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
課程標準 學習重點
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核心概念:重慶談判、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土地法大綱》、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渡江戰役 關鍵問題: (1)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了哪些努力 結果如何 (2)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權為什么會迅速滅亡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領導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有何意義
[重要概念]
1.《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的關于土地改革的法規。主要內容為:徹底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護民族工商業等?!吨袊恋胤ù缶V》是一個徹底地消滅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的綱領,為土地改革規定了具體方針、政策和道路;推動土地改革運動,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的中央全會。全會集中討論了奪取全國勝利,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向城市的問題,指出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中國的發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會議還著重研究和規定了全國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會號召在勝利面前,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與思想上的基礎。
[教材史料]
1.閱讀教材導入圖文,材料暴露了怎樣的社會問題
思路引導:國民黨接收官員貪婪搜刮;國統區生產停滯,社會混亂,說明國民黨統治的腐敗,其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2.對比教材第二目的“史料閱讀”與第四目的第二則“史料閱讀”,你得出怎樣的認識
思路引導:對比1946年與1948年國共雙方兵力數據的變化可知,人民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力量不斷壯大,這是正確的戰略戰術及順應民心,“得道多助”的必然結果。
3.閱讀教材第三目“歷史縱橫”及《北平學生“反饑餓反內戰大游行”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圖片,從中你得出怎樣的認識
思路引導:國民政府統治喪失民心,統治危機嚴重;國統區人民掀起的愛國民主運動,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區的斗爭。
4.閱讀教材第四目第一則“史料閱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思路引導:(1)主要內容:徹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獲得改善,提高了生產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土地改革調動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翻身農民掀起了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熱潮,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5.“學思之窗”:閱讀這段材料,思考民主黨派的建國主張。
思路引導:民主黨派的建國主張從民主自由的理念出發,呼吁建立一個“自由自主的國家”,這既體現了當時人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聲和努力,也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是民心所向。
主題學習 人民的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任務一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一目,完成填空)
1.兩種建國方針
(1)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2)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
2.爭取和平的努力
措施 時間 參與者 成果
重慶 談判 1945年 8—10月 國共雙方 “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重慶 政協 1946年 1月 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無黨派人士 通過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被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很快否決)
任務二 合作探究
[問題] (1)閱讀教材第一目正文及“學思之窗”,指出抗戰勝利后國內不同政治勢力提出的不同建國方針分別是什么。
(2)閱讀教材第一目《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形勢圖》,從中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結論] (1)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國民黨:堅持獨裁和內戰。
民主黨派:主張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
(2)從解放區和國統區的分布范圍看,國共兩黨力量差異明顯;解放區主要集中在北方,與敵后抗日根據地相聯系;由共產黨軍隊主動撤出部分解放區可知,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切實努力;由國民黨侵占了部分解放區可知其堅持內戰獨裁;美國幫助國民黨調動軍隊,搶奪地盤。
[檢測反饋]
(2021·廣東卷,9)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边@反映了當時(  )
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
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
解析:C 材料主要體現了民主人士柳亞子和重慶《大公報》對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去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的行為高度贊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大眾熱切要求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民主人士和《大公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的社會輿論,體現了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故選C項。1948年開始的三大戰役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而材料反映的是1945年的重慶談判,排除A項。民主人士柳亞子和重慶《大公報》不能代表民主黨派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態度,排除B項。抗日戰爭勝利后,民族矛盾基本得到解決,階級矛盾上升,排除D項。
※二、國共兩黨勝敗原因分析
任務一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二、三、四目,完成填空)
1.戰爭進程
2.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表現 原因 結果
經濟危機 濫發紙幣 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社會危機 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 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
政治危機 內戰獨裁;美軍暴行 愛國民主運動迅速興起,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
包辦“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3.中國共產黨的勝利
(1)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
①概況:1947年夏,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②意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調動廣大農民革命積極性,參軍參戰支援人民解放戰爭。
(2)政治上
①北平談判:1949年4月。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
②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時間 內容 意義
1949 年春 a.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b.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c.兩個“務必”的警示 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重大問題
4.勝敗原因分析
項目 共產黨(勝利原因) 國民黨(失敗原因)
根本 原因 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 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具體 原因 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
5.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2)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3)世界: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
[歸納總結]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經驗
(1)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
