
第二
階段 20世紀20年代~80年代 進行梯級開發,整理河谷灘地等 ②     、
     、
    
第三
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 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復河流生態
【答案】  ①改善航運條件 防洪;②發電 改善航運條件 土地開發(防洪)
【解析】 第(2)題,不同時期整治措施不同,整治和開發目標也不一樣。整治河道,裁彎取直,更有利于通航,改善了航運條件;河流流速更快,汛期便于防洪。進行梯級開發,整理河谷灘地,可以發電;同時,水庫使上游水位升高,改善了航運條件;河谷灘地開發,使土地開發利用更廣闊。
(3)說明法國為整治和開發羅訥河而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的原因。
【答案】 因為河流跨多個行政區,涉及水資源利用、航運、防洪、發電、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只有國家唯一授權機構才能協調各行政區、各部門的利益,并從河流整體進行綜合整治,以實現整治效益最大化。
【解析】 第(3)題,從材料中可知,“國立羅訥河公司”是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的唯一授權機構,而河流綜合整治和開發涉及多個區域、多個部門的利益,統一開發有利于利益最大化,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4)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的作用。
【答案】 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自然河道、沿岸濕地等),擴展河道寬度,延長河流長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河流的自然生產力和對污染的凈化能力。
【解析】 第(4)題,“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的作用有恢復自然狀態、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河流凈化能力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保定市| 溆浦县| 平阳县| 调兵山市| 仁寿县| 鄄城县| 吴堡县| 白沙| 安义县| 竹山县| 社会| 竹北市| 册亨县| 花莲县| 屏边| 英山县| 正阳县| 宿州市| 买车| 黑水县| 连平县| 阜城县| 衡山县| 清河县| 浙江省| 隆德县| 晋江市| 宁明县| 和静县| 桦南县| 金乡县| 阿拉善盟| 衡阳市| 沂源县| 汶上县| 天祝| 南澳县| 凤阳县| 梁河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