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九 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發展【典例分析】年份 考點分布2024 北京·史料實證古代巴比倫 安徽·古代埃及 遼寧·古代城邦 全國新課標·古代波斯 甘肅·古羅馬法律 湖北·古羅馬帝國政權 廣東·古代文明的統一性 重慶·中世紀西歐王權 甘肅·中世紀大學教育 山東·中世紀西歐行會 湖北·中世紀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北京·拜占庭文化 湖南·拜占庭法律 浙江·西方文明的傳播 江蘇·日本社會觀的變化 遼寧·11世紀日本天皇加強統治 浙江·印加文明2023 山東·私有制產生 全國新課標·古代巴倫法典 天津·古代埃及 河北·古代印度種姓制度 重慶·婆羅門教 浙江·古代印度 江蘇·波斯帝國財政 浙江·波斯與拜占庭帝國 廣東·希臘化時代 浙江·西班牙入侵阿茲克特文明 北京·羅馬共和國 山東·古代文化交流 江蘇·莊園法庭 湖北·英國莊園經濟轉型 重慶·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變化 北京·中世紀城市自治 湖北·東羅馬帝國 全國新課標·東羅馬帝國衰落 天津·沙皇俄國崛起 福建·日本幕府統治 湖南·8世紀日本改革 湖南·朝鮮日本與明朝 海南·古代非洲司法特點 浙江·印第安人的文化成果2022 遼寧·古代埃及的自然崇拜 河北·古希臘公民的素質 天津·荷馬史詩 北京·希臘文明 全國甲·梭倫改革 6.北京·羅馬和長安的交通 7.遼寧·中世紀王權加強 8.山東·法國王權強大 9.海南·城市自治前提 10.北京·中世紀英國議會 11.海南·史料實證偶然與必然備考建議: 世界古代史文明呈多元發展格局,備考時應重點關注地區性帝國產生,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具有多樣性,雅典原始民主與羅馬法影響深遠,中古晚期歐洲滋生近代社會基因。大河流域以農耕生活為主,古希臘和古羅馬則海外貿易發達,中古歐洲莊園制。古代西亞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古代印度取得重要文明成就,古希臘的文學與哲學成就,絲綢之路溝通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串聯起東亞文明、中西亞文明和歐洲文明等知識點的備考。1.[2023年遼寧高考真題]如圖是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宮殿中一幅浮雕(復制品)的局部圖。該圖展現了亞述帝國( )A.繁瑣的宮廷禮儀 B.復雜的官僚體系 C.奢華的貴族生活 D.豐富的物產資源2.[2023年福建高考真題]史詩《吉爾伽美什》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長三尺,腿長七尺,髯發濃密。亞述王宮遺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現了這般形象(見圖)。這種文本和實物的一致性可用來( )A.說明史詩的描寫有據可依 B.證實吉爾伽美什確有其人C.理解古代西亞的審美觀念 D.還原蘇美爾人的體型樣貌3.[2024年安徽高考真題]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羅列統治者形象、名字和頭銜的文獻。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新王國(前1550~前1069)時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據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說明了象形文字的緣起 B.融合了宗教與王權的觀念C.呈現了埃及神廟的興衰 D.展示了分裂與統一的場景4.[2022年遼寧高考真題]古埃及早王朝時期,已經形成了三大“創世論”神學體系,這些體系中的神話傳說內容都與太陽和水有關。這體現了古埃及( )A.王權的衰落 B.對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發展 D.對科學的探索5.[2022年湖南高考真題]伯利克里在擔任雅典首席將軍期間,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同時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擔公共捐獻的義務,諸如戰船捐、使團捐及合唱捐等。這種政策(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B.致力于防范富人壟斷政治權力C.推動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D.著眼于縮小公民間的貧富差距6.[2023年河北高考真題]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形成后,個人種姓地位不能變動,但低級種姓以職業集團為單位,通過傳統所容許的途徑,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這說明古代印度( )A.中間階層不斷壯大 B.等級結構日益復雜C.血緣關系逐漸弱化 D.社會矛盾有所緩和【重難突破】1.漢謨拉比給拉爾薩總督辛·伊丁那姆的一篇詔令說:“關于都爾·古爾古里城地區的土地,烏埃阿·魯·巴尼一向對之有所有權,因為文書記載這是讓渡給他的。”因此,爾應將此土地歸還烏埃阿·魯·巴尼。這說明古巴比倫( )A.重視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B.專制王權影響市場發展C.土地交易滲透契約精神 D.政府重視保護私有財產2.美國布朗大學教授庫爾特·拉夫勞伯以古希臘詩人荷馬及赫西俄德的作品為例,認為古代巴爾干半島的政治思想對公元前7世紀晚期到前6世紀早期的雅典法律思想、公正思想、集體治理思想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可用于說明( )A.雅典文化的開放包容等特征 B.世界各地區文明演進的趨同性C.亞歷山大遠征的客觀進步性 D.區域文明的興衰、交融和變遷3.大流士統治下的波斯帝國,是一個幅員廣闊的國家,大流士修筑了許多新的驛道,從蘇薩到小亞愛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設一驛站,蘇薩發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傳,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達終點。大流士的這一做法意在( )A.強化國家治理 B.促進經濟交流 C.擴大統治疆域 D.方便人們出行4.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氣候酷熱難當,而且經常是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古印度民眾難以理解和適應這種急驟而劇烈的自然現象,從而產生了敬畏心理,崇拜自然,崇拜造物主。公元前150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神話傳說就此流傳開來。由此可推知( )A.奴隸制文明起源于印度 B.宗教的產生與自然環境相關聯C.自然崇拜源于神話傳說 D.多變的氣候助推人類頻繁交流5.古代西亞腓尼基人不僅同以色列人有著活躍的貿易關系,還曾利用以色列人在紅海的艾吉昂—格伯文港前往奧菲爾(埃塞俄比亞)探險,并從那里帶回檀香木、寶石、象牙、猿猴、孔雀以及金、銀等。