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3張PPT)——湘教版選必二 3·3——長江流域協作開發與環境保護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課標定向素養導引1.區域認知:認識長江流域協作開發的地理背景條件。2.綜合思維:從聚落供水、農田灌溉、防洪澇、保護水質、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等方面分析長江流域協作開發措施。3.人地協調觀:結合案例,說明長江流域協作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4.地理實踐力:結合案例,說明長江流域協作開發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以某流域為例,說明流域內部協作開發水資源、保護環境的意義。1.視頻中,為什么習總書記針對長江經濟建設,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在長江經濟建設中,如何有效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困境?2016年3月,國家通過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以此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直轄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同時,要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長江流域的協作開發課時三長江干支流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可開發量為1.9億千瓦,占全國可開發量的一半以上。長江宜昌以上的河段水能資源占全流域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段和長江三峽段。水能開發:修建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溪洛渡水利樞紐等。四川攀枝花雅礱江二灘水電站大壩主干梳理長江水能資源開發區域認知長江流域水電站分布一二階梯交匯處二三階梯交匯處(1)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原因:地處一、二級階梯分界處,落差6000多米。(2)不一定,還需要河流徑流量豐富 。(1)長江干流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段在哪?豐富的原因是什么?(2)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一定豐富嗎 ?區域認知水能資源(1)自然條件:條件 具體內容資源條件(水能豐富程度) 落差大,水能豐富流量大,水能豐富工程條件 峽谷河段,筑壩工程量小地質基礎好,安全性好(2)社會經濟條件:水能開發條件評價——影響水電站的區位因素有哪些?水能開發條件評價=自然(流量+落差+峽谷)+社會經濟(市場需求+資金+技術)流域的開發與治理①市場條件: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市場廣闊。②工程條件:移民少,淹沒農田少;生態破壞小,有利于工程實施。梳理歸納清江發源于齊岳山,最終匯入長江,大部分河段流經高山深谷,兩岸植被繁茂,廣泛分布著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全流域理論蓄能達290萬千瓦。上游河源至恩施河段長度為153km,地勢落差為1 070m;中游恩施至資丘河段長160km,地勢落差為280m;下游資丘至長江河段長110km,地勢落差為80m。清江流域4~9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5%。清江水質清澈,流域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眾多,是湖北省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地區。下圖為清江流域略圖。①清江上游地勢落差大,地形復雜,工程建設難度大;②清江流域廣泛分布著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地質不穩定;③上游地區支流少,匯入水量少;④清江水質清澈,流域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眾多,是湖北省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地區,開發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聽課手冊2.分析清江上游地區落差最大,但水能開發最少的主要原因。 [2016·浙江卷]根據下列材料,完成下題。材料 右圖為我國西南部分地區略圖。說明甲所在區域水能資源開發的有利與不利條件。(10分)有利條件:①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②降水豐富,徑流量大;③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遷量小;不利條件:①地處偏遠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②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③位于長江上游,對流域中下游影響大。真題溯源地理三峽與三峽工程瞿塘峽·雄巫峽·秀西陵峽·險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中的五級船閘,上下水位落差可達113米,相當于35層樓的高度溪洛渡水利樞紐航運——加深加寬上游河道,改善長江的航運條件三峽大壩建成前后對比照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使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由現在的3000噸級提高至萬噸級,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高峽出平湖這是習近平在察看升船機運行情況航運——加深加寬上游河道,改善長江的航運條件發電——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供電范圍華中、華東等這是習近平視察左岸發電廠中央控制室。防洪——首要任務,調節洪峰、攔蓄洪水這是習近平在壩頂察看三峽工程全貌長江三峽工程the Project of the Three Gorges of Changjiang River長江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三峽大壩長3035米,高185米,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能力約1000億千瓦時。三峽工程可增加長江中游航道枯水季節流量,改善重慶到武漢的通航條件。對削減長江上游洪水流量,保障中游地區的防洪安全,三峽工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江三峽(1)對于協調長江上、中游之間的關系, 三峽工程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可以調節洪峰、攔蓄洪水,對中游洪水有-定的控制作用;可以加寬、加深上游航道,使水流趨緩,增加中游枯水期流量,減輕中游航道泥沙淤積,改善長江的航運條件,促進上、中游物質流通;三峽水電站可以向中、上游供電,緩解電力緊張狀況;三峽工程的興建可以在中游農業、城市供水、水產養殖、旅游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綜合效益。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三峽工程效益南水北調城市供水水產養殖旅游發電防洪航運灌溉長江三峽水庫消落帶植被恢復水庫消落帶,是水庫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干濕交替的特殊區域,也是生物多樣性較少的區域。它是由水庫周期性蓄水或泄水所導致的水位升降造成的。