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八自然災害課時教學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藝考生高考地理復習專題八自然災害課時教學課件

資源簡介

(共20張PPT)
課時訓練19 常見的自然災害
一、選擇題                      
(2020·浙江7月選考)下圖為兩極地區多年平均海冰面積年內變化圖。讀圖,回答下題。
①地 ②地
1.對比兩極地區年內海冰消融速度差異,原因可能是 (  )                      
A.南極地區受西風漂流影響,海冰消融慢
B.北極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海冰消融快
C.南極地區下墊面比熱小,吸熱升溫快,海冰消融快
D.北極地區臭氧空洞小,太陽輻射強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 C
【解析】 由圖可知,①地7~10月海冰面積小,所以代表北極地區,而②地7~10月海冰面積大,所以代表南極地區。讀圖可知,南極地區海冰消融快,A、B錯誤;北極地區主要為海洋,而南極地區主要為陸地,所以南極地區下墊面比熱比北極地區小,吸熱升溫快,海冰消融快,C正確;臭氧空洞越小,太陽輻射強度越小,D錯誤。
(2022·江蘇泰州模擬)隨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干旱、洪澇事件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不斷增大,并且干旱洪澇常連續發生,形成旱澇急轉現象。我國西南地區是旱澇急轉的多發區域。左圖為我國西南部分氣象站點分布及生態分區,右圖為我國西南地區部分站點旱澇急轉發生次數年內分布。據此完成2~4題。
2.有關我國西南地區旱澇急轉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旱轉澇集中發生在夏秋季
B.澇轉旱集中發生在春夏季
C.旱轉澇和澇轉旱頻次相同
D.冬季的重度急轉最為嚴重
【答案】 D
【解析】 第2題,結合材料并讀圖分析,旱轉澇集中發生在春夏季節,A錯誤;澇轉旱集中發生在夏秋季節,B錯誤;旱轉澇和澇轉旱的頻次不相同,C錯誤;冬季重度急轉的頻次比其他季節高,D正確。故選D。
3.甲區域易發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是 (  )
A.暖濕氣流和焚風效應影響
B.森林破壞,氣候失調
C.登陸臺風數量多,影響大
D.冬春季節寒潮影響大
【答案】 A
【解析】 第3題,讀圖分析,甲區域位于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沛易發生澇災,氣流越過山坡后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易發生旱災,A正確;森林破壞對局部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導致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B錯誤;該區域基本不受臺風和寒潮的影響,C、D錯誤。故選A。
4.旱澇急轉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對其危害描述正確的是 (  )
①威脅區域糧食安全 ②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③改變區域氣候類型 ④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第4題,旱澇急轉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一般更易引發山洪爆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區域的糧食安全,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①②正確;不會改變區域的氣候類型,③錯誤;對植被會造成一定的破壞,但不會導致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④錯誤。故選A。
【名師點睛】 “旱澇急轉”在氣象水文學上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流域發生較長時間干旱時,突遇集中強降雨而出現的一種由旱急轉為洪澇的自然現象。“旱澇急轉”時一般更易引發山洪爆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
(2022·河北高三)干熱風是指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特殊災害性天氣。位于祁連山北麓與阿拉善高原之間的河西走廊地區是受干熱風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當地干熱風多發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下圖示意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發生次數和日數年際變化。據此完成5~6題。
5.河西走廊地區受干熱風影響較大的糧食作物是 (  )
A.春小麥 B.冬小麥
C.油菜 D.棉花
【答案】 A
【解析】 第5題,根據材料,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多發生于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此時正值春小麥抽穗灌漿時期,高溫低濕的干熱風會使其抽穗灌漿過程受到嚴重影響,A正確,排除B、C、D。故選A。
6.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發生的年代平均日數變化趨勢是 (  )
A.先緩慢減少,后迅速增多,再有所減少
B.持續增多
C.先緩慢增多,后迅速減少,再有所增加
D.波動減少
【答案】 A
【解析】 第6題,讀圖中直線柱可知,1960~2016年河西走廊地區干熱風發生的年代平均日數變化趨勢為先緩慢減少(1960~1990年),后迅速增加(1990~2010年),再有所減少(2010~2016年),A描述相符,A正確,排除B、C、D。故選A。
二、綜合題
7.(2020·浙江7月選考)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東南向內部遞減。圖1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圖。圖1中甲地某年7月30日發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處有一氣象站,圖2為該氣象站測得的該年7月天氣要素統計圖。
圖1
圖2
(1)從大氣環流看,青藏高原冰川的補給,西南部主要源于 .     風(填風向)帶來的水汽,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風帶來的.  .洋(填大洋)水汽。
【答案】 西南 大西
【解析】 第(1)題,青藏高原地處我國西南,其西南部的水汽主要是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的。西北部主要源于盛行西風帶來的大西洋水汽。
(2)青藏高原泥石流高發區相對集中分布在高原的     部。從氣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答案】 東南 原因:氣溫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徑流量大。
