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主題】 古今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樣性1.中國(1)古代:先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創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國家建立在部族聯合和分封制的基礎上,集權程度不高,管理比較松散。秦朝至明清是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中央集權的官僚制統治日益加強,政權組織結構更加嚴密,統治力度加強。(2)近現代: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使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君主專制政體。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主共和制遭到破壞。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打下堅實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基本政治制度。2.世界:雅典與斯巴達分別是古希臘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的代表。古羅馬經歷了共和國貴族寡頭制向帝國君主政治的演變。中世紀的歐洲實行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法國和英國形成了等級君主制和議會制度,構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背景。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主要類型。3.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第一課時 先秦及秦朝的政治制度課程標準 學習重點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 1.核心概念: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文書制度、官僚制度。 2.關鍵問題 (1)西周的政治體制有哪些創新 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體制的變化及原因是什么 (2)秦朝政治體制有哪些重大創新 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重要概念】1.原始民主:原始社會氏族成員共同管理社會生活的形式。在原始社會,沒有階級和國家,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地位平等。由全體氏族成員參加的氏族議事會,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氏族首領由選舉產生,可以隨時撤換,不享有任何特權。社會秩序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氏族首領的威信來維持和調整。建立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公有制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原始社會的解體而消失。2.國、野:西周實行國野制。“國”即統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區,是周王室在分封諸侯或征戰的過程中建立的,國中貴族執掌國政,由士農工商組成的國人有一定的參政議政權利,戰時成為主要軍事力量。“野”即近郊以外廣大地區,居民多為滅姓亡氏的被征服者,處于被統治地位。戰國以后,國、野之稱除標志地域不同或城鄉區別外,已無政治含義。3.家國同構:是宗法社會的顯著特征。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緣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家”是小“國”,“國”是大“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宗法關系因而滲透于社會整體,甚至掩蓋了階級和等級關系。4.貴族制與官僚制:貴族制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礎之上、由貴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其特點是世卿世祿。官僚制是建立在官吏選拔的基礎之上,由官吏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行使中央或地方權力的政治制度,其特點是任命制和俸祿制。5.廷議:封建社會的一種重要政治制度。當國家面臨重要事情及君主遇到難斷之事,皇帝便會召集相關官員召開會議,商談解決方案,最終決斷權仍歸皇帝所有。這種制度使皇帝可以聽取更合理的方案,減少失誤,對封建社會發展起重大作用。【教材史料】1.教材第一子目“大盂鼎”圖片及配文解讀。思路引導:大盂鼎是實物史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會狀況的第一手史料。大盂鼎本身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可以用來研究西周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和造型工藝等。大盂鼎銘文的內容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會狀況的重要史料。大盂鼎銘文在研究漢字發展演變和銘文書法藝術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解讀。思路引導:這段話不是春秋時期政治制度中的實際情況,只是師曠想用古老的原始民主傳統,勸誡晉悼公要做一個好的國君。可以體現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3.教材第二子目“歷史縱橫”解讀。思路引導:(1)使用“皇帝”名號的目的:彰顯自己的功績。(2)皇帝制度的特點: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4.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閱讀”解讀。思路引導:(1)史料價值:來源于考古發掘文物《睡虎地秦墓竹簡》,是研究秦朝文書制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較高史料價值。(2)史料反映了秦朝文書行政管理制度的特點及其影響。①特點:規范性、嚴密性、高效性。②影響: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為后世所借鑒,影響深遠。5.教材第二子目“‘書同文字’木方”圖文解讀。思路引導:(1)史料價值:屬于考古發掘文物的實物史料,是研究秦朝鞏固統一措施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較高史料價值。(2)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的文字:小篆。(3)其他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官職、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語。(4)反映的本質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國家統一。【教材問答】 教材第一子目“思考點”: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你認為兩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思路引導:政治制度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上層建筑是由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經濟基礎決定的。(1)相同點:都是國家結構的體現,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治理的一種形式。(2)不同點:內外服制是一種較為松散的國家結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較弱;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進一步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鍵問題一:西周的政治體制有哪些創新 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體制的變化及原因是什么 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襲(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2)標志: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2.商朝內外服制(1)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2)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 建立等級秩序,鞏固統治特點 ①類型: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 ②內容: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服從周天子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評價 ①積極: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分封序列;擴大西周統治范圍,開發邊遠地區;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逐漸形成華夏認同觀念 ②消極:諸侯國有較大獨立性,易導致分裂割據(2)宗法制目的 解決貴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特點 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評價 保障貴族“世卿世祿”特權;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3)基本特征: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家國一體)。4.原始民主傳統:制約君主權力。君主征求平民“國人”意見;國人通過輿論影響朝政。[知識點撥] 原始民主是部落民主的遺存,不具有制度保障,意見能否被采納,仍然取決于君主的意志。5.