他們曾乘船到過英吉利和愛爾蘭。埃及法老尼科曾利用腓尼基人乘船繞航非洲獲得成功。這說明腓尼基人( )A.揭開了全球文明交流的序幕 B.建立了世界性的大帝國C.擴大了人類文明交往的范圍 D.促進了商品世界性流動6.研究表明,梵語詞匯“書”“筆”“墨水”等均源自希臘語;在帕提亞帝國的尼薩宮廷,酒杯上刻著酒神故事,宮中裝飾有阿佛洛狄忒、赫拉克勒斯、赫拉的雕像,并且還上演希臘的戲劇。該材料可用來佐證( )A.印歐民族遷徙的歷史意義 B.希臘化時代的文明交流C.古典希臘文化的主要成就 D.近代以來歐洲文化擴張7.在雅典戲劇《請愿婦女》中,外邦傳令官譴責雅典民眾經常在情緒驅使之下投票決議發動戰爭;在喜劇《馬蜂》中,雅典陪審員被比喻為成群結隊的馬蜂,他們往往被“煽動家”蠱惑,不問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這些戲劇共同說明當時( )A.對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 B.雅典婦女政治地位提升C.人文精神影響文藝創作 D.司法審判存在著隨意性8.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埃及行省等地的羅馬公民人頭稅免繳特權逐漸消失。據某份城市財產注冊單據記載,一位城市上層階級的成員于公元287年向稅務官員繳納8德拉克馬的人頭稅稅率。這一狀況( )A.迎合了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B.印證城市上層階級壟斷經濟特權C.推動了社會關系平等化發展D.利于應對公民權授予范圍的擴大9.《漢謨拉比法典》對合同契約的規定非常詳細,盡可能考慮到各種影響契約的情況。例如它規定:如果小商販從商人那里借到一筆錢,因為經營不善損失了,那他依舊要按契約償還這筆債務;如果小商販從商人那里借到一筆錢,因為遭遇強盜而損失了,那他不需要償還這筆債務。這表明古巴比倫( )A.法律關注弱勢群體 B.法典宣揚人性關懷C.重視契約的法律效力 D.政府以工商業立國10.埃及古王國時期,農業祭祀成為重要的節日活動,“在底比斯的敏一阿蒙的豐收節日上,法老(國王)會割下第一束小麥,儀式中會由一頭公牛引領前進”。這說明埃及古王國時期( )A.國家對農業實行統一管理 B.耕作技術相對較為先進C.農業經濟占據著重要地位 D.王權與神權結合的加強11.14世紀以后的中世紀西歐農村,以往農民向領主繳納的人頭稅改成了直接稅,須上繳給國王。1439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發布國王令,規定除了貴族所屬領地的年貢及征集軍隊之需,貴族不得征收人頭稅等稅項。這些變化旨在( )A.打擊割據勢力 B.營造良好經濟發展環境C.加強中央集權 D.增強國家實力對抗教皇12.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達成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教皇承認皇帝作為裁斷者的權力,承認他對候補位者擁有世俗權力和收稅權力(要與教會權力區別開來),而亨利五世承認教皇任命神職人員的排他性的權力,還承諾歸還教會從前被侵奪的財產。這一協定( )A.推動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轉型 B.解決了王權與教權的矛盾C.鞏固了西歐的二元政治格局 D.統一了羅馬帝國的征稅權13.中世紀的西歐土地往往凝聚著封君與封臣多層次的權利和義務,封君對土地的支配權受到封臣的制約,封臣對土地的支配權受到封君的制約,這致使土地買賣、轉讓受到嚴重限制。上述狀況( )A. 推動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B. 維持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C. 導致封建莊園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D. 有利于商業性農業的發展14.西歐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認為:從本質上看,貿易總含有某種惡劣的性質,但當一個人使用他從貿易中求得的適度的利潤來維持他的家族或幫助窮人時,或者當他不是為了利潤而是作為他的勞動報酬賺取利潤時,貿易就變成合法的了。該言論( )A.使人文主義得到廣泛傳播 B.凸顯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特點C.受到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 D.說明他對商業從否定轉向認可15.9世紀末,法蘭西地區的宗教會議,多次號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會財產。到11世紀中葉,此號召在歐洲其他地區得到推廣,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會,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間停止一切戰爭。這反映出西歐( )A.王權和教權的長期并立 B.國王與教會沖突不斷C.基督教會強化社會教化 D.封建主義秩序的混亂16.香檳集市位于法蘭西香檳伯爵頓地區,是中世紀歐洲的商業中心之一。在香檳集市上流通著多種貨幣,出現了以識別貨幣和兌換貨幣為業的“錢商”,他們還經營匯兌、借貸等類似銀行的業務。這表明中世紀( )A.商業貿易活動繁榮 B.基層治理較為規范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D.開始出現匯兌行業17.圖3所示培高平臺田地,能在沒有現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條件下獲得作物豐收,這種農業技術的主要成本是用來開挖渠道和培高平臺的勞動力。培高平臺田地( )A.促成農業生產系統的自我支持 B.能保證農業豐收并節省勞動力C.體現瑪雅文明先進的環保意識 D.借鑒阿茲特克人浮動園地經驗18.《一千零一夜》有三個部分是與中國和中國人形象相關的:整個故事大框架的引子故事,是以中國和印度為背景的;阿拉丁神燈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設定為一個中國裁縫的兒子;戛梅祿與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中,公主的身份被設定為中國公主。《一千零一夜》證明了( )A.阿拉伯帝國對外擴張 B.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C.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D.整體世界的初步形成19.英王威廉一世在1085—1086年間派人分赴各地,對所有各級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財產、收入進行嚴格、詳細的核查,然后載案入冊,以之作為征調貢稅、軍役的準確依據。當時有人對此感到如末日來臨一樣可怕,便將調查記錄稱為《末日審判書》。可見當時的英國( )A.莊園經濟快速發展 B.封建等級關系松弛C.民族國家初現雛形 D.國王權力得到強化20.11—12世紀,西歐市民的財富日益增多,但各國仍舊實行嚴密的領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產權由各級領主的子孫世襲,一般不能自由買賣。這在當時有助于( )A.