【解析】 第(2)題,讀圖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泥石流高發區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的東南部。泥石流的形成條件之一是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來水。所以,從氣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應從降水和冰川融水這兩方面來分析。讀圖2可知,在泥石流發生的前幾天有大量的、持續性的降水,且整個7月的日均溫絕大多數比常年月均溫高,這會形成大量的冰川融水。兩者疊加導致了泥石流的發生。
(3)說出防御泥石流對山區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答案】 修筑攔水壩;建設排流、導流設施;構筑護坡工程等。
【解析】 第(3)題,試題要求的答題角度是“防御泥石流對山區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忌盲目套用加強監測預報、增強防災意識等知識答題,要從修筑攔水壩、建排流和導流溝、加固山體等方面回答。
8.(2022·寧夏·銀川一中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風暴潮是指由于劇烈的大氣擾動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1368~1911年,蘇滬浙地區有確切發生日期的風暴潮共計388次(下圖)。
材料二 上海是我國風暴潮災害的頻發區域之一,風暴潮嚴重影響著上海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海平均海拔為4m左右,是我國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區域之一。上海占據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和長江出??诘膬炘絽^位,許多重大工程或產業均沿海而建。上海在濱海地區有約290km2的鹽堿地。這些鹽堿地的形成與風暴潮關聯較大。
(1)簡述1368~1911年,蘇滬浙地區風暴潮多發季節及原因。
【答案】 夏秋季節多,8月最集中;夏秋季節海洋水溫高,多熱帶氣旋(臺風)登陸;夏季風海洋吹向陸地,推高潮位。
【解析】 第(1)題,從圖可以看出7、8、9月份風暴潮發生的次數較多,8月達到最大頻次,可知蘇滬浙地區風暴潮多發在夏秋季節,8月最集中。夏秋季節太陽輻射強烈,海洋表層水溫高,易形成低壓中心,發展成熱帶氣旋,使沿海地區多熱帶氣旋(臺風)登陸;此時盛行東南季風,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推高潮位,使風暴潮易發。
(2)分析上海風暴潮災害風險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 工業化、城市化及海洋經濟的發展,人口密度和財富密度的急劇增加;全球變暖及海平面升高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城市化引起的地面沉降;三峽等大型工程帶來的河口沖淤變化。
【解析】 第(2)題,上海是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最快、海洋經濟增速最快、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區之一,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大;近些年來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全球熱量分布發生變化等極端氣候事件;快速發展城市化導致地面嚴重的沉降,加劇風暴潮的發生頻率;長江三峽及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使得長江三角洲入??跊_淤發生變化,增加了上海風暴潮風險。
(3)分析風暴潮災害會加劇區域土地鹽堿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風暴潮發生時,河口受風暴潮和海水的項托,海水倒灌引起的河口及地下水鹽分升高;風暴潮發生后,滯留的海水和地下水聯通;造成鹽分下滲;潮水退去后,地下水鹽分因蒸發帶到地壤表層,加劇鹽堿化。
【解析】 第(3)題,風暴潮發生時,風暴潮和海水的頂托作用,阻礙河水入海,海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導致海水倒灌,海水加大了土壤鹽度、海水進一步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鹽度增加,進一步加劇土壤鹽堿化;另外風暴潮發生后,滯留的海水與地下水混合,使地下淡水含鹽量增加,洪水退去后,地下水中的鹽分被帶到土壞表層,水分被蒸發,鹽分殘留于土壤,加劇土壤鹽堿化。(共24張PPT)
課時訓練20 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一、選擇題                      
(2021·浙江高二期中)2021年3月20日,日本宮城縣附近海域發生里氏7.2級地震,該國氣象廳發布相關災害預警,預計震源附近海岸浪高可達1米。據此完成1~2題。
1.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可能是 (  )                   
A.赤潮 B.風暴潮
C.海嘯 D.寒潮
【答案】 C
【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本次地震發生于海洋中,海底地震可產生破壞性海浪,引發次生災害——海嘯,C正確。赤潮是海水的一種富營養化現象,屬于海水污染,其發生與地震無關,A錯誤。風暴潮一般是由于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臺風、溫帶氣旋等導致的海水異常升降,與地震關系不大,B錯誤。寒潮是冷空氣入侵,導致氣溫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下降,與地震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
2.在此次災害中,人們可以 (  )
A.利用BDS監測震中海水的上升狀況
B.利用GIS計算地震的震級情況
C.利用GPS確定地震儀器的位置
D.利用RS獲取地震波的傳播速度
【答案】 C
【解析】 第2題,BDS技術為北斗導航系統,主要用于點狀地理信息的定位與導航,海水的上升情況屬于面狀地理事物的變化,無法很好利用BDS技術來進行監測,A錯誤。地震震級的大小是地震儀測定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并不需要GIS技術進行計算,B錯誤??衫肎PS技術來確定地震儀器的位置,C正確。RS主要用于面狀地理事物的獲取, RS技術無法獲取地震波的傳播速度,D錯誤。故選C。
(2021·江蘇卷)下圖為某城市部分地區經過數字化處理的“交通線、功能分區、地價”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該城市中心區位于圖示區域的 (  )
A.東北部 B.西南部
C.東南部 D.西北部
【答案】 D
【解析】 第3題,結合圖層信息,該城市的西北部靠近一級干道,地價最高且主要是商業區,可能是城市的中心區。故選D。
4.某房地產開發商擬建一個中等規模的超市,最適宜建在(  )
A.甲區域 B.乙區域
C.丙區域 D.丁區域
【答案】 A
