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水循環湘教版 必修第一冊 第四章 第一節課堂導入地球上水的體積與地球體積大小對比如圖所示,若將①地球上的水, ②沼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的液態淡水,③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三者分別匯集起來,只不過形成三個小水珠。這三個水珠相對地球來說并不太大,直徑分別約為 1384 千米、273 千米、56 千米。1. 圖中的三個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卻 被稱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2. 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儲量并不多,而人類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這會不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呢?為什么?地球上約有71%的表面覆蓋著水水的行星數量最少但分布最廣數量最大,分布次之液態水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才能存在氣態水按狀態劃分水的行星大氣水0.001%陸地水 3.47%海洋水96.53%按空間位置劃分水圈的主體水的行星陸地水 3.47%陸地淡水2.53%陸地咸水0.94%冰川(地球淡水總量的2/3)地下淡水河水湖泊水沼澤水及其他湖泊咸水地下咸水人類能利用的淡水0.3%深層地下水淺層地下水水的行星水循環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環境中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狀態變化。在太陽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通過吸收或釋放熱量,進行固、液、氣三態轉化,形成了永無休止的循環運動。自然界的水循環不同的空間+水的固、液、氣三態轉化蒸發降水海上內循環蒸發、蒸騰降水陸地內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海陸間循環自然界的水循環類型 主要環節 特點 蒸發水汽輸送陸地海洋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降水蒸騰蒸發地表水蒸發降水海上內循環海洋面積廣闊,海洋上空水汽充足, 循環水量最大,對全球熱量輸送有重要意義。發生在陸地和海洋之間,海洋上空的 水汽只有一小部分輸送到陸地上空。最重要的循環,陸地水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發生在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循環水量少,對干旱地區非常重要。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自然界的水循環問題探究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水循環的角度去理解,李白的這兩句詩正確嗎?錯誤。黃河屬于我國的外流河,向東注入渤海。它參與的是海陸間的大循環,從水循環的角度理解,注入渤海的水通過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大氣降水等環節重新補充黃河水。所以并非“奔流到海不復回”。2. 未登陸的臺風參與哪個循環?海上內循環問題探究3. 塔里木盆地附近的河流大多參與哪個循環?塔里木盆地附近的河流多為內流河,參與陸地內循環。塔里木盆地的綠洲與城鎮分布圖內流區:最終流入內陸湖泊或在內陸斷流的河流所在的區域。外流區:最終能夠匯入海洋的河流所在的區域問題探究5. 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儲量并不多,而人類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這會不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呢?為什么?淡水資源儲量雖然不多,但通過水循環,這些水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停運動,使地球上水的總量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如果人類用水量超過了水體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資源遭到嚴重污染,就會造成水資源短缺。問題探究如果人類用水量超過了水體更新的速度,就會造成水量型缺水。如果人類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 水體的自凈能力,就會污染水資源,造成水質型缺水。知識拓展影響:減少下滲,增加地表徑流影響:攔截地表徑流,增加蒸發量,如有計劃地控制徑流量,可以蓄洪補枯,調節徑流的年內分配。硬化路面興修水庫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影響:改變地表徑流的空間分布狀況調水工程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影響大氣降水影響地下徑流、地下空洞、地面沉降或塌方。影響徑流、蒸騰、下滲等增加下滲,調節徑流的變化修建梯田植樹造林開采地下水人工降雨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植被破壞地面硬底化修建水壩圍湖造田跨流域調水植被破壞地面硬底化植被破壞地面硬底化開采地下水取用地下水人工降雨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水汽輸送蒸發蒸發降水下滲地下徑流地表徑流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地方式,是在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錯排列,狀若魚鱗,故稱魚鱗坑。魚鱗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樹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試從水循環的角度想一想,魚鱗坑為什么能保土、保水、保肥?