城市商業資本的聚集 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封建貴族領地的擴大 D.社會財富觀念的轉變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3—6世紀,中西都經歷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權的挑戰和新宗教的沖擊,但在歷史現象層面的相似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同中之異。中國延續了秦漢以來形成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和大一統觀念,是有機的統一、比較牢固。在這個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漢,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統一。羅馬延續了城邦體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統一、并不牢固。其內部結構差異較大,居民身份多樣,政治組織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傳統深厚,蠻族也不追求統一。中國的胡漢關系歷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權主動采納并推廣漢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羅馬與蠻族接觸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區分不同的群體。蠻族并非羅馬公民,而是自治的羅馬軍事盟友,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認同。中國始終保持了儒家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點。儒家受到玄學、道教乃至佛教等沖擊,但其官方意識形態地位始終沒有動搖。胡人采用漢族文化并繼承了這個模式,與漢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羅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內容,注重集體的福祉。基督教填補了對個人的內心世界關注不夠的空白,但作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接受基督教的蠻族與拋棄傳統信仰的羅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為紐帶的新文化認同。——摘編自劉家和、劉林海《3—6世紀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比較研究》(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3—6世紀中西方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權挑戰的各自表現。(2)據材料提取比較視角,并概括3—6世紀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的不同點。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巴爾干半島南部地狹多山,小塊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暢,封閉分離。希臘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個城邦,這些國家通常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聯合周圍村落而組成,一般都是小國寡民,一城一邦,希臘城邦始終以獨立的政治單位分立于希臘的古典時代,沒能像東方那樣由小王國走向統一的帝國。——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材料二:在農耕文明發展的基礎上,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征服包括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埃及和巴爾干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這個帝國一方面繼承了此前亞述、新巴比倫、米底和埃及等先驅者的遺產,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與稅收系統;另一方面,帝國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區、兩河流域文明區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臘文明的部分地區整合在一個統一的帝國中,促進了埃及、西亞、希臘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摘編自晏紹祥《高中統編<中外歷史綱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內容解讀(上)》(1)根據材料一,概括影響希臘“沒能像東方那樣由小王國走向統一的帝國”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波斯帝國形成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從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中,我們能得出怎樣的認識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這千年之間,亞洲是片令人激動且充滿創造力的廣闊天地。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五座都市,并且全都位于大帝國的心臟地帶。諸如德里,北京與伊斯坦布爾等少數都市至今仍是重要城市……中世紀的世界史,就是亞洲的歷史。當歐洲文明處于“黑暗時代”時,亞洲伊斯蘭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導了世界的發展;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東方”發達和“西方”不發達是一種常態,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摘編自斯圖亞特·戈登《極簡亞洲千年史》材料二:中世紀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經濟理念。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物品滿足需要即可。而11世紀以來的城市逐漸形成了新的認識,即各種有用物品都可用貨幣標準來衡量,因此獲取貨幣便成了獲得更多物品的途徑。在早期基督教價值觀影響下,財富只被看成維持“生存”的手段,現世生活應奉行苦行主義。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財富被當作價值增值的資本,放貸可以收利的意識逐漸在人們頭腦中扎根。同時,市民將所獲部分財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膽的消費實踐似乎并沒有被上帝懲處。