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商務星球版 第七章第五節(課時2) 區域認知 通過對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分析,認識極地地區的獨特性。 地理實踐力 綜合思維 2 1 人地協調觀 4 3 理解人類與極地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保護極地環境的意識。 通過模擬科考活動、設計宣傳活動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綜合分析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科學考察、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核心素養 01.了解極地地區的探險與科考歷程,掌握我國在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站。 02.分析極地地區自然環境對科學考察的影響,理解科學考察的重要意義。 學習目標 03.認識極地地區的環境問題,樹立保護極地環境的意識。 極地科學考察 先了解其探險歷程,知曉關鍵事件。結合地圖,明確科考站位置。理解極地獨特自然環境對氣象、冰川等多領域科研的價值。 思考:科學家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進行哪些領域的考察? 鉆取冰芯 收集隕石 氣象觀測 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獨特,使得極地地區成為科學家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等領域研究的“ ”。 天然實驗室 阿蒙森原本的目標是北極,但當他得知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里正率隊前往北極時,迅速調整計劃,將目光轉向南極洲。1910年6月3日,他帶領探險隊乘坐“前進號”從奧斯陸起航后才公開宣布這一計劃。同月15日,英國的斯科特和他的團隊也從加的夫出發,兩支隊伍開始了一場無聲的競賽。 阿蒙森出生于航海世家,1897年就加入比利時南極探險隊,開始了探險生涯。在之前西北航道的探險中,他還向因紐特人學習了兩年生存技能,這為他的南極探險打下了堅實基礎。 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借鑒因紐特人的經驗,僅使用雪橇犬作為交通工具,他和4名同伴帶著52條狗和4輛雪橇從鯨魚灣的大本營出發。他們選擇了一條更具風險但距離南極點更近的路線,盡管這里的冰架可能隨時崩塌。 經過50多天的艱難跋涉,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和 他的隊友們終于成功抵達南極點,他們在那里插上了挪威國 旗,成為了第一支到達南極點的隊伍。阿蒙森在南極點停留 觀測了三天后安全返回,整個過程沒有人員損失。 而斯科特率領的英國探險隊,由于小馬不適應南極氣候 全部凍死,機械雪橇在極寒下無法工作,燃料桶因低溫出現問題導致燃料泄漏等諸多原因,行進速度緩慢,當他們于1912年1月17日到達南極點時,發現阿蒙森的團隊早已捷足先登。在返回途中,斯科特的隊伍遭遇了惡劣的暴風雪天氣,最終全部遇難。 為紀念這兩位杰出的南極探險家,1957年,美國在南極極點建立了名為“阿蒙森 - 斯科特”的科學考察站。 誰第一個登錄南極點? 阿蒙森探險隊抵達南極點 斯科特五人小隊 閱讀 南極科考 20世紀2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派出科學考察隊到南極地區進行考察,目前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有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 阿根廷奧爾卡達斯站——1904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山站 泰山站 昆侖站 長城站 1985年2月、喬治王島南端 1989年2月、東南極大陸 2014年2月、伊麗莎白公主地 2024年2月、羅斯海域 南極科考站 秦嶺站 我國在南極建立了哪些科考站? 2009年1月、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 南極科考站 長城站 我國第一個科考站,且是五個科考站中緯度最低的。 南極科考站 中山站 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中國第一個位于南極圈內的常年考察站,為中國南極考察從大陸邊緣向內陸深入提供了重要支撐。 南極科考站 昆侖站 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三個考察站,同時也是目前國內緯度最高的考察站。 南極科考站 泰山站 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是昆侖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 南極科考站 秦嶺站 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五個科學考察站,在建成之前,因為其位于南極羅斯海區域被稱為羅斯海新站,2024年2月7日,該站正式開站并命名為“中國南極秦嶺站”。 北極科考 北極地區大規模科學考察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其規模遠遠超過南極地區。 1909年4月6號,羅伯特·皮爾里把美國國旗插在了北極點上從此,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被載入了史冊。 北極科考站 黃河站 是中國依據《斯瓦爾巴條約》1925年締約國地位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 我國在北極建立的科考站是? 北極航道 東西半球最短航線 北極航道是指穿過北冰洋, 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分 “東北航道”“西北航道”。 東北航道 西北航道 北極航道 雪龍號 具有雙向破冰能力,能在厚度為1.5米的冰層上以2節的速度前進或倒退,也可在1.2米厚的冰層中以1.5節航速連續破冰。船體采用E級鋼板制作,在零下40℃的嚴寒氣候條件下也不會變形,保障了船只在極地惡劣環境下的安全和穩定。 我國最大極地考察船 ①想一想,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站時間都選擇在2月前后? 目前,我國在極地總共建成了6個科考站。以下為中國南極泰山站,其房屋地基很深,下面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房屋外觀呈十六邊形,朝不同方向開門,還設有天窗。 