以防洪為首要目的的三峽水庫,其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相差近30米,消落帶面積達400多平方千米。庫區淤積的泥沙主要來源于消落帶的水土流失,使消落帶成為三峽庫區蓄水以來生態治理的重點。拓展補充水庫消落帶5.與①處相比,②處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的主要原因是( )A.大風頻次低B.年降水量較少C.水體溫度較高D.水體流動性差丹江口水庫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2013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水庫岸線更加曲折,形成大量庫灣,同時水庫沿線出現大面積消落區(即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使被淹沒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區域)。漢江最大支流甲在2019年某季的水質狀況為Ⅲ類,河水渾濁度相對較大,經過處理后才能供生活飲用。下圖示意漢江流域分布圖。據此完成5~7題。6.推測2019年甲支流水質狀況為Ⅲ類時的季節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7.為確保水源地水質優良,消落區開發利用最適宜( )A.種植農作物 B.發展水產養殖 C.發展畜牧業 D.種植林草植被DBD拓展補充辯證看待水利工程之“利害”延伸拓展負面 具體內容氣候 水庫最初的蓄水淹沒原有的植被使得富含碳的植物和樹木死亡和分解,腐爛的組織向大氣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腐爛的植物沉入不含氧的水庫底部,由于缺乏流水來增加水的含氧量,最終分解成甲烷導致氣候變化。地形地質 興建水庫可能誘發地震,增加庫區及附近地區地震發生的頻率;山區的水庫由于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于浸泡之中,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由于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可能改變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造成河床被嚴重沖刷侵蝕,入河(海)口向陸地方向后退。事物的兩面性要求我們辨證地看待問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帶來防洪、發電、航運、旅游、提供就業等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延伸拓展負面 具體內容水文水系 由于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水質惡化;庫區水面面積大,可供蒸發的水量多,晴熱天氣,提高了下游河水的含鹽量;生物 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影響魚類洄游,改變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物種多樣性減少;水質的惡化使水體富營養化,威脅水生生物的生存。庫區風景文物 水位上升使庫區被淹沒,需要進行移民,移民的就業與安置;興建水庫導致庫區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被淹沒,需要進行搬遷、復原等;人體健康 水流靜態化導致誘發下游血吸蟲病等水體傳染病國際外交 “從國內走向國際的中國水糾紛”:例如2010年春瀾滄江下游國家如泰國等抱怨中國在上游建設水庫大壩,導致下泄流量減少,水位下降,船舶難以航行,漁業資源減少,威脅湄公河生態系統等。下游諸國居民和民間組織向政府施壓,要求中國停止水庫大壩工程建設。弊利經濟效益:產生防洪、發電、航運、灌溉、供水、養殖和旅游等綜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調節庫區氣候,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攔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質;上游地區(庫區):庫區蓄水會淹沒原有生產、生活設施以及文物古跡等;改變庫區原有生態環境,水域內害蟲滋生,可能導致傳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河流攜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徑流量減少,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斷縮小;由于海水倒灌,水質惡化,土壤鹽堿化加劇;入海營養物質減少,河口的漁業資源銳減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質專家曾斷言,烏江流域因為處在喀斯特地貌區而不適合修建水庫,但是現在流域內卻有大大小小數十座水庫。近些年來,貴州省政府大力開發烏江流域,經濟取得較快發展。(3)分析喀斯特地貌區修建水庫的不利條件。喀斯特地貌區多溶洞、漏斗和暗河,地基不牢固;水庫區容易滲漏,導致水庫區水量減少,水庫存水作用減弱;水庫、大壩安全性相對較差,威脅著河流下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課時作業分析下圖,完成下列問題。指出M處可能出現什么地貌類型?分析大壩上、下游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M處:三角洲平原1、由于受水庫蓄水影響,河流流速減慢,泥沙淤積,上游河床上升2、受水庫季節性放水的影響,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下切侵蝕,河床下降延伸拓展清江發源于齊岳山,最終匯入長江,大部分河段流經高山深谷,兩岸植被繁茂,廣泛分布著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全流域理論蓄能達290萬千瓦。上游河源至恩施河段長度為153km,地勢落差為1 070m;中游恩施至資丘河段長160km,地勢落差為280m;下游資丘至長江河段長110km,地勢落差為80m。清江流域4~9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5%。清江水質清澈,流域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眾多,是湖北省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地區。下圖為清江流域略圖。大規模的水能開發會引起生物多樣性減少、水體質量下降等生態問題;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庫區內居民需要遷徙,增加投入成本,搬遷難度較大。聽課手冊3.當地政府計劃擴大清江流域水能資源的開發規模,但遭到許多專家的反對,請說明理由。(2)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既有積極效應,也有消極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擴大正面效應、縮小負面影響 全面分析生態和社會人文概況,制定水利工程最優化方案,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進行水利土程建設,采取環保的建設措施,減輕生態破壞。因地制宜進行規劃,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開發目標,合理選址。及時建立多種生態環境監督機制,對工程建設進行全程追蹤和監測,及時治理環境,減少生態破壞。提髙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課時四閱讀教材第91-94頁,思考以下問題1.長江流域建設的原則是什么?2.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狀況如何?水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3.