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第一節——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課程標準1學習目標2核心素養3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布局。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綜合思維:能夠從時間和空間角度綜合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人地協調:結合當前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能夠認識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二目錄Content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01交通運輸概念:交通運輸是指利用各種運輸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路線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作用:它是連接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02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公路運輸南 北公路運輸地位: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運輸工具:汽車、卡車對象:短程,量小的貨物缺點: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優點: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12鐵路運輸地位: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運輸工具:火車、軌道列車對象:大宗、笨重、長途運輸,如礦石、金屬等缺點:造價高,消費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大,短途運輸成本高優點: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現在人們出行首選高鐵,因為高鐵比其他類型的列車耗時少、乘坐舒適、價格合理。這源于高鐵的運行速度快,輸送能力強,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點率高,乘坐舒適度高。目前,我國鐵路客運分為多種類型,G代表高鐵列車,Z代表直達特快列車,D代表動車組列車,K代表快速列車,L代表臨時加開列車,Y代表旅游列車。談一談你對高速鐵路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看法。活動Activity水路運輸地位:歷史悠久的運輸方式運輸工具:貨輪、油輪對象:大宗、遠程、時間要求不高的貨物,如糧食、礦產品等優點: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缺點:速度慢,靈活性、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條件影響大3航空運輸地位: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優點:運輸速度快、且運輸效率高對象:急需,量小,貴重的貨物,如急救藥品等缺點: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4管道運輸地位: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運輸方式對象:液態或氣態貨物,如石油、天然氣等缺點:需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優點:運量大,損耗小,安全性能高,連續性強,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農田。5【多快好省】思考|如何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客運:人們旅行大多從所乘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費用、安全性、舒適度等因素考慮,遠距離選乘飛機或火車,近距離選乘汽車;為了欣賞沿河兩岸的風景或海上的風光,有時也選乘輪船貨運:根據貨物的性質、重量、運輸距離、時間效益等情況,選擇適宜的運輸方式。要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小試牛刀】思考|如何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案例 要求 鐵路 公路 海運 河運 航空從哈爾濱到廣州參加貿易洽談會 次日必須報到 從重慶到武漢 沿途觀賞三峽風光 從太湖運2t活魚到安吉 保鮮 從太原運200噸煤到武漢 走近路降低運費 從天津運1萬噸鹽到上海 選擇最經濟的辦法 03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變化運量大幅度提高了運量成本降低了運輸成本效率增強了原材料、產品和人口的流動性效率縮短了交通時間特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強的空間集聚傾向。交通運輸效率的不斷提高,導致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強化,人際交往日趨密切。東部:交通線路里程長,密度大,通達度高;交通線路類型多樣,形成網狀交通運輸格局;西部:交通線路里程短、密度小,通達度相對較低東部: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對交通運輸需求量大;以平原丘陵為主,地形平坦,交通線路修建的難度低;西部:人口少,經濟發展水平低,地形復雜,地勢起伏大,交通線路修建難度大、成本高。讀圖,試從交通運輸線的長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國東西部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差異的原因。活動Activity讀北京開往福州高速客運列車示意圖,據此完成小題。1.圖文信息反映了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是 ( )①專業化 ②網絡化 ③高速化 ④大型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五種交通運輸方式中,高速公路運輸突出的優點是( )A.耗能少 B.運量大 C.周轉速度快 D.成本低CC杭州浙江溫州二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01交通運輸&城市發展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交通運輸有著密切聯系。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交通運輸有著密切聯系。一個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會給這個地區的城市格局帶來很大影響。思考|古代大城市的布局具有怎樣的特征?古代水運地位突出,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發展【聚落分布】由于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視道路的建設,許多城市依托陸路交通發展起來從西安沿古絲綢之路可達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城市羅馬帝國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系統,對歐洲城市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的鄉村聚落一般較分散,有的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為促進農村的發展,我國正在有計劃地對分散鄉村聚落進行合并,建設相對集中的鄉村聚落新建的鄉村聚落一般臨近區域主要公路分布,而一些交通不便的鄉村聚落會逐漸消失思考|試分析我國村落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在現代:鐵路的修建,能夠帶動沿線城市迅速崛起。