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課標要求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2.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定位學習任務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活動】 閱讀教材第一目,理解新時期的開始及正確路線的逐步確立。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時間 1978年5月內容 ①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②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意義 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2)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3)指導思想: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4)主要內容工作重點 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思想路線 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歷史判斷 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5)意義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平反冤假錯案(1)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2)內容對黨、政、軍干部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對民主黨派和其他人士 ①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恢復了名譽 ②改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 ③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 ④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政策調整 ①將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 ②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僑務政策(3)總結: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3.修訂憲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1)召開:1982年底。(2)內容:通過了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影響: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觀察教材P175“《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特約評論員文章”:這篇文章的發表有什么意義?提示 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兩個凡是”“兩個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的實質是“左”的錯誤的繼續發展。2.圖解歷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3.易錯提醒——“左”傾錯誤結束的標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并不標志著“左”傾錯誤的結束,“兩個凡是”實質上仍然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傾錯誤的繼續。黨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左”傾錯誤被徹底糾正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4.特別提醒——平反冤假錯案的實質平反冤假錯案實質上是從組織上系統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以切實有效的步驟和措施糾正了“左”的錯誤,促進了全黨全國的安定團結,真正調動了億萬人民振興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使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開始形成。學習任務二 改革開放進程【活動】 閱讀教材第二目,了解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以及每一階段的具體措施。階段 改革 開放初期探索(1978—1992年) (1)在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在城市,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內容進行試點。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 (3)1982年,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黨的基本路線,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 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相繼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建立海南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深化階段(1992年至20世紀末) (1)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對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產生深遠影響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等重大戰略繼續推進 (1)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2007年,中共十七大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閱讀教材P177“歷史縱橫”:“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提出體現了當時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是什么?提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閱讀教材P178“歷史縱橫”:根據材料,概括我國依法治國理念演變的特點。提示 與改革開放進程基本同步;從最初的保證人民民主發展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從“法制”發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國成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和國家對法治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助學助考1.圖解歷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誤區警示——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革(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堅持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前提下的變革,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方式的一次偉大變革,而不是所有制的變革。(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制度仍然是公有而不是歸農民個體所有,農民擁有的是對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但并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3.概念辨析——經濟特區的“特”與特別行政區的“特”經濟特區的“特”是指實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政策。特別行政區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4.概念闡釋——南方談話1992年初,鄧小平南下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視察途中,他就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改革開放、革命與解放生產力的關系,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等問題做了深刻闡發。南方談話堅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地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學習任務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活動】 閱讀教材第三目,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1.首次概括提出:中共十七大。2.具體內容鄧小平理論 代表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內容 (1)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 (2)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地位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 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地位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代表 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問題 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內容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地位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黨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以新視角、新境界第一次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2.圖說歷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的關系重點難點1.重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改革開放的進程。2.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主題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進程任務1 歷史解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史料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一次會議。不僅會議本身堅持從國情出發,實現了同危害已久的“左”傾指導方針的決裂,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而且經過近20年的實踐的檢驗,以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證明這次會議的確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從遭受嚴重挫折走向新的振興的良好開端。——張壽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的特點及其意義》【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實現的偉大轉折的表現。【成果展示】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黨工作著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僵化半僵化的經濟體制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實行對外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任務2 史料實證——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史料一 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項農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1983年)史料二 13年前,首鋼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改革能給年屆花甲、老態龍鐘的企業,帶來返老還童、生機勃發的巨大變化——1991年首鋼銷售收入91.4億元,是1978年的6.3倍;實現利稅29.26億元,是1978年的6.72倍;實現利潤23.6億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遞增17.22%,超過世界500家大企業1953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摘自江世杰《方向對 路子好——首鋼改革與發展紀略》《人民日報》(1992年8月4日)【研討交流】(1)根據史料一,分析我國農村生產關系作了什么調整?有何作用?(2)根據史料二,概括國有企業改革的意義。【成果展示】(1)調整:使農民有了經營權(或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作用: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向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2)國有企業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企業效益顯著提高,由此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新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漸進性 先從農村開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開,再到建立新體制,循序漸進探索性 先試點,后推廣,實現全面改革聯動性 城鄉聯動,互相推進,共同發展創新性 突破舊體制,探索新體制,最終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題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任務 史料實證——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史料 總結十年奮斗歷程,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分析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對于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作用。【成果展示】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為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貢獻(1)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2)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解決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戰略思想。速檢速測1.(2023年6月四川省學業水平考試,12)改革開放45周年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會議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B.1987年中共十三大C.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D.1997年中共十五大答案 A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A項正確。2.(2022年3月陜西省學業水平考試,14)2021年12月28日,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農民率先拉開改革大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其中“率先拉開改革大幕”是指( )A.進行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B.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D.推行國有企業現代化改革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農民率先拉開改革大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可知,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C項正確;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在過渡時期,排除A項;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排除B項;國有企業現代化改革是在城市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排除D項。3.(2023年3月黑龍江省學業水平考試,20)下圖中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最高峰值形成的原因是( )A.提出“雙百”方針 B.掀起“大躍進”運動C.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D.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答案 C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8“歷史縱橫”改編)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的目標由“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寫入憲法。其意義在于( )A.確立了治國理政的方式與方略B.完善了法治的內容與形式C.以憲法保障了依法治國的實施D.加強了執法的工具和手段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國”正式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保障了“依法治國”的實施,這都體現了對治國理政的方式和方略的確立,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法治內容與形式的完善,排除B項;C項只體現了材料的后一句內容,屬于片面解讀材料,排除;材料并未體現“執法的工具和手段”,排除D項。5.(2023年7月甘肅學省學業水平考試,15)1980—200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由57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39 273億元(人民幣),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這主要得益于( )A.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C.對外開放政策不斷深化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答案 C6.(2023·浙江省學業水平考試,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會議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 A解析 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式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