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4.1 走向生態文明1課程標準23學習目標核心素養舉例說明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2.結合實例,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的內涵,舉例說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途徑。3. 聯系實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1.舉例說明不同社會階段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及成因。(綜合思維)2.結合實例,說明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人地協調)情景導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作為貧困縣的浙江安吉縣,利用當地礦產資源優勢,走上工業立縣之路。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但山禿、氣濁、水渾卻成了安吉縣的煩惱。1998年,安吉縣開始整治污染企業和礦山,走上生態立縣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現一幅青山綠水、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安吉為什么要從工業立縣轉向生態立縣?安吉這種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個案還是一種時代潮流?目錄CONTENT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生態文明下的資源與國家安全生態文明下的環境與國家安全課后練習2341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01▋人地關系的演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影響的程度,受技術條件和人地關系思想的共同影響。▋課堂活動--分組探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活動一:據圖分析,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是什么。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的落后,此時人類社會主要是采集漁獵,刀耕火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為輕微。活動二:據圖分析,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如何。此時,由于人類活動地理環境的影響較為微弱,基本上不會產生破壞。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中。▋課堂活動--分組探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活動三:左圖是考古歷史學家從不同的原始文明中所發現的圖騰朝拜,這些圖騰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形成?原始社會時期圖騰朝拜,主要是將動物,自然現象進行魔幻或神圣化,以顯示自然環境的威嚴。▋人地關系的演變--采集漁獵時期原因人地關系人類與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人地思想崇拜,依附自然由于生產力低下并且發展緩慢,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課堂活動--分組探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活動一:圖一和圖二是農業社會時期某一項重要的技術變革命,與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鐵犁牛耕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糧食供應穩定可靠,人口開始迅速增長。活動二:農業社會生產技術的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加強,大規模的土地開發,水源利用。對環境帶來了一定的破壞,人地關系也發生了改變。▋人地關系的演變--農業社會時期原因人地關系人類與環境的對抗性增強,人地關系開始不協調人地思想半依附自然,改造自然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進步,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大大加強。“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菜,不可以立為天下王。”——《管子·輕重甲》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都十分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他們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為一氣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體性和平等性。如《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儒家也因此倡導“仁民愛物”,如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篇》),著意強調萬物與人為同類(“與”),應當推己及物。理學的創始者之一程顥也說:“人與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同上,卷二),等等。在古代中國,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地主動適應和保護自然環境等思想。▋課堂活動--分組探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活動一:工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方式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進入工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突飛猛進,迅速提高,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對環境的影響也特別劇烈。活動二:工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生產力迅速進步,人口急劇增加,人類對自然環境資源的索取,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等各種問題顯現,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矛盾全面激化。▋人地關系的演變--工業社會時期原因人地關系人類與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地關系全面激化人地思想政府自然生產力水平的空前進步,人口的激增,對環境的影響空前增強▋課堂活動--分組探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活動一:安吉縣為什么要從工業立縣轉向生態立縣。因為在工業立縣的過程中,安吉縣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帶來了一列的危害并制約著安吉縣的經濟發展。開始對原有的道路進行反思,追尋生態協調發展之路。