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1碳排放與碳減排 (29張,內嵌視頻) 2024-2025學年中國版(2019)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1碳排放與碳減排 (29張,內嵌視頻) 2024-2025學年中國版(2019)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共29張PPT)
馬爾代夫水下內閣會議
2009年10月17日,時任馬爾代夫總統及內閣成員頭戴水下呼吸器,身穿黑色潛水服,在六米深的海底召開了世界首次水下內閣會議,會議采用手勢和書寫版表決的方式,一致通過并簽署了《來自前線的緊急呼救》的文件,呼吁世界各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并積極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
思考:
1.為什么馬爾代夫要在海底召開這次呼吁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會議呢?
2.全球氣候變化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哪些影響?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1.運用圖表,說出自然環境中碳循環與全球變暖的關系。(綜合思維)
2.結合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及國家安全的影響。(地理實踐力)
3.了解碳減排的概念和核心,理解促進碳減排的主要手段。(綜合思維)
4.結合資料,說出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樹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意識。(人地協調觀)
碳排放與碳減排
學習內容
01.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02.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03. 碳排放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04. 應對碳排放的措施
碳排放與碳減排
觀看視頻,思考:
1.什么是碳循環?聯系哪些地球圈層?2.地球上的碳主要貯存在哪里?循環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
01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碳循環:碳在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以二氧化碳、碳酸鹽及有機化合物等形式進行轉換和遷移的過程。
碳庫: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中儲存碳的載體稱為碳庫。
自然界的碳循環示意
01 碳循環與大氣的溫室效應
四個碳庫:分別為巖石圈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大氣碳庫。
思考:結合碳循環和碳庫的概念,說出自然界的主要碳庫有哪些?
1.結合右圖和教材,說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從二氧化碳的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分析。)
在人類活動成為一個重要的擾動因素之前,自然界的碳循環相對穩定,并維持著動態平衡。
大氣二氧化碳庫
收入
支出
土壤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CO2
火山噴發所釋放的CO2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化石燃料形成過程中的固碳
水—氣交換過程水域的吸收、溶解
01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示意
影響:在溫室效應作用下,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保持在15℃左右,為地球生命繁衍提供適宜的溫度。
1. 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基本原理,簡述大氣“溫室效應”的原理及影響?
原理:太陽輻射經過地球大氣層被削弱后剩余的到達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溫度升高,放出地面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大部分地面輻射,大氣溫度升高,放出大氣輻射,大氣輻射大部分指向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稱大氣的“溫室效應”。
01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閱讀:碳匯與碳源 P73
碳源是指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機制。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火災、海水釋放。
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機制,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光合作用、海水溶解。
碳源>碳匯
大氣含碳增加
溫室效應
碳源<碳匯
碳庫
含碳增加
閱讀教材,說出什么是碳源?什么是碳匯? 說出人類增加碳源和碳匯的主要方式?
結合右圖說明: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碳循環(碳源和碳匯)產生怎樣的影響?
①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它們通過燃燒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對森林、草原、水域等的大規模破壞,導致植物、水體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貯存減少。
01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學生活動: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基本原理,解釋全球變暖的過程。
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CO2,同時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森林、草原、水域等面積不斷較少,對大氣中CO2的吸收和貯存減少,大氣中CO2。
對流層大氣主要通過CO2和水汽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增溫,大氣中CO2增多,吸收更多地面輻射,大氣溫度升高,放出更多大氣逆輻射,大氣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增強,氣溫不斷升高。
02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冬小麥種植北界變化及潛在北移區域分布圖
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種植界限的影響
東三省≥10℃積溫最北線變化
02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暖使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帶顯著向北和向高海拔移動
讀圖思考:全球變暖使中國農作物種植界限發生怎樣的變化?
以高緯度地區和中低緯度干旱半干旱區為例,探究全球變暖對水熱格局和農業的影響
有利影響
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
積溫升高
北半球溫度帶北移
作物生長期延長
作物種植北界北移
產量增加(受益)
不利影響
中、低緯度“谷物帶”
①溫度升高,蒸發增強,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②極端降水現象增多
③極端高溫天氣增多
“谷物帶”地區生產潛力降低
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受損)
不能 補償
世界糧食生產總體下降
影響自然過程
危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
威脅人類社會
02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引發多種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危害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威脅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
02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① 許多沿海國家和地區生存空間不斷喪失。
馬爾代夫
由于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有被淹沒的危險。該國已經著眼在海外購 置土地,為不得已時的“舉國搬遷”做準備。圖為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南部一個村落的居民,在漲潮淹沒村落時被迫離家,退潮后才能返回。
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該國地勢低洼,平均海拔為1.2米。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得馬爾代夫成為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所以馬爾代夫要召開水下內閣會議。
03 碳排放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② 引發多種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威脅國家安全
03 碳排放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③ 全球變暖引起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間接影響國家安全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地勢低洼,大部分地區為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梅格納河的三角洲平原,沿海地區海拔極低。全球變暖導致了海水入侵、暴雨和熱帶氣旋頻率增強、冰川融化、河流侵蝕加劇等一系列問題。
農業和漁業是孟加拉國的主要經濟支柱,海水入侵及洪水不斷淹沒農田、漁場甚至村莊,大量人口失去生計和家園。據估計,到2050年,孟加拉國可能有超過2000萬人因氣候變化成為環境難民,人口大量遷移到首都達卡或其他城市,導致城市貧民窟迅速擴張,衛生條件惡化,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
水稻是孟加拉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但受氣候變化影響,產量大幅下降,國內糧食供應不足不得不增加糧食進口,導致糧食價格上漲。
思考:概括全球變暖對孟加拉國居民生活和資源供給的影響?對世界其他區域產生怎樣的影響?
