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以及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知道華北危機、一二·九運動以及西安事變;分析理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2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描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主動探究歷史的意識。3 使學生認識到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反映了中華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榮傳統,當代青少年應以先輩們為榜樣,樹立和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九一八事變 西安事變難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課堂導入】播放經典歌曲《松花江上》。教師講述:從如訴如泣的音樂和歌唱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東北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凄慘的景象。那么,是什么事件讓東北人民背井離鄉,有家難回?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九一八事變指導學生閱讀第86頁到87頁內容,完成導學單目標導學一的題目。請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及影響。請學生思考問題: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九一八事變?教師提示學生可以結合教材第86頁“相關史事”的內容,思考,討論。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第一,侵略中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很明顯日本要侵占中國,稱霸世界;第二,日本想通過對外戰爭來擺脫經濟和政治困境。第三,國共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教師強調: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教師講述: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領了東北三省。我們看幾組圖片,日本在東北犯下的滔天罪行。(PPT出示圖片)教師提出問題:看了之后,大家什么感受?學生回答:憤恨、憤怒等教師講述: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當時中國有哪些抗日力量?學生回答:東北人民、中國共產黨。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7頁兩則“相關史事”,引導學生認識到還有一方面抗日力量,即國民黨內部的愛國力量。教師總結:在抗戰過程中,出現了太多的民族英雄,比如中共方面楊靖宇,國民黨方面國民黨愛國將領馬占山、蔣光鼐、蔡廷鍇等,他們都是抗日民族英雄,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這是需要我們新時代青少年學習的。目標導學二:華北危機和一二·九運動教師講述:日本占領東北后,又將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8頁內容,回答導學單上目標導學二的問題。教師提出問題:1935年底,北平學生發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桌子了”的呼聲,北平學生是在什么背景下發出這樣的呼聲?學生回答: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運動”,蔣介石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教師設問:面對嚴峻的形勢,如果你是當時一名學生,你會怎么做?(給學生時間討論,學生回答)北平學生是怎么做的?他們的愛國行為又遭遇到了什么?我們一起看一段視頻。播放一二·九運動視頻。教師在課件上用表格的形式概括一二·九運動的基本史實(學生邊回答邊整理)。教師總結:一二·九運動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所謂“鐵肩擔道義”,青年學生在民族危亡時刻卻用他們柔弱的肩膀擔起了救國大任,在全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學生回答)教師強調:一二·九運動的意義在于不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而且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還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此時,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爆發了。目標導學三:西安事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內容,完成導學單上該部分的題目。(3分鐘后,播放西安事變相關視頻)學生回答“西安事變”的時間、地點、人物、目的、結果。教師出示西安事變后各國媒體記者的報道,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該怎么解決西安事變?怎么處置蔣介石?(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有利于團結國共兩黨及全民族的力量進行抗戰,共同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如果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入國民政府派系斗爭、群雄割據的局面,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乘,有利于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教師講述: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教師提問:你認為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過程中哪一方政治勢力發揮的作用更大?學生回答,教師講述:國難當頭,唯獨中國共產黨是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周恩來在西安進行調停和談判過程中,對蔣介石說“只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共產黨人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博大胸襟,以及為國共合作進行抗戰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教師設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一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扭轉時局的關鍵。國共由內戰到聯合抗日。二是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本課小結】回顧本科所學知識,我們可以分出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日本對中國的步步侵略,另一條主線是中國社會各派政治勢力對日本侵略的抗爭。【課后反思】史為今用,談談你學習本課后的收獲。【主題升華】戰爭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是傷痛依然存在。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珍愛和平,振興中華,圓復興夢!【同步練習】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 )A. 九一八事變 B. 甲午中日戰爭 C. 鴉片戰爭 D. 西安事變2.20世紀30年代初,一群東北作家流亡到內地,他們創作的一批描寫東北遭到異族蹂躪的作品迅速流行。這批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B.東北淪陷,局部抗戰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D.西安事變和平解決3.小明在學習“一二九運動”過程中,記錄了其相關知識(下圖),其中有一處錯誤,它是( )背景:華北危機時間:1935年12月9日主力:青年學生影響: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A.背景 B.時間 C.主力 D.影響4.1936年12月《桂林日報》:李濟深致國民政府電文“陜變事起,曾……通電主張一致對外……況漢卿通電各項主張,多為國人所同情者,屢陳不納,迫以兵諫,絕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陜變”指(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5、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自從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毛澤東選集》第2卷(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九一八事變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二 美國進步記者埃德加 斯諾說:“對于不熟恐中國政治的天真的西方觀察家來說,這個結局似乎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在經過了10年的最激烈內戰以后,紅軍和白軍忽然攜手合唱《友誼地久天長》。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紅軍變白了,白軍變紅了?誰都沒有変。但是總得有人得了利,有人失了利?是的,中國得了利,日本失了利。”----《西行漫記》(2)材料二中美國記者評論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結局導致中國政局發生了怎樣變化?(3)依據上述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回答促使中華民族團結意識覺醒的主要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