▋人地關系的演變--現代文明時期原因人地關系人地關系開始緩和并逐步走向協調人地思想人地和諧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危害,對人地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階段 主導產業 資源基礎 環境問題 人與自然的關系原始社會 采集、狩獵 自然植物、動物 對自然的破壞較小且發生在局地 依附自然農業社會 種植、養殖 作物、馴化動物 土壤、氣候 對自然的破壞有限出現區域性生態危機 半依附自然工業社會 工業 現代農業 服務業 礦產資源 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在全球尺度上改變自然環境 征服自然▋走向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人口、 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的生態文明目前,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課堂活動--比較被動屋與主動屋活動一:和主動屋相比,被動屋主要有哪些減少能耗的途徑?利用特殊材料的屋頂和地面充分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能,同時采用墻體特殊設置,減少能量的消耗,采用認為可控的通風裝置可以將廢棄產生的熱量留在室內。▋課堂活動--比較被動屋與主動屋活動二:你還能舉出其他體現生態文明的生產或生活方式的實例嗎?低碳出行、盡量乘坐公交,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等▋課堂活動--分比較被動屋與主動屋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02▋人地和諧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觀點二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觀點一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可持續利用和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平衡。觀點三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區域穩定和國際安全構成威脅。▋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綠色農業近年來,潁上縣堅持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引領,積極推進稻米產業全鏈條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生產環節上,扎實推進稻米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在加工流通環節上,積極構建稻米產品綠色供應鏈。在產業鏈布局上,全面推進稻米產業集聚循環發展。加快生產加工綠色升級 實現稻米產業“綠色蝶變”齊哈爾龍江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齊齊哈爾龍江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近年來,在綠色制造方面的主要工作有:余熱回收利用項目;蘇氨酸技術提升與綠色制造項目;氨基酸發酵菌種及設備升級改造項目;結晶糖綠色生產技術改造項目;氨基酸節電技術改造項目;氨基酸生產全過程廢氣處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公司以“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為宗旨,通過技術、工藝和設備的引進、創新,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打造綠色工廠。同時,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理念,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選擇、工藝改革和生產管理等環節著手,合理配置利用資源。上海杏花樓集團上海杏花樓集團是一家上海餐飲老字號,也是海派餐飲文化的代表,始終秉持綠色經營和綠色發展的理念。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杏花樓集團積極參與“光盤行動”,堅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在服務端,引導顧客適量點餐,推出堂食小份菜品,主動提供可降解打包盒。在食材端,嚴格把關,適量采購確保食材新鮮,減少加工環節的食材損耗。在餐廚廢處理上,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委托專業公司處理廚余垃圾和廢棄油脂,減少環境污染。杏花樓集團先后投入6000多萬進行設備升級改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綠色節約型生產企業建設。企業內部管理的“無紙化”和線上oa辦公自動化的綠色經營新模式大幅降低了紙張等耗材的使用,原本的紙質票券也逐漸被電子票券所取代。▋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具體途徑一要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本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生態文明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具體途徑二要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變廢為寶▋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 …… …今后的中國必將是一個綠色,文明,和諧的中國讀“內蒙古光伏發電產業鏈模式圖氣據此,完成下面小題。AA1.圖中的①、②分別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 B.供氣、液化氣站 C.供水、農田灌溉 D.鋼材、軋鋼廠2.關于此發展模式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立足于煤炭資源的深加工②實現了光伏發電循環發展③最終產出綠色環保電能④達到了廢棄物的零排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讀“內蒙古光伏發電產業鏈模式圖氣據此,完成下面小題。B3.關于此產業鏈各環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煤砰石和秸稈等廢棄物用于熱電廠鍋爐燃燒②熱電廠的熱蒸汽全都用于多晶硅生產③污水處理廠再生水用作熱電廠冷卻水源④熱電廠發電作為多晶硅生產的動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被動房”是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學者提出來的綠色建筑方式之一,指的是僅通過建筑的能源環境機滿足室內的通風、空氣凈化,且不用主動的采暖和空調系統就可以維持舒適室內熱環境的建筑。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高度重視建筑業的環境問題,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據此完成4-5題。A4.修建“被動房”建筑的直接目的是( )A.節約建筑能源消耗B.降低建筑成本C.提高城市綠化面積D.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被動房”是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學者提出來的綠色建筑方式之一,指的是僅通過建筑的能源環境機滿足室內的通風、空氣凈化,且不用主動的采暖和空調系統就可以維持舒適室內熱環境的建筑。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高度重視建筑業的環境問題,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據此完成4-5題。B5.“被動房”建筑在設計與施工時最需考慮的問題是 ( )A.建筑物的供熱系統B.建筑物的氣密性C.生活用水的回收率D.外墻門窗的通風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