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任務式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任務式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課標要求
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家國情懷、歷史解釋)
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時空定位
學習任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活動】 閱讀教材第一目,知道中國共產黨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標志和意義。
1.籌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
(1)召開: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
(2)內容
國名 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件 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政府 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
2.標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3.意義
(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
(2)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3)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4)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1.閱讀教材P160“歷史縱橫”: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科學概念。這一理論的提出有何意義?
提示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摘自教材P159),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內涵?
提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中國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助學助考
1.圖說歷史——新政協的政治特色
2.特別提醒——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性質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
3.概念闡釋——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人民民主專政即“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的結合”。
學習任務二 人民政權的鞏固
【活動】 閱讀教材第二目,理解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形勢,概述中國共產黨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采取的措施。
1.背景
政治 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
經濟 千瘡百孔,財政困難,物價飛漲
2.措施
(1)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概況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意義 ①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 ②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2)穩定物價
原因 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的不法行為加劇物價飛速上漲
目的 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從根本上穩定物價
措施 ①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②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
結果 ①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3)抗美援朝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②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 ③美國組成“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過程 ①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②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意義 ①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③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1.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摘自教材P161)土地改革有什么意義?
提示 使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2.閱讀教材P161“歷史縱橫”: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人民政府在“米棉之戰”中所體現出來的手段與“銀元之戰”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經濟手段為主、調動全國力量、迅速穩定局勢。  
助學助考
1.特別說明——新中國初期土地改革的實質和目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2.特別提醒——人民政府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的實質
穩定物價的實質是人民政府與不法資本家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統一財經的實質是確立國家統一的財經管理體制,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
3.深化理解——“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
人民政府進行的“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是同資產階級的一場較量,性質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性質。表面上“銀元之戰”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戰”采用經濟手段,都是為了穩定物價,其實質是黨和政府與資本家在爭奪市場的領導權。
4.易錯提醒——朝鮮“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不同于“和平協定”,前者是指在一場戰爭中參戰者同意暫時停止作戰的協議,而非正式結束戰爭,也就是朝鮮半島的戰爭還未最終結束,還未實現真正的和平。
5.家國情懷——抗美援朝精神
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學習任務三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活動】 閱讀教材第三目,理解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概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外交方針:“一邊倒”“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2.外交成就
(1)參加日內瓦會議
召開 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
議題 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特點 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
結果 由于美國的阻撓,未能解決朝鮮問題;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意義 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
(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①過程: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得到印度方面贊同。1954年6月,中印、中緬雙方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②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參加亞非會議
召開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
特點 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成果 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影響 ①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 ②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
 助學助考
1.圖解歷史——“一邊倒”外交政策
2.易錯提醒——對“一邊倒”的認識
“一邊倒”是指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但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一邊倒”不僅不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相悖,相反,它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
3.特別提醒——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的成熟。
4.概念闡釋——“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
學習任務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活動】 閱讀教材第四目,概括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作出的重大決策。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1)措施
①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
②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③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結果
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
②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
頒布憲法 (1)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確立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1.1956年1月15日,在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會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呈送喜報。(摘自教材P165)中國工商界為什么會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
提示 中國共產黨實行贖買政策,并通過公私合營形式進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族資本家的利益。
2.閱讀教材P166“問題探究”: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提示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  
助學助考
1.圖解歷史——過渡時期
2.特別提醒——過渡時期總路線與“一五”計劃的聯系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總綱領,具有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并舉的特點。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制定“一五”計劃的指導方針和遵循原則;“一五”計劃是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具體實施。
3.誤區警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不等于實現了工業化
“一五”計劃以實現工業化為目標,但是“一五”計劃的完成并沒有實現國家工業化,只是初步改變了中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4.知識歸納——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
工業化建設是發展生產力,三大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即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