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有哪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在保護生態的條件下,有序推進長江流域的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含義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流域建設的總體原則主干梳理閱讀-回歸的麋鹿Reading - returning elk1991年,在此設立麋鹿自然保護區,面積15.67平方千米,主要保護麋鹿及其生境。麋鹿在此實行自然放養,注重恢復野生習性,種群數量由最初的64頭發展到如今的上千頭,每年還在不斷增加,成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Reading - returning elk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自然保護區延伸拓展據統計,長江流域分布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的魚類170多種。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擁有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即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實行為期10年的天然漁業資源禁止生產性捕撈,為多數魚類爭取2-3個世代繁衍,讓長江休養生息,也為長江珍稀物種保護帶來曙光。1.長江流域代表性的珍稀動物白鱀豚已不見蹤影,說一說導致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過度捕撈魚蝦,白鱀豚食物來源減少;人類過度開發長江,白鱀豚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水污染嚴重,水質惡化,生存環境惡化,繁殖能力減弱;過往船只多,威脅白鱀豚的生存;人類亂捕濫殺。長江中下游流域廢水排放區域構成長江中下游流域工業廢水排放量行業構成狀況:整體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局部污染嚴重的根源:排污。措施:嚴格管控流域內的各種排污口,開展污染源綜合整治;重點保護好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和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等重要湖泊水庫。生態環境的修復——水污染的治理主干梳理閱讀 Reading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思考:1.洞庭湖的生態效益?2.洞庭湖萎縮的原因?3.洞庭湖的治理措施?洞庭湖水域廣闊,豐水季節能夠大量蓄洪,干旱季節有助維持長江主航道的水位,湖區濕地適于各種野生生物的生長、棲息和繁衍,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洞庭湖區更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積約6 000 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積,造成湖床不斷抬升,水面逐漸萎縮。20世紀50 — 80年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長,當地進行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一個完整的湖泊,被分割成西洞庭湖、東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三個部分。到20世紀末,洞庭湖面積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是對洞庭湖的真實寫照。大片濕地消亡,調蓄能力降低,使湖區洪澇災害日趨嚴重,航道斷航現象時有發生。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以后,國家在洞庭湖區實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比如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啟動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以統籌湖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新的江湖平衡關系,保護長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新途徑。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積擴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億立方米,在此過冬的候鳥大幅度增加,江豚、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動物得到妥善保護,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善。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現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包括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和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擁有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江生態環境正面臨著諸多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城生態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從1980年的不到100 億噸,增加到2015年的346.7億噸,增長了約2.5倍。2.議一議,保護長江流域的湖泊對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有哪些重要意義?長江流域湖泊面積萎縮,洪澇災害威脅加劇;湖泊面積變大,湖泊蓄水能力增加,減小下游防洪壓力。湖泊中泥沙淤積嚴重,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情況加劇,減少濕地生物多樣性;控制入湖污染物總量,改善水環境,有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現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包括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和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擁有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長江生態環境正面臨著諸多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城生態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從1980年的不到100 億噸,增加到2015年的346.7億噸,增長了約2.5倍。2.說一說長江流域湖泊的重要功能;湖泊的重要功能:調節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調蓄洪水,降低洪澇(早澇)災害的影響;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4.圖中湖泊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圍湖造田 B.泥沙沉積C.入湖水量 D.結冰和融冰下圖為不同月份洞庭湖面積變化示意圖,洞庭湖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棲息地。