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一章 第四節01.02.03.04.目錄CONTENTS地震波不連續面地球的內部圈層地球的外部圈層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過地心。但就當前實際的科技水平來說,人類還無法實現“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鉆井,深度為12千米,僅僅接觸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類通過什么方式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呢?地球內部結構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堂導入地球內部探秘01.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的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地震波 速度 介質縱波(P波) 快 固、液、氣橫波(S波) 慢 固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處,橫波和縱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約2900千米,縱波速度下降,橫波全部消失。地震波02.不連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發生變化的界面叫做不連續面。地球內部主要有兩個不連續面,分別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不連續面“莫霍面”是指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它是由克羅地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1910年發現的。 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這個分界面命名為 “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1914年,德國學者古登堡(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存在 地震波速的間斷面, 后證實這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該不連續面稱為古登堡面。位置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都是不連續面,地震波的波速在這里突然變化。莫霍界面在地下平均33千米處,在這個界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約2900千米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03.內部圈層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地球內部圈層—地殼定義:地球表面一層由固體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厚度: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一般為5-10千米;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最厚達70千米。地球內部圈層—地幔 地幔: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 900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總體積的80%。 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球內部圈層—地核 地核:地球核心部分,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約3400km。 特點: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核又可分為外核和內核。內核是密度極大的固態金屬球,外核呈液態。04.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氣圈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其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主要成分作用大氣圈籠罩著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同時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氣。大氣圈 中的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與人類息息相關。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海洋(主體)、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土壤水、大氣水。概念組成作用形成不同自然帶和自然景觀類型。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存在于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巖石圈(上部)。概念分布地球的圈層結構內部圈層外部圈層總結劃分依據分層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地震波縱波橫波地殼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感謝觀看THANK FOR WATCHINGTHANK FOR WATCHI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