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標要求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時空定位學習任務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廢除科舉制度(1)背景: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2)過程時間 措施1898年 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戊戌變法 ①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②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清末新政 ①1901年,通令各省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②自1906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科舉制度被廢除2.學堂選官制度(1)官制改革: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2)制度更新: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3)學堂選官: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3.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1)內容: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2)地位:廢除科舉制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微思考1.閱讀教材P39“學習聚焦”:指出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的主要內容。提示 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2.閱讀教材P40“史料閱讀”:概括袁世凱的核心主張及目的。提示 主張:廢科舉,設學堂,普及新學。目的:培養新政人才;開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維護清王朝統治,換取列強支持。助學助考1.圖解歷史——科舉制的演進2.易錯提醒——廢八股≠廢科舉戊戌變法時期,廢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廢除科舉制度,只是改試策論、時政等。1905年下令從1906年開始廢除科舉制。3.知識延伸——《奏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頒布且在全國普遍推行的學制,它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基礎,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教育行政體系,并為結束科舉制創造了條件。4.概念闡釋——蒙養學堂蒙養學堂屬于小學階段,中國近代的蒙養學堂是新式學堂,它打破了過去蒙學的單個授課模式,實行集體上課;學習內容也與過去只教識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學、格物等現代學科。20世紀初,納入學制。學習任務二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2)內容①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運行機制。(3)意義: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制度建設 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官員選拔 考試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甄別 內容 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意義 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3.國民政府時期(1)建立: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2)特點: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3)內容①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③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4)局限:實施過程中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無法禁絕。 微思考1.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摘編自教材P41)這一規定有何歷史意義?提示 文官考試對女子開放,與北洋政府時期相比有了巨大進步,體現出選官制度的開放性和平等性。2.閱讀教材P41“歷史縱橫”:南京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與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有什么關系?提示 繼承并有所變通。助學助考1.圖解歷史——孫中山的“五權憲法”2.特別提醒——南京國民政府的文官制度南京國民政府將西方文官制度與傳統科舉制度相結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行政效率。3.思維點撥——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試的相似性(1)都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文官考試制度,均制定了數量眾多的法規、條例。(2)都對考試人員的資格進行了規定。(3)都采取了留任舊官吏與通過新式考試任用相結合的方法。(4)在執行過程中都有許多名不副實的地方。學習任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開放以后 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2.公務員制度(1)形成①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2)內容: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3)發展: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4)意義: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微思考1.閱讀教材P42“思考點”: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務員制度的意義是什么?提示 有利于加強干部人事工作的法制化建設;有利于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設。2.閱讀教材P43“學思之窗”:與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對比,有何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提示 主要變化:改非領導職務為職級,實行職務、職級并行制度,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原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公務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規定需要與時俱進地加以修訂完善;加強對公務員隊伍的統一領導,將黨管干部等要求進一步體現到具體規定中。助學助考1.思維點撥——新中國干部制度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改革堅持黨的領導,保證了社會主義方向,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了黨政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逐步形成選賢任能的用人機制,體現了公平公正原則。2.概念闡釋——公務員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職位類別按照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3.概念闡釋——黨管干部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則。具體就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干部工作,對干部工作實行統一決策,對各級各類干部實行分級分類管理,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則。