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舊制度瓦解: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2)新制度產生: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改革,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思維深化]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的原因(1)生產力發展:鐵犁牛耕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壞,宗法制和分封制失去存在的基礎。(2)新興地主階級壯大:要求打破奴隸主貴族特權。(3)戰爭推動:出于爭霸與兼并戰爭的需要,各國變法推行郡縣制,加強君主權力等,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漸式微。(4)王室衰微:血緣紐帶逐漸松弛,宗法制和分封制無法繼續推行。任務一 合作探究——商周體制之變視角1 分封制與宗法制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圖材料二 不論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國周代封建)下,逐漸醞釀出一種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觀念來。——摘編自錢穆《中國社會演變》[問題]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點。(2)結合西周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結論] (1)分封對象多元化,同姓貴族是主體;統治區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同姓貴族分布在戰略要地和富庶地區;直接統治與間接統治相結合;等級森嚴;權利與義務相結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2)觀點:西周政治制度對后世統一有奠基作用。說明:西周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后世統一國家的疆域;同時,分封制傳播了周代的制度、文化,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逐漸形成華夏認同觀念,有利于后世的統一;和分封制相配合的宗法制把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家國同構,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文化認同觀念,有利于民(宗)族凝聚力的加強。總之,西周的國家制度包含著大一統的制度萌芽,為后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基礎。視角2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統治秩序的瓦解材料三 春秋時期政治體制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現。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貴族之下,類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職,各司其事,一般不參與國家政務。到了戰國時代,各國經過以否定宗族政治為主要內容的變法運動,先后完成由宗族國家向封建專制國家的轉變。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傳統貴族世官制相對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據個人的能力、學識、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緣關系不再作為官吏升遷進退的依據。官僚成為獨立的階層。 依照國家法令或國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國家的職責,國家機器的運轉主要通過官僚進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終確立。——摘編自李學勤等《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問題]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新型官僚制度與之前貴族政治相比有何變化,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變化的原因。[結論] (3)變化:官員從依據宗族血緣世襲到依據個人的才學和能力進行任免;從貴族的家臣到國家的官吏;從聽從于貴族到依照國家法令或君主意志辦事;從不參與國家事務到行使管理國家的職責。原因:生產力的進步,舊體制(如分封制和宗法制)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諸侯國的兼并戰爭促使貴族政治的瓦解;各國的變法運動促進了官僚隊伍的壯大和制度的確立。任務二 檢測反饋1.周公率師東征,使周王朝對東方廣大地區的控制成為現實。他的兒子伯禽由于父親的功勛,被封于山東曲阜,建立魯國,“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廣,人民之眾,實非其他封國可及”。這說明分封制( )A.受封者以王族成員為主B.有益于加強對地方統治C.任人唯親阻礙階層流動D.激化了封國之間的矛盾解析:B 據材料“周公率師東征,使周王朝對東方廣大地區的控制成為現實。他的兒子伯禽由于父親的功勛,被封于山東曲阜,建立魯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土地連同居民分封給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但也要服從周天子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有益于加強對地方統治,故選B項;材料內容僅涉及伯禽由于父親的功勛被封于山東曲阜,建立魯國,不能體現“受封者以王族成員為主”,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任人唯親,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激化了封國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2.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各地諸侯以為犬戎進攻,都帶本部兵馬急來救駕,諸侯們在得知無事后憤然而歸。這就是家喻戶曉的“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該典故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西周統治尚能維持B.分封制趨于崩潰C.中央集權統治強化D.周幽王昏庸腐敗解析:A 周幽王點燃烽火臺后,各地諸侯都帶本部兵馬急來救駕,這個典故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分封制下,各地諸侯遵守制度約定,嚴格按照分封制的義務去救駕,所以周幽王的統治尚能維持,故選A項;題干中體現的是各地諸侯都急來救駕,所以典故反映不出分封制趨于崩潰,排除B項;在分封制下,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項;D項與題干要求的“從側面反映”不符,排除。3.戰國時期,各國的將相及國君的子弟外戚或多授有一定的封地。這些封君身任要職,權重名大,在食邑內有衣食租稅之權,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國食邑亦失”。戰國時期的封君制度( )A.順應了政治形勢的發展B.固化了宗法貴族等級C.是郡縣制的特殊形式D.繼承沿襲了分封制度解析:A 根據材料“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國食邑亦失’”可知,戰國時期的封君不得世襲,這適應了戰國時期加強對地方控制的需要,順應了社會向中央集權制度演進的趨勢,A項正確;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國食邑亦失”,這是對宗法貴族等級的破壞,排除B項;郡縣制下的官吏由中央任命,采用俸祿制,官員有任期,與材料中封君依血緣享受封國特權的性質不符,排除C項;戰國時期的封君制度不能世襲,與分封制不同,排除D項。[深化拓展] 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1.血緣與政治結合,家國一體。2.借助神權強化王權。3.等級嚴格。4.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1)原始民主傳統對君權有制約作用。(2)分封制下地方有較大獨立性與自主權。(3)貴族政治具有重大影響力,如共和行政。關鍵問題二:秦朝政治體制有哪些重大創新 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1.背景:秦完成統一。2.內容(1)皇帝制度(核心):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2)三公九卿制官職名稱 職權 評價三公 丞相 百官之長,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 ①三公九卿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有利于加強皇權 ②重大事務先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御史 大夫 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最高監察官太尉 最高武官,掌軍事九卿 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3)郡縣制歷程 起源于春秋戰國,秦朝全國推行內容 分郡、縣兩級。郡另設監御史掌監察。郡下設縣或道特點 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意義 ①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 ②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③后世沿用,影響深遠(4)文書制度: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具有嚴密性與高效性。[知識點撥] 文書行政管理制度的作用(1)規范官員的行政管理。(2)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國家治理能力。(3)保障政令傳達,加強中央集權。(4)有利于制度傳承,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5)具有較高史料價值。3.中央集權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1)經濟:社會組織能力強,有利于大規模經濟建設(如興建水利)。(2)政治: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3)文化:有利于區域文化交流。