魚鱗坑一般建在較陡的坡上,下雨時可攔蓄坡面徑流;在魚鱗坑中植樹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滲作用,達到涵養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從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問題探究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水圈水循環把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維持水體更新與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水循環還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即從總體來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表-地球上不同的水體更新周期 水體 江河 湖泊 深層地下水 高山冰川 極地冰川 海洋周期 16天 17年 1400年 1600年 9700年 2500年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水循環深入大氣系統內部,深刻地影響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水循環作為大氣系統能量的主要傳輸、儲存和轉化者,通過對地表太陽輻射的重新分配,使得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緩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水循環的強弱及路徑,直接影響到各地的天氣過程,乃至區域的基本氣候特征。水循環的強弱變化,往往引發區域性的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水循環是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陸地徑流源源不斷地向海洋輸送大量的泥沙、 有機物和無機鹽類。在水循環的驅動下,地表物質被 侵蝕、搬運和堆積,地貌得到發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洪澇災害洪水災害雨澇災害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劇上漲,水流沖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壩所造成的災害。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等使低洼地區積水、淹沒的現象。洪澇災害防治無足夠空間“容水”:流域中下游無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如因圍湖造田導致湖泊數量少、容積小)降水集中、強度大植被少洪澇災害的成因——三方面:流域廣(河流支流多)地面坡度大短時間大量“來水””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河道彎曲水流不暢地勢低洼流速緩慢無法及時“去水“”入海口狹窄或缺失洪澇災害防治思維建模修建大壩興修水庫防治洪澇的措施蓄攔裁彎取直疏浚河道河道清淤疏防治洪澇的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保護濕地退耕還湖防治洪澇的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加強防洪撤離應急演練建立統一的減災防災管理體制完善排澇體系防治洪澇的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頓河道,修建水庫和分洪區(或滯洪區、蓄洪區),完善排澇設施,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非工程措施:加強洪泛區的建設管制、建立洪水預警機制(利用氣象衛星對強降雨天氣、水情進行監測)、落實居民撤離應急預案、推行防洪保險等。防治洪澇的措施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我國氣象衛星對洞庭湖區進行了實時監測。圖4-9是氣象衛星拍攝的多光譜合成遙感圖像,其中右圖中的紅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沒的范圍,通過與沒有發生洪水時的遙感圖像(左圖)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獲得受災區域的分布及面積。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災與減災決策的重要依據。讀圖 4-9, 完成相關任務。(1)從水循環角度,分析長江流域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自然原因:長江流域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長江下游地勢低平,易造成排水不暢。人為原因:長江上游流域植被遭到破壞,水的下滲作用減少,河流流量增大;長江中游地區圍湖造田活動頻發,降低了河湖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排洪能力。問題探究洪水的自救與互救防洪準備關注汛期天氣預報學習并具備游泳、劃船等技能準備逃生物資洪水應急能逃脫不能逃脫抓住漂浮物,盡量不讓身體下沉,等待救援逃向高處,登上堅固建筑的頂部、大樹、山丘和高坡等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蟲咬傷,遠離電線桿、電線洪水的自救與互救洪水中的救助如何搶救溺水人員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轉移到安全地帶拋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劃船、游泳去救人科學控水或進行人工呼吸洪水的自救與互救課堂檢測右圖為水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序號表示水循環環節,對應正確的是( )A.①-降水 B.②-蒸騰C.③-地下徑流 D.④-地表徑流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包括( )A.塑造陸地地表形態B.改變潮汐的周期C.促使全球總水量不斷增加D.加劇地區之間熱量不平衡課堂檢測隨著人類社會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大,人類不斷大規模地蓄水、引水,極大地改變了水的自然運動狀況,這種水在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中的運動過程即為社會水循環。下圖為某地自然和社會水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人類大規模地蓄水、引水,干預的自然水循環環節是( )A.地表徑流 B.蒸發 C.供水 D.降水4.若該地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則強降水帶來的影響最可能是( )A.蒸騰增強 B.地下水增多C.江河橫溢 D.云量增加水循環“水的行星”自然界的水循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洪澇災害存在形式水體類型概念類型環節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促進水體不斷更新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成因防治措施塑造地表形態固、液、氣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