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2張PPT)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新課標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第2節課時2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課標呈現】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結合實例,分析不同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課標解讀】【綜合思維】 通過圖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現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人地協調觀】通過對相關地理事實(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的討論,理解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密切聯系,辯證看待人類活動對自然的開發利用行為,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開展模擬實驗或野外考察活動,認識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現形式,提升地理實踐力。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胡玢《廬山桑落洲》導入新課從詩文中你可以看出來桑落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1目 錄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CONTENTS3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3視頻丨外力作用與地貌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點擊播放視頻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表形態,并不是內力作用下地表形態的“本來面貌”,因為地表每時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塑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風化搬運堆積侵蝕外力作用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塑造地表形態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風、冰川等。風化侵蝕的產物,經搬運作用離開原來的位置,隨著河流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冰川融化等,這些物質又在地表沉積下來。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態。外力作用01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風化作用物理風化生物風化化學風化風化分類物理風化物理風化又稱“機械風化”,主要是因溫度變化引起的。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由于溫度變化,巖石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差異導致膨脹和收縮,容易崩解破碎。巖石中水的凍融也會對巖石起到破壞作用,裂隙中的冰凍作用猶如一把鑿石利斧,也稱為冰劈作用。物理風化物理風化巖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稱為化學風化。例如,巖石中含鐵的礦物受到水和空氣作用,氧化成紅褐色的氧化鐵。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分布在各地的丹霞地貌。廣東韶關丹霞山化學風化巖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稱為化學風化。例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巖。常見于我國云貴高原、廣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藍天白云下的桂林象鼻山化學風化生物對巖石、礦物產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對母巖的破壞方式既有機械作用(如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學作用(如植物、細菌分泌的有機酸對巖石的腐蝕作用)。生物風化植物根系生長撐開巖石裂隙生物風化四川樂山大佛1.風化作用與氣候有什么關系?風化作用深受氣候影響,溫度越高,濕度越大,風化作用越強。2.哪些地區物理風化比較強烈?冰凍地帶:冰劈作用,基本無化學風化;干旱、半干旱區: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作用微弱。3.哪些地區化學風化比較強烈?溫暖潮濕區:化學風化顯著,生物風化發育;炎熱潮濕區:化學風化、生物風化強烈、徹底。1.風化殼的厚度與哪些條件有關?風化殼的厚度取決于氣候、地形、構造等許多因素。2.哪些地區的風化殼比較厚?為什么?一般來說,在氣候濕熱、地形平坦、構造活動比較穩定的地區,風化作用較強,剝蝕作用較弱,風化殘余物質易于保存,故風化殼厚度較大。02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在內力作用的基礎上,地球表面大多數地區受到流水作用的塑造。在構造抬升區,河流以侵蝕切割作用為主,如青藏高原在抬升的同時,周邊區域受流水作用不斷下切,造就了高原周邊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觀。在構造·穩定區或構造沉降區,則以沉積作用為主,形成開闊的沖積平原,在河口地區出現三角洲。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對地表進行破壞的過程。侵蝕作用水蝕作用概念: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蝕。結果:加深河床或溝床。下切侵蝕多發生在構造抬升的山區,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下切侵蝕云南虎跳峽虎跳峽是金沙江(長江)上的第一大峽谷,更是全球著名的大峽谷,虎跳峽位于香格里拉東南部,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峽內礁石林立,有險灘21處,高達10來米的跌坎7處,瀑布10條。長江江水在這里被玉龍、哈巴兩大雪山所挾峙,海拔高差3900多米,峽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最窄處,僅約30余米,相傳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抬腳,便可騰空越過,故稱虎跳峽。