任務一 合作探究——秦朝政治體制創新材料一 秦朝的政府組織示意圖——據岳麓書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歷史 必修(Ⅰ)》整理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唐]柳宗元《封建論》 封建之廢,非一日之故也,雖圣人起,亦將變而為郡縣。——[明末清初]顧炎武《郡縣論》材料三 秦漢以來的郡縣制,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統一國,此項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摘編自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問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統一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與先秦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有何意義 (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柳宗元和顧炎武對郡縣制度的看法。(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三中觀點的認識。[結論] (1)變化:由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最高統治者從“王”到“皇帝”;中央行政制度為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官吏由中央任命產生而非世襲;實行文書制度,提高了管理效能。意義:秦朝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2)柳宗元認為郡縣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不可改變的。顧炎武認為郡縣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3)郡縣制作為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適應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政治制度。郡縣制對鞏固國家統一產生了很大作用。因此,錢穆肯定郡縣制的巨大貢獻。任務二 檢測反饋1.秦朝時期的軍國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決,即所謂“兼聽獨斷”。這一做法( )A.是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B.是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否定C.導致了秦朝統治二世而亡D.是對貴族政治傳統的繼承解析:A 秦朝時期遇軍國大事,一般先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決策的失誤,是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A項正確。2.“縣官”一詞源于《禮記·王制》中天子居縣內(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論。《睡虎地秦墓竹簡》和《里耶秦簡》中記載:秦國國君及其家室稱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將“公室”“王室”的稱號改為“縣官”。秦始皇此舉旨在( )A.繼承先秦時期的天下觀B.彰顯國家一統的豐功偉績C.恢復對王畿地區的統治D.加強對地方基層官員管理解析:B “天子居縣內(王畿)、官天下”說明縣官指天子,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認為已經實現王制(天子之制),遂進行一系列改制、改稱號舉措,以彰顯國家一統的豐功偉績,故選B項;“王室”“公室”代表的是作為諸侯國君的秦王,“縣官”則代表統一后的秦皇帝,天下觀的含義不同,排除A項;天子一直統治王畿地區,“恢復”說法錯誤,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縣官指天子,“加強對地方基層官員管理”說法錯誤,排除D項。3.秦朝規定各級官僚機構均以文書行政,《行書律》中規定:對文書的收取、發送日期以及早晚時間必須做記錄。命書(詔書)和特快郵件必須立即發送,如有延遲就要受到處罰。秦朝的這種做法( )A.強化了君主專制 B.刑法嚴苛激化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 D.確保全國政令統一解析:C 材料突出了文書制度的時效性,有利于提高各級官僚機構的行政效率,C項正確。[深化拓展]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縣制的對比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不 同 建立 基礎 血緣關系 地域關系官員 產生 貴族世襲 中央任命, 不能世襲官員 待遇 封地和爵位 只有俸祿, 無封地職責 范圍 封地內軍事、政 治、經濟大權 轄區內只行使 行政管理權與中央 的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 獨立性 郡縣絕對 服從中央歷史 作用 容易發展為 割據勢力 有利于加強中央 集權和國家統一相同 目的:鞏固統治 地位:地方重要行政制度認識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官吏任用原則由血緣世襲到行政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郡縣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強化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知識框架】[基礎鞏固練]1.《戰國策》中記載:“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禹)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這反映的是( )A.禪讓制的完善B.“家天下”局面的開啟C.分封制的形成D.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解析:B 根據材料“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啟與益爭奪王權的斗爭結果以啟繼位而告終,王位世襲制確立,“家天下”局面開啟,故選B項;材料涉及的是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對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授民授疆土以維系統治的制度,而材料體現的是王位的繼承方式,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嫡長子繼承制,排除D項。2.盤庚之政的實施,使越來越多的諸侯歸附于商王朝的統治之下。此后,隨著商王祖甲改制的進行,以后的幾代商王均竭力擴大王權,這極大地限制了內外服在國家事務中的影響力。這些現象表明,盤庚遷殷后的商代( )A.出現專制集權體制 B.內外服制達到鼎盛C.商王權威得到加強 D.社會改革蔚然成風解析:C 通過材料可知,商王盤庚時期,加強對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幾代商王也竭力擴大王權,反映盤庚遷殷后商王權威得到加強,C項正確;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材料本意是商王王權的加強限制了內外服在國家事務中的影響力,排除B項;僅憑商王祖甲改制不能斷定社會改革蔚然成風,排除D項。3.西周宗法制度不僅適用于周室同姓貴族,也適用于分封的異姓貴族。西周王室不僅將同姓不婚的習俗發展為以法律強制維護的禮制和社會規范,還進一步規定凡同姓不問遠近親疏、相隔幾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穩固的政治格局B.維護諸侯的獨立地位C.形成開放的治理結構D.確立嚴格的等級秩序解析:A 據“西周宗法制度”“同姓不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法制是在家族內部形成的以嫡長子為核心的等級制度,以宗法制為血緣紐帶形成政治上的分封制,分封制又確立了明確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政治結構,同姓通婚有可能會打破家族內部嚴格的等級秩序,破壞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選A項;同姓不婚是維護整個統治階層內部的政治秩序,而非諸侯的獨立地位,排除B項;西周政體是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開放的治理結構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宗法制和分封制確立了嚴格的等級秩序,同姓不婚是保持和維護嚴格的等級秩序,排除D項。4.西周時期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為王臣,包括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繼續擔任諸侯或王官,周王必須進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經過周王冊命的諸侯或王官的繼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A.保障了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B.彰顯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維系了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D.強化了君臣間的契約關系解析:B 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諸侯或王臣必須經過周王的冊命,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這彰顯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貴族階層的身份和地位必須經過周天子的冊命才合法,這不是保障貴族階層的政治特權,而是保障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排除A項;家國一體的統治格局是通過分封制、宗法制來維系的,而不是靠天子冊命來維系,排除C項;在西周分封制下,并不存在君臣間的契約關系,強化君臣間的契約關系說法錯誤,排除D項。5.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對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記載。這說明,周王朝( )《周禮·司寇》 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左傳·哀 公元年》 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國語》 (周)厲王虐,國人謗王……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A.