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2025年地理中考復習任務1 認識大洲:亞洲項目二 區域認知聚焦中考01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據大洲地理位置特點,判斷大洲所處熱量帶和降水的空間分布概況。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某大洲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地理特征。核心知識點02一、地理位置與范圍位置 半球 位置 主要分布在①______半球和②______半球緯度 位置 北部深入③________(重要緯線), 南部延伸至④_______(重要緯線), 跨寒、溫、熱三帶海陸 位置 位于⑤__________大陸東部,北臨⑥_______洋, 東臨⑦_______洋, 南臨⑧_______洋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 歐洲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口訣記憶 :烏烏里大黑土)非洲 ⑨_______運河北美洲 ⑩_______海峽東北北極圈赤道亞歐(歐亞)北冰太平印度蘇伊士白令面積 世界第 ______大洲,跨 ______度最廣, ______距離最長的大洲地理分區 按照地理方位 , 把亞洲分為 ______亞、 ______亞、 ______亞、 ______亞、 ______亞和 ______亞六個地區一緯東西東東南南西北中續表二、自然環境特征地形 主要地形區 世界最高的高原—①_______世界最高的山脈—②____________世界最高峰—③_________世界陸地最低點—④_____三大半島 甲⑤______半島 , 乙⑥_____半島 , 丙⑦_____半島地形特征 亞洲地形以⑧_____、⑨_____為主,平均海拔高; 地勢起伏⑩_____,高低懸殊 , _____高 , _____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死海阿拉伯印度中南高原山地大中部四周氣候 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 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帶,加上各地距海遠近不同,以及地形的差異,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亞洲西部深入內陸, ___________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河流 主要河流與湖泊 亞洲最長的河流— ______世界最大的湖泊— ______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______世界最深的湖泊— _________河流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大河多發源于 ______部的山地和高原, 呈 ______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受海陸位置和氣候的影響, ______區域面積廣大熱帶北溫帶北寒帶溫帶大陸性長江里海湄公河貝加爾湖中放射內流三、人文環境特征1.人口及其分布(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_____ 的大洲,世界上人口超1億的國家大多數在_____洲。(2)亞洲 _____部、_____部、_____部人口稠密。2.經濟發展特征亞洲地域遼闊,不同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如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由于殖民統治等歷史原因,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大部分屬于______國家。最多亞東東南南發展中考點攻堅03考點1 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典例分析】1.下列對亞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確的是( )A.絕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B.東部與歐洲接壤C.隔蘇伊士運河與北美洲相望 D.瀕臨四大洋2.(2022·青海)亞洲占據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北、東、南三面分別環繞著( )A.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 B.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C.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AB3.(2022·大同)亞洲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一位,所跨的溫度帶有( )①熱帶 ②北溫帶 ③南溫帶 ④北寒帶 ⑤南寒帶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A【考查內容】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 。【方法與技巧】第1題,亞洲絕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為北半球,大部分位于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故A正確。亞洲西部與歐洲相連,故B錯誤。亞洲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故C錯誤。 亞洲不與大西洋相鄰,故D錯誤。第2題,讀圖可知,亞洲北、東、南三面分別環繞著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故選B。第3題,亞洲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北部有北極圈穿過,由北向南地跨北寒帶、北溫帶、熱帶三帶,①②④正確,故選A。考點2 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征地形特征及其對水系特征的影響【典例分析】讀亞洲沿30°N地形剖面圖和亞洲沿80°E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各題。4.由剖面圖可以判斷,亞洲地勢特點是( )A.西部高,東部低B.東部高,西部低C.中部高,四周低D.中部低,四周高C5.由剖面圖可判斷,亞洲河流特點是( )A.亞洲河流多發源于四周,向中部匯聚B.亞洲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分流C.亞洲河流眾多,且短小湍急D.亞洲河流眾多,均為外流河B【考查內容】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某大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對水系的影響。【方法與技巧】第4題,讀圖可知,地形剖面圖縱坐標表示海拔高度,坐標為剖面延伸方向;讀亞洲沿30°N地形剖面圖可知,亞洲地勢中部高、 東西低;讀亞洲沿80°E地形剖面圖可知,亞洲地勢中部高、南北低,綜合 判斷選C。