5.特別提醒——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的結束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意味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不再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標志著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的結束。
6.誤區警示——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權利,而不是某一少數民族的自治。
重點難點
1.重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鞏固新生政權的主要舉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難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的深遠意義。
主題一 新中國的成立和人民政權的鞏固
任務1 家國情懷——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史料 它結束了近百年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它表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已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它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新中國的誕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即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成果展示】結束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國家;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極大的改變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任務2 史料實證——穩定物價的特點和意義
史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價飛漲。政府依靠國營經濟的力量和老區農民的支持,與投機資本作斗爭。規定人民幣是唯一合法貨幣,取締非法的金融投機活動,組織糧食等重要物資的調運和集中。這些措施使物價迅速下跌,同時國營經濟初步取得了穩定市場的主動權。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物價問題,人民政府集中全國財政收入到中央,統一全國物資、現金調度。政府還采取緊縮編制、加強稅收、節約開支等措施,使國家財政收入迅速增加,支出相對減少。自1950年3月以后,財政收支衡,物價也更趨于穩定。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之初控制物價措施的特點。
【成果展示】經濟與行政手段相結合;應急與根本措施相結合;全國統籌管控;多項經濟手段配合。
任務3 家國情懷——抗美援朝的意義
史料 “抗美援朝運動”在國內掀起了愛國主義熱潮,并且幫助鞏固了新政權。索爾茲伯里說:“(這場戰爭)給毛以無可比擬的機會,在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團結中國人民來支持新的和尚未經考驗的革命政權。在斗爭中所達到的愛國主義的一致給毛以極大的幫助,使他能統一全國。它使許多原本會繼續支持蔣介石的敵對分子沮喪了,使軍隊團結一致,使剛冒頭的地方主義不能發展。……為大規模經濟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摘編自[美]R.麥克法夸爾、[美]費正清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概述“抗美援朝運動”對新中國的影響。
【成果展示】激發了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打擊了美國霸權主義政策;遏制了地方主義發展;奠定了經濟建設的良好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宣告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到來。
(2)結束了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匪患不斷的歷史,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前提。
(3)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開始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和調集全國力量,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成果,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4)在世界東方大國建立人民民主制度,大大加強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改變了冷戰格局中的力量對比,對人類和平、民主、正義、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
主題二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任務1 史料實證——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史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與我國建交國家情況統計表
時間 數量 建交國家
1949年 10 蘇聯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朝鮮 波蘭 蒙古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1950年 9 越南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瑞典 丹麥 緬甸 瑞士 列支敦士登 芬蘭
1951年 1 巴基斯坦
【研討交流】根據表格信息,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
【成果展示】特點:建交國家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奉行“一邊倒”政策。
影響:使新中國不被國際社會孤立;有利于經濟發展和打破美國的孤立政策。
任務2 歷史解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征
史料 為保障新生國家的主權安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堅定地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積極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共同提出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還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用來指導和平解決包括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在內的所有國際矛盾和爭端。
——摘自盧靜《中國和平外交的風格與氣派》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概括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突出特征。
【成果展示】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
任務3 唯物史觀——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
史料 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其實行期間,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沈陽飛機制造廠先后建成投產。與1952年相比,至“一五”計劃完成的1957年,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摘編自虞和平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概括“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成果展示】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主要工業建設成就集中在東北地區;重工業發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
平等性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
革命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外交方針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
結盟性 “一邊倒”和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
過渡性 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速檢速測
1.(2023·新疆學業水平考試,16)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政權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穩定物價、掌握市場主動權的舉措是(  )
A.剿匪鎮反 B.“米棉之戰”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答案 B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2“史料閱讀”改編)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彭德懷對此評價道:“(這)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這段話表明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是(  )
A.促進新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B.顯示我國抵抗侵略的意志決心
C.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孤立
D.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壯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的國家安全,顯示出我國抵抗侵略的意志決心,B項正確。
3.(2023·廣西學業水平考試,13)下圖是我國1952年和1957年產業結構比例變化示意圖,該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抗美援朝的勝利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D.“一五”計劃的實施
答案 D
解析 從題干表格中可以看到,農業比例下降,工業比例上升,題干中的時間也與“一五”計劃(1953—1957年)相對應,故選D項。A、B、C三項與產業結構的變化無關,故不選。
4.(2022年1月四川省學業水平考試,16)新中國成立后,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深刻變革的是(  )
A.穩定物價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包產到戶
答案 C
解析 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C項正確;穩定物價并未涉及所有制的變化,排除A項;土地改革是將地主土地私有轉變為農民土地私有,排除B項;包產到戶并未改變土地所有制,排除D項。
5.(2023·新疆學業水平考試,17)“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了這次會議,并成功推動了印度支那問題的政治解決。”“這次會議”是(  )
A.日內瓦會議
B.聯合國成立大會
C.萬隆會議
D.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答案 A
6.(2022年1月廣東省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13)美國記者鮑大可在《周恩來在萬隆》一書中寫道,“在亞非會議上發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共產黨中國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據此可知,作者認為萬隆會議(  )
A.擴大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B.是新中國首次參加的國際會議
C.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D.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答案 A
解析 亞非會議上,中國提出了“求同存異”的主張,“共產黨中國”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A項正確;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參加的國際會議,排除B項;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排除C項;亞非會議并未討論印度支那問題,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永州市| 宝坻区| 安远县| 乐陵市| 平定县| 岳阳县| 孟州市| 蓬安县| 新田县| 淮北市| 扎赉特旗| 岱山县| 丹东市| 亚东县| 绥棱县| 礼泉县| 东阳市| 福泉市| 长阳| 惠来县| 集贤县| 永顺县| 昌都县| 合作市| 商南县| 鄂尔多斯市| 东台市| 穆棱市| 南康市| 永嘉县| 新民市| 双江| 壤塘县| 铜陵市| 应用必备| 庄浪县| 当涂县| 湘潭县| 合作市|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