【解析】 第4題,結合圖層信息,甲區域靠近主干道,地價中等,且靠近居民區,目前商業活動較少,可建設一個中等規模的超市。故選A。
5.(2020·浙江卷)手機點餐類APP為用戶選擇餐館、點餐提供了便利。通過APP查詢送餐員即時位置的技術是 (  )
A.數字地球和遙感
B.數字地球和虛擬現實
C.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
D.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定位系統
【答案】 D
【解析】遙感(RS)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衛星、飛船)上利用光學儀器或電子儀器等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遙遠的感知,并傳送到地面進行分析,RS沒有定位、查詢功能,A、C錯誤。數字地球是將各種信息轉變成數字,實現網絡上共享,無法實現查詢、定位;虛擬現實不屬于地理信息技術,B錯誤。GIS主要是分析、處理信息功能,具有查詢功能;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導航,手機點餐類APP可以查詢到送餐員的即時位置的技術是GIS和GPS,D正確。A、B、C錯誤。故選D。
在地理科學中,常采用疊加分析來進行一些地理事物的規劃與選址。結合下圖,完成6~7題。
6.在上述選址過程中進行疊加分析時,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GIS
B.RS
C.GPS
D.BD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答案】 A
【解析】 第6題,GIS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故選A;RS主要用于獲取信息;GPS主要用于定位;BDS為我國自主研發,和GPS性質類似。故選A。
7.通過疊加分析處理,圖示選址最適合建設 (  )
A.大型鋼鐵廠
B.自來水廠
C.奶牛場
D.煤炭的開采與加工廠
【答案】 B
【解析】 第7題,由圖可知,該選址人口稀少,植被保護好,地質條件適宜,特別是水質狀況良好,因此最適合建設自來水廠。故選B。
(2021·上海卷)京東快遞是中國較大的電商企業之一,有自己的自營店。通過自己的系統,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對全國范圍內的千家分公司的每種商品的庫存、銷售量全部盤點一次,為高效配送系統提供保證。京東的物流配送系統致力于打造配送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的高端服務,使它可以維持極少的庫存甚至零庫存,且可以保證正常銷售,節約了大量的儲物空間和費用。據此完成8~9題。
8.目前,京東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開設了快遞業務和自營店。京東總部要查詢自營店的分布情況,需要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RS B.GIS
C.GNSS D.數字地球
【答案】 B
【解析】 第8題,京東總部要查詢自營店的分布情況,需要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GIS,主要功能是查詢、分析信息,B正確。RS主要是監測功能,獲取實時遙感影像資料,A錯誤。GNSS主要是定位、導航功能,C錯誤。數字地球是把整個地球信息化,即把地球上每一點的所有信息,依據地理坐標,構造成既有空間維又有時間維的全球信息模型,并將其數字化,使人們能快速、準確地了解、利用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D錯誤。故選B。
9.京東的物流配送中心與其運輸車隊的合作密切,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有 (  )
①RS  ②GIS  ③GNSS  ④GRS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第9題,京東的物流配送中心與其運輸車隊的合作密切,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有GIS,可以查詢物流狀況,②正確;GNSS用于定位車隊位置,③正確;RS主要是拍攝遙感圖像,不能查詢、定位,①錯誤;GRS不是地理信息技術,④錯誤;綜上,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022·四川)據英國《每日郵報》消息:最新衛星照片顯示,北極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成為一個島嶼。結合下圖,完成10~11題。
10.要監測北極冰川面積的變化,應運用的主要技術手段為(  )
A.遙感技術 B.全球定位系統
C.地理信息系統 D.數字地球
【答案】 A
【解析】 第10題,人們在航空器或者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從高空“看”冰川變化,利用的是RS。故選A。
11.要想動態顯示北極冰川面積近30年的變化狀況,并預測其變化趨勢,需要應用的技術手段為 (  )
A.遙感技術 B.全球定位系統
C.地理信息系統 D.數字地球
【答案】 C
【解析】 第11題,預測冰川變化趨勢,需要“想”,是對空間數據的分析、處理,需要應用GIS。故選C。
二、綜合題
12.(2022·湖南邵陽)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科技興農”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下圖為利用植物反射波譜特征判斷植物生長狀況的圖示。
(1)利用植物反射波譜特征判斷植物生長狀況的技術是 (  )
A.傳統測繪 B.遙感
C.地理信息系統 D.GPS
【答案】 B
【解析】 第(1)題,考查遙感技術的應用。傳統測繪無法利用植物反射波譜特征判斷植物生長狀況,A錯誤。遙感技術可用于植被資源調查、作物產量估測、病蟲害預測等方面,B正確。分析、評估和預測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C錯誤。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時段、高精度的衛星導航系統,D錯誤。故選B。
(2)最易區分健康植物與重度病害植物的波長范圍是    。
【答案】 大于0.85μm
【解析】 第(2)題,據圖可知,當波長大于0.85μm時,健康植物的反射率大于輕度病害植物,也大于重度病害植物,說明最易區分健康植物與重度病害植物的波長范圍是大于0.85μm。
(3)利用這種技術判斷植物生長狀況的基本原理是                    。
【答案】 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不同,其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解析】 第(3)題,遙感技術可用于植被資源調查、作物產量估測、病蟲害預測等方面,判斷植物生長狀況的基本原理是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不同,其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13.讀數字杭州的組成和實例表,回答下列問題。
信息化 組成 實例
數字化 基礎設施 建筑設施、管線設施、環境設施、交通設施
政府管理 各級政府、海關稅務、地籍管理、公安消防、城市和鄉村規劃
文教衛生 教育科研、醫療衛生、新聞出版、運動場館、名勝古跡
產業平臺 制造業、服務業、信息產業、金融業、旅游業
