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學校小導游課時安排 1~3課時 課程類型 造型·表現教學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感知并欣賞校園標識中的自然美與人文美,通過觀察校園標識的色彩、形狀、線條等元素,提升對美的敏感度。 學生能夠識別并了解不同類型的標識,理解其中元素如何共同構成標識的整體美感。 藝術表現:學生能夠運用繪畫、剪貼等美術技能,準確表現校園環境和校園標識的形象,傳達出對校園的理解和喜愛。 學生能夠根據觀察,繪制或剪貼出校園內的主要場所和設施,如教學樓、操場、樹木等,通過色彩、線條和形狀的運用,使作品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創意實踐: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設計并制作具有個性和創意的校園小標識和導覽圖,展現對校園文化的獨特理解。 學生能夠根據校園環境和活動要求,設計出新穎、有趣的小標識,并能在導覽圖中巧妙地運用這些標識,引導他人了解校園。同時,學生還能在創作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展現自己的創意和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學生能夠理解并尊重校園文化,通過參與制作校園導覽圖,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學生能夠認識到校園文化的重要性,理解校園標識、建筑風格和校園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創作過程中,了解學校的歷史、傳統和特色,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校園環境,特別是校園內的各種場所、設施及標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認知能力。通過觀察,讓學生理解不同場所的功能和標識的意義,為后續的創作活動打下基礎。 學生是否掌握美術設計技巧,如形狀、色彩、線條的運用,以及簡單的圖形組合等,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具有個性的校園小標識。引導學生通過繪畫或撕貼等方式,將觀察到的校園場景和標識轉化為藝術作品,表達自己對校園的理解和感受。 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如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到近等,幫助他們捕捉校園中的關鍵元素和特色。 引導學生理解標識設計的原則和要求,如簡潔明了、易于識別等,同時鼓勵他們大膽創新,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校園小標識。保證創意設計獨特性的同時,又使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辨識度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他們在課前或課后主動觀察校園,收集素材,為創作活動做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校園導覽圖的設計任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展示圖片: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多張包含多種標識的陌生環境圖片, 情境設置:“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你現在就在這個圖片中的地方,周圍都是你不熟悉的環境,你會怎么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呢?” 提問引導:“在這些圖片中,有哪些東西幫助你快速感知方位和確定目的地?”引導學生回答出“標識”。 一、標識我知道 定義解析:清晰闡述“標識”的定義,用于代表特定事物或圖像。 作用說明:詳細講解標識的作用,包括傳遞信息、吸引注意力、輔助識別和判斷等,并通過實例加以說明。 二、標識種類我清楚 1.功能分類講解: 指示導向標識:展示校園指示標和馬路指示牌圖片,指出其中的箭頭、線路圖等指示導向標識,解釋其方向信息與位置信息的結合作用。 識別標識:展示不同場所的標識牌圖片,說明它們如何幫助我們判斷和選擇目的地。 警示規則標識:展示各種警示標識圖片,強調其提醒人們遵守規則或注意安全的功能。 裝飾標識:展示一些美化環境的裝飾性標識,如藝術雕塑上的標識,說明其除了信息傳遞外還具有的美化作用。 2.形式分類介紹: 平面標識:展示各種平面設計的標識圖片,如路牌等,強調其二維平面的特點。 立體標識:展示立體雕塑、指示牌等實物模型或圖片,說明立體標識在三維空間中的獨特視覺效果和實用性。 三、標識種類我會連 展示各種類型的標識圖片,包括指示導向標識、識別標識、警示規則標識和裝飾標識。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趣味游戲“連一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四、標識我總結 總結標識:“通過剛才的學習,我能總結出標識是由什么構成的?”“通過剛才的學習,我能總結出標識的設計原則是哪幾方面?” 引導學生作答,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步入小學,我們發現校園里也有很多不同的標識,都有哪些呢?他們又有怎樣的作用?” 五、校園內標識 展示校園內不同區域的圖片,如教學區、閱覽區、運動區等,并逐一指出其中的典型標識。 引導學生根據圖片中的標識進行分類,如教學區標識(美術室、音樂室等)、閱覽區標識(閱覽室、禁止喧嘩等)、運動區標識(田徑場、足球場等)。 展示更多的校園內標識設計,引導學生運用小標識組合設計校園導覽圖 標識我來畫 展示畫標識的視頻圖片,在展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細節,如何構思、起稿、上色,以及如何通過線條和色彩傳達標識的含義。 引導學生如何制作校園里的小標識,并引發學生“找一找:進入校園走一走,學校場所記一記”,把小標識串連起來。 小小評價家 引導學生感知校園中場所標識所傳遞的信息,并能與同學交流。 評價學生用圖形與色彩來設計小標識,并鼓勵向同學展示,說出自己的設計思路。 組織學生互相合作,運用小標識設計校園導覽圖。 標識知更多 課后延伸:觀看《你好,安全標志》,在視頻播放過程中,適時暫停并提問:“你們看到了哪些安全標志?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鼓勵學生積極回答。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歸納,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解釋每個安全標志的含義和用途,同時強調安全標志在日常生活和校園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視頻內設計的趣味游戲,加深學生對安全標志的記憶和理解。 