——摘編自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古時期亞洲成為世界中心的原因,并說明中古西歐“不黑暗”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城市新的經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對歐洲轉型的作用。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探索文明興衰的一個關鍵點,在于理解作為文明之靈魂的文明本體精神,即任何文明都具有的精神文化觀念體系和行為體系。文明本體精神是在文明生長和上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任何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見表)。挑戰一:如何面對自身沉淀下來的觀念和風俗 (1)必須承傳的精華部分; (2)必須改造才可繼續發揮作用的部分; (3)必須拋棄的有害的糟粕挑戰二:如何對待他者文明 (1)吸納和引進有益的積極性成果: (2)拒斥有害的觀念; (3)不學習但尊重只適應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產物挑戰三:如何面向新的時代要求 (1)能適應性調整和更新; (2)進行新的創造——摘編自劉景華《世界歷史上文明興衰之思考》根據材料,從整體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相關內容進行闡釋。(要求:以某一文明本體為例,主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分析】1.答案:C解析:A.根據圖無法得出當時亞述帝國繁瑣的宮廷禮儀,圖片主要體現了當時貴族生活奢華,排除;B.圖片信息與官僚無關,排除;C.根據圖可知,浮雕中的人穿著、使用的物品比較高級,中間的人后面還有人站著準備隨時服務,由此可知,該圖展現了亞述帝國奢華的貴族生活,正確;D.圖片明顯不涉及物產資源,排除。故選:C。2.答案:C解析:據材料,史詩《吉爾伽美什》和亞述王宮遺址出土浮雕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某些相同的特點,其夸張的手法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古代西亞審美觀念,C項正確;史詩《吉爾伽美什》和亞述王宮浮雕對人物的描繪經過了藝術加工,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這樣長足長腿的人,“有據可依”說法不恰當,排除A項;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吉爾伽美什作為史詩中的人物,不一定確有其人,排除B項;史詩《吉爾伽美什》和亞述王宮浮雕對人物的描繪采取了夸張的手法,蘇美爾人的體型樣貌不完全如描繪的一樣,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內容里既有展現王權的方面,也有展現神的方面,B項正確;材料主要闡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內容和發展,沒有文字發展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主要闡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內容和發展,沒有提及埃及神廟的興衰,排除C項;材料主要闡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內容和發展,無法由此展現出分裂與統一的場景,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B解析:材料中埃及的神話傳說與太陽和水有關,說明古埃及重視對自然的崇拜,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神話傳說的特點,未涉及王權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與古埃及文字的發展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古埃及重視對科學的探索,故D項錯誤。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伯利克里通過發放工資的方式鼓勵公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能夠推動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要求富裕公民承擔公共捐獻的義務也有利于培養公民的集體意識,從而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因此這種政策推動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故C項正確;伯利克里使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進入黃金時代,而非確立民主政治,排除A項:伯利克里推行這種政策是為了推動雅典民主政治發展,而非防范富人壟斷政治權力,更不是著眼于縮小公民間的貧富差距,排除B、D兩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低級種姓以職業集團為單位,通過傳統所容許的途徑,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可知,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下,低級種姓以職業集團為單位,在其原種姓內形成了一些“亞種姓”,這說明古代印度等級結構日益復雜,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間階層,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血緣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重難突破】1.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漢謨拉比認為伊阿·魯·巴尼的土地所有權是自古就有的,因為在文書上是讓渡他的。可見當時的政府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D項正確;烏埃阿·魯·巴尼并不一定是奴隸主,排除A項;漢謨拉比的詔令是對私有制的維護,并非影響了市場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案例不屬于土地交易情形,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庫爾特·拉夫勞伯認為古希臘詩人荷馬及赫西俄德的作品所代表的古代巴爾干半島的政治思想對雅典的法律思想、公正思想、集體治理思想等產生了影響。