最高王權未能實現絕對集中B.政權的貴族色彩較為濃厚C.中央決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D.天子的行政大權日漸衰落解析:A 據材料“萬民而詢”“懷公朝國人而問焉”等可知,西周和春秋時期,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反映了當時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故選A項;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貴族色彩較為濃厚,但材料強調“國人”的作用,與貴族政治無關,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統治者向國人征求意見,“國人莫敢出言”也反映了當時“國人”作用有限,遠遠達不到“民主化”的程度,排除C項;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漸喪失,但在自己統治的范圍內,行政大權依然在發揮作用,D項說法錯誤且不符合題意,排除。6.戰國時期,在官吏組織中文武分家。如齊威王以鄒忌為相,田忌為將;魏惠王用惠施為相,龐涓為將;趙惠文王用藺相如為相,廉頗為將。這種文武首腦的任用機制反映了( )A.宗法制、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B.行政權與軍事權同等重要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萌芽D.官僚政治已取代貴族政治解析:C 材料中文武分職,大臣權力分散,可以起到互相制約和監督的作用,有利于君權加強,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出現了萌芽,故選C項。7.《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規定: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這一文書行政管理制度的規定有利于秦( )A.強化君主權力B.提高國家治理效率C.實現國家統一D.確立中央集權體制解析:B 據材料“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可知,秦朝規定緊急文書必須馬上送走,非緊急文書應當在一天內處理完畢,不可久留,否則要按照法律論處,這一規定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效率,故選B項;強化君主權力主要表現為調整中央機構,材料只提到文書管理規定,不能強化君主權力,排除A項;秦朝在此時已經實現了國家統一,排除C項;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排除D項。8.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或神明也稱“皇”。“帝”則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秦始皇此舉是為了( )A.用人間最高統治者權威震懾臣民B.借助祖先或神明崇拜來控制臣民C.融合了君權神授與人身隸屬關系D.利用民眾信仰神化君權維護統治解析:D 據材料中“皇”和“帝”的古意可知,秦始皇用“皇帝”的稱謂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更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利用民眾的信仰來實現自己的統治,故選D項;A項沒有談到“帝”,即天神,排除;B項說法片面,排除;C項只是“皇帝”稱謂的特點,沒有涉及其目的,排除。9.王夫之認為:商周之變和周秦之變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兩次政權更替,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曾隨之發生變化。下列最能體現“周秦之變”的是( )A.從傳位賢能到血緣世襲B.從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C.從分封諸侯到郡縣制度D.從禮樂治國到法律治國解析: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六國后,以郡縣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體現了周秦之變的內涵,故選C項;夏朝開始實行王位世襲制,排除A項;郡縣制的建立意味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B項說法本身錯誤,排除;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實質為人治,而非法治,故無法得出從禮樂治國到法律治國的發展趨勢,排除D項。10.廷議也叫作朝議、朝會和大議等,是皇帝與大臣們在朝堂上定期集會議事的一種形式。所議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民族、文化、救災、戰爭等,參加廷議的官吏有文有武,職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諸侯王、眾卿、將軍,下至大夫、博士、令長……討論結果由皇帝最后裁決。由此可見,廷議制度( )A.有效緩和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B.體現了士大夫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君主專制D.有利于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解析:D 廷議是官員和皇帝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這有助于減少決策失誤,提升決策的科學性,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也沒有涉及士大夫的政治品格,排除B項;廷議結果依然由皇帝決策,因此不是為了限制君主專制,排除C項。[素養提升練]11.(2017·全國Ⅰ卷,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解析:A 材料中分封的衛國、魯國、燕國都是姬姓貴族,伴隨著他們被分封到河南、山東、北京等地,周的文化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成為主流文化,并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認同,A項正確。分封制下,周王尚未形成專制權力,不能對地方進行直接控制,B、C兩項錯誤。確立貴族擁有世襲特權的是宗法制,D項錯誤。12.(2020·全國Ⅰ卷,24)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D.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解析:D 根據材料可知,楚國兼并周邊地區,楚國國君要求周王提升爵位等級被拒,隨后自封為武王,這說明分封制遭到破壞,故D項正確;材料體現了禮樂制度走向瓦解,但當時這一制度仍然存在,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王位世襲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宗法制遭到破壞,但“開始解體”的說法不當,故C項錯誤。13.(2023·全國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A.實錄歷史事實 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解析:C 依據材料“孔子編撰……為‘楚子’”可知,此舉包含著孔子的主觀價值判斷,故A項表述錯誤;依據題干可知,孔子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體現了對舊制度的維護,沒有涉及周王權威的提升,故排除B項;依據題干可知,分封制下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爵位是子爵,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這是對禮樂等級制度的沖擊,而孔子在記錄歷史時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可見孔子的目的是維護被沖擊的等級秩序,故C項正確;依據題干可知,材料強調的是身份等級而非文化差異,故排除D項。14.(2022·河北卷,1)“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現象( )A.反映社會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體現權力過渡平穩D.說明宗法制遭到破壞解析:D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即為太子,所以太子一詞“文獻中絕少見到”,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遭到破壞,嫡庶之爭、庶子受封的情況增加,天子、諸侯的繼承人出現變化頻繁的情況,使得太子一詞“頻繁出現”,故選D項;太子一詞在文獻中由“絕少見到”到“頻繁出現”,體現的是天子、諸侯繼承上,宗法制遭到破壞,沖擊了分封制、宗法制下的尊卑制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壞,與分封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遭到破壞,嫡庶之爭、庶子受封的情況增加,體現出權力過渡并不平穩,排除C項。15.(2023·湖南卷,2)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 )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解析:A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東六國多任用宗族及國人為相,秦國任相則不局限于宗族及國人,貴族政治被大大削弱,這說明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故選A項;題干未涉及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宗法制遭到破壞,六國并沒有嚴格遵守宗法制,排除C項;“排擠”一詞據材料無法得出,排除D項。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郡縣制”的橫空出世與發展鞏固,是我國古代社會第一次大轉型的明顯標志之一。春秋戰國時期,“縣”作為新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新的行政管理體系,開始在各地區像春筍一樣破土而出,其產生方式和建設途徑主要有五種。春秋戰國時期縣的產生方式和建設途徑一 把那些被武力消滅的諸侯國變成建制縣二 在武力震懾下,通過相對和平的外交手段逼迫鄰近諸侯國成片割讓土地,然后將其改制成建制縣三 把一些由“世家”“大夫”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大貴族食邑改造成建制縣四 調整傳統的行政區劃,把原來層層分封的面積和人口規模都比較小且分散凌亂的“都”“邑”合并成新的建制縣五 人口向邊遠地區擴散遷移,新墾土地上往往不再推行分封,而是大多都直接將這些新的開發區設置成新縣 “郡”的設置,稍晚于縣且多在邊遠之地或近敵之處,具有守疆保主的職能,故縣級長官為“令”,而郡級長官卻稱“守”。