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義務教務 人美版七年級上冊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美術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美版 第五單元《神奇的鏡頭》單元概述 鏡頭語言是表現故事情節的重要方式。在本單元,我們將探究攝影中的構圖、景別和常用的鏡頭拍攝方法等知識,了解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并學習如何利用蒙太奇手法講述校園故事。大 觀 念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將認識到鏡頭語言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運用,更是藝術表達和情感傳遞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攝影和電影拍攝技巧的了解,學生將學會如何通過鏡頭捕捉和表現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以及如何通過蒙太奇手法將這些瞬間編織成富有感染力的故事。素養目標 1.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和分析不同攝影作品,理解構圖、景別等基本攝影元素對畫面表達的影響,培養對藝術形式的敏感度和審美能力。 2. 創意實踐: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攝影和電影拍攝技巧,結合蒙太奇手法,創作出具有創意的校園故事短片,展示個人獨特的視角和思考。 4. 文化理解:學生能夠通過鏡頭語言傳遞情感,理解并表達個人對校園生活的感受和體驗,通過作品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學生能夠對所觀看的電影和攝影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理解不同鏡頭語言在故事敘述中的作用,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以攝影和電影拍攝技巧為核心,通過豐富的圖片、案例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教材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構圖與景別、鏡頭拍攝方法、蒙太奇手法。構圖與景別部分介紹了如何通過不同的構圖技巧和景別選擇來表達主題和情感;鏡頭拍攝方法部分則詳細講解了不同鏡頭類型及其運用,如特寫、中景、全景等;蒙太奇手法部分則著重于如何通過鏡頭的剪輯和組合來講述故事,增強敘事效果。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攝影和電影拍攝充滿好奇和興趣,但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他們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但對鏡頭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通過實踐操作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能知道景別、攝像機運動、攝像機角度等是鏡頭語言的構成要素; 能運用簡單的鏡頭語言拍攝校園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或 景物。 2. 能知道蒙太奇是電影藝術主要的敘事方式和表現手段;能運用蒙太奇的剪輯和組合手法講述校園生活中的故事。 教學難點: 1. 能理解豐富的鏡頭語言讓電影更具吸引力。 2. 能理解蒙太奇讓故事情節更富有藝術感染力。教具準備: 1. 攝影機或智能手機,用于拍攝實踐。 2. 電腦和視頻編輯軟件,用于剪輯和制作短片。 3. 電影和攝影作品的樣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討論。 4. 投影儀和屏幕,用于展示教學內容和學生作品。教學過程單元情境創設: 請同學們欣賞一段影片《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影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在這段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運用了多種鏡頭語言來表現緊張刺激的科幻世界。同學們,你們是否注意到了影片中不同景別的切換、攝像機運動的運用以及蒙太奇手法的巧妙運用呢?這些都是電影敘事的重要手段。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索這些神奇的鏡頭語言,學習如何將它們運用到我們的校園故事中。第一課《多變的鏡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電影《流浪地球》在拍攝前,攝制團隊設計了 3000 多張概念圖,置景延展面積近10 萬平方米,地下城、空間站等都是實景搭建。電影開篇為整個地下城的長鏡頭,圍繞著一棵倒掉的大樹,有書店、小吃店等場景。美術團隊前期從線稿、上色到動態預覽,對場景的細節精雕細琢,最終在電影中為觀眾呈現出具有未來氣息的生活場景。 面對如此宏大的場景,鏡頭語言是表現故事情節的重要方式。 景別、攝像機運動、攝像機角度等是鏡頭語言的構成要素。不同的視角、拍攝方法、畫面構圖可以表現不同的故事情節。 