重點難點1.重點:近現代中國的公務員制度。2.難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主題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任務1 學者觀點——廢除八股取士史料 1898年6月,康有為在《請廢八股折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尖銳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現“巍科進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若問以亞非之輿地,歐美之政學,張口瞠目,不知何語矣”。——摘編自劉海峰、李兵著《中國科舉史》【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維新派將廢八股視為科舉制改革首要任務的原因。【成果展示】 八股取士不利于實用人才的選拔;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空前加深;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任務2 史料證史——“癸卯學制”的特點史料 《奏定學堂章程》中學堂課程及課時統計表(部分)課程 修身 讀經講經 中國文學 外語 歷史 地理 幾何代數 理化 植物動物 圖畫 體操課時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張百熙、榮慶、張之洞擬訂學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學堂章程》,是年為舊歷癸卯年,故稱“癸卯學制”。【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述“癸卯學制”的特點。【成果展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人文與自然科學并舉;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忠孝)色彩;注重實用人才(通才)的培養。任務3 史料實證——晚清官制改革的特點及影響史料 清政府參照西方各國,積極改革中央官制……1901年,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1902年設巡警部,負責維持社會治安,1906年將戶、禮、工三部所掌管的戶籍、社會教育、道路和溝渠整治、修浚等事務合并,組建為民政部……新的政府機構設置,呈現了務實、精干、名實相符的特點,使古老的衙門帶上一些現代行政管理的氣息。——摘編自張志軍《從督辦政務處看清末新政——以行政制度改革為中心》【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晚清官制改革的特點及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成果展示】 特點:清末官制改革注重傳統性與近代性,強化管理體制的統一性,促進了行政管理向近代的轉變。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進程;但清末官制改革激化了清王朝內部的矛盾,間接地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生,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1.晚清時期選官制度變革的特點(1)晚清時期選官制度變革是清王朝在國內社會危機、各種權勢集團的政治壓力以及西方列強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強大挑戰下被迫作出的一種積極的政治反應,是清王朝對危亡形勢的迫不得已的應戰。(2)廢止科舉取士制度,實行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議員選官、士紳參政、選拔軍事人才等都是必然舉措,而不純粹是政治舞臺上的騙局和鬧劇。(3)晚清選官制度變革奉行改制不改體,堅持實行封建專制主義,在政治上實行專制高壓。(4)晚清選官制度變革是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結果,為現代文官制度的出臺奠定基礎。2.晚清教育變革的意義(1)沖擊了封建社會舊教育制度。從洋務運動起,封建社會教育制度的板塊逐漸松動。經過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封建舊制度的枷鎖被國人進一步打碎。(2)促進了西學的引進及傳播。大量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學等譯著出現在新式學堂中,西式科普讀物等書籍也被譯介到中國。(3)培養了新式人才。“廢科舉、興學堂”培養的學生具有新式思維,通過新式教育學習新技術,成為國家需要的新式人才。(4)晚清“廢科舉、興學堂”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開端。從此開始,中國邁出了教育現代化的第一步。主題二 民國以來的文官制度任務1 學者觀點——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史料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則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得最為明顯,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陶繼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成果展示】 特點:中西結合;黨派性強;軍治色彩濃厚。任務2 史料證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史料一 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選人用人方面的成功經驗,吸收到條例中來,使之及時上升為普遍適用的制度規范,固化下來、堅持下去,對于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具有重要意義。……著眼把黨管干部原則貫穿干部選拔任用全過程和各方面……將黨的領導在干部工作中的把關定向作用進一步凸顯出來。——中組部負責人就修訂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答記者問史料二 以1994年《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正式頒布為標志,我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正式建立。該規定實施20年以來,一大批優秀人才陸續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為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摘編自韓達亮《當代中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淺析》【研討交流】 (1)根據史料一,指出修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重要意義是什么。(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意義。【成果展示】 (1)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選人用人成功經驗上升為制度規范,將黨管干部原則貫穿干部選拔任用全過程,將黨的領導在干部工作中的把關定向作用凸顯出來。(2)推動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寬松、和諧、公正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1.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特征(1)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組織管理機構?!秶裾M織法》規定考試院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擁有考試權和銓敘權,負責公務員的考試、錄用和管理。(2)制定和頒布了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為了健全公務員考試和管理機構,有效地實施對公務員的考試和管理,國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上百個有關公務員制度的法律和法規。(3)對公務員的資格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但對公務員的概念及其范圍的規定則比較模糊。(4)具有較強的黨派性和政治性。