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概念二 經濟發展主題線索主題一 生產工具革新【情境創設】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改進是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在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正式發布,31項新成果入選,涵蓋新技術10項、新產品11個、新裝備10件。主題訓練材料一(1)圖一到圖二反映了我國古代原始農業在耕種方式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變化:刀耕火種發展到耒耜耕種。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陳文華《農具發展史》(2)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何作用 答:作用: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材料三 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 蜀志》(3)材料三評價的是我國古代哪一重大工程 它的建成對周邊地區農業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答:工程:都江堰。影響:發揮出防洪、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材料四 賈誼說上曰:“……夫積貯(積蓄儲存糧食)者,天下之大命(命脈)也。茍粟多而財有馀,何為而不成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從事農業生產),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漢書·食貨志》(4)材料四中賈誼提出的主要建議是什么 答: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或建議重本抑末,重農抑商,以農為本)。主題二經濟政策時期 政策戰國 秦國商鞅變法,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秦朝 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對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西漢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文景之治)。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酒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對商人征收車船稅東漢 光武帝采取減輕田租等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的負擔(光武中興)三國 (1)三國時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2)蜀漢發展經濟,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3)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情境創設】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全文共六個部分,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主題訓練任務一:【圖片識讀】材料 如圖(1)觀察材料中四幅圖片,談談工具、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答: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任務二:【以史帶論】材料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連通亞歐的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騫出使西域起到的作用。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意義。答:作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現實意義:“一帶一路”倡議可以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任務三:【材料研讀】材料一 東晉政府……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的權利,加上這一地區戰爭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江南經濟迅速發展……——摘編自《六朝的時代特征與“六朝文化”之形成》材料二 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從東漢末年開始,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南方地區。西晉后期以來……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材料一中江南經濟出現了什么情景 根據材料一、二,分析這種情景出現的原因。答:情景:迅速發展(或:得到開發)。原因:南方政權采取了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措施;江南地區相對和平穩定;北方人南遷補充了勞動力,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等。任務四:【以史為鑒】材料 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從戰略全局上對黨和國家事業作出規劃和部署,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擘畫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人民政協網(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答:因素:生產工具的革新;統治者的政策(或適當的改革);安定的社會環境;勞動力因素。(任答兩點即可)大概念二 經濟發展主題線索主題一 生產工具革新【情境創設】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改進是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在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正式發布,31項新成果入選,涵蓋新技術10項、新產品11個、新裝備10件。主題訓練材料一(1)圖一到圖二反映了我國古代原始農業在耕種方式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陳文華《農具發展史》(2)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何作用 材料三 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 蜀志》(3)材料三評價的是我國古代哪一重大工程 它的建成對周邊地區農業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材料四 賈誼說上曰:“……夫積貯(積蓄儲存糧食)者,天下之大命(命脈)也。茍粟多而財有馀,何為而不成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從事農業生產),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漢書·食貨志》(4)材料四中賈誼提出的主要建議是什么 主題二經濟政策時期 政策戰國 秦國商鞅變法,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秦朝 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對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西漢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文景之治)。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酒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對商人征收車船稅東漢 光武帝采取減輕田租等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的負擔(光武中興)三國 (1)三國時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2)蜀漢發展經濟,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3)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情境創設】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全文共六個部分,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主題訓練任務一:【圖片識讀】材料 如圖(1)觀察材料中四幅圖片,談談工具、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任務二:【以史帶論】材料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連通亞歐的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騫出使西域起到的作用。結合材料和所學知任務三:【材料研讀】材料一 東晉政府……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的權利,加上這一地區戰爭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江南經濟迅速發展……——摘編自《六朝的時代特征與“六朝文化”之形成》材料二 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從東漢末年開始,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南方地區。西晉后期以來……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材料一中江南經濟出現了什么情景 根據材料一、二,分析這種情景出現的原因。任務四:【以史為鑒】材料 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從戰略全局上對黨和國家事業作出規劃和部署,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擘畫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人民政協網(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 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 大概念二 經濟發展 導學案(學生版).docx 2024-2025 部編版歷史 七年級上冊 大概念二 經濟發展 導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