網絡化 三網連接 電話網、有線電視網與因特網互聯、互通
數據處理
平臺 多種數據的融合與立體表達、仿真與虛擬技術
數據庫與
數字共享 多種數據的存儲、管理、查詢
智能化 電子政務 網上辦公、網絡會議、信息發布
電子商務 網上貿易、虛擬商場、網上市場管理
網上社會 網上影院、網上銀行、網上醫院
網上教育 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
(1)數字杭州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案】 城市設施的數字化、城市的網絡化、城市的智能化。
【解析】 本題以數字杭州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了考生對數字地球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第(1)題,可從表格最左側“信息化”列中直接讀出三大內容。
(2)數字杭州建設在文化教育領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應用
【答案】 教育科研、新聞出版、運動場館、名勝古跡等文化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網上影院等方面的智能化。
【解析】 第(2)題,從“文教衛生”“網上教育”“網上社會”中查找涉及文化教育領域的內容。
(3)簡述杭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意義。
【答案】 能夠充分、高效、快速地利用信息資源,大幅度提高生產和貿易效益,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社會效益,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解析】 第(3)題,電子商務是運用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其目的是通過降低社會經營成本、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從而實現社會財富利用的最大化。(共31張PPT)
課時20 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專題八 自然災害
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 
考試說明 教學要求
遙感(RS) 知道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 知道全球定位系統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 知道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數字地球 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二、知識網絡
三、應試指導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本課時內容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雖少,但有時也會涉及。多以災害監測等為背景材料,考查遙感技術的應用;以“天宮一號”“嫦娥工程”等為背景材料,考查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復習時重點掌握“3S”技術在國土整治、資源開發、城市建設與管理、生態保護、自然災害監測中的應用?!?br/>2022年 無
2021年 無
2020年 無
【課堂導學】
四、要點精講
要點一 遙感技術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等方面的運用
應用領域 具體內容 備注
資源
普查 礦產
資源 蘊藏礦產的地方有許多是地質斷裂或環形構造帶,較容易借助遙感技術“發現”礦產 人們只需要分析遙感圖像就可以劃定蘊藏礦產的大致區域
生物
資源 通過遙感圖像解譯,用圖像處理技術,提取植被的分布、類型、結構、健康狀況、產量等數據 為農業、林業、城市綠化、環境保護等部門服務
應用領域 具體內容 備注
環境監測 荒漠化、土壤鹽漬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態、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植被變化、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 有利于人們了解環境變化,使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
災害監測 旱情、洪災、滑坡、泥石流、地震、農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有利于防災減災
工程建設
及規劃  指導大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核電站、路網、城市規劃等 促使規劃和建設更合理
 其他 軍事偵察、海上交通、海洋漁業等 提供重要信息來源
【典題展示1】 (2022·浙江卷)近年來,全球冰川消融日益嚴重。我國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成員跟隨科學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無人機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攝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四幅照片,屬于此次拍攝的是 (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第(1)題,據材料,圖中拍攝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觀察4幅圖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寬廣的谷地,谷中可見大小不一的石塊,可推斷為冰川槽谷, ③是石林地貌,④是雅丹地貌。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在用無人機研究冰川消融的過程中,可以 (  )
A.利用GPS模擬冰川移動
B.利用RS監測冰川面積變化
C.運用GIS測定冰面溫度
D.運用VR獲取冰川厚度信息
【答案】 B
【解析】 第(2)題,模擬冰川移動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GPS不具備這個功能,A錯誤;RS可通過對地表各類地物和現象進行遠距離的感知和識別,因此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冰川監測可分析出冰川面積變化,B正確;冰面溫度受大氣成分和太陽輻射等因素的影響,可通過紅外線測定,GIS不能實現對冰面溫度的測定,C錯誤;VR即虛擬現實技術,是運用計算機模擬虛擬環境從而給人以環境沉浸感,不能獲取冰川厚度信息,D錯誤。故選B。
【名師點睛】 “3S”技術手段的選取
(1)“點”與“面”判斷GPS
在“3S”技術中選取適當手段時,要看其工作對象是“點”還是“面”,如果是“點”則選用“GPS”,如果是“面”則選用RS或GIS。
(2)“想”與“看”區分RS、GIS