郡制與縣制逐漸配套,形成“以郡管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管理的制度格局。春秋中后期,一些諸侯國充分利用郡縣這一新機制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推行按田畝征收賦稅;二是確立了農民的重要社會地位;三是實行嚴密的戶籍制度。在這400多年的轉型期間,郡縣制與分封制一路同行,又逐步后來居上,顯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自秦皇漢武以降,再到元朝、明朝、清朝,郡縣制穿越了多個王朝的時光隧道,其影響所及以至于今日。——摘編自宋亞平《郡縣制度: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堅實基石》材料二郡縣制的部分相關記述記述 出處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司馬遷《史記》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遺者矣。 班固《漢書·地 理志》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 《讀通鑒論》吾人敢斷言郡縣制度之成立也,斷非由于一二先知先覺的政治理論家事先立說創制于前,然后始有郡縣者。換言之,則郡縣之起源,勢必由于人類社會生活逐漸演變之結果。 唐德剛《中國郡縣 起源考——兼論 封建社會之蛻變》(1)圍繞“第一次大轉型”,概述郡縣制創立的歷史條件。(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郡縣制歷史意義的理解。答案:(1)郡縣制的創立是周秦時期社會發展轉型、國家逐步走向大一統的客觀要求。經濟上,它根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與小農經濟產生,是經濟基礎變動的必然產物。政治上,它是對分封制的否定,是分封制逐步走向崩潰的重要體現,是新興地主階級對傳統國家機制與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調整。社會組織上,它與賦役制度、戶籍制度共同構成當時社會組織結構與國家動員體系的重大變化。軍事上,它是長期爭霸、兼并戰爭的產物;思想上,法家學說中控制臣民、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撐。(2)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的架構主體與重要基石,其集權于中央、垂直管理等制度優勢與治理成效使之具有強大的競爭力。郡縣制的創立,使春秋戰國時期具備了從地方分治模式向中央集權模式轉型的客觀條件。秦統一后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進而成為中央集權體制的堅實根基。經秦朝之后的歷代沿革,有效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統一,有利于保障小農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歷史證明,它符合中國人對“大一統”理想的追求,對國家統一、民族交融、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社會安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其制度優勢影響至今。綜上所述,郡縣制是古代先民治理超大型、多民族國家豐富經驗的歷史積淀與智慧結晶。新時代我們在傳承中應堅持守正創新,為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治理服務。第二課時 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課程標準 學習重點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 1.核心概念:中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二府三司制、內閣、軍機處、郡國并行制、行省制度、督撫制度。 2.關鍵問題 (1)兩漢至明清時期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有何規律趨勢 (2)兩漢至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有何規律趨勢 【重要概念】1.中朝:漢武帝為加強皇權,限制相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機關,稱為“中朝”或“內朝”。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員,逐漸成為執行政務的機關。中外朝的形成,顯示了統治權力的高度集中。2.尚書和尚書臺:尚書一職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書。秦及漢初尚書仍在皇帝與丞相之間“掌通章奏而已”,地位不高。漢武帝為強化君權,削弱相權,開始增加尚書權力,擴大尚書機構,尚書的地位逐漸提高。西漢晚期三公制建立后,尚書權力有了進一步擴大。東漢尚書臺開始成為國家行政中樞。但秦漢尚書屬于少府,即管理皇室事務機構,沒有獨立。隋唐時,尚書分六部,隸屬尚書省。明朝廢宰相制度,六部尚書地位提高,直屬皇帝。清沿置。3.郡國并行制:為吸取秦亡教訓,鞏固統治,西漢統治者在地方上沿襲秦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國,郡國兩制并行,史稱“郡國并行制”。郡國并行制的推行,擴大了地方諸侯國的自治權力,一方面,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王國問題”,不利于中央集權和統治穩定。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國力量,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統一。4.三省制: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期三省同為中央最高政務機構,一般為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實際上為三省長官共同負責中樞政務。這一制度對后世的官制影響很大。5.內閣:是建立于明成祖時期的皇帝的非法定的咨政機構,后來權力逐漸增大,逐漸成為事實上的明朝行政中樞。有利于皇帝將軍政大權集中于手上,使皇權強化。6.軍機處:雍正時期為用兵西北而設置。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后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軍機處機構簡單,有官無吏,秉承皇帝旨意,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時強化皇權。7.督撫制: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總督兼管數省,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于皇帝。不同的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教材史料】教材第三子目“唐朝沙州節度使張承奉致都僧統等帖”解讀。思路引導:(1)史料價值:屬于文獻史料,是研究唐朝中期以后節度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較高史料價值。帖文具體內容:張承奉將“時起禍患”歸咎于當地僧人戒律不嚴、治學不精,并直接干預僧人誦經燃燈活動。可以作為研究唐朝節度使權力膨脹的依據。(2)節度使制度的影響:節度使是唐中后期代表中央統領州刺史及郡守的一級官員,掌握地方軍政大權。節度使權力的增大,是唐后期藩鎮割據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教材問答】1.教材第三子目“學思之窗”:東漢政論家仲長統總結的三公權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導:(1)西漢后期,皇權衰弱,強臣擅權。這一歷史教訓是劉秀加強皇權的重要動因。(2)漢光武帝劉秀設立尚書臺,使之成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僅為門面而已,沒有實際權力。2.“問題探究”:中國古代自秦漢以后為什么要堅持實行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地方行政制度 它有什么歷史作用 思路引導:(1)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關系產生,由此誕生了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中央集權制與郡縣制就是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維護地主階級整體利益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這兩大階級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因此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也就不會改變。(2)作用:郡縣制對維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以及維護地主階級整體利益都產生了很大作用。3.“學習拓展”:了解廷議、朝議、集議的基本形式,進一步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下中央決策的方式。思路引導:(1)秦朝開始的廷議在后世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其趨勢是向較為制度化的方向發展。(2)廷議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的一種“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決策的合理性。(3)廷議制度雖對君主權力有一定制約,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議結果是否被采納,仍然取決于君主意志,而不取決于廷議的正確與否,或是否為多數人贊成。關鍵問題一:兩漢至明清時期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有何規律趨勢 一、兩漢至明清時期的中央行政制度時期 中央行政制度兩漢 1.漢初:三公九卿制 2.漢武帝時:設中朝,加強集權,削弱外朝丞相權力 3.西漢晚期:中朝尚書權力增大 4.東漢:尚書臺被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隋唐 三省六部制 (1)內容: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下設六部處理具體政務。