1、景別 什么是景別? 由于被攝物與攝影機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攝影機尋像器中所呈現出范圍大小的區別成為景別。導演和攝影師交替的使用不同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調度,交替使用不同景別,可推動劇情、增加人物感情烘托氣氛,增加其藝術表現力。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屬于不同的景別。 不同景別所表現的內容各有不同。如遠景一般用來表現環境全貌、自然景色和大場面的畫面,交代人物與周圍環境的空間關系,背景占主要地位,畫面給人以整體感。 課堂任務一:根據下面的劇照,說一說不同的景別都適合表現哪些內容? 同學們,讓我們借助《流浪地球》這一視角,共同展開探索吧! 解析: 遠景鏡頭:展示人物活動的環境空間用來抒發感情渲染氣氛。 遠景畫面的處理,一般重在“取勢,表現規模、氣氛、氣勢,不細琢細節。包容的景物多,時間要長些。 全景鏡頭:出現人物全身形象或場景全貌的鏡頭。 可以表現人物的整體動作以及人物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展示一定空間中人物的活動過程。野相對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環境。 中景鏡頭:顯示人物膝蓋以上部分形象的鏡頭。 人物占有空間的比例增大觀眾能看清人物的形體動作并比較清楚地觀察到人物的神態表情從而反映出人物的內心情緒。是使用較多的基本景別。 近景鏡頭:表現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體局部的畫面。 內容更加集中到主體畫面包含的空間范圍極其有限近景是表現人物面部神態和情緒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或物體富有意義的局部。 特寫鏡頭:表現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物體、景致的特征的鏡頭。 可介紹人物突出主體形象可突出人物細致的表情或動作可反映特寫環境,使某個物件含義深邃還可與其它景別鏡頭反復使速度節奏加快,造成緊張激烈的氣氛。一般應和全景結合起來使用。 而且,同學們,運用好仰視、平視、俯視等不同的視角可以讓鏡頭更具表現力。 2、攝像機角度 我們在進行攝像拍攝時,不同的景別、構圖、角度可以組合成豐富的鏡頭語言,從而可以引發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和情感體驗。 這就不得不說,我們的構圖是關鍵了,構圖可以讓鏡頭的主題明確,更富有感染力。接下來,就告訴同學們怎樣在攝像時如何保持合理構圖。 課堂任務二:思考在攝像時如何保持合理構圖? 攝影的一般構圖方式有:對稱式構圖、三分法構圖、引導線構圖。 攝像鏡頭中一般都自帶三分輔助線。你知道如何利用三分輔助線來進行構圖取景嗎? 什么是三分構圖法? 三分構圖法又稱九宮格構圖法,其主旨就是把拍攝主體置于九官格的四個交點中的其中之一或幾個點上。是日常常用的構圖法之一。 把主體放在三分線上就是三分法?三分法構圖到底應該怎么用 (視頻解析):技巧1:風景拍攝,橫線分割,突出重點。技巧2:人物拍攝,左右留空,平衡畫面。 而且,同學們,在拍攝時,運用好仰視、平視、俯視等不同的視角可以讓鏡頭更具表現力。 3、攝像機運動 而影像是動態的畫面,如何在運動的鏡頭中保持合理的構圖呢? 課堂任務三:了解運鏡與景別的關系。 我們一起來探索運鏡與景別的關系,通過欣賞視頻,找出運鏡的幾種方式 講解: (1)推一推: 推鏡頭是指觀眾的視線逐漸接近被拍攝對象,由整體引向局部的拍攝方法,如由遠景推到近景或特寫的鏡頭。拍攝時,機器向前移動,逐漸縮小視野范圍,被攝主體所占面積由小變大。在推鏡頭的過程中,鏡頭的運動逐漸突出重點,將觀眾的注意力有目的地引向某一個部分。 攝像機向被攝主體推進,被攝主體變大。推鏡頭可以展示更多細節。作用:1、使主體從環境中分離出來。2、提醒觀眾對主體細節特別注意,起強調作用。 (2)拉一拉: 拉鏡頭和推鏡頭正好相反,是把觀眾的視線由局部引向整體的拍攝方法。為了表現主體人物或景物在環境中的位置,拍攝時,機器向后移動,逐漸擴大視野范圍,被攝主體所占面積由大變小,主體周圍的空間環境得以表現,最終在同一個鏡頭內反映出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擴大畫面信息量,讓場景更具張力。拉鏡頭時攝像機遠離被攝主體。作用:1、強調個體和環境的關系。2、常用于影片結尾,模擬觀眾視線,造成一種遠離感。 (3)搖一搖: 搖鏡頭是指攝像機在機位不動、景別不變的情況下,借助三腳架的活動底盤或以拍攝者自身為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建立不同人物之間的聯系,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轉等運動。 水平搖鏡頭:作用:模仿人的主觀視線,保持畫面的運動感。 垂直搖鏡頭:作用:表現劇中人的內心感受。 (4)跟一跟: 跟鏡頭是攝像機鏡頭緊隨運動著的人或物進行移動并拍攝,景別和角度都不作大的變化。 攝像機始終跟隨主體一起運動。恐怖、紀實、刑偵...... 課堂實踐:請你嘗試運用推、拉、搖、跟的方式進行拍攝。 老師在教室布置一個場景,讓學生運用這四種拍攝方法進行實踐拍攝,并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發現。課堂作業課堂實踐指導: 1. 推鏡頭實踐: 首先,選擇一個場景,例如教室的一角,可以是講臺或者一組學生在討論。從較遠的距離開始拍攝,然后緩慢向前推進,直至特寫某個細節,如學生的表情或手中的書本。