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在公務員的任用資格、考試、管理上,具有顯著的黨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務員均要忠誠國民黨,公務員成了國民黨把持政權的工具。2.中國現代公務員制度對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1)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把機關干部從大一統的干部隊伍中分離出來,建立起符合國家機關特點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調整干部結構,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政治與業務素質,強化國家機關系統,加強勤政和廉政建設,從而為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2)為國家機關的廉政建設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可以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加強制度建設,而這正是廉政建設的核心,公務員制度為廉政建設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過考試錄用、認真考核、正規培訓和嚴格管理等措施來提高公務員的素質;通過權利義務、執行紀律、交流回避、有力監察監督的制度來保證和促進公務員依法行政,廉潔奉公等。(3)對國家機關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建設起了促進作用。建立與推行公務員制度,可以使國家機關人事管理體現公開、民主、平等、競爭的原則,增強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眾在公務員“進、管、出”各環節有更多的發言權,充分顯示出民主化的優越性;可以使國家機關人事管理按客觀規律和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實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充分體現科學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國家機關依法管理各類人員,從人治走向法治,充分顯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確性。隨堂演練1.(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40“教材知識”改編)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該章程的頒布( )A.使科舉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B.推動了近代選官制度的轉變C.有利于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D.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答案 B解析 據材料“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可知,新的學堂制度有助于推動古代科考選官向近代學堂選官轉變,故選B項;科舉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是在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之后,時間不符,排除A項;九年義務教育是從1986年開始實施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隋唐的科舉制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排除D項。2.(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40“史料閱讀”改編)1905年,袁世凱等人在《立??婆e推廣學校折》中指出:“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以O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下列不屬于清政府“推廣學?!眲右虻氖? )A.國際輿論的深刻影響B.適應官制革新的需要C.推動傳統教育近代化D.培養人才且開啟民智答案 C解析 材料主張興辦新式學堂,為近代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鑒,而不是推動傳統教育近代化,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說明國際輿論的深刻影響,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說明推廣學校適應官制革新的需要,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體現培養人才且開啟民智,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3.(2022·河北高考,7)優貢考試是清廷廢除科舉后保留的善后舉措。據1907年《時報》載:在浙江優貢考試期間,一位趨新的外地書商發現當地士子對新學的了解相當“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他“不禁為吾浙前途悲”。據此可知,當時( )A.風俗習慣新舊雜糅B.教育近代化艱難起步C.社會呈現轉型特征D.士子對新政缺乏信心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時期,科舉制廢除之后,實行了優貢考試,“一位趨新的外地書商”發現參加優貢考試的浙江士子對新學了解不多,思想落后,“不禁為吾浙前途悲”,體現了書商認為新學能夠挽救浙江前途,反映了新學在社會上的影響,體現出社會呈現出轉型特征,故選C項。4.(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42“史料閱讀”改編)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的《考試法》規定,參加高等考試以備薦任職的應試人,需具有下列資格之一:國立或經立案之公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專科學校畢業,得有證書者;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或??茖W校畢業,得有證書者;有大學或??茖W校畢業之同等學力,經檢定考試及格者;……允許女子參加考試。這表明( )A.北洋政府選拔人才不拘一格B.國民政府選官制更加公平開放C.考試制度與甄別制度相結合D.留學畢業生選官與學堂選官并舉答案 B5.(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41“教材知識”改編) “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中國古代的“官吏”稱謂也逐漸被“公務員”代替。這一改變出現于( )A.晚清政府時期 B.南京臨時政府時期C.北洋政府時期 D.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官吏的稱謂改為“公務員”,而且采用考試選拔任用,其負責機構為考試院,即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其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故選D項;晚清政府時期選官制度的變革是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南京臨時政府僅存數月,文官選拔制度停留在紙面,排除B項;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負責文官考試的機構為政事堂銓敘局,與材料“考試院”不符,排除C項。6.(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43“學思之窗”改編)201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修訂)規定:錄用擔任一級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級層次的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該法案的推行( )A.標志著公務員考錄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B.確保公務員隊伍的廉潔自律C.有利于解決公務員制度設置不科學問題D.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主要變化在于改非領導職務為職級,實行職務、職級并行制度,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有利于解決公務員制度設置不科學問題,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