巴爾干半島的政治思想對雅典的影響,正是區域文明間交融和變遷的一個具體例子,它展示了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的互動和影響,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巴爾干半島文化對雅典的影響,而不是雅典文化的開放包容特征,排除A項;世界各地文明具有多樣性,而不是趨同性,排除B項;亞歷山大遠征是古希臘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但它與巴爾干半島對雅典思想的影響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A解析:A項,據材料“從蘇薩到小亞愛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設一驛站,蘇薩發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傳,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達終點”可知修筑驛道有利于加強信息的傳遞,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國家治理。故A項正確。B項,修筑驛道的主要用于軍事和政治目的,并非經濟目的。故B項錯誤。C項,驛道是在波斯帝國境內修建的,這時波斯帝國已經統一了,驛道并不能擴大統治疆域。故C項錯誤。D項,材料“蘇薩發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傳,日夜不停”說明官方修建的驛道主要是為了滿足軍政事務等官方目的。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4.答案:B解析:據材料“印度大部分屬于熱帶地區”“古代的人們難以理解和適應自然界這種急驟而劇烈的變化”“崇拜自然,崇拜造物主”可知,在古代印度,自然環境對宗教形成具有重要影響,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奴隸制文明的起源,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自然環境對宗教形成的影響,沒有體現出神話傳說對自然崇拜的影響,排除C項;“多變的氣候助推人類頻繁交流”是對材料信息的錯誤解讀,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古代西亞腓尼基人是古代著名的航海探險者,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上是獨立發展,而腓尼基人走出自己生活的區域,到達很多地區,這是人類文明交往擴大的表現,故C項正確。希臘化時代揭開了歐亞非大陸間人類文化大交流、大匯合的序幕,古代西亞腓尼基人遠在希臘化時代之前,A項錯誤。世界性的大帝國首次建立于公元前7世紀的波斯帝國,B項錯誤。新航路開辟后,商品出現世界性流動,D項錯誤。6.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梵語是古印度的語言,梵語中有來自希臘語的詞匯,帕提亞帝國中充斥著大量希臘文化,這都體現了希臘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因此可以用來佐證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希臘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印歐的民族遷徙,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古希臘文化的影響,而不是主要成就,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古希臘文化的影響,而不是近代以來歐洲文化的擴張,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A解析:據材料“外邦傳令官譴責雅典民眾經常在情緒驅使之下投票決議發動戰爭”和“雅典陪審員被比喻為成群結隊的馬蜂,他們往往被‘煽動家’蠱惑,不問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說明當時對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A項正確;材料沒有講述雅典婦女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人文精神影響文藝創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司法審判存在著隨意性,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D解析:為了適應羅馬帝國統治疆域的擴大,在被征服地區設置行省,并授予這些地區自由民羅馬公民的身份,以鞏固羅馬帝國統治。然而,羅馬公民無需繳納人頭稅,擴大公民權的授予范圍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頭稅征收的范圍與額度,進一步加劇帝國的財政危機。收足稅額是統治者的剛需,擴大公民權的授予范圍便會與之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材料所述佐證了在埃及行省等地的羅馬公民失去了免繳人頭稅的特權,客觀上有利于應對因公民范圍的擴大而造成的賦稅征收的減少,故選D項;羅馬帝國實行帝制,“民主政治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中的信息是關于稅收特權的消失,而不是經濟特權的存在或壟斷。稅收特權只是經濟特權的一個方面,但題干并未提供任何關于城市上層階級在其他經濟領域(如市場準入、資源分配、貿易優惠等)享有特權的證據,排除B項;羅馬帝國時期社會具有鮮明等級差異,排除C項。9.答案:C解析:《漢謨拉比法典》對合同契約的規定是非常詳細的,體現了古巴比倫社會高度重視契約的法律效力,無論何種情況,都以法典的規定作為判斷契約是否需要履行的標準,故選C項;小商販并不是弱勢群體,故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法典宣揚人性關懷,故排除B項;材料中僅涉及對契約的規定,不能得出政府以工商業立國的結論,故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埃及古王國時期,國王親自主持農業祭祀活動,這不僅反映了對農業的重視,也說明了農業經濟占據著重要地位,C項正確;國王主持農業祭祀活動,不等于對農業實行統一管理,只能說明對農業的重視,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農耕技術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耕作技術相對較為先進”,排除B項;國王主持農業祭祀,不能說明王權與神權結合的加強,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概況可知:14世紀以后的中世紀西歐農村,以往農民向領主繳納的人頭稅改成了直接稅,須上繳給國王,并且規定貴族不可征收人頭稅,表明國王逐漸集中了財權,限制了地方的經濟實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地方出現了割據勢力,排除A項;稅收權的變化對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不大,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與教皇權力的爭奪,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教皇承認皇帝作為裁斷者的權力,承認他對候補位者擁有世俗權力和收稅權力(要與教會權力區別開來),而亨利五世承認教皇任命神職人員的排他性的權力,還承諾歸還教會從前被侵奪的財產”可知,1122年的《沃爾姆斯宗教