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同步精品學案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核心素養】1.識讀《戰國形勢圖》,指出戰國七雄的位置,說出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認識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與利弊(時空觀念)2.分析商鞅變法,認識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唯物史觀)3.認識都江堰的結構與作用,感受都江堰體現出的古代智慧,培養國家認同感(家國情懷)【知識梳理】一、戰國七雄觀察《戰國形勢圖》,“戰國七雄”指哪七個諸侯國 是如何形成的 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戰役 這一時期的戰爭性質發生了什么轉變 1.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2.形成: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晉);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田氏代齊)。3.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郢之戰、長平之戰等。4.戰爭性質:由春秋時期的爭霸轉變為兼并。二、商鞅變法研讀史料,“商君”是誰 他推行變法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 采取了哪些措施 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人物:商鞅。2.目的:富國強兵,為穩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3.措施:政治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4.作用: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1.結合右圖器物,分析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農業 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手工業 分工更加細密,紡織、冶鐵、青銅鑄造等手工業發展可觀商業 商業日益發達,貨幣流通廣泛2.右側的石像是誰 他因什么功績被人銘記 “天府”是哪一地點 分析“天府”出現的原因。(1)人物:秦國蜀郡郡守李冰。(2)功績:主持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3)地點:成都平原。(4)原因: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課堂訓練】1.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美稱的水利工程是( )A.鄭國渠 B.都江堰 C.靈渠 D.長城2.據《戰國策 秦策》載:秦“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此策最重要的歷史影響是( )A.增強秦國的戰斗力B.發展了秦國的農業C.推動了秦國的社會轉型D.秦國確立土地私有制3.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大演變、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可以概括為“亂”和“變”。這里“變”的本質應該是( )A.農業生產發展 B.爭霸戰爭頻繁C.社會制度變革 D.人民不斷起義4.如圖為文物銅方量。其銘文中記載了公元前344年,商鞅以十六寸又五分之一寸為一升。該文物可實證( )A.秦朝已經一統天下 B.秦國實力最強大C.商鞅廢除貴族特權 D.商鞅統一度量衡5.周代是我國樂舞發展的一個輝煌時期。西周以“雅樂”為主,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禮樂制度。東周時期,原有的森嚴秩序崩潰瓦解,民間樂舞興起,稱之為“俗樂”。這種變化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生產工具的改進C.審美習慣的變化 D.統治者喜好改變6.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勢力逐漸增強,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紛紛實行變法改革。這說明各國變法( )A.順應了社會轉型 B.促進了思想解放C.鞏固了周朝統治 D.實現了國家統一7.毛澤東在評價商鞅變法時曾說:“商鞅之法,良法也。變法之令出……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在此重點強調的是商鞅變法中的(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B.允許土地自由買賣C.獎勵耕戰 D.建立縣制8.成語典故“紙上談兵”與下列哪一戰役有關?( )A.牧野之戰 B.城濮之戰 C.長平之戰 D.巨鹿之戰9.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東晉10.電影《趙氏孤兒》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氏因奸臣陷害而慘遭滅門后,醫生程嬰撫養趙氏孤兒長大并報仇雪恨的故事。看完電影后,小亮查閱了“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發現在“戰國形勢圖”中找不到晉國,這是由于戰國初期發生了( )A.三家分晉 B.田氏代齊 C.晉楚爭霸 D.戰國七雄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變法對秦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變成了國家工具:一種是生產工具,為國家增加財富;一種是戰爭工具,為國家拓展疆土。——摘編自白效詠、黃樸民《天地大變局與帝國秩序重構》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圖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組織當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燒石、澆上冷水,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在玉壘山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動力學,把岷江水分成內江、外江,內江灌溉,外江防洪。都江堰的修建蘊含著“中國智慧”。——摘編自羅旭洋《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生產工具”“戰爭工具”對應的商鞅變法措施,分析商鞅變法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寫出都江堰的修建時間,并說明其修建蘊含的“中國智慧”。(3)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從中得出的歷史結論。參考答案1-10 BCCDB ACCBA11.(1)生產工具:獎勵耕織;戰爭工具:獎勵軍功;作用:使秦國實力大增,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2)方式:公元前3世紀50年代。智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條件;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3)結論:推動秦國國力發展,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要注重民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