據此完成4~5題。5.下列敘述符合事實的是( )A.洞庭湖湖底地勢中部比南部和北部高 B.1月洞庭湖的流域面積比8月小C.洞庭湖1月湖水凈化能力比8月強 D.洞庭湖1月湖水含沙量比8月大CA聽課手冊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積約6 000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大量淤積,到20世紀末,面積僅2 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是對洞庭湖的真實寫照。大片濕地消亡,調蓄能力降低,使湖區洪澇災害日趨嚴重,航道斷航現象時有發生。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以后,國家在洞庭湖區實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今,洞庭湖的蓄洪面積擴大了500多平方千米,蓄洪能力增加了近30億立方米,在此過冬的候鳥大幅度增加,江豚、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動物得到妥善保護,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改善。下圖為洞庭湖水系變遷圖。2.引起環境問題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有哪些?自然原因:暴雨集中、泥沙淤積。人為原因:①長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壞,引發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②人類大規模圍湖造田,使湖泊面積縮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聽課手冊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啟動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以統籌湖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新的江湖平衡關系;保護長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新途徑。3.洞庭湖治理措施?2.洞庭湖的生態效益?調節長江徑流量,削峰補枯;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3.洞庭湖萎縮的原因?泥沙淤積,河床不斷抬升;②人口迅速增長,大規模的圍護造田。1.洞庭湖的生態環境問題?濕地消亡,調蓄能力降低,洪澇災害嚴重,航道斷航現象時有發生。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建立地區間、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主干梳理1、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明確各地區環境容量,制訂負面清單,強化日常監測和監管,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責制度。對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線、河段、土地和布局的產業,必須無條件退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主干梳理2、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建立河長制和湖長制,完善長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推行環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建立環評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預警應急的區域聯動機制,研究建立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指標體系。河湖長制即河長制、湖長制的統稱,是由各級黨政負責同志擔任河湖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治理和保護的一項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通過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主干梳理3、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等方式,激發沿江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依托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實行分類分級的補償政策。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進行橫向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主干梳理新安江發源于安徽黃山市休寧縣,進入浙江淳安、建德市的千島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新安江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是目前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2012年起,財政部、原環保部等有關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首輪試點,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新安江流域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億元對賭水質”的制度設計,開啟我國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的“新安江模式”。2015年起,皖浙兩省又啟動為期三年的第二輪試點,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外,皖浙兩省出資均提高到2億元。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案例武漢市通過《長江武漢段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辦法》在長江武漢段左右岸共設置13個監測斷面,對市域內各區長江斷面水質進行嚴格的常態化、信息化監測,每月通報轄區內水質狀況,警示、倒逼各區及時解決問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Establish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探索建立獎罰分明的長江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長效機制。We will explore and establish a reward and punishmen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section with clear rewards and penalties,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 and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jointly grasping the great prot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4、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全面貫徹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任務,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推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工作,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效模式。