協定》規定了教皇與皇帝雙方所互相享有的權力,這表明中世紀西歐的教權與王權二元并立的格局進一步鞏固,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時期西歐王權和教權的并立,并非封建社會的轉型,排除A項;王權和教權的二元政治格局并沒有解決王權與教權的矛盾,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神圣羅馬帝國存在內部分裂,這一協定沒有統一了帝國的征稅權,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多層次的權利和義務”“受到封臣的制約”“受到封君的制約”“土地買賣、轉讓受到嚴重限制”,這說明當時西歐土地所有權的不完整性,使得所有權的轉讓受到限制,這從經濟上維系了當時的分裂割據狀況,B項正確;材料中的內容使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相對困難,排除A項;材料是限制土地兼并,不利于莊園經濟壯大,排除C項;莊園制度與商業性農業的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C解析:結合材料可知,托馬斯·阿奎那對商業的態度已從否定向容忍的過程轉變。結合所學可知,13世紀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教會的傳統思想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故選C項;人文主義廣泛傳播是在文藝復興之后,排除A項;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在14、15世紀的地中海沿岸,排除B項;結合材料可知,這一時期托馬斯·阿奎那對商業的態度已從否定向容忍轉變,但是不等于認可,因為對合法貿易是有條件限定的,排除D項。15.答案:D解析:據材料“9世紀末,法蘭西地區的宗教會議”“號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會財產”“11世紀中葉……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會”“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間停止一切戰爭”等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古西歐,封建勢力與教會沖突不斷,9世紀末宗教會議號召封建主與武士不劫掠教會財產,說明這種劫掠行為比較常見,11世紀中葉封建武士“被要求”支持教會,說明此時教會與封建勢力的沖突更激烈,而且還規定停止爭戰的時間段,說明此時“爭戰”頻繁,這些都反映出西歐社會動蕩,封建主義秩序混亂,故選D項;材料涉及“封建勢力”與教權的沖突以及封建社會的戰爭混亂,沒有涉及“王權”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封建勢力”(封建主與武士)與教會的沖突,沒有指明是“國王”與教會的沖突,排除B項;中古西歐基督教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杜絕偷盜、奸淫等行為,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痛苦,起到了維持社會秩序的教化作用,但這與題干所表述的西歐封建勢力與教會沖突以及爭戰不休不符,材料不涉及“社會教化”,排除C項。16.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法蘭西)。據題干“香檳集市是中世紀歐洲的商業中心之一。流通著多種貨幣,出現了以識別貨幣和兌換貨幣為業的‘錢商’,還經營匯兌、借貸等類似銀行的業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香檳集市是商業中心流通著各種貨幣,說明中世紀商業貿易活動之一,繁榮,A項正確;中世紀城市的基層治理靠行會和商會的上層分子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是雇傭關系和產品投放市場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項;材料說明中世紀的法國存在匯兌業務,但無法得出中世紀法國開始出現匯兌業務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7.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培高平臺田地中來自兩側溝渠、渠中淤泥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平臺肥力,渠水有利于調節溫度、增加濕度、保障墑情,A項正確;培高平臺并不能確保農業豐收,平臺“主要成本”來自勞動力,與節省勞動力的說法矛盾,排除B項;瑪雅文明在中美洲,不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區,所謂體現瑪雅文明的環保理念缺乏依據,排除C項;阿茲特克文明晚于材料時間,排除D項。故選A項。1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一干零一夜》有三個部分是與中國和中國人形象相關的:整個故事大框架的引子故事,是以中國和印度為背景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干零一夜》是阿拉伯著名文學作品,其內容多次涉及中國,可以印證出中國文化對阿拉伯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只能反映中阿交往,無法判斷阿拉伯帝國擴張,排除A項;作品并不能代表區域文明,更不能說明區域文明多元特征,排除C項;整體世界的形成是新航路開辟以后,排除D項。故選B項。19.答案:D解析:據題干“對所有各級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財產、收入進行嚴格、詳細的核查,然后載案入冊,以之作為征調貢稅、軍役的準確依據”,并結合所學知識,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是英國的國王通過各種措施加強自己的權力,王權得到強化,D項正確;莊園經濟快速發展屬于經濟范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信息反映封建等級關系的松弛,排除B項;材料沒有信息反映民族國家的雛形出現,排除C項。故選D項。2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西歐市民的財富日益增多,但各國仍舊實行嚴密的領主土地所有制,土地產權由各級領主的子孫世襲,一般不能自由買賣”和所學可知,11至12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市民財富日益增多,但是土地權卻牢牢掌握在領主手中,這就導致市民的財富無法購買土地,進而助推了城市商業資本的聚集,A項正確;此時資本主義經濟尚未產生,排除B項;在當時的土地制度下,封建領土的領地不利于擴大,排除C項;材料與社會財富觀念轉變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1.答案:(1)政治分裂:中國出現三國鼎立和南北朝對峙;羅馬帝國分裂則形成東西并立的局面。政權挑戰: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內遷到中原地區,紛紛建立政權;羅馬帝國衰敗后,“蠻族”日耳曼人遷入并建立起一系列王國。