(2)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3)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4)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任務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人民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對解放區大舉進攻,國內形勢急劇變化,中共中央迅速確立新的工作方向?!熬唧w條件變了,戰爭打到頭上來了,參軍參戰這時應比群眾運動還重要,一時應成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發出“后方比著搞生產”的號召,帶領各界群眾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運動,各軍區也組織了不同規模的生產支援活動。1946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種媒介,廣泛發動宣傳攻勢,連續報道“蔣介石出賣民族利益、破壞和平、發動內戰、堅持實行法西斯獨裁的罪行”。
——摘編自王秀華等《西柏坡時期社會建設》等
材料二 1949年7月30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給杜魯門總統的信中寫道:中華民國政府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援助不夠,我們派往現場的觀察員報告說,在至關重要的1948年,國民黨軍隊從未由于缺乏武器彈藥吃過一次敗仗。國民黨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極大削弱,實際上乃是戰爭初期我們派駐重慶的觀察員所見到的那種腐敗現象。國民黨軍隊不是被打敗的,他們是自己瓦解的。從中國的力量對比來看,我國政府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建立和平。為了使雙方作出讓步,國民黨必須建立自己的議會,這樣,中國政府才能名副其實地成為全中國的政府,各黨派才能在政府的憲法范圍內發揮作用。這些條件一項也未實現。中國的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援助是無意義的。
——摘編自[美]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
司徒雷登回憶錄》
[問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民解放戰爭開始后中國共產黨為取得勝利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艾奇遜關于國民黨政權失敗的認識進行評述。
[結論] (1)措施:參軍參戰,軍事動員;開展生產運動;土地改革;加強在國統區的斗爭;發動宣傳攻勢,占據輿論陣地;正確的戰略戰術。
意義: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推動了戰略轉折;為最終勝利奠定基礎。
(2)從國民黨失去民心的角度評述,如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官僚資本巧取豪奪,民不聊生;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專制獨裁,喪失政治信譽。
從共產黨贏得民心的角度評述,如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農民實現政治、經濟翻身;在政治上堅持和平、民主、團結,贏得各界人士支持。
[檢測反饋]
 1946年,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訪問延安,隨行記者描述:“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詞,就是‘人民’……‘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著比口號更深的含義?!睋送茢?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是(  )
A.毛澤東思想的指導 B.廣大民眾的支持
C.國民黨政府的腐敗 D.土地革命的開展
解析:B 根據“就是‘人民’……‘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著比口號更深的含義”可得出,其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體現出人民解放戰爭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B項正確;A、C、D三項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
[深化拓展]
一、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的原因
1.政治:國民黨專制獨裁,逐漸孤立,失去民心。
2.經濟: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濫發紙幣,經濟崩潰,物價暴漲,生活秩序被破壞。
3.軍事:發動內戰,違背民意。
4.組織:國民黨黨內組織渙散,綱紀廢弛,缺乏凝聚力和滲透力。
5.社會:未能解決中國社會根本矛盾,貪污腐敗,道德敗壞,社會秩序混亂。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
1.政治:廣泛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力量。
2.經濟:土地改革,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
3.軍事:堅持武裝斗爭,加強人民軍隊建設。
4.組織:順應時代潮流,加強共產黨自身建設,不斷提高黨員素質。
5.社會:清廉為政,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社會秩序穩定。
[知識框架]
[基礎鞏固練]
1.1946年,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張:“建設一種新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而其斗爭方法和態度又是和平的、漸進的,在本質上面是改良的”“堅決反對保守反動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這一主張得到多數黨派的贊成。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各界(  )
A.未認識到斗爭的必要性
B.希望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C.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期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
解析:D 據材料“斗爭方法和態度又是和平的、漸進的”“堅決反對保守反動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得到多數黨派的贊成”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故選D項;材料“其斗爭方法和態度又是和平的、漸進的”說明關注到了斗爭,排除A項;據材料“建設一種新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可知,當時社會各界并未提出希望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排除B項;從材料時間“1946年”可知,抗日戰爭已勝利結束,排除C項。
2.據統計,從1946年1月到6月,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大小進攻達4 300多次,侵占解放區城市40座,村鎮2 500多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國民政府破壞“雙十協定”
B.全面內戰已經爆發
C.國民黨軍隊進攻陜北解放區
D.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解析:A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而材料中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進攻是對協定的破壞,故選A項;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排除B項;國民黨軍隊進攻陜北解放區是在1947年3月發起的重點進攻,排除C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D項。
3.下面是國民政府1946—1948年財政收支統計表。表格中財政赤字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年份 支出/億元 收入/億元 財政赤字/ 億元
1946年 75 748 28 770 46 978
1947年 433 939 140 644 293 295
1948年 1—7月 6 554 711 2 209 055 4 345 656
A.日軍侵略掠奪 B.國民黨發動了內戰
C.官僚資本壓榨 D.國民政府濫發紙幣
解析: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6年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增加了財政開支,因此出現表格中政府財政赤字擴大的現象,故選B項;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內戰時期官僚資本巧取豪奪,使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壓迫和剝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不是財政赤字出現的原因,排除C項;國民政府為維持戰爭的龐大開支,無限制地發行紙幣,是題干現象的結果,排除D項。
4.某同學在整理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軍事行動時,發現如下一段評價:“三軍成品字形,馳騁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打破了國民黨軍隊中原防御體系,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彼u價的是(  )
A.武漢會戰 B.躍進大別山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解析: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B項;武漢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5.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第十章規定,中央與地方權限的劃分采用均權制度,但在第十一章中又規定,省縣地方權限必須按省縣自治法規定行使,而省縣自治法又必須根據中央規定的《省縣自治通則》制定。據此可知,該憲法(  )
A.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實際不具備執行的可能性
C.具體條文上存在自相矛盾
D.實質上具有中央集權特征