情境導入 認真觀察圖片,想象自己身處陌生環境的感覺。 積極思考并回答教師的問題,進入新課學習狀態。 一、標識我知道 認真聽講,記錄關鍵信息。 二、標識種類我清楚 認真聽講,觀察圖片和實物模型,理解不同種類標識的功能和形式。 小組討論,嘗試對給出的標識進行分類,并分享分類結果。 三、標識種類我會連 觀察圖片,認真聽講,理解各種標識的特點和作用。 積極參與趣味游戲“連一連”,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四、標識我總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總結標識的構成有:圖案、文字、色彩;標識的設計原則是:醒目、美觀和實用相結合、與環境相協調。 結合具體實例,思考并討論標識的構成和標識的設計原則,同時積極思考回答校園的各種標識有哪些以及作用。 五、校園內標識 仔細觀察圖片,識別出圖中的標識。 跟隨教師的引導,對標識進行分類,并嘗試說出每個標識的名稱和作用。 思考如何設計自己的校園導覽圖,選擇合適的標識進行組合。 動手繪制,運用所學的色彩、圖案等知識,創作出一幅獨特的校園導覽圖。 六、標識我來畫 認真觀看視頻圖片,對畫標識的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跟隨教師的引導,觀察并思考視頻圖片中的關鍵信息。 動手制作小標識以及思考如何把校園內的小標識串連起來。 七、小小評價家 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創作過程和感受。 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學習他人的優點并反思自己的不足。 八、標識知更多 觀看視頻,注意觀察并思考動畫中出現的安全標志及其意義。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舉手回答。 聆聽教師的總結歸納,加深對安全標志的理解和記憶。 參與互動游戲,快速指認安全標志并說出其含義,享受學習樂趣。 情境導入 通過圖片導入和情境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標識,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一、標識我知道 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標識概念和作用的理解,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分類能力 二、標識種類我清楚 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和學生的互動討論,使學生全面了解標識的種類、功能和形式特點。 三、標識種類我會連 通過直觀展示和趣味游戲“連一連”,幫助學生清晰認識和理解不同種類的標識。 四、標識我總結 通過總結歸納環節,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標識的構成和設計原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五、校園內標識 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和分類講解,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校園內的各種標識,了解它們的基本信息和作用。 六、標識我來畫 通過視頻圖片導入,直觀展示畫標識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積極制作校園里的小標識并且思考如何串連起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創意設計環節,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通過繪制校園導覽圖,加深學生對校園結構和標識分布的理解。 七、小小評價家 通過展示與評價環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同學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總結本課學習成果,鞏固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持續學習興趣,培養藝術核心素養。 八、標識知更多 課后延伸:通過視頻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安全標志的重要性。 通過提問、講解和互動游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安全標志及其含義,同時提高他們的觀察力和反應能力。加深學生對安全標志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教具學具與畫材 多媒體課件(包含各類標識圖片、校園環境圖片、視頻教程)、彩色卡紙、剪刀、膠水、彩筆等手工制作材料。評價要點 審美感知能力:觀察學生能否在作品中準確運用學校環境(如教學樓、樹木、操場等)的代表性色彩,以及通過不同形狀表現校園標識。學生作品是否展現出對校園空間布局的基本理解,學生是否能通過色彩搭配和畫面元素的選擇,傳達出對學校環境的喜愛或探索校園的好奇情感。 藝術表現能力:觀察學生在繪制校園標識時,線條是否流暢,筆觸是否富有表現力,能否體現出物體的特點。評價學生如何安排畫面中的元素,使導游圖既清晰又具有吸引力,考察學生色彩搭配的和諧度與創意,是否能用色彩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保持整體風格的統一。 創意實踐能力:學生是否能根據自己對學校的觀察和理解,設計出獨特的導游圖,包括新穎的地圖形式、有趣的圖標或創意的引導語等。評價學生如何創造性地選擇和使用各種材料(如紙張、彩筆、貼紙等)來豐富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面對困難時是否能主動尋找解決方案,展現出良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文化理解能力:學生作品是否融入了學校的特色文化元素,如校訓、校徽、標志性建筑等,展現出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和理解校園,如不同季節的校園景色、不同時間段的活動場景等,培養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合作與交流能力: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討論、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評價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能否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作品完成后,學生是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向他人介紹作品的創作過程和背后的故事,促進相互學習和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