GIS是地圖的延伸,主要功能是進行空間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對“事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評估、需要計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選GIS。RS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選用RS。
要點二 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依據全球定位系統所具有的特征,其廣泛應用于以下領域:
【典題展示2】 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報警電話后,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警車到達出事地點。讀“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圖”,回答(1)~(2)題。
(1)110指揮中心可以隨時掌握每輛巡警車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
C.全球定位技術 D.計算機技術
【答案】  C
【解析】 第(1)題,警車通過車載GPS,電臺把定位信息發給110指揮中心,110指揮中心可以隨時掌握每輛巡警車在城市的位置。
(2)地理信息技術還可以在城市管理中廣泛應用,其應用方面有 (  )
①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 ②城市環境管理
③城市規劃 ④衛生救護 ⑤物流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第(2)題,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主要有: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規劃、城市交通管理、城市抗災減災、城市環境管理。
要點三 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1.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2.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應用領域 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與服務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與生活所需的各種信息
規劃和管理 主要是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工程選址等,也可以進行城市管理和輔助決策
交通燈基礎設施管理 顯示有關道路的路況、交通流量、沿線環境等空間和屬性信息;利用GIS能夠完成工程設計、應急搶修、日常維護等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與管理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質變化、地塊輪廓變化、土地權屬關系變更等內容。GIS技術可以有效完成對土地利用狀況的監控和管理,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
生態環境管理 應用GIS技術,可以實現城市生態規劃、環境評價、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分析、環保設施的管理等
城市抗災減災 實時跟蹤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對災害進行快速分析、評價和模擬,輔助開展災后的應急和恢復工作
【應用提醒】 數字地球與3S技術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再認識,是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虛擬技術、網絡技術等各種技術的綜合利用?!?S技術”僅僅是數字地球的部分支撐技術。具體區別如下所示:
【典題展示3】 (2020·江蘇卷)下圖為某地用3S技術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流程簡圖。據此完成下題。
【答案】 B
【解析】 獲取土地利用類型信息的是RS,輸出生態環境質量專題圖的是GIS,②④錯誤,①③正確,故選B。
評價過程中,可以 (  )
①利用RS獲取植被覆蓋信息
②利用GPS獲取土地利用類型信息
③借助GIS進行數據圖層管理
④通過RS輸出生態環境質量專題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五、能力摸底
2018年10月,西藏和四川交界處發生了山體滑坡。此次山體滑坡造成金沙江斷流并形成堰塞湖。據此完成1~2題。
1.險情發生后,確定災害發生地點和監測災情分別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GNSS和RS B.RS和GNSS
C.RS和GIS D.GNSS和GIS
【答案】 A
【解析】 第1題,確定災害發生地點要用到定位裝置,即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災情要用到RS,即遙感,因為遙感可以用來分辨地物,確定下墊面性質,A正確。GIS是地理信息系統,指在電腦等多媒體設備查詢并分析相關地理數據和信息,B、C、D錯誤。故選A。
2.導致此次堰塞湖形成的自然災害所屬的類型是 (  )
A.氣象 B.地質災害
C.生物災害 D.海洋災害
【答案】 B
【解析】 第2題,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干旱、洪澇、臺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依據題意,導致此次堰塞湖形成的自然災害是山體滑坡,屬于地質災害,故選B。
(2021·1月浙江高考真題)2020年7月,湖南常德發生滑坡,因災前成功預警,未造成人員傷亡。下圖為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滑坡預警監測系統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按自然災害的成因與發生過程劃分,滑坡屬于 (  )
A.氣象災害 B.生物災害
C.海洋災害 D.地質災害
【答案】 D
【解析】 第3題,考查自然災害的類型?;率窃谧匀换蛘呷藶橐蛩氐淖饔孟滦纬傻?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屬于地質災害,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對該預警監測系統的描述,正確的是 (  )
①運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統)采集滑坡體位移數據
③運用RS模擬滑坡動態過程
④利用GIS進行數據分析與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第4題,考查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GPS主要應用于定位、導航,雨量信息采集與之無關,①錯誤。BDS作為定位導航系統可以監測滑坡體位移數據,②正確。GIS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模擬滑坡動態過程也需要GIS,③錯誤,④正確。故選B。
在呼嘯的海風中,“從澳洲到北極最讓人感動的鳥類遷徙”。紅腹濱鷸每年4月從澳大利亞越冬地起飛,開始它們單程長達10000公里的遷徙,體重僅140克的紅腹濱鷸不停歇也不進食,飛行接近全程的2/3的距離,到達中國的渤海灣灘涂濕地!在此停歇補充能量,之后再直接飛往北極繁殖地。結合以下“某區域不同季節盛行風向示意圖”,完成5~6題。
