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任務式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任務式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學說。(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時空定位
學習任務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活動1】 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史實。
1.“春秋五霸”: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書將這一時期建立霸權的諸侯國國君統稱為“春秋五霸”。
2.“戰國七雄”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
(2)概況: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3)影響: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國吞并。
【活動2】 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三自然段,說出華夏認同的主要表現和影響。
1.原因:各民族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
2.表現
(1)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2)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3.意義:華夏族吸收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1.閱讀“春秋列國形勢圖”(見教材P9)與“戰國形勢圖”(見教材P10)。二者相比較,后者有何顯著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什么趨勢?
提示 變化:諸侯國數量在減少,北方少數民族數量減少。
趨勢:國家趨向統一;華夏認同增強。
2.西漢學者劉向概括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說:“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摘自教材P10)這一現象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么?
提示 傳統政治秩序崩潰,開始出現社會轉型。  
助學助考
1.知識拓展——東周歷史分期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其中,春秋時期是指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是指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概念闡釋——三家分晉
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春秋中期,晉國公室日弱,卿大夫漸強,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專政。春秋后期,韓、趙、魏三家最終消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攻滅智氏,瓜分其地。韓、趙、魏三家勢均力敵,控制著晉國政權,晉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同時派人朝見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3.知識拓展——華夏觀念
(1)“華”“夏”在夏、商、西周時是兩個詞,分別有不同的含義,而且其含義也有多種。而華已有文化先進之意,夏不僅為地名,也為國名。
(2)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政權與邊地少數民族并立,邊地落后,夷夏對稱,這時,夏即指文化發達的東方諸國。華夏連稱則指禮儀文化發達的中國之意。
學習任務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活動1】 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梳理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農業 ①農業技術: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
工商業 ①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②貨幣流通廣泛 ③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
觀察教材P11“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貨幣”:這些貨幣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怎樣的經濟和政治狀況?
提示 特點:已出現流通金屬貨幣;形制、款式和質地豐富多樣,又各不相同,貨幣并不統一。
狀況:經濟上,經濟發展,工商業繁榮;政治上,諸侯爭霸,割據并立。  
【活動2】 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二、三自然段,掌握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追求富國強兵。
2.結果:推動社會轉型,建立了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
時間 公元前356年
內容 政治 (1)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2)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經濟 (1)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2)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3)“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軍事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評價 (1)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2)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1.蘇秦描繪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家殷人足,志高氣揚”(摘自教材P11)這體現了怎樣的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和變法運動有何關系?
提示 現象:戰國時期臨淄經濟發達。
關系:戰國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了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導致上層建筑變革。
2.閱讀教材P12“學思之窗”:材料體現了商鞅的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
提示 思想:反對因循守舊,勇于改革、創新。
作用:治國政策根據時代變化而適時調整和變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為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助學助考
1.誤區警示——“小農經濟”≠“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自然經濟是相對于商品經濟而言的,生產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后。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在封建社會,小農經濟屬于自然經濟的一部分。自然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鴉片戰爭后開始瓦解。
2.誤區警示——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鞏固和發展新興的小農經濟,有利于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政權,如商鞅變法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增強秦國的綜合國力,為秦國滅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商或輕商觀念長期制約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后期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3.圖解歷史——商鞅變法
學習任務三 孔子、老子和百家爭鳴
【活動1】 閱讀教材第三目,列舉孔子和老子的主要貢獻。
1.孔子
(1)地位: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成就
核心觀念 “仁”,意為關愛他人
政治方面 ①主張統治者“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②恢復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典籍整理 整理《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其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于《論語》中
2.老子
(1)地位: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主張
世界觀 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道”
辯證法 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政治觀 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活動2】 閱讀教材第四目,概括百家爭鳴的背景、代表和意義。
1.背景
(1)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
(2)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爭相招攬人才。
(3)士人周游列國,頗受重用。
2.流派
派別 代表 主張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
陰陽家 鄒衍 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
墨家 墨子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 韓非 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3.影響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摘自教材P13)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新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助學助考
1.圖解歷史——孔子的思想體系及其關系
2.誤區警示——道家學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家學派是一種哲學學派,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家學派形成于先秦時期,道教興起于東漢。
3.特別提醒——老子“無為”思想
老子的“無為”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統治者不妄為、不胡作非為和為所欲為,反對嚴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無為而無不為”。
4.概念闡釋——“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派別多。“爭鳴”并不意味著各家各派別的主張絕對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處,各家學說都是為了尋求治國平天下之道。
5.概念闡釋——仁與禮
“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禮”是外在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外在禮制的規范能促進人們追求“仁”的境界,即“禮”以“仁”為基礎,“仁”靠“禮”來維護,兩者相互制約。
