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構建·時空坐標】【歸納·線索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是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時期,政局動蕩,社會分裂,社會經濟在曲折中發展。(1)政治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封建國家陷入分裂,門閥士族興起;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出現了民族交融局面,促進了民族間相互交往交流,多民族交融成為魏晉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征。(2)經濟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影響了農耕經濟的發展,但局部統一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加速了當地經濟發展。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民族交融促進了經濟生活的變化。(3)文化上:魏晉南北朝文化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和體現民族大交融的特色,佛、道思想廣泛傳播,儒學地位受到沖擊。文化、科技有所發展,文學藝術成就突出。課時7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考點定位】中外歷史綱要 選擇性必修1.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程及特征。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與孝文帝改革。 1.三國兩晉南北朝官員選拔方式、法律特征。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賦役制度及社會治理。知識點一 從三國到兩晉1.政權更迭三國 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劉備定都成都;孫權定都建業西晉 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280年,西晉滅吳。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滅亡東晉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2.士族崛起(1)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特權,士族階層形成。(2)北方高門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3.政治制度(1)中央:三省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2)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3)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鏈接·選擇性必修1·P30】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創立 曹魏時期,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特點 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后來只看重家世評價 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4.律令儒家化 【鏈接·選擇性必修1·P47】(1)推動因素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②魏明帝時期,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2)評價: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5.戶籍制度 【鏈接·選擇性必修1·P100】(1)黃籍與白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2)“土斷”: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的東晉曾短暫統一。(×)②魏晉時期,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特權,與庶族自由通婚,共同管理國家。(×)③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過程,就是儒家引經斷獄、以禮入法、禮法合一的過程。(√)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閱讀必修教材P29“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這一印文有何史料價值?提示 印文是反映西晉時期民族交融的實物見證,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②東晉建立之初曾出現“王與馬,共天下”。(摘自必修教材P30)這反映了一種怎樣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 現象:士族專權是東晉政治的基本特點。問題:東晉皇權衰弱,依靠士族維護統治。③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摘自選擇性必修1教材P30)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什么弊病?提示 以家世門第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世家大族壟斷仕途。3.必考概念——拓視野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從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東晉末至南朝,門閥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逐步執掌軍政大權。知識點二 南北朝與十六國1.南朝:420年,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2.十六國(1)民族交融:十六國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2)淝水之戰: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3.北朝(1)統一北方: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 【鏈接·選擇性必修1·P23】時間 5世紀后期內容 ①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 ②遷都洛陽、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影響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3)政權更替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從全局來看,三國到西晉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生產力是在不斷發展的。(√)②北魏孝文帝遷都,實質上是一場是否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斗爭。(√)③北魏孝文帝在統一黃河流域之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漢化的措施。(×)④由于漢族文化處于領先地位,從文化風俗講,中國古代歷史上民族交融的總體趨勢主要是漢化的過程。(√)2.挖掘教材——學思用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摘自必修教材P33)材料體現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有什么意義?提示 措施:改鮮卑姓為漢姓。意義:有助于鮮卑與漢族的民族交融。3.必考概念——拓視野三長制:北魏基層行政組織。三長制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主要負責檢查戶口,征收租賦,征發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主題一 分裂中孕育統一——魏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社會治理[3年4考]1.兩晉中央決策的特點(2023·廣東高考,3)2.三國魏政權的刺史制(2021·河北高考,3)3.漢至魏晉中樞權力機構的演變(2021·廣東高考,2)4.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統治特點(2021·福建高考,3)視角1 圖文證史——魏晉南北朝的特點史料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圖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時局有何特征?提示 朝代更替頻繁,發生頻率高,更迭時間快,具有反復性、曲折性,在分裂中醞釀統一的因素;多個政權并立,南北對峙;小統一,大分裂;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視角2 史料證史——九品中正制的特點及評價史料 九品中正之制,各州郡皆置中正①,品評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于是所選舉的,總不外乎這一階級里的人。就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②”的局面。……這種制度,于兩晉南北朝的門閥階級,是很有關系的。——呂思勉《中國通史》解讀主旨 史料主要論述了九品中正制的特點及評價細讀 ①中正由中央任職的官員擔任 ②地方世族的勢力龐大,影響著朝廷對官員的選拔思考 根據史料,說明九品中正制創立的主觀目的及客觀效果。提示 主觀目的:把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客觀效果: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擔任,造成重門第輕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執掌官吏選拔權,不利于中央集權。1.