虎跳峽是典型的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視頻丨虎跳峽金沙江(長江)上的第一大峽谷。點擊播放視頻結合視頻與圖片,概括虎跳峽的特點并解釋其原因。特點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橫剖面呈“V”形原因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向下侵蝕為主水蝕作用概念:在河流或溝谷底部地形變陡之處,因流水沖刷作用加劇,受沖刷的部位不斷向上游方向移動的現象。結果:溯源侵蝕可使溝谷或河流的長度不斷增加。溯源侵蝕黃河上的壺口瀑布每年都會向上游推進數米。左圖是亞洲第一大瀑布——萬州大瀑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歸納瀑布形成原理河流襲奪又稱“河流搶水”。當河流源頭向上游溯源侵蝕到達并切穿流域分水嶺后,有可能發生分水嶺一坡的河流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現象,這種水系演變現象稱為河流襲奪。1.從水蝕作用角度,解釋圖中的水系演變現象。在河流上游地區,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對河床的侵蝕作用強,長期的溯源侵蝕使惡溝切穿分水嶺,在地淤溝附近奪取了另一條河的上游河段。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寬淺,徑流量很小,卻充填著大量的河流沖擊砂礫石及亞沙土。試對這一現象進行合理解釋。旋峰峪附近河流上游被襲奪后河流徑流量減少,搬運能力削弱,導致大量砂礫石和亞沙土沉積下來。3.發生襲奪后,惡溝的徑流量及地貌會發生什么變化?發生襲奪后,惡溝的徑流量增大。水蝕作用概念:受橫向環流的作用,彎曲河段的凹岸不斷受到侵蝕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峭的河岸。與此同時,水流從上游搬運而來的泥沙及凹岸侵蝕所產生的碎屑物,被帶到凸岸堆積,導致河流側向發展。結果: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側向侵蝕水蝕作用橫向環流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使得河道更為彎曲,河谷拓寬。河流流向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堆積額爾齊斯河視頻丨都江堰水利工程全世界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點擊播放視頻思考:在洪水期,為什么都江堰能保證灌區不受洪水威脅?在枯水期,又如何保證有足夠的水量進入灌區?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泥沙通過寶瓶口進入灌區?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洪水期,為什么都江堰能保證灌區不受洪水威脅?在枯水期,又如何保證有足夠的水量進入灌區?防洪:首先通過魚嘴將岷江分為內外江,外江用于泄洪。其次通過位于魚嘴分水堤尾部、靠著寶瓶口的飛沙堰,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灌溉:修筑分水堰魚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寶瓶口,使內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時,部分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有足夠的生產生活用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泥沙通過寶瓶口進入灌區?通過內江的彎道,讓江水形成環流,加強對寶瓶口一側河道的侵蝕,洪水中夾帶的泥石由飛沙堰流入外江,減少通過寶瓶口進入灌區的泥沙。都江堰水利工程牛軛湖結合右側的動圖,比較河漫灘與牛軛湖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牛軛湖自然景觀沉積作用河流中攜帶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時,會發生機械沉積作用,在河床上沉積下來。河流流速較大時,可攜帶比較粗的碎屑顆粒,如山區河床上常沉積有礫石;河流流速較小時,只能攜帶比較細的泥沙。從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積物逐漸變細。視頻丨沖積扇的形成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點擊播放視頻山前沖積扇形成示意圖山前沖積平原河流流經地勢平坦的地區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區常見。河流在凸岸堆積,形成河漫灘,多個廢棄的河漫灘形成寬廣的河漫灘平原。河漫灘平原河漫灘平原隨著沉積物質的增加,堆積體向海洋一側擴展,發展成為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長江三角洲當河流進入海洋時,河水很快分散,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產生沉積作用,同時河水與海水混合,海水中的離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積的膠體物質絮凝沉降。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積而形成三角洲。據此討論三角洲形成的物質條件和動力條件。物質條件:河流攜帶的泥沙。動力條件:河水流速、海潮能、波浪能、地殼升降等。03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風蝕作用概念:風力對地表巖土的破壞作用。分類:吹蝕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巖上的風化產物,在氣流作用下被吹揚。磨蝕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在運動過程中,沙粒對地表物體進行撞擊和摩擦,或者在巖石裂隙和凹坑內進行旋磨。風蝕柱風蝕城堡風蝕蘑菇風所搬運的沙粒由于條件改變而發生堆積,稱為風積作用。風積作用風力堆積地貌——新月形沙丘在風沙搬運的過程中,當風力變弱,或遇到障礙物(如山體阻擋,或地面草叢、建筑物阻礙),或下墊面性質改變時,會對風沙流產生影響,導致沙粒從氣流中跌落堆積,從而形成各種形態的沙丘。典型的風力堆積地貌為新月形沙丘。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1.閱讀教材材料,完成相關任務。(1)黃土的物質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黃土的成因。列舉黃土是風成的證據。