三省長官并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共同議政于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2)特點: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 (3)意義:使中央決策與行政體系日臻完備,對后世有深遠影響兩宋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書門下與樞密院。中書門下掌行政,宰相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院掌軍政,三司掌財政,分割宰相權力元 中書省是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機構明 1.廢中書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終結 2.內閣制:明成祖時形成,內閣為秘書機構,后有票擬權,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清 軍機處:秘書機構,雍正時設立。直接秉承皇帝旨意。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知識點撥] 明朝內閣制和清朝軍機處的相同點 都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都是服務于皇帝的秘書機構,都有利于加強皇權。任務一 合作探究——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及其特點材料一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圖1圖2 圖3——據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等整理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 ”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舊唐書·劉祎之傳》材料三 (明初內閣大學士)掌獻替可否(意即對君勸善規過,議論興革)……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皆審署申覆(意即審查簽收,上報或發回)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職官志》[問題] (1)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和所學知識,對三幅圖片進行解讀。(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3)根據材料三,歸納明初內閣大學士的主要職責。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閣臣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綜合上述材料,從歷代中央行政制度演變的過程中,你能得出哪些規律性認識 [結論] (1)圖1,漢武帝時期實行中外朝制度。選擇親信近臣組成中朝,決斷國家大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成為執行機構,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圖2,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封駁,尚書省掌執行,三省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圖3,宋代繼承發展了三省六部制,實行二府三司制。設中書門下掌行政,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管財政,分割宰相的權力。(2)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3)職責:勸諫皇帝,匡正過失,討論歷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詔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將九卿等議定的意見經審查后報告皇帝。說明:內閣始終不是法定中央決策機構;不能統領六部。(4)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方式:一是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形成決策核心,轉移相權;二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分割相權,相互牽制。趨勢: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任務二 檢測反饋1.下表是秦漢時期尚書地位的變遷情況。這一過程表明( )時間 尚書地位秦及 漢初 少府的屬官,與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并稱六尚,替皇帝掌管文書漢武 帝時 與常侍、侍中等組成“中朝”漢成 帝時 開始分曹治事,設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負責政令的執行A.相權對皇權產生嚴重威脅B.中央集權的逐步強化C.新中樞權力機構日漸形成D.中央官制的不斷成熟解析:C 通過觀察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尚書從替皇帝掌管文書的少府屬官,發展到參與“中朝”議政,再到分曹治事,負責政令執行,反映出新的中樞權力機構日漸形成,C項正確;尚書地位的提高,削弱了相權,而非相權嚴重威脅皇權,排除A項;僅尚書地位的提升不能說明中央集權逐步強化,排除B項;僅從尚書地位變化不能得出中央官制的成熟,排除D項。2.北宋時期,可考的87位參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個月,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為9年5個月,任職時間最短的只有1個月。這一現象表明( )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斷加劇B.官僚機構行政效率顯著提升C.中樞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缺陷D.通過人事任免皇權得到加強解析:D 北宋時期,參知政事是為了限制宰相行政權而設,但是參知政事任職時間普遍較短,這種狀況說明當時參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強皇權的需要而設,故選D項;參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證明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斷加劇,排除A項;宋代通過增加官職來分化事權,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項;參知政事任期短與中樞運行機制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3.(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解析:B 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體現的是宰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最終導致明太祖廢丞相、中書省被取消,這主要是因為制度導致權力失衡,B項正確;A項并非根本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君主專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經開始強化,排除D項。關鍵問題二:兩漢至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有何規律趨勢 二、兩漢至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時期 地方行政制度兩漢 1.層級:郡、縣二級制(郡國并行)→州、郡、縣三級制 2.概況 (1)郡縣:郡太守為最高長官,太守選用屬吏。郡下設縣 (2)王國:景帝、武帝后,諸侯國權力被不斷削弱,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3)州:東漢晚期,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有行政權和領兵權,內輕外重、干弱枝強)魏晉 南北朝 層級:州、郡、縣三級制隋朝 1.層級:州、縣二級制 2.概況:廢郡,以州統縣唐朝 1.層級:州、縣二級制→道、州、縣三級制 2.概況 (1)道:依山川形勢劃分,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變成地方一級行政實體 (2)藩鎮:唐中期以后,部分節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兩宋 1.層級:州(府、軍、監)和縣二級→路、州(府)、縣三級制 2.概況:路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元朝 1.層級: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2.概況:行中書省 (1)地位:中書省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 (2)特點:行省權力大而不專,受中央節制;行省劃分采用犬牙交錯原則 (3)意義: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變化明朝 1.層級:省、府、縣三級制 2.概況:明初廢行中書省,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清朝 1.層級:省、府、縣三級制 2.概況:巡撫成了一省長官;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任務一 合作探究——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演變材料 圖1 東漢十四州示意圖圖2 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圖3 元朝形勢圖(1330年)[問題] (1)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地方行政制度的相關內容,指出地方層級管理的“變”與“不變”具體表現,并分析地方層級變化的特點及趨勢。(2)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3)圖2與圖3相比,地方行政區劃的方式有何不同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種方式的利弊。[結論] (1)變:漢增州;唐增道;宋道改路;元增行省。不變:聽命于中央不變;縣制不變;集權的目的不變。特點:在沿襲前代基礎上實行變革;下穩上動(最基層的縣穩定不變,縣之上出現變化);監察區向行政區轉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日益削弱。(2)示例一信息:漢代的州集中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體平衡。