5.據材料與所學知識,下列內容正確的是 (  )
A.紅腹濱鷸從越冬地起飛時,盛行風與甲圖相近
B.紅腹濱鷸此時遷徙主要是順風飛行
C.若只考慮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渤海灣濕地面積可能擴大
D.據推斷紅腹濱鷸遷徙途中會飛越紐芬蘭漁場
【答案】 B
【解析】 第5題,考查地理現象的判斷。據圖分析,左圖為北半球冬季;右圖為北半球夏季。每年四月,從澳大利亞遷徙,順東南信風飛行,越過赤道后,順東亞、東南亞的東南季風飛行。故選B。
6.為及時了解和分析紅腹濱鷸的遷徙路線,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GPS GIS B.GPS RS
C.RS 計算機網絡 D.GIS 數字地球
【答案】 A
【解析】 第6題,考查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GPS用于地理定位,GIS應用地理信息分析。故選A。
六、課堂評價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可以給用戶帶來更高的寬帶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時延和更大容量的網絡連接。5G基站是新一代小型設備,覆蓋范圍相對較小;數量可能是4G的2~3倍,光纖用量將比4G多16倍;選址難度較高,需要通過勘察設計和系統仿真,提高基站選址效率和覆蓋效果。據此完成1~2題。
1.5G基站選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RS B.GPS C.BDS D.GIS
【答案】 D
【解析】 第1題,遙感(RS)主要是用來獲取地理信息,主要應用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導航。地理信息系統(GIS)主要用來分析和處理地理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是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與服務、交通道路管理、環境管理以及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等。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其功能與GPS相同。5G基站選址難度較高,需要通過勘察設計和系統仿真,用到的地理信息技術是GIS,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影響5G基站布局密度的主導因素是 (  )
A.人口分布 B.地形地勢
C.科學技術 D.交通運輸
【答案】 A
【解析】 第2題,根據材料“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可以給用戶帶來更高的寬帶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時延和更大容量的網絡連接”可知,其主要是為人們通信服務,故其基站布局密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人口分布。A正確,B、C、D錯。故選A。
(2021·廣東卷)據報道,2020年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無人機產品占全球及國內市場份額分別超80%和70%。目前,德國是該公司在歐洲的最大市場。該公司在德國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市設立了歐洲總部。據此完成下題。
3.無人機自動返航主要使用的技術是 (  )
A.氣壓感知 B.大地測量
C.遙感監測 D.衛星定位
【答案】 D
【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無人機自動返航需要實時位置信息,所以依托的技術是全球定位系統,因此其主要使用的技術是衛星定位。D正確。氣壓感知和大地測量無法獲得無人機的位置信息, A、B錯誤。遙感監測易受天氣、地形等影響,移動物體位置信息精確度較低,不適用于導航,C錯誤。故選D。(共35張PPT)
課時19 常見的自然災害
專題八 自然災害
一、考試說明和教學要求
考試說明 教學要求
常見的自然災害 1.自然災害成因及分類
2.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知識網絡
三、應試指導
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自然災害分四類,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結合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來學習,凸出重點是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分析產生原因,造成損害,防治措施。要結合生活中的案例來學習。
2022年 無
2021年 全國乙卷9題
2020年 全國乙卷37(3)題
【課堂導學】
四、要點精講
要點一 自然災害
1.定義: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一系列事件。
2.形成條件
(1)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
(2)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3.自然災害的特點
(1)自然災害具有廣泛性與區域性。
(2)自然災害具有頻繁性和不確定性。
(3)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復性。
(4)自然災害具有聯系性。
(5)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嚴重性。
(6)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按成因和發生過程分類)
(1)氣象災害:洪澇、干旱、臺風、寒潮、風沙等。
(2)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等。
(3)生物災害:蝗災、蟲災、生物入侵等。
(4)海洋災害:海嘯、風暴潮、赤潮等。
(2)財產損失
①直接財產損失:自然災害對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機場、船舶、廠礦、文物古跡等財產造成損毀。
②間接財產損失:停產停工、交通通信中斷等導致物資生產流通、商貿金融、社會結構和管理等方面的損失。
要點二 氣象災害
1.常見的氣象災害
(1)洪澇災害
1)概念:是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
2)成因:自然原因:[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②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③臺風的影響;④厄爾尼若現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匯水集中;⑦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地形]⑧地勢低洼(海河、珠江);
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如渭河流域)。