第5題,受地形地勢影響,河流由高處往低處流,根據亞洲地勢 中部高、四周低的特征,可判斷亞洲河流發源于中部,向四周分流,故B正確;亞洲幅員遼闊,河流較長,故C錯誤;由于亞洲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距海遙遠,降水較少,以內流河為主,故D錯誤。氣候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典例分析】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孕育和滋潤了多彩的亞洲文明。下圖為亞洲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6.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 )A.溫帶季風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C.熱帶季風氣候D.溫帶大陸性氣候D7.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北跨緯度廣 ②東西跨經度廣③地形復雜多樣 ④人口分布不均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8.西亞沙特阿拉伯的貝都因人,身著寬大袍子,過著游牧生活,主要是因為 這里( )A.高溫多雨 B.寒冷少雨C.炎熱干燥 D.溫和濕潤AC【考查內容】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某大洲的氣候特征,說出分布特點,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方法與技巧】第6題,讀亞洲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可知,亞洲分布最廣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故D正確。第7題,亞洲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南北跨緯度廣,導致南北氣溫差異顯著;東西距離長,距海遠近不同,導致降水分布差異顯著;亞洲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高低懸殊,加劇了氣候的復雜性;人口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故④錯誤,①②③正確,選A。第8題,西亞地區大部分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寬大白袍有利于通風散熱,體現了人們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故選C。考點3 亞洲的人文環境特征人口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典例分析】讀亞洲人口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9.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的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是( )A.東部、南部 B.北部、東部C.南部、西部 D.東部、西部10.圖中M點人口稀疏,原因是( )A.該地區位于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B.該地區位于氣候潮濕的熱帶雨林地區C.該地區位于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D.該地區位于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AC【考查內容】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某大洲的人口特征,說出分布特點,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方法與技巧】第9題,讀圖可知,亞洲的東部、南部人口稠密,西部、北部、中部人口稀疏。故A正確。第10題,讀圖可知,M地位于亞洲北 部,北極圈以北,緯度高,氣候終年嚴寒,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人口稀疏。故C正確。靶向突破04●通關訓練1.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這樣描述我們的家園——亞洲:“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承載和滋潤了多彩的亞洲文明。”讀亞洲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甲所在大洲是_____洲,該大洲地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水系結構呈____________狀分布。(2)①②③④河流中,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_(填數字代碼)。亞中部高,四周低放射④(3)A山脈以北大部分地區人口分布較_____(稠密/稀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海陸位置看,甲洲西與___洲陸地相連,西南以______________運河與非洲為界,亞洲東臨_____洋,南臨_____洋,北臨________洋。稀疏該區域為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不適宜人類居住蘇伊士太平印度 北冰歐●提升訓練2.水稻喜溫喜濕,請結合圖文材料,探究亞洲地區水稻的生產條件。【探究主題一地理位置】(1)亞洲水稻種植區主要分布于_______亞、_______亞、_______亞。東東南南【探究主題二地形條件】(2)從地形類型看,亞洲的水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形),并且位于河流沿岸,這里有水稻生長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和肥沃的土壤。【探究主題三氣候條件】(3)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從A→C→D,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是________;圖中亞洲水稻集中分布區的氣候的共同特點是_____________。平原水資源 (灌溉水源)緯度因素雨熱同期(圖中亞洲水稻集中分布區以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共同特點是雨熱同期)(4)亞洲地跨熱帶、_____帶、北寒帶。A地區終年高溫多雨,屬_______氣候;F地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__。(5)通過觀察可知,BCD三種氣候的分布,體現了亞洲___________氣候顯著的特點。亞洲各氣候類型中,_________________氣候分布最廣,受__________位置的影響。北溫熱帶沙漠氣候季風溫帶大陸性海陸熱帶雨林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