解析: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憲法名義上給予了地方較大權力,但實際用煩瑣的規則制約地方權力的發揮空間,實質是推行中央集權體制,故選D項;材料并未反映該規定會激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A項;憲法規則具備可操作性,排除B項;條文并未出現自相矛盾,只是在具體措施上對地方權力加以限定,排除C項。
6.1947年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以“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取代了抗戰期間“雙減雙交”政策。這一調整主要是基于(  )
A.國共力量對比的逆轉 B.民主革命即將勝利
C.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D.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解析:C 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矛盾,推行“雙減雙交”的土地政策,以團結一切抗日力量;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國共兩黨的矛盾,土地政策也隨之調整,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故選C項。1948年遼沈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排除A項。1948—1949年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與材料時間“1947年”不符,排除B項。1947年中國社會的性質依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并未發生改變,排除D項。
7.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A 打退敵人對陜北和山東的進攻 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B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C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
D 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軍隊被完全消滅
解析:C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故選C項;打退敵人對陜北和山東的進攻是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而不是全面進攻,排除A項;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而不是戰略決戰的序幕,排除B項;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意味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即將覆滅,而不是完全消滅,排除D項。
8.1948年,中共中央編審了一套包括《政治經濟學》《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內的干部必讀書,由毛澤東審批后提交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作為廣大干部的必備書。選取這兩本書旨在(  )
A.提高干部的政治素養
B.適應工作重心的轉移
C.推動根據地經濟建設
D.保持共產黨優良作風
解析:B 據材料可知,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編審了一套包括《政治經濟學》《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內的干部必讀書,以適應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故選B項;提高干部的政治素養與“《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符,排除A項;民主革命即將勝利的前夕,推動的是全國的經濟建設,不單是根據地,排除C項;“干部必讀書”是面向干部的,不是普通共產黨員,且材料也不涉及優良作風,“兩個務必”強調共產黨的優良作風,排除D項。
[素養提升練]
9.(2022·北京卷,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飛、博古等人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后,從重慶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民主人士、國民黨要員等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們的事業,就是中國人民大眾的事業,就是全人類的事業?!边@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各界(  )
A.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統治
C.希望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D.企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
解析:D 據材料“就是中國人民大眾的事業,就是全人類的事業”可知,抗戰結束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王若飛、博古等人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主要是討論和平建國問題,社會各界的哀悼活動說明企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故選D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為團結全國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線和策略,而此時抗戰已經結束,排除A項;悼念活動包括國民黨要員,不能體現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統治,排除B項;國民黨要員不會希望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排除C項。
10.(2022·廣東卷,9)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電各軍區負責人說:“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币虼酥泄仓醒胂蚪夥艆^軍民發出的號召是(  )
A.“武裝自衛” B.“向敵后發展”
C.“救亡圖存” D.“解放全中國”
解析:A 根據材料“1946年6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此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中國共產黨,此時中國共產黨處于戰略防御階段,因此,面對蔣介石挑起內戰,中國共產黨提出“武裝自衛”的號召,故選A項。
11.(2021·全國乙卷,30)土地改革后,太行山區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  )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
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
解析:B 根據題意可知,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后在太行山區的家庭中,家庭支出要男女共同商量,這說明女性的地位得到提高,由此可推知當時解放區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故選B項;“消亡”的說法過于夸張,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分配制度,排除C項;僅根據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的變化無法說明整個社會的倫理秩序被顛覆,排除D項。
12.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干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解析:B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爭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結合所學1949年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材料中黨對干部培訓的重視,意在為城市管理培養人才,適應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故B項正確。
13.(2023·全國新課標卷,4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黨中央爭取國內和平民主的方針,各解放區繼續實行抗日戰爭時期確立的民主選舉的各項原則和制度。一些解放區開展了民主選舉運動,頒行了選舉法規。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了1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人民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經軍事法庭、司法機關和人民法庭判決剝奪公民權者,有反革命行為及民主政府緝辦在案者等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
——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新民主主義
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范圍調整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制度的積極作用。
答案:(1)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由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以階級矛盾為主;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
(2)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區人民支援人民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大邑县| 奉节县| 津市市| 九龙城区| 华安县| 阳山县| 分宜县| 集贤县| 嘉祥县| 临潭县| 山东| 拉萨市| 商城县| 德保县| 潍坊市| 抚顺市| 商南县| 桐柏县| 大同县| 文昌市| 霍州市| 衡阳县| 临夏县| 阿拉善右旗| 洛隆县| 磴口县| 静乐县| 虎林市| 抚远县| 西丰县| 寿阳县| 余江县| 邯郸市| 加查县| 涡阳县| 丹棱县| 英超| 南平市| 富蕴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