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美術第二課色彩的和諧說課稿 課型 新授 課時 1 序號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美術第二課《色彩的和諧》。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和諧》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感受色彩的和諧之美,了解色彩調和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并通過實踐創作運用色彩知識,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運用和表現能力。教材中通過大量精美的藝術作品和生活實例展示了色彩和諧在不同情境下的呈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素材和直觀的參考依據,幫助學生理解色彩關系,啟發學生在創作中運用和諧的色彩表達情感與意境。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色彩認知基礎,能夠識別和描述常見的顏色,但對于色彩的和諧搭配規律和深層次的色彩情感表達還缺乏系統的認識和理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旺盛,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喜歡通過繪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他們積極探索色彩的奧秘,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逐步提升他們的色彩素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色彩和諧的概念,認識鄰近色的特點和色彩搭配規律。 掌握運用鄰近色進行繪畫創作的基本方法,能夠用鄰近色表現出和諧的畫面效果。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欣賞、分析藝術作品和生活中的色彩實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在實踐創作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色彩運用能力、構圖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色彩藝術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 引導學生感受色彩和諧帶來的美感,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鄰近色的概念和特點,掌握鄰近色的搭配方法。 學會運用鄰近色進行繪畫創作,表現出色彩和諧的畫面。 2. 教學難點 在繪畫創作中,如何巧妙地運用鄰近色營造出豐富、和諧且富有意境的畫面效果,準確地表達情感和主題。 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發揮創意,避免鄰近色搭配的單調和模式化。 五、教學方法 1. 講授法:通過簡潔明了的講解,向學生傳授色彩和諧、鄰近色等基本概念和知識要點,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初步的理性認識。 2. 欣賞法:展示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和生活中的色彩實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色彩和諧的魅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靈感。 3. 討論法:組織學生對欣賞的作品進行討論分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示范法:教師進行繪畫示范,直觀地向學生展示運用鄰近色進行創作的步驟和技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5. 實踐法:安排學生進行繪畫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色彩運用和繪畫創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3 分鐘) 1. 展示一幅用強烈對比色繪制的畫面(如紅與綠對比強烈的抽象畫)和一幅用鄰近色繪制的畫面(如藍紫與紫紅為主色調的風景油畫),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兩幅畫給你們帶來了怎樣不同的視覺感受?” 2. 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色彩的和諧》,并簡要介紹色彩和諧在美術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本節課將重點學習的鄰近色知識。 (二)新授(10 分鐘) 1. 色彩和諧的概念 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解釋色彩和諧的含義:色彩和諧是指畫面中色彩的搭配組合給人以協調、舒適、統一的感覺,不會產生刺眼或雜亂無章的視覺效果。 2. 鄰近色的認識 展示色環,向學生介紹鄰近色的概念:在色環上相鄰近的顏色稱為鄰近色,如紅與橙、黃與綠、藍與紫等。 引導學生觀察鄰近色在色環上的位置關系,讓學生說一說鄰近色之間有什么特點(如色彩過渡自然、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和相似性等)。 舉例說明生活中運用鄰近色的實例,如服裝搭配、家居裝飾、自然景色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鄰近色的和諧之美。 (三)欣賞與分析(10 分鐘) 1. 展示多幅運用鄰近色創作的不同風格和題材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設計作品等,引導學生從色彩搭配、構圖、表現主題等方面進行欣賞和分析。 提出問題:“這些作品運用了哪些鄰近色?是如何運用鄰近色來營造畫面氛圍和表達情感的?”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分析進行總結和補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鄰近色在藝術創作中運用的理解。例如,在欣賞一幅以黃與綠鄰近色為主色調的風景畫時,講解畫家如何通過黃色的明亮與綠色的清新搭配,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欣賞一幅以藍與紫鄰近色創作的人物畫時,分析畫家運用冷色調的鄰近色營造出神秘、寧靜的氛圍,襯托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示范與實踐(12 分鐘) 1. 教師示范 選擇一組鄰近色(如橙與黃),在黑板上進行簡單的繪畫示范,創作一幅以秋天為主題的小景。 首先,用鉛筆構圖,確定畫面主體物(如一棵大樹)和背景(如天空、草地)的位置和形狀。 然后,從畫面的主體物開始上色,用橙色描繪大樹的樹干和樹枝,用黃色表現樹葉,注意色彩的過渡和融合,可以通過疊加、混合等方式使色彩更加豐富自然。 接著,用淡藍色為天空上色,與橙色和黃色形成對比,突出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用黃綠色為草地鋪色,與樹葉的黃色相呼應,使整個畫面的色彩更加和諧統一。 最后,對畫面進行細節調整,如添加一些落葉、小鳥等元素,增強畫面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在示范過程中,強調鄰近色搭配的要點和繪畫技巧,如色彩的比例控制、色調的統一、筆觸的運用等,同時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構圖和整體效果。 2. 學生實踐 布置作業任務: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組鄰近色,以繪畫的形式創作一幅主題明確、色彩和諧的作品,可以是風景、人物、動物或靜物等題材。 學生開始實踐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幫助和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嘗試不同的構圖和表現手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展示與評價(5 分鐘) 1. 展示學生的作品 組織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區或通過投影儀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相互欣賞和交流。 2. 評價作品 引導學生從色彩和諧度、構圖合理性、創意新穎性、繪畫技巧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評價問題,如:“你覺得這幅作品中鄰近色的搭配效果如何?”“畫面的構圖是否吸引人?”“作品有沒有獨特的創意和表現手法?”等,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意,對優秀作品給予表揚和獎勵,同時對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改進建議,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色彩運用和繪畫創作能力。 (六)課堂總結(2 分鐘) 1.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和諧的概念、鄰近色的特點和搭配方法以及繪畫創作的要點等。 2.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嘗試運用更多的鄰近色組合進行繪畫創作,不斷提高自己對色彩的感知和運用能力,用色彩創造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七、教學反思 在《色彩的和諧》這堂課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對色彩和諧和鄰近色的知識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實踐創作中運用鄰近色表現出色彩和諧的畫面效果,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作品欣賞和討論環節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能夠積極思考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在實踐創作環節,部分學生在鄰近色的選擇和搭配上還不夠大膽和靈活,畫面效果略顯單調。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引導和啟發,提供更多的創作素材和靈感來源,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和突破,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色彩知識,創作出更具個性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