原因:從漢到唐,南方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加強治理的需要。示例二信息:漢代州名與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原因:提高地方監察與治理效率的需要。(3)不同:圖2體現了山川形便的原則,圖3體現了犬牙交錯的原則。利弊分析:圖2“山川形便”的方式使行政區內民眾經濟、文化認同感較強,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但易產生割據;圖3“犬牙交錯”的方式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但區域內經濟、文化交流受限,認同感較弱。任務二 檢測反饋1.秦漢兩代朝廷非常重視道路的建設。秦兼并六國之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西漢武帝時,在秦成果的基礎上,開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東漢的都城洛陽則是“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的交通樞紐。這些成就的取得( )A.保證了秦漢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B.說明交通是秦漢地方治理的核心C.得益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D.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領導權解析:C 依據材料可知,秦漢在交通建設方面都是以都城為中心建立道路交通網,這主要源于政府加強對地方控制的需要,故選C項;保證秦漢商品經濟高度發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B項夸大了交通建設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與史實不符,排除;交通建設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無法確保“絕對領導權”,排除D項。2.1274年,元世祖正式任命具有中書省宰執銜的官員賽典赤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賽典赤經元世祖批準,把宣慰司和元帥府歸于行省統屬之下,改萬戶、千戶為令長,并改云南郡縣,分設路、府、州、縣等機構,革除了軍管民政的弊端。賽典赤在地方上還任命流官,與世襲土官的統治區域犬牙交錯。這說明( )A.元朝中書省直接管理云南B.元朝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可能C.行省長官的權力集中專斷D.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的治理解析:D 據材料“元世祖正式任命……‘平章政事,行省云南’”“把宣慰司和元帥府歸于行省統屬之下……與世襲土官的統治區域犬牙交錯”可知,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賽典赤在云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了云南行省對邊疆的治理,故選D項;云南不是中書省直接管轄的,中書省直接管轄的地區稱為“腹里”,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元朝行省長官的權力比較大,但大而不專,排除C項。[深化拓展] 地方行政層級嬗變體現的規律1.中央集權是主因。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發展史,正是中央集權從加強到削弱、再加強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層級變化也表現為波浪式,最終隨著封建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而趨于穩定。2.沿襲變革是主線。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3.下穩上動是特征。縣相對穩定,縣以上行政層級受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博弈影響,往往處于震蕩變動之中。4.財政改革是重要因素。財政既是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推動力量,又是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重要內容。【知識框架】[基礎鞏固練]1.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改列侯拜相制為士人拜相制,任命“曲學阿世”的公孫弘為丞相,然后封侯,“其后以為政事”。這一變化表明( )A.儒家的正統地位正式確立B.推恩令后列侯的勢力衰微C.漢朝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D.漢武帝逐步強化君主權力解析:D 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武帝改列侯拜相為士人拜相,將士人拜相后再封為列侯并委以政事,這削弱了相權,即強化了君主權力,故選D項;材料顯示將列侯拜相改為士人拜相,這與儒家思想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為中樞權力的變化,而非地方列侯勢力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丞相的任用發生變化,是中央機構中皇權與相權的關系,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2.漢武帝之前,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相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武帝時,中朝官地位最尊者為大將軍,據《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漢武帝末年,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政,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宰相之右”。這一變化說明當時( )A.實行分封,恩澤貴族B.鹽鐵官營,增加稅收C.削弱相權,加強集權D.完善法制,依法治國解析:C 根據材料“漢武帝時,中朝官地位最尊者為大將軍”“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宰相之右”可得出,漢武帝時期設置中朝,中朝的官員權力在丞相之上,這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C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并沒有實行分封,且材料強調的是中央官制,排除A項;鹽鐵官營,增加稅收是指經濟方面,材料指的是中央官制,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法的內容,漢代更沒有依法治國,排除D項。3.唐代前期中宗、睿宗年間盛行的“墨敕斜封官”,即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經過中書省“宣署申覆”(擬定并蓋印)及門下省復審與吏部銓選。由于這類官員告身(任命狀)是斜著從側門交付中書省執行,且其上所書“敕”字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故得名。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三省分權體制取代皇權專制B.皇帝突破制度約束以打擊藩鎮勢力C.當時科舉制度存在嚴重弊端D.中央集權制度下權力運行程序違制解析:D 據“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經過中書省‘宣署申覆’(擬定并蓋印)及門下省復審與吏部銓選”可以得出,當時在三省六部制下“墨敕斜封官”并未遵守相關任命官員的程序,而直接由皇帝“敕命”,說明權力運行程序違制,故選D項;三省分權的體制目的是加強皇權專制,而不是取代皇權專制,排除A項;材料“墨敕斜封官”并不是專指地方官,且唐代前期也不存在藩鎮割據的現象,所以不能據此得出打擊藩鎮勢力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墨敕斜封官”是指任命官員,而不是選拔官員,所以與科舉制是否存在弊端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員。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還掌握著自己獨立的軍事力量;中書省的其他重要職務由蒙古、畏兀兒、契丹貴族和漢人謀臣擔任,他們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衛)。以上材料說明( )A.地方軍事力量膨脹削弱中央集權制度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權貴的激烈反抗C.中樞機構的官員主要出身于科舉考試D.元朝政治體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解析:D 據材料可知,元朝采用中原官制,卻保留了右丞相的兵權,保留了一定蒙古傳統,反映了元朝政治體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元朝的中央機構,與地方軍事力量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說明忽必烈進行了改革,也無法反映蒙古權貴的反抗,排除B項;材料表明中央官員多由蒙古、畏兀兒、契丹貴族和漢人謀臣擔任,與科舉考試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5.有學者認為,軍機處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對秘密政治的深刻認識和迫切需要……從康熙朝到乾隆朝,以奏折、廷寄為核心的秘密政治有了很大發展,其間的關鍵,正是雍正朝軍機處的成立”。可見,軍機處的設立( )A.加強了君主集權體制B.是康乾盛世形成的基礎C.提高了中樞決策效率D.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解析:A 據材料“軍機處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對秘密政治的深刻認識和迫切需要……’”可知,軍機處的設立有助于皇帝對政治的整體控制,有利于強化君主集權的體制,故選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康乾盛世是指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100多年間出現的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的鼎盛局面,材料并不能全面反映這一盛世局面,排除B項;軍機處是為商議軍情臨時設立,后轉變為皇帝加強集權的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在皇帝監督下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并非決策機關,排除C項;軍機處是中樞秘書機構,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不能直接反映對文化的嚴重摧殘,排除D項。