①黃土覆蓋在多種成因的、形態起伏顯著的各種地貌類型上,且覆蓋的厚度差不多;②黃土高原自西北向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厚度從沙漠邊緣向外逐漸變薄;③黃土的礦物成分與所堆積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礦物成分相同,與所在地方的各種巖石成分極不相似,且有在水中不穩定礦物存在;④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1.閱讀教材材料,完成相關任務。(2)推測黃土梁和黃土峁的形成過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面形成許多溝壑,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地面破碎,沖溝進一步發展、深切、變寬,頂部面積減小,此時形成長條形地形稱為黃土墚。隨著水土流失的繼續,更多的土壤被沖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現出更多的溝壑和一塊塊饅頭狀的小丘,此時的地形稱為黃土峁。由黃土墚到黃土峁,其實質是黃土高原不斷被侵蝕的過程。1.閱讀教材材料,完成相關任務。(3)根據黃土高原區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對策措施。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安排農、林、牧業生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打壩淤地,修筑梯田;保塬、護坡、固溝;平整土地,修建水庫;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可以歸納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三個角度。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整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2.閱讀教材材料,完成相關任務。(1)該地區地質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幾次地震?判讀這幾次地震發生的先后順序,并說明理由。該地區至少發生過3次地震;這3次地震的順序是C-B-A;地震從該地區地殼深處發生,之后造成的裂縫會隨著歲月流逝慢慢被沉積物覆蓋,使在裂縫上面形成新的沉積巖層,然后當下一次地震發生時,新的裂縫穿過的沉積巖層將比前一次更多,再之后裂縫又被上面更新的沉積物覆蓋形成更新的沉積巖層,以此類推可判斷地震的先后順序。2.閱讀教材材料,完成相關任務。(2)該地區地面上,難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跡。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該區域處于沉積環境之中,強烈的地震會對巖層產生裂縫,當裂縫產生后,該地區接受了新的沉積,沉積物會慢慢地將地表裂縫覆蓋。所以在地面上難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跡。2.閱讀教材材料,完成相關任務。(3)結合所學知識,議一議,該地區大致經歷了怎樣的地質演化過程?該地區經歷的地質演化過程依次是沉積層1的沉積,發生第一次地震C,沉積層2沉積,沉積層3沉積,沉積層4沉積,發生第二次地震B,沉積層5沉積,發生第三次地震A,沉積層6沉積(如下頁圖片所示),目前在沉積層6表面表現為外力作用。A:第三次地震B:第二次地震C:第一次地震沉積層1,最先形成,是第一次地震發生時最頂上的物質沉積層2,堆積在沉積層1的上面,第一次地震后形成沉積層3,堆積在沉積層2的上面沉積層4,堆積在沉積層3的上面,第二次地震發生時最頂上的物質沉積層5,堆積在沉積層4的上面,第三次地震發生時最頂上的物質沉積層6,堆積在沉積層5的上面4.大自然的創造力令人嘆為觀止,天長日久,巖石被“雕刻”成各種奇妙的地貌,真可謂鬼斧神工。讀圖,完成相關任務。(1)讀圖中資料,說出圖中地質景觀的特點及形成原因。(2)制作PPT,向同學介紹若干中外地質美景,并說明其景觀特點及形成原因。澳大利亞波浪巖:地質時期劇烈的巖漿活動使部分巖漿侵入地殼冷凝形成花崗巖,后被抬升,外力將其侵蝕而出露。經過長期的風吹日曬、晝夜溫差的變化,花崗巖表層剝蝕,且經風吹日曬把較下層的外殼挖去,留下成蜷曲狀的頂部。雨水將礦物質和化學物沿巖面沖刷,同時產生化學作用,留下一條條紅褐色、黑色、黃色和灰色的條紋。美國波浪谷:沉積過程中,下層沉積物不斷被一層層浸漬了地下水的紅沙覆蓋,水中的礦物質把沙凝結成砂巖,形成層疊狀的結構,后隨地殼抬升,砂巖層次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形成流暢的紋路,宛如波浪一般。板書設計西部大開發調研組在河西走廊的調研中發現一處面積約100平方千米、形狀特殊的花崗巖地貌,該處花崗巖巖體表面千瘡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飛禽。據此完成1~2題。1.造成這種“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 巖漿活動 B. 風力沉積C. 風力侵蝕 D. 流水侵蝕2.下列地貌與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 沙丘 B. 火山錐C. 沖積扇 D. 風蝕洼地2014年國慶節張家界天門山玻璃棧道走紅,下圖為一男子嚇癱坐在地上被女伴拉走。結合圖完成3~4題。3.下列四圖中與天門山的成因相似的是( )4.成因與③相似的是( )A. 渭河平原 B. 長江三峽C. 喜馬拉雅山脈 D. 長江中下游平原A. 風力侵蝕 B. 風化作用C. 流水侵蝕 D. 冰川侵蝕A. ① B. ② C. ③ D. ④讀黃土高原和獅身人面像照片,完成5~6題。5.“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黃土高原現今地表形態的典型寫照,其成因主要是( )A. 風力侵蝕 B. 風化作用C. 流水侵蝕 D. 冰川侵蝕6.矗立在尼羅河畔的埃及獅身人面像缺損嚴重,其主要原因是( )A. 雨水侵蝕和溶蝕作用 B. 風化和風蝕作用C. 喀斯特作用 D. 海蝕作用7.讀河流平面、剖面圖,完成下列問題。(1)填出河流在A、B、C三處對應的剖面圖(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A: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作用為主,B: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作用為主,C: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作用為主。乙甲丙流水侵蝕、下切流水搬運流水沉積7.讀河流平面、剖面圖,完成下列問題。(2)A處河段特征:河流侵蝕作用明顯,__________深,__________大,多________,水能資源__________;C處河段特征:________慢,泥沙________,江面寬廣,利于__________。河谷下切落差峽谷豐富流速沉積航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