(2)政治結構或政治體制:中國延續的中央集權體制和大一統觀念下居民追求統一;羅馬帝國內部差異較大,有自治傳統,蠻族不追求統一。民族結構或民族關系:中國胡漢關系歷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羅馬與蠻族接觸較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認同。文化結構或文化認同:中國文化保持儒家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點,胡漢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西方由多神信仰轉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認同與古羅馬文明差異較大。解析:(1)本題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權挑戰進行解答,政治分裂,根據材料一“3—6世紀,中西都經歷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權的挑戰和新宗教的沖擊,但在歷史現象層面的相似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同中之異”可知,其中國出現三國鼎立和南北朝對峙、羅馬帝國分裂則形成東西并立的局面;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起民族政權挑戰,如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內遷到中原地區、紛紛建立政權,而羅馬帝國衰敗后“蠻族”日耳曼人遷入并建立起一系列王國。(2)首先提取視角,根據材料“秦漢以來形成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羅馬延續了城邦體制”“其內部結構”“政治組織形式”等信息可提取“政治結構”或“政治體制”視角;根據材料“中國的胡漢關系”“羅馬與蠻族”“民族認同”“族群認同”等信息可提取“民族結構”或“民族關系”視角;根據材料“儒家”“漢族文化”“文化認同”“新文化認同”等信息可提取“文化結構”或“文化認同”視角。其次的不同點:根據材料“中國延續了秦漢以來形成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和大一統觀念,是有機的統一……居民不分胡漢,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統一”等信息可知中國延續的中央集權體制和大一統觀念下居民追求統一;根據材料“羅馬……其內部結構差異較大,居民身份多樣,政治組織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傳統深厚,蠻族也不追求統一”等信息可知羅馬帝國內部差異較大,有自治傳統,蠻族不追求統一;根據材料“中國的胡漢關系歷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權主動采納并推廣漢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可知中國胡漢關系歷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根據材料“羅馬與蠻族接觸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區分不同的群體。蠻族并非羅馬公民……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認同”等信息可知羅馬與蠻族接觸較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認同;根據材料“中國始終保持了儒家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點……胡人采用漢族文化并繼承了這個模式,與漢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等信息可知中國文化保持儒家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點,胡漢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根據材料“羅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內容”“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等信息可知西方由多神信仰轉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認同與古羅馬文明差異較大。22.答案:(1)因素:多山少平原的特殊地理環境;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體制。(2)形成原因: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依靠軍事征服建立;依靠軍隊和官僚體系維持;繼承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任答2點即可)影響:促進中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為后繼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任答2點即可)(3)各個區域文明相對獨立地發展;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應該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文明的擴張客觀上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任答1點即可)解析:(1)因素:根據材料“巴爾干半島南部地狹多山,小塊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暢,封閉分離”可知,多山少平原的特殊地理環境;根據材料“聯合周圍村落而組成,一般都是小國寡民,一城一邦,希臘城邦始終以獨立的政治單位分立于希臘的古典時代”可知,小國寡民、獨立自主的城邦體制。(2)形成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根據材料“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征服包括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埃及和巴爾干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可知,依靠軍事征服建立;根據材料“這個帝國一方面繼承了此前亞述、新巴比倫、米底和埃及等先驅者的遺產,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與稅收系統”可知,依靠軍隊和官僚體系維持、繼承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影響:根據材料“促進了埃及、西亞、希臘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可知,促進中東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波斯的國家治理方式為后繼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波斯帝國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3)材料一是希臘文明,材料二是西亞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文明獨立地發展、多樣性方面概括。