注意在推進過程中,畫面的穩定性和流暢性,確保觀眾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你想要突出的元素上。 2. 拉鏡頭實踐: 選擇一個特定的物體或人物作為焦點,例如一位正在演講的學生。從特寫或近景開始,然后逐漸向后拉,直至展示整個場景,如整個教室或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拉鏡頭可以用來展示主體與環境的關系,讓觀眾感受到場景的全貌。 3. 搖鏡頭實踐: 在同一個場景中,選擇一個固定的點作為搖鏡頭的中心,例如教室的黑板。從一個靜止的鏡頭開始,然后緩慢地左右或上下搖動攝像機,捕捉不同角度的畫面。搖鏡頭可以用來表現場景的動態變化或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 4. 跟鏡頭實踐: 選擇一個移動的主體,如一位學生在教室內走動。攝像機要緊隨其后,保持一定的距離和角度,盡量避免劇烈的晃動。跟鏡頭可以用來表現主體的動態和環境的連續性,讓觀眾感受到跟隨主體的體驗。課堂展評實踐拍攝結束后,同學們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討論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收獲的經驗。通過實際操作,同學們將更好地理解不同拍攝技巧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和意義。老師也可以提供反饋,幫助同學們進一步提升拍攝技巧。通過這樣的課堂實踐,同學們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攝像技巧,還能培養對影像語言的敏感度和創造力。課后探索實踐1. 深入研究不同景別的運用: 同學們可以嘗試在不同的場景中運用不同的景別,例如在校園內拍攝一組照片或視頻,分別使用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通過這些練習,同學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景別對觀眾情感和視覺感受的影響。 2. 探索更多構圖技巧: 除了課堂上提到的對稱式構圖、三分法構圖和引導線構圖,同學們還可以研究其他構圖技巧,如框架式構圖、黃金分割構圖、對角線構圖等。通過實際拍攝,同學們可以發現這些構圖技巧在實際應用中的獨特魅力。 3. 實踐不同視角的拍攝: 同學們可以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仰視、平視、俯視等不同視角進行拍攝。例如,拍攝建筑物時可以嘗試仰視,拍攝花朵時可以嘗試俯視。通過這些練習,同學們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通過視角變化來增強畫面的表現力。 4. 創作短片或微電影: 在掌握了基本的攝像技巧后,同學們可以嘗試創作自己的短片或微電影。在拍攝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構圖、角度、鏡頭運動等技巧綜合運用,通過實踐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拍攝水平。 5. 參與攝影攝像比賽: 同學們可以關注一些攝影攝像比賽,將自己的作品提交參賽。通過比賽,同學們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展示機會,還可以從其他參賽者的作品中學習到更多的拍攝技巧和創意。課堂小結通過本次課堂實踐,我們學習了推、拉、搖、跟四種基本的拍攝技巧,并通過實際操作加深了對這些技巧的理解。同學們不僅掌握了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表現主體與環境的關系,還學會了如何通過不同的拍攝方法來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和情感傳達。 攝影是一種情懷,不要介意他人的眼光,或許現在未必流行,但自己走過的就是自己的道路。記錄自己校園的點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攝影也是一種表達,通過鏡頭講述故事,傳達情感。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繼續探索和實踐,用攝影記錄下更多有意義的時刻。課前反思在進行課堂實踐之前,同學們應該先思考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首先,回顧課堂上講解的推、拉、搖、跟四種拍攝技巧,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適用場景。其次,思考如何在實際拍攝中靈活運用這些技巧,以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 在準備拍攝時,同學們可以先構思一個主題或故事,然后根據這個主題選擇合適的場景和拍攝對象。例如,如果主題是關于友情,可以選擇校園內朋友間互動的場景進行拍攝。在拍攝前,同學們還應該考慮光線、色彩、構圖等因素,確保拍攝的畫面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主題。 此外,同學們應該提前熟悉攝像設備的使用方法,包括調整焦距、曝光、白平衡等,以確保拍攝過程中能夠迅速應對各種情況。在拍攝過程中,同學們還應該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拍攝計劃,以捕捉到最精彩的瞬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