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課程標準】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知識梳理】一、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背景 ①“文革”結束后的兩年里,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②1978年5月,開始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時間 1978年12月地點 北京主要內容 工作重心 “以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改革開放思想路線 “左傾”——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 “以階級斗爭為綱”——撥亂反正組織路線 形成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恢復了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意義 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點。 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 原則 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成果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恢復了名譽。 ③國家改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 ④將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 ⑤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僑務政策。黨的建設: 召開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時間 1981年6月,北京內容 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意義 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出。民主法制重建與完善: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時間 1982年底會議 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內容 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意義 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二、改革開放進程對內改革 農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總產值和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城市 擴大企業自主權,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國營企業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商投資企業也發展起來。理論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中國十三大(1987年) 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制定“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南方談話”(1992年) 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中共十四大(1992年) 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后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思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中共十五大(1997年) 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共十六大(2002年) 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六大以后,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共十七大 (2007年) 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對外開放 引進來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還相繼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建立海南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走出去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參與全球化進程。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提出 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組成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思想形成過程 開始形成 解決核心問題 地位確立鄧小平理論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 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黨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問題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977.2.7《人民日報社論》材料二:安徽省4000萬農村人口中有3500萬以上的人吃不飽肚子!——李向前《舊話新題:關于中國改革起源的幾點研究》材料三:上千萬知識青年、下放干部、知識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員要求回城,全國城鎮有兩千萬人等待就業。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9年4月5日)材料四: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要真正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集中制。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⑴結合材料一、二、三,思考文革結束后,中國面臨哪些困境?困境 思想僵化、經濟衰退、就業困難、民主與法制遭到破壞⑵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四,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從哪些方面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轉折點: 工作重心:“以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改革開放思想路線:“左”傾錯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政治路線:“以階級斗爭為綱”——撥亂反正組織路線:個人崇拜——集體領導(以鄧小平為核心)2.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78年前的小崗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上》材料二:過去是喊破嗓子打爛鐘,出工最早九點鐘。現在不用隊長叫一聲、上工天不明,收工點了燈。 ——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民謠材料三:小崗村1979年賣給國家糧食12497公斤,超過政府計劃的7倍;賣給國家油料12466公斤超過國家規定任務的80倍。 ——摘自馬立誠、凌志軍《交鋒》材料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先應該是企業有充分活力的社會主義。而現行經濟體制的種種弊端,恰恰集中表現為企業缺乏應有的活力。這種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4.10)⑴根據材料一、二,思考:為什么中國的經濟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原因 ①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②農民生活貧苦;③公社挫傷農民積極性⑵根據材料二、三,如何評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評價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⑶根據材料四,思考:城市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是什么?如何評價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 增強企業活力意義 擴大了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了企業活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