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主干梳理必要性板書設計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治理與開發案例分析田納西河發源于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全長1 450千米,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開發,不僅是美國流域綜合治理的典型,而且一直被許多國家奉為國土整治的樣板田納西河流域的上游地區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區為丘陵,下游地區為沖積平原。田納西河落差較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和煤炭、石油資源。在圖3-29上找出田納西河,確定田納西河流域的大體位置與范圍,并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的角度,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要素 地理特征地形 上游為山地丘陵,中游為丘陵,下游為______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______和早春多雨河流水文 流量大且季節變化____,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資源 豐富的______資源、煤炭和石油資源平原冬季大水力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梳理歸納氣候:資源:水能、森林、煤、石油等豐富河流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河流:水系龐大,支流眾多,水流急。水量豐富,徑流量季節變化大位置: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較少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下游沖積平原中緯度,美國東南部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有利:水能豐富不利:加劇洪澇、陸上交通、航運不便有利:雨熱充足不利:雨熱不同期有利:水能豐富不利:流量不穩定,洪澇、航運不便有利:資源開發、工業發展不利: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梳理歸納真題溯源[2016·全國卷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羅訥河發源于瑞士境內的冰川,在法國境內的流域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的唯一授權機構,右圖示意羅訥河流域的地形。(1)說明法國為整治和開發羅訥河而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的原因。(4分)因為河流跨多個行政區,涉及水資源利用、航運、防洪、發電、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國家唯一授權機構才能協調各行政區、各部門的利益,并從河流整體進行綜合整治,以實現整治效益最大化。真題溯源[2016·全國卷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羅訥河發源于瑞士境內的冰川,在法國境內的流域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的唯一授權機構,右圖示意羅訥河流域的地形。(2)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的作用。(6分)①延長河流長度,降低河流流速;②水域面積增加;③恢復原有河流環境,利于原有生物生存;④沿岸濕地自然生產力提高,生物多樣性增加,水體凈化能力增強;流域內協調發展流域內水資源的協作開發和綜合利用,會影響整個流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的運行和發展。協作開發的必要性:不同的利益主體對于水資源開發利用需求不同;導致地區之間、上下游之間、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在水資源利用、水質保護中出現利益沖突可能出現爭建水庫或港口碼頭的現象上游大量排污,下游污染嚴重上游山區森林破壞、水土流失,加劇下游河道淤積、洪澇災害考慮到流域的整體性強、關聯度高的特點,需要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統籌管理流域的特性水資源多用性流域開放性整體性關聯性自然流域跨經多行政管理區統籌管理(河長制)我國全面建立河長制2018年7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面建立河長制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部長鄂竟平表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面建立河長制河長制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29個省份設立村級河長76萬多名,打通河長制“最后一公里”。可以有效解決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問題田納西河通過梯級開發,在徑流量大、落差較大的河段集中建設多個大壩,修建多個水庫,在汛期通過大壩多次攔蓄洪水,降低洪峰,延緩洪峰對下游的沖擊,從而起到防洪的效果。2.田納西河流域的梯級開發工程對防洪有哪些重要意義?1933年,美國針對田納西河早期開發所帶來的問題,成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包括防洪、航運、發電、灌溉、旅游等在內的綜合性長遠開發方案。從此,田納西河流域進入一個全面、系統的梯級開發與治理時期。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配合水利設施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完成了田納西河及其支流的梯級開發工程,當地豐富的水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田納西河的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到20世紀初期,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東部最為貧窮和落后的地區之一。此后,火電、核電也相繼得到了發展。經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的梯級開發和綜合治理,危害多年的洪水災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林牧漁業、工業和旅游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流域內人均收入不斷提高,已達到全美的平均水平。3.根據上述材料,歸納田納西河流域治理與開發的主要經驗。討論其對長江流域的協作開發和環境保護有哪些啟示。進-步加大管理力度,實行全流域的統一管理與開發;興建各種水利設施,對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加大對長江水能資源的開發,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工業;改善流域內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水污染治理);發展特色旅游業。本節小結課程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