歷史解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的統一因素(1)民族關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緩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政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局部統一,這些局部統一的存在,為隋唐統一創造了條件。(3)經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區域經濟開發為國家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4)社會層面:國家的分裂給人民帶來苦難,人民渴望統一。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長期戰亂使人們渴望統一。2.歷史解釋——九品中正制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自下而上選拔;參考地方輿論;設置中正官管理;具有較強的主觀性。(2)積極影響①把品評人物之權從豪強大族手中奪過來,歸政府所有,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統治。②中正的設立標志著地方上有了專門負責選舉的官員,是一大進步。九品中正制是舉士舉官分途的濫觴。(3)消極方面①行政效率降低:各方人爭做中正,全國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人才少,行政效率降低。②難以識別人才:吏部在人才任免、官吏升降方面全部依據中正的評語,致使難以真正識別人才。③官吏的選拔權逐漸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形,助長了門閥政治的發展。主題二 變革與認同——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交融[3年2考]1.南北朝政治和文化認同(2023·湖南高考,3)2.西晉經濟交往與民族交融(2022·海南高考,3)視角1 學者觀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史料 十六國北朝時期,匈奴、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不同程度上都面臨著如何處理族群關系的考驗。天興元年(398年),鮮卑貴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①。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積極推進改革,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并將隨魏南遷的鮮卑人改為洛陽戶籍②。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詔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摘編自馬溢澳《拓跋鮮卑的“中國”認同》解讀主旨 史料主要闡述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推動“中國認同”的舉措細讀 ①寓意“同宗同祖” ②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北魏統治者強化“中國認同”的措施,并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分析其歷史意義。提示 措施:在中原建立政權;以黃帝后裔自居,追溯華夏族源;改漢姓、遷漢籍;祭祀先代諸圣。意義:強化華夏認同,明確政權和領土的統一性;推動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進民族交融;延續中原政治傳統,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壯大。視角2 史料證史——北魏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總結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交融進程的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交融的同時,也帶來了它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動民族交融方面的特點。提示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樣性;民族交融的內容具有雙向性。1.唯物史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1)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交融,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2.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途徑(1)民族遷徙: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與漢族人民雜居相處。(2)聯合斗爭:統治者的剝削和連年戰亂,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3)友好往來: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交融進程進一步加快。(4)民族征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于民族交融。(5)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29“教材圖片”改編)如圖為出土于甘肅省西和縣的“晉歸義羌侯”印章,是西晉政府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印信。它可以用來印證( )A.西晉政府完成了國家統一B.西晉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現C.西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D.西域納入中央管轄的開始答案 B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30“歷史縱橫”改編)東晉初期,瑯邪王氏家族位高權重,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這一現象反映當時( )A.門閥政治取代了皇權政治B.出現權力制約與平衡機制C.門閥政治確保政權穩固D.士族專權威脅君主專制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瑯邪王氏家族位高權重,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門閥士族逐漸與皇權分庭抗禮,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權,即士族專權威脅君權,D項正確;東晉門閥勢力強大,一定程度上分散和威脅皇權,但并未取代皇權政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士族專權,不是權力制約與平衡,B項錯誤;東晉士族專權不利于政權穩固,C項錯誤。故選D項。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32“史料閱讀”改編)《魏書·高祖紀》記載: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材料反映的實質是北魏孝文帝( )A.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修養B.改革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C.是南北朝時期重要的文學家D.深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吸引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反映了他喜愛中原漢族文化,深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吸引,D項正確;A項不符合材料實質,排除;材料未涉及改革成功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深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吸引,C項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故選D項。【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統治特點1.(2021·福建高考,3)三國時期,孫吳立國江東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個年號,如黃龍、赤烏、神風、天冊、天璽、天紀等,而曹魏和蜀漢此類符瑞年號較少。據此可知,孫吳政權( )A.推崇天人感應思想B.權力更迭導致年號更換頻繁C.借助年號宣揚正統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答案 C解析 孫吳政權使用的年號中有“龍”“天”等字眼,這體現了其借助年號宣揚正統的思想,C項正確。命題點2 中樞權力機構演變的特點2.(2021·廣東高考,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 B解析 漢初丞相集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代皇帝設置尚書臺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根據“事無大小,咸歸令、仆”,表明魏晉時期中央機構尚書臺的權力大大加強,說明相權轉移,B項正確;尚書臺的變化,表明皇權加強,A項錯誤;尚書臺的權力變化體現中央機構的權力變化,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命題點3 南北朝時期的政治文化認同3.(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微點撥命題立意 本題從南北朝時期政權挑選使節的現象,考查對南北朝時期政治制度與文明交流本質特征的認識,主要考查透過現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解題關鍵 緊扣題干材料信息,遷移時代背景,分析判斷歷史現象蘊含的本質結論誤區排查 南北朝時期處于對峙局面,勢均力敵,南北政權并非都是漢族政權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北朝后期,南北雙方均挑選“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為使節。這表明南北政權之間文化認同趨近,故選B項。南北朝后期北方政權實力占優勢,排除A項。頻繁遣使并不表明雙方政權關系趨向和好,排除C項。南北朝后期,漢族門閥勢力逐漸衰落,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