3)危害:淹沒農田、聚落等;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人畜飲用水困難等;引發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易發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
特別提醒
災情大小的分析
(1)自然因素:自然災害本身的強度大小。
(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越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越大。
(3)治理措施:①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②退耕還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區;⑤裁彎取直,加固大堤;⑥開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干旱災害
特別提醒
干旱≠旱災
我國嚴重的旱災出現在東部季風區,而不是出現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關鍵是對“災”字的理解,所謂“災”,應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而我國西北地區的受災體少,甚至有的地方沒有受災體,不能形成大的破壞,所以干旱地區不一定是旱災嚴重地區。
(3)臺風災害
1)概念: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
2)發生時間:多發生夏秋季節。
世界上熱帶氣旋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有三個: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我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海岸。
3)影響:利:①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緩解高溫酷暑天氣。減小損失措施: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氣象衛星跟蹤、沿海雷達監測)
弊:狂風: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暴雨: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并危害近海養殖;風暴潮: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寒潮災害
概念 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24小時內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
分布規律 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時節(主要發生在冬半年)
危害 劇烈降溫使農作物遭受凍害,造成農業損失
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會造成畜牧業損失,阻斷交通,破壞通信設施和輸電線路等
【典題展示】(2022·四川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20日16~17時河南省鄭州市降雨量達到201.9毫米,相當于1小時下了去年全年1/3的降水量。暴雨持續涌入各個地鐵站,地面交通全面停運,內澇嚴重。同時段,整個河南省出現特大暴雨,農業專家推斷,農作物受災嚴重。
(1)鄭州北鄰黃河,但是本次暴雨依然內澇嚴重,從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傥鱾壬降?夏季風抬升形成大暴雨;②鄭州地處平原,排水不暢;③鄭州段黃河為地上河,鄭州徑流不能直接排入黃河。(任答兩點得4分)
【解析】 第(1)題,內澇與降水強度大、排水不暢有關,結合鄭州所處位置,分析地形對降水和排水的影響。讀圖可知,河南省西部主要是山區(伏牛山、太行山等),受山區地勢影響,來自海洋的氣流抬升明顯,同時造成雨帶難以移動,降水時間長;鄭州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鄭州以北的黃河為地上河,鄭州的徑流無法排入黃河,從而加重了鄭州城市內澇。
(2)在河南,小麥、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說明本次暴雨對哪種糧食作物未產生不利影響,為什么
【答案】 小麥。①河南省緯度較低,冬季農作物可以越冬;②種植的是冬小麥,7月已經收獲。
【解析】 第(2)題,從本次暴雨發生時間和河南小麥、玉米生長周期進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冬小麥和春小麥的界線大致以長城為界,河南省緯度較低,種植的小麥為冬小麥。一般在6月初收割小麥,7月份已經收獲,因此本次暴雨對小麥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五、能力摸底
(2022·江蘇泰州模擬預測)隨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干旱、洪澇事件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不斷增大,并且干旱洪澇常連續發生,形成旱澇急轉現象。我國西南地區是旱澇急轉的多發區域。下圖(上)為我國西南部分氣象站點分布及生態分區,下圖(下)為我國西南地區部分站點旱澇急轉發生次數年內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答案】 D
【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讀圖分析,旱轉澇集中發生在春夏季節,A錯誤;澇轉旱集中發生在夏秋季節,B錯誤;旱轉澇和澇轉旱的頻次不相同,C錯誤;冬季重度急轉的頻次比其他季節高,D正確。故選D。
1.有關我國西南地區旱澇急轉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旱轉澇集中發生在夏秋季
B.澇轉旱集中發生在春夏季
C.旱轉澇和澇轉旱頻次相同
D.冬季的重度急轉最為嚴重
2.圖示區域西部易發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是 (  )
A.暖濕氣流和焚風效應影響
B.森林破壞,氣候失調
C.登錄臺風數量多,影響大
D.冬春季節寒潮影響大
【答案】 A
【解析】 第2題,讀圖分析,甲區域位于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沛易發生澇災,氣流越過山坡后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易發生旱災,A正確;森林破壞對局部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導致旱澇急轉的主要原因,B錯誤;該區域基本不受臺風和寒潮的影響,C、D錯誤。故選A。
3.旱澇急轉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對其危害描述正確的是 (  )