03 碳排放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④ 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威脅國家安全
中東的水資源匱乏。中東氣候干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
思考:全球變暖會對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03 碳排放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①減排增匯
減排(減少碳排放):
①加大科技投入,不斷開發新能源,推動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使用清潔能源)
②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產能,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等傳統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改善產業結構)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對高耗能產業增收碳稅。(征收碳稅)
⑤加大宣傳,提高民眾的節能環保意識。(倡導節約消費)
增匯(增加碳吸收):
①植樹造林,保護植被,增加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②退耕還湖,保護濕地,增加水體溶解二氧化碳。
③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新技術,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
04 應對碳排放的措施
②適應措施
目標:趨利避害
方法:改變人類自身行為,利用全球變暖帶來的機遇,降低不利影響。
措施: ① 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新產品,提高適應能力。
② 加大科技投入,改變灌溉方式,耕作方式,研發優良品種,保障農業生產。。
③ 建設抗御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工程措施,加強防御。
④ 開展災害保險業務,抵御風險
04 應對碳排放的措施
讀圖,思考:
1. 讀出1851-1990年,中國和美國、歐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值
2. 大氣中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哪些國家產生?
中國(約400),美國(約2500),歐盟(約2400)。
主要由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產生,目前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
中國、美國、歐盟人均歷史累積排放比較
04 應對碳排放的措施
③國際合作
國家類別 碳排放現狀 減排責任
發達國家 工業化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碳轉移 對全球變暖負主要的責任,要率先減排
發展中國家 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受害者,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獲得來自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應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關系
各國要在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領域合作,協商解決分歧,建立國際共同應對的機制。
原則:公平但有區別
04 應對碳排放的措施
案例
碳交易市場
案例研究:碳交易市場
閱讀課文案例研究部分,思考:碳交易市場是如何促進碳減排目標的實現的?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
碳交易中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
碳達峰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
碳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以及峰值。
思考:如何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閱讀:碳中和和碳達峰
(2023年海南卷)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一些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因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響,他們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以下區域中,此類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 )
A.歐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亞地區
2.為減緩上述不利影響,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禁止發達國家碳交易 B.加大區域間產業轉移力度
C.加強碳減排國際合作 D.鼓勵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
B
C
課堂練習
泥炭是沼澤地特有的產物,當沼澤植物殘體的堆積量大于其分解量時,泥炭不斷積累、堆積,并發育成泥炭地。潮濕的泥炭地固碳能力遠強于森林,然而泥炭地生態系統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則會成為巨大的“碳源”。近代以來,隨著英國農業開墾、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約有150萬公頃泥炭地被排水疏干,此外還被用于燃料等用途而導致泥炭開采量增加,泥炭地的退化過程加快。下圖示意英國泥炭地分布。
從碳循環的角度,解釋近代以來英國泥炭地由“碳匯”向“碳源”轉化的原因。
①泥炭地由于農業開墾、基礎設施建設而大量排水,導致地表水位下降,泥炭地裸露;
②泥炭地被氧化,內部固存的碳變為CO2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
③泥炭作為燃料被燃燒,釋放CO2氣體。
課堂練習
(2024.6月浙江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匯和碳排放國,2021年該國可再生能源僅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7%。交通運輸業是該國主要的碳排放行業,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較大。近年該國制定碳減排“國家自主貢獻”計劃,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凈零排放。
材料二 下圖為東南亞部分地區略圖。
(1)簡述該國森林碳匯量大的氣候原因。
(2)從島間運輸角度,簡析該國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較大的原因。
①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②太陽輻射強(或光合作用強),植物生長快;
③風力弱(或水熱組合好),植物茂盛高大。
①島嶼眾多,運輸距離遠;
②人口少,海運和空運為主,能效低,能源消耗量大;
③能源以化石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氣為主。
課堂練習
(2024.6月浙江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匯和碳排放國,2021年該國可再生能源僅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1.7%。交通運輸業是該國主要的碳排放行業,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較大。近年該國制定碳減排“國家自主貢獻”計劃,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凈零排放。
材料二 下圖為東南亞部分地區略圖。
(3)從資源稟賦角度,說明該國能源結構的形成與轉型的原因。
①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豐富且廉價;
②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易受海水淹沒威脅;
③水能、地熱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豐富;
④可再生能源互補性強(或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少/非可再生能源碳排放多)。
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崇义县| 和林格尔县| 会理县| 宣恩县| 镶黄旗| 闽侯县| 仙游县| 钟山县| 剑河县| 盐亭县| 泽库县| 澎湖县| 廉江市| 同江市| 沙河市| 铁岭县| 策勒县| 洪洞县| 龙山县| 常州市| 老河口市| 南汇区| 射洪县| 陇南市| 泽州县| 建宁县| 神农架林区| 富锦市| 东海县| 卢湾区| 聊城市| 丰城市| 唐海县| 阿拉尔市| 绥德县| 海盐县| 沙坪坝区| 肇东市| 龙门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