我國一些新興的交通樞紐城市,就是依托鐵路發展起來的,比如石家莊、株洲和懷化石家莊原來不過是正定縣的一個小村莊,當初京廣鐵路修到正定縣城時,把車站往南遷了十幾千米,建在了石家莊。后來石德、石太鐵路又在這里與京廣線相交,石家莊成了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成為河北省的省會,而正定縣仍不過是座3萬人的小城案例|石家莊市的形成和發展【聚落發展】思考|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教材活動,說明揚州興衰的原因。揚州北京天津濟寧杭州新中國成立后,現代化陸路交通的發展,加之京杭大運河的大規模疏浚,才使古城揚州煥發了青春。21世紀隨著寧啟鐵路和潤揚長江公路大橋的貫通,改變了揚州地區的交通運輸狀況,揚州再次崛起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交通興,城市興;交通衰,城市衰思考|據圖推測鄭州和信陽的城市規模差異及原因?鄭州的城市規模大;鄭州為省會城市,交通通達度高,利于聚落規模的擴大【聚落規模】聚落形態沿交通干線擴展,交通干線成為城市的主要發展軸思考|讀下圖建設用地隨道路拓展軸的時空變化圖,總結交通干線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聚落形態】1.武漢三鎮歷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平原廣闊 B.季風氣候C.河流交匯 D.礦產開發武漢三鎮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卻發生了很大變化。讀圖,回答下列小題。A2.隨著現代綜合交通的不斷發展,武漢市城市形態在沿江發展的基礎上,將進一步趨向( )A.集中式團塊狀發展 B.沿河流條帶狀發展C.沿公路、鐵路多軸向發展 D.從放射狀轉向內聚發展3.武漢市的發展變化說明( )A.交通樞紐都能發展成為省級行政中心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標是人口的增加C.河流運輸方式的興衰變化會影響城市的興衰D.城市主要交通線的變化會影響城市的格局AC02交通運輸&區域發展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交通運輸會提高沿線地區的可達性,加速區域的綜合發展區域整體水平的提升,城市的發展壯大,又會促進交通運輸的建設沿海型經濟帶以港口城市為核心,以沿海航線和交通干線為發展軸,如日本東海道經濟帶。沿海型經濟帶0A港口建設水域(航行和停泊條件): ①天然港灣。無結冰或結冰期短。②深水。等深線密,港闊水深,空間大,便于航行和停泊。③避風。避風、風浪小、背風地帶。陸域(筑港條件): ①地形平坦。平原或三角洲,坡度適當。②地質穩定,有較大的拋錨空間。經濟腹地(港口服務的區域)。經濟發達,輻射范圍大,客貨集散量大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經濟腹地決定港口的興衰;城市決定港口的發展。0A港口建設城市依托。以單一大城市或某個城市群為依托,城市的規模大小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交通便利。港口的疏集運能力,有沒有便捷的對外交通聯系。國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貿易港,對外開放港。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經濟腹地決定港口的興衰;城市決定港口的發展。0B航空港建設地面開闊平坦,起降有凈空保證;應有適當坡度,可以保證排水;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跑道,利于飛機起飛和降落(起降均為逆風);應注意大霧對能見度的影響,不宜布置在盆地和洼地;機場占地面積大,飛機起降騷擾性較大,應距城市較遠(①霧霾少,晴天多,能見度高;②土地租金低;③對居住區噪音污染小;④無高大建筑物,起降安全),并有快速交通干道連接。沿河型經濟帶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業區等構成的經濟帶,以河流為發展軸,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樞紐為增長極,如長江經濟帶。沿河型經濟帶0C河運價值江全長1532公里,流域涉及鄂、陜、豫、川、渝、甘6省市。漢江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航運價值最高的河流,素有“千里黃金水道”之稱。分析漢江航運價值高的區位條件。①漢江流域降水豐富,流量大,流程長,通航里程長;②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穩,利于通航;③全年無結冰期,四季可通航;④航道聯系東西、溝通南北,聯系范圍廣;⑤流域內物產豐富、人口稠密、城市眾多、經濟發達、運輸需求量大。沿路型經濟帶以鐵路、干線公路為發展軸,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樞紐為增長極,如隴海一蘭新經濟帶。沿路型經濟帶復合型經濟帶依托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逐步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復合型經濟帶(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線、航空)隨距離增加所占份額的變化。(2)從高速公路的長度、密度、連通性等方面比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變化。(3)日本提出在東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岡等主要區域城市之間實現3小時交通圈,分析新干線在沿線區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4)舉例說明交通運輸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思考題】活動Activity從東京出發0~400千米內,短距離高速公路所占比重較高,隨距離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線比重上升;400~800千米內,新干線占絕對優勢;800千米后,新干線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問題:(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線、航空)隨距離增加所占份額的變化。答案:1975年,高速公路總長度小,密度小,連通主要城市;1985年,交通線路總長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內陸發展,連通城市數量增多;2014年高速公路總長度大,密度大,形成網狀交通運輸。問題:(2)從高速公路的長度、密度、連通性等方面比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變化。答案:促進人員流動,加速和擴大了信息、知識、技術傳播;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協作,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縮小地域與城鄉差距;完善全國交通網,縮短出行時間;帶動沿線相關產業發展,同時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問題:(3) 日本提出在東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岡等主要區域城市之間實現3小時交通圈,分析新干線在沿線區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答案:日本資源能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交通運輸發展能加強日本對外聯系,緩解資源和市場問題;日本經濟對交通依賴度高,沿海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系便捷,促使產業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 沿岸經濟帶;太平洋沿岸經濟帶的發展,促進沿岸經濟發展,提升運輸能力,促進沿線交通運輸的發展。問題:(4)舉例說明交通運輸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