①威脅區域糧食安全 ②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③改變區域氣候類型 ④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第3題,旱澇急轉的影響遠大于單一的干旱或洪澇災害,一般更易引發山洪暴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區域的糧食安全,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①②正確;不會改變區域的氣候類型,③錯誤;對植被會造成一定的破壞,但不會導致植被覆蓋率明顯下降,④錯誤。故選A。
【名師點睛】 “旱澇急轉”在氣象水文學上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流域發生較長時間干旱時,突遇集中強降雨而出現的一種由旱急轉為洪澇的自然現象?!昂禎臣鞭D”時一般更易引發山洪暴發、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
六、課堂評價
(2022·陜西西安三模)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納贛、撫、信、饒、修等支流的來水,經由湖口注入長江,湖面豐枯變化非常大。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流域遭遇集中強降雨。下圖為鄱陽湖三次大洪水的洪水過程線(鄱陽湖星子站)比較圖。據此完成1~2題。
【答案】 C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與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達到最高點后很快就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較快回落,A錯誤。1954年洪水起漲時間約為6月15日前后,2020年洪水起漲時間約為7月5日前后,起漲時間較晚,B錯誤。2020年洪水起漲時間晚,曲線斜率大,說明上漲速度迅猛,C正確。與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在警戒線以上的時間較短,持續時間短,D錯誤。故選C。
1.與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
A.緩慢回落 B.起漲時間早
C.上漲速度迅猛 D.持續時間長
2.推測1998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間,洪水流量形成“雙峰”的原因可能是 (  )
A.準靜止鋒擺動 B.支流依次匯水
C.湖面三面環山 D.干流受海水頂托
【答案】 A
【解析】 第2題,由圖可知,1998年洪水流量形成“雙峰”,說明在此期間長江流域出現兩次大的降雨量,長江流域的降雨為冷暖氣團實力相當形成的準靜止鋒,當準靜止鋒在長江流域南北兩側擺動,準靜止鋒回到長江流域時便會迎來降雨,形成“雙峰”,A正確。支流依次匯水會導致長江流域長時間保持洪峰,出現長時間洪峰,而不是形成“雙峰”,B錯誤。湖面三面環山會形成地形雨,形成水位較高的洪峰,不會形成“雙峰”,C錯誤。干流受海水頂托導致泄洪能力減弱,洪峰水位較高,持續時間長,不會出現“雙峰”,D錯誤。故選A。
(2022·山東濰坊二模)降雪強度是總降雪量與降雪日數的比值。24小時降雪量達5毫米(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以上為大雪,10毫米以上為暴雪。下圖示意1961~2012年我國平均降雪強度分布(25°N以南地區不在統計范圍內)。據此完成3~4題。
3.與華北地區相比,長江中下游地區 (  )
A.降雪日數多 B.總降雪量大
C.受冷空氣影響 D.大雪暴雪比例大
【答案】 D
【解析】 第3題,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我國華北地區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北,受冬季風(冷空氣)的影響較大,一年中降雪天數較長江中下游地區多,且年降雪總量大,故A、B、C不符合題意;但圖中顯示,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雪強度較大,主要是位于南方地區,冬季溫和少雨,空氣濕度較大,因此一旦受到冷空氣影響,發生暴雪和大雪幾率很大,故D正確。故選D。
4.我國降雪強度大的地區,降雪對當地原生林木生長的影響主要是 (  )
A.保暖防凍 B.減輕蟲害
C.破壞樹冠 D.減輕春旱
【答案】 C
【解析】 第4題,根據題意,結合圖中信息可知,我國的降雪強度大的區域位于南方地區,南方地區原生林木主要是常綠闊葉林,強降雪時樹冠截留大量的積雪,導致樹冠損壞,故C正確;降雪主要是對林木產生凍害而不是保暖防凍,故A不選;南方地區冬季較溫和,偶爾的強降雪持續時間短,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蟲害,但不是降雪的主要影響,故B不選;南方地區春季回暖,有春雨降下,一般不會發生春旱,且冬季降雪很快即融化,故降雪對林木的影響主要不是減輕春旱,故D不選。故選C。
【名師點睛】 在天氣預報中,不同強度的降雪主要以降雪量來衡量,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個級別;小雪:24小時內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過程。中雪:24小時內降雪量2.5~4.9mm的降雪過程。大雪:24小時內降雪量5.0~9.9mm的降雪過程。暴雪:24小時內降雪量大于等于10.0mm的降雪過程。
(2022·北京西城二模)2022年8月14日海地發生7.3級大地震,圖左為海地位置圖,圖右為海地某地震前和震后的遙感影像圖。讀圖完成5~6題。
【答案】 C
【解析】 第5題,根據左圖中的緯度信息可知,海地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低緯度地區,A錯誤。海地地處北半球,受東北信風的影響,不會受東南信風的影響,B錯誤。由左圖信息可知,海地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C正確。颶風不會誘發強烈地震,會誘發滑坡和泥石流,D錯誤。故選C。
5.海地 (  )
A.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中緯度地區
B.東南信風遇到地形抬升降水豐富
C.山地比重大,平原多分布在沿海
D.8~10月多颶風,易誘發強烈地震
6.該遙感影像圖可以 (  )
①對比了解道路、房屋受損情況
②統計受災人口,減輕災害損失
③快速動態監測滑坡等次生災害分布
④提前預測震中位置,防止災害發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第6題,通過地震前和地震后遙感影像的對比,可以了解道路房屋受損情況,快速動態監測滑坡等次生災害分布,①③正確。地震前和地震后遙感影像的對比,無法統計受災人口和減輕災害損失,②錯誤。地震災害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準確預測,遙感影像圖也無法提前預測震中位置,防止災害發生,④錯誤。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湾仔区| 伽师县| 麻栗坡县| 贡觉县| 诏安县| 平阴县| 和平县| 乐业县| 沂源县| 铁岭市| 定边县| 大关县| 新沂市| 曲松县| 孟州市| 白河县| 庐江县| 怀化市| 宁晋县| 虹口区| 垦利县| 团风县| 桑日县| 合阳县| 西吉县| 格尔木市| 温州市| 鄢陵县| 寿宁县| 阳江市| 湖北省| 达孜县| 城口县| 高青县| 红桥区| 合肥市| 应城市| 天全县| 莎车县|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