此時是南極的夏季,氣溫相對較高;海冰大量融化,航道相對暢通;且2月前后南極有極晝現象,一天中幾乎都是白晝,為考察隊員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時間。 ②議一議,泰山站的建筑特點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何關系? 目前,我國在極地總共建成了6個科考站。以下為中國南極泰山站,其房屋地基很深,下面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房屋外觀呈十六邊形,朝不同方向開門,還設有天窗。 泰山站采用高腳式建筑,主要是為了避免被積雪掩埋;泰山站使用特殊的保溫材料,可以有效保持室內溫度,為科研人員提供相對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思考:什么時候去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科考或旅游是最合適的? 南極:北半球的冬季,即每年11月~次年3月,南極的暖季去合適。 北極:北半球的夏季,即每年6月~8月份最合適。 極地保護行動 借助案例直觀認識冰川消融、生物資源減少等問題及危害。研讀相關協定,明確保護準則。思考中學生能做的事,如低碳生活、環保宣傳。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或者極地動物沒有了家園。 燃油泄漏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使得極地動物沒有生存空間。 冰川消融 隨著人類對兩極地區的影響日益廣泛,那里原有的安寧環境被破壞了,大批極地野生動物遭到殘酷的獵殺。 亂捕濫殺 臭氧層被破壞,使紫外線輻射增強,危害人類皮膚和眼睛健康,破壞海洋生態,還會影響地球氣候,導致氣溫、降水等異常。 臭氧層空洞 極地保護措施 保護極地環境有哪些措施? 制定法律、條約來保護極地環境。 1959年建立《南極條約》; 1991年制定《北極環境保護戰略》。 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 使用無氟冰箱(氟會破壞臭氧層)。 科學考察人員或旅游人員要將產生的垃圾帶走。 守護極地 從你我做起 《南極條約》 南極洲僅用于和平目的; 促進在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自由; 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 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 凍結目前領土所有權的主張; 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作。 保護極地,人人有責 制作:結合對極地地區環境的學習,制作一期“保護極地環境,從我做起”的板報,比一比,看誰設計的內容最科學、最豐富。 課堂小結 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 科考歷程 極地科學考察 極地保護行動 科考領域 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等 北極:黃河站 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 問題 臭氧層空洞、冰川消融、海洋生物資源減少 保護 南極地區 建立《南極條約》、低碳生活等 《北極環境保護戰略》 中國科學考察站 北極地區 北極:6-8月 南極:11月-次年3月 科考時間 中國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工作人員借助LED燈給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溫室控制系統等技術,讓科學考察工作者在南極地區也能吃上新鮮的蔬菜瓜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隨堂演練 1.在南極地區建設溫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難有(???) ①烈風????②暴雨????③嚴寒????④濕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我國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有利于(???) ①彰顯出我國雄厚的綜合實力??? ②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③了解南極地區常住人口的分布狀況????④為研究世界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B 科學考察站 長城站 中山站 黃河站 昆侖站 泰山站 秦嶺站 經緯度位置 62°13′S,58°58′W 69°22′S,76°23′E 78°55′N,11°56′E 80°25′S,77°07′E 73°51′S,76°58′E 74°56′S,163°42′E 建成時間 1985年2月 1989年2月 2004年7月 2009年1月 2014年2月 2024年2月 隨堂演練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極地科學考察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下表為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的相關信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我國緯度最高的極地科學考察站是(???) A.秦嶺站 B.長城站 C.泰山站 D.昆侖站 4.在這些科考站中,一年中不會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的是(???) A.秦嶺站 B.長城站 C.泰山站 D.昆侖站 5.我國建立科學考察站有助于(???) A.發現礦產資源 B.研究全球氣候變化 C.開發極地旅游資源 D.向極地遷移人口 D B B 隨堂演練 北極海冰為極地動物提供生存空間,其覆蓋范圍有季節和年際變化特點。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一年中北極海冰覆蓋范圍最小的時段是(???) A.2月~3月 B.4月~5月 C.8月~9月 D.10月~11月 7.北極海冰覆蓋區域面積的變化,推測其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氣候變暖 B.寒潮活動加劇C.海洋面積變小 D.人為過度開采 8.為保障極地動物的生存環境應(???) A.加大石油開發,提高燃油汽車占比 B.加強國際合作,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C.推進城市建設,減少城市綠地面積 D.改善人居環境,加大空調使用力度 D A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