6.易錯辨析——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區別
前者的范圍較窄,主張“克己復禮”為仁,講究階級性;后者具有廣泛性,不分等級貴賤。前者代表統治階級利益;后者代表小生產者利益。
,7)圖解歷史——諸子百家的地位
重點難點
1.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
2.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主題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轉型
任務1 史料實證——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史料一 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
——[西漢]劉向《戰國策》
【研討交流】(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以來哪些制度遭到了破壞?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局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成果展示】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
變化: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喪失;諸侯紛爭。
史料二 春秋、戰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時代還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在戰國時期已經認同于華夏;中原諸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與齊、燕、趙、魏、韓并稱七雄,形成七個地區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沈長云《先秦史》
【研討交流】(2)根據史料二分析,華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
【成果展示】戎狄蠻夷融入華夏族,華夏文化得到發展,在中華民族的形成歷史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任務2 歷史解釋——商鞅變法的內容
史料 商鞅確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國家強大,才能在戰爭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國才能強大;再次,只有摧毀落后和保守的秦國宗氏制度,改革才能進行。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大方略。
——摘編自葉自成《商鞅的創新精神
與秦國對大國的超越》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大方略所推行的具體舉措。
【成果展示】農耕:獎勵耕織、重農抑商。軍功: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法治:嚴刑峻法,推行什伍連坐。集權: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國君任免。
1.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歷史影響
(1)災難: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
(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
(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
(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2.商鞅變法的特點和歷史影響
(1)特點
特點 表現
措施最全面 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內容最徹底 廢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祿制
歷時最長久 先后兩次變法,持續18年
推行力度大 改變“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嚴懲舊勢力
成效最明顯 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歷史影響
①積極影響: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消極影響:刑罰、用法過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商鞅變法對倫理道德的蔑視,導致了社會風氣的敗壞。
主題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任務1 唯物史觀——“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
史料 伴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大變動,王官之學的退場,私學的興起,最終造就了諸子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等著《中華文明史》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
【成果展示】社會大變革;政治社會環境自由寬松;私學發展,講學盛行。
任務2 歷史解釋——“百家爭鳴”的影響
史料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指出“百家爭鳴”在歷史上的影響。
【成果展示】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
1.“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
(1)經濟上:伴隨鐵器的開始使用和牛耕推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引起了政治變動,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2)政治上:新興地主階級出于建立統治和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3)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來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
(4)學術自由:士階層成為相對獨立的知識階層,面對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和文化使命感,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積極思考重建社會秩序的方法。
2.“百家爭鳴”的意義
(1)促進了當時中國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繁榮,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轉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奠定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彰顯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
速檢速測
1.(2023年7月甘肅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2)《呂氏春秋》一書中說,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收益顯著增加,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這主要得益于(  )
A.鐵犁牛耕的使用 B.經濟重心的南移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海外貿易的繁榮
答案 A
2.(2021年7月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2)從春秋到戰國,我國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主要表現在周邊各族(  )
A.大量遷居黃河流域 B.生產方式迅速封建化
C.華夏認同不斷發展 D.采用漢族的典章制度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的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周邊各族并未“大量遷居黃河流域”,排除A項;從春秋到戰國,我國正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生產方式迅速封建化”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當時漢族尚未形成,排除D項。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史料閱讀”改編)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涂,車轂(gǔ)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上述景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
A.工商業的繁榮 B.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C.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D.人們的辛勤勞動
答案 B
4.(2023年6月廣西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2)先秦時期實行井田制,商鞅變法時曾采取“決裂阡陌,教民耕戰”的措施。此舉直接意圖是(  )
A.提升官吏素質 B.修造戰斗裝備
C.鼓勵積極墾耕 D.抑制工商行業
答案 C
解析 “教民耕戰”與提升官吏素質無必然聯系,排除A項;B項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與耕戰無必然聯系,排除;教民耕戰,直接意圖是開墾荒地,增加財政收入,故選C項。
5.(2024·北京市第一次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2)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變法運動成為一股潮流。這些變法(  )
A.強化了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B.推動了社會轉型
C.維護了分封宗法的社會秩序
D.鞏固了貴族特權
答案 B
6.(2023·浙江7月學考,13)春秋戰國時期創私學、興教育最有成績的是孔子,相傳他“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與這一成績的取得關系最密切的是(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勝”
C.“格物致知” D.“有教無類”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創私學、興教育”“孔子”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對文化教育壟斷的局面,故選D項;“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項;“相生相勝”是鄒衍的思想,排除B項;“格物致知”是南宋朱熹的思想,排除C項。
7.(2023年7月四川省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1)某思想家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據此可知,該思想家屬于(  )
A.道家學派 B.儒家學派
C.法家學派 D.墨家學派
答案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新安县| 婺源县| 宜宾市| 福贡县| 湾仔区| 海城市| 金沙县| 武邑县| 鄢陵县| 桃源县| 玉门市| 屯门区| 新竹市| 宕昌县| 贞丰县| 沙坪坝区| 札达县| 从化市| 安溪县| 万荣县| 柳州市| 盘山县| 万源市| 富裕县| 都匀市| 宝清县| 通山县| 冕宁县| 温泉县| 永和县| 青田县| 安义县| 鄂州市| 始兴县| 繁峙县| 临夏市| 彭州市| 阿拉善盟| 华池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