6.“漢代郡治被視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與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執其半),有專斷之威、典兵之權,下得自置吏屬,行刑賞之格,管理可謂是無所不包,活脫脫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說明( )A.郡治制度對國家治理具有重要意義B.中央和地方在權力分配上實現平衡C.地方權力過大埋下政治危機的隱患D.郡國并行體制完全被郡縣體制取代解析:A 材料認為郡治制度下,地方長官上承天子,管理地方,下庇百姓,負責地方治理,對整個國家治理都具有重要意義,故選A項;地方郡縣長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平衡”無法體現,排除B項;郡縣制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郡國并行體制完全被郡縣體制取代,排除D項。7.漢武帝以后,諸侯王占地不過一郡,王國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他們失去直接治民統兵的權力,變成衣食租稅的大貴族地主。這說明( )A.分封制失去存在的基礎B.漢初治國策略得到有效調整C.宗法制仍受到君主重視D.威脅皇權的因素已經被解決解析:B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漢武帝以后,地方諸侯王的占地縮小,且權力被削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皇帝分封了一批異姓和同姓諸侯王,且諸侯王權力較大,漢武帝時期通過采取“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諸侯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漢初治國策略得到有效調整,故選B項;分封制與井田制相適應,主要盛行于西周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宗法制無關,排除C項;漢武帝削弱諸侯王勢力的主要影響是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D項。8.據統計,盛唐時期先后任職的82位節度使,任期6年以上者,只占總數的9.5%,還不到十分之一;兼統兩道以上者,也僅占總數的九分之一,且大多兼統時間不長。這一現象說明,當時唐朝( )A.防范外重內輕局面出現B.藩鎮割據勢力有所弱化C.注重對地方官員的監察D.地方行政機構變動頻繁解析:A 據題意可知,當時唐朝節度使更換頻繁且權力受到制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節度使是駐守邊境軍鎮的長官,防范外重內輕局面出現,A項正確;藩鎮割據出現在安史之亂以后(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排除B項;“注重對地方官員的監察”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行政機構變動頻繁,排除D項。9.清代總督掌管所統轄地區的文武、軍民,總理戎政,戍守疆土。道、府副將以下官員都由總督向朝廷奏請升遷和罷黜,并有對外交涉之權。這說明清代總督( )A.對地方治理可以完全自主B.主要職責是監督地方官吏C.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D.是皇權在地方上的延伸解析:D 據題意可知,清代總督負責的事務范圍較廣,地方事務特別是官員的人事變動多由總督向朝廷奏請,說明清代的總督實際上是皇權在地方上的延伸,故D項正確;“完全自主”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總督不僅僅起到監督的職責,也不僅僅設立在邊疆地區,B、C兩項與題意不符,排除。10.下表為我國古代縣級政區的分等標準。據此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朝代 分等標準漢 “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唐 “戶口多少”“資地美惡”明 納錢糧的數額清 沖(交通要沖)、繁(政務繁雜)、疲(賦稅拖欠)、難(命盜案多)“四項兼者為最要”,派能力強的官員管理A.歷代都城及邊疆地區的縣等級最高B.縣的等級高低由繳納賦稅多少決定C.縣級官員選拔和考核標準日益嚴密D.中央政府對縣的行政管理逐漸細化解析:D 據材料“萬戶以上”“資地美惡”“納錢糧的數額”“四項兼者”可知,漢代以人口多少來劃分縣級政區,唐代除戶口多少以外,增加了“資地美惡”的標準,明代以繳納錢糧的數額為標準劃分縣級政區,清代劃分標準更為具體,體現出中央政府對縣的行政管理逐漸細化,故選D項;材料沒有對地方政區進行等級對比分析,不能得出都城及邊疆地區的縣等級最高的結論,排除A項;漢代以人口數量為劃分縣級政區的標準,排除B項;材料強調“古代縣級政區的分等標準”,即縣級政區的劃分標準,并未提及官員選拔和考核標準,排除C項。[素養提升練]11.(2022·廣東卷,3)下圖為北齊和隋唐時期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解析:D 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機構被細化規范成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屬于中央機構,而且六部分工更明確,故選D項;圖示信息屬于行政機構的變化,不是中樞決策機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機構變化屬于宰相直轄部門的變化,與分割相權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行政機構職能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政令的執行效率,排除C項。12.(2022·全國甲卷,25)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A.削弱了藩鎮勢力B.強化了分封體制C.凸顯了專制集權D.動搖了宗法制度解析:C 西晉至唐初,皇室諸王分封地方,擁有重權,這易導致地方割據。而唐玄宗時諸王于京城集中安置,由宦官管理,沒有了坐鎮一方的實權,這有利于專制集權的強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藩鎮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唐后期的做法削弱了分封體制,排除B項;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13.(2021·山東卷,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下表為漢高祖后的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時期 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解析:C 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表現為裁撤一些官職,縮減官職的俸祿或者職權范圍,所以其出發點應該是削弱王國勢力,本質上是防止王國問題影響中央集權,維護國家政治統一,故選C項。14.(2023·全國新課標卷,26)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解析:B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后期,地域觀念形成,助長地方勢力坐大,不利于國家統一,故選B項;漢武帝時期察舉制度推行,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的形成加強了地方勢力,不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排除C項;題干強調地方勢力的強化,與監察制度無關,排除D項。15.(2022·全國乙卷,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解析:A 由材料可知,通判的設置起到了協理政事、審核把關、權力監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規范地方行政,A項正確;知州一般是文官,武官擔任較少,排除B項;通判一般是文官,且與知州(府)相互制約,不能提升軍事能力,排除C項;通判與知州(府)一起行使州府權力,州府總體權力未變,削弱的是知州(府)官員的權力,排除D項。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面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演變表。朝代 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層級秦 郡—縣 二級制漢 郡—縣 (西漢和東漢中期以前) 二級制州—郡—縣 (東漢末期) 三級制魏晉 南北朝 州—郡—縣 三級制隋 州—縣 二級制唐、遼 道—州—縣 三級制宋、金 路—州—縣 三級制元 省—路—府— 州—縣 多級制明、清 省—府—縣 三級制——摘編自葉子榮、鄭浩生《當代行政管理體制的基礎透析》閱讀上表,從表中提取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論題:縣制一級比較穩定。闡述:自縣制創立以來,尤其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的兩千多年里,地方行政無論實行“二級制”還是“三級制”“多級制”,縣一直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層級,在國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安排中,從未被廢止或中斷,一直沿襲至今,其名稱也保持了數千年,凸顯了縣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和穩定性。示例二論題:郡縣制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闡述:戰國時期,商鞅“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全國后,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奠定了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進行管理。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制約。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權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得到保證。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對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