根據材料“帝國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區、兩河流域文明區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臘文明的部分地區整合在一個統一的帝國中,促進了埃及、西亞、希臘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可得出文明的擴張客觀上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23.答案:(1)原因:擁有諸多大帝國;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城市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繁榮;科技發達。不黑暗的理由:中世紀對人類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政治上,中世紀中后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上,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和城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文化上,自治城市興辦大學,促進文化事業發展。(2)新的經濟理念:商品貨幣意識;財富追逐意識;積極的消費觀念。作用:推動歐洲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為宗教改革興起創造條件,利于世俗社會的發展;促進新航路開辟,利于資本主義的產生。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五座都市,并且全都位于大帝國的心臟地帶”,可得出擁有諸多大帝國;根據材料“亞洲伊斯蘭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導了世界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先進的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東方’發達和‘西方’不發達是一種常態,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可得出亞洲城市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繁榮,科技發達。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新變化角度進行論述,如:不黑暗的理由:中世紀對人類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政治上,中世紀中后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上,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和城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文化上,自治城市興辦大學,促進文化事業發展。(2)新的經濟理念:根據材料“而11世紀以來的城市逐漸形成了新的認識,即各種有用物品都可用貨幣標準來衡量”,可得出商品貨幣意識;根據材料“因此獲取貨幣便成了獲得更多物品的途徑”,可得出財富追逐意識;根據材料“市民將所獲部分財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膽的消費實踐似乎并沒有被上帝懲處”,可得出積極的消費觀念。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歐洲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根據材料“市民將所獲部分財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膽的消費實踐似乎并沒有被上帝懲處”,可得出為宗教改革興起創造條件,利于世俗社會的發展;根據材料“因此獲取貨幣便成了獲得更多物品的途徑”,可得出促進新航路開辟,利于資本主義的產生。24.答案:示例:論題:守正創新推動西歐文明發展闡述: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古羅馬在征服希臘后掀起了“希臘文化熱”,羅馬人本著務實包容的態度,將希臘文化大規模地引入意大利,羅馬文化由此開始得到較快發展。在此過程中,羅馬也對希臘文化賦予了理性思考,并非毫無選擇全盤吸納。中世紀西歐在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對歐洲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很大作用,同時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促進人文精神的發展、民族國家的崛起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為西歐進行現代化轉型的起點。綜上所述,文明能否發展,都在于文明自身,文明應是動態的、開放的、不斷創新的,應能不斷剔除舊觀念,容納和接受新思想的,方能使文明充滿活力。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文明必須承傳的精華部分;必須改造才可繼續發揮作用的部分;必須拋棄的有害的糟粕”;“吸納和引進有益的積極性成果:拒斥有害的觀念;不學習但尊重只適應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產物”;“能適應性調整和更新;進行新的創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明的發展要守正創新,再結合題目要求用世界史相關內容進行闡釋,所以論題為:守正創新推動西歐文明發展。闡釋可以從西歐文明發展的背景、內容、影響進行闡述。即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古羅馬在征服希臘后掀起了“希臘文化熱”,羅馬人本著務實包容的態度,將希臘文化大規模地引入意大利,羅馬文化由此開始得到較快發展。在此過程中,羅馬也對希臘文化賦予了理性思考,并非毫無選擇全盤吸納。中世紀西歐在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對歐洲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很大作用,同時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促進人文精神的發展、民族國家的崛起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為西歐進行現代化轉型的起點。綜上所述,文明能否發展,都在于文明自身,文明應是動態的、開放的、不斷創新的,應能不斷剔除舊觀念,容納和接受新思想的,方能使文明充滿活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