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教材分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按照時間順序,勾勒出了隋唐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三個子目分別是“隋朝興亡”、“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以及“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課文內容基于時序呈現,條理清晰,并對政權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闡述。二、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隋唐五代十國的相關史實,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考慮到高中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基礎教學內容之外,還需要注重設計深度思維問題,來涵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三、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通過整理、辨析不同類型的史料,了解揚州在隋唐時期繁榮發展的表現,達成“史料實證”的培育要求;2、學生能夠結合地圖及相關資料,知道隋唐的疆域范圍及其與少數民族的交往情況,明確“時空觀念”;3、學生能夠結合材料,獨立探究揚州城在唐中后期及五代十國的經濟狀況,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4、學生能夠對影響揚州城市發展的因素形成全面認知,落實“唯物史觀”5、學生通過明確統一多民族國家與城市發展的互動性,涵養“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唐前期盛世的表現與原因,以及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新成就。教學難點:唐朝統一多民族國家與城市發展的互動性,以及如何辯證理解藩鎮割據。五、教學過程步驟一:課堂導入播放視頻:《煙花三月,春風十里,揚州城的千年繁華源于哪里?》設計意圖:對于學生來說,“揚州”這一城市既熟悉又陌生。也許,他們曾作為游客走馬觀花地游覽過瘦西湖等著名景點。但揚州城何以發展?歷史上的揚州有過哪些建設機遇?這些問題仍存疑待考。揚州城的“前世今生”還存在著可以挖掘的教學空間。教師以“歷史上的揚州”作為切入點,導入隋唐五代史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步驟二:新課講授一、隋朝:揚州初步勃興材料1: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略)問題:揚州城獲得發展的第一次機遇?設計意圖:學生在分析文獻史料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大運河的開通,對于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揚州因而勃興。材料2:(揚州城內)“是時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 ,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隋書》問題:結合材料,分析揚州的遭遇,隋朝的社會狀況如何?設計意圖:隋末揚州城內面貌與此前富庶局面形成鮮明對比。學生在回顧揚州城的一“起”一“落”時,也就順勢復習了隋朝歷史。隋二世而亡,究其原因,國富民貧、賦役繁重、窮兵黷武等都是重要原因。二、唐朝前期:揚州繁盛一方材料3:廣陵當南北大沖,百所集。——《唐會要》材料4:唐·灰陶彩繪騎馬俑(現藏于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問題:揚州在唐朝得到發展的表現?設計意圖:唐朝的揚州仍然是貿易往來的中心要道,南北貨物在此集聚。出土于揚州城郊的灰陶彩繪騎馬俑便是唐代繁榮經濟的親歷者。另外,圖中主人公的服裝(男騎俑身著胡服,女騎俑上穿翠綠綢衫)以及騎馬的動作,也暗示了唐代社會“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的特征。材料5:《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問題:唐朝是如何處理與各民族的關系的?歸納其方法。設計意圖:由上文“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而來,教師順勢引出唐朝開明開放的民族政策。學生結合吐蕃、突厥、靺鞨族等史實,可以得出結論:唐朝在處理與各民族的關系時,采用了和親、會盟、冊封、設立機構、武力征服等方法。材料6:圖片:曲轅犁、唐三彩、三位皇帝人物畫像(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等(略)問題:結合初中所學,除了民族交融以外,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揚州城的發展?設計意圖: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提示可以得出揚州城市的發展還與農業技術的改進、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等因素密切相關。總之,唐朝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揚州城乘此東風,扶搖而上。三、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國:揚州城繼續發展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么,揚州城是否受到了影響呢?材料7:《安史之亂示意圖》(略)材料8:田神功至揚州,大掠居人資產,鞭笞發掘略盡。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數千人。——《舊唐書》問題:據此,我們能否判斷揚州城從此走向沒落?設計意圖:學生結合材料,可以發現揚州雖然沒有直接遭受到安史叛軍的攻擊,但因田神功之亂而元氣大傷。田神功之亂其實是對安史之亂的“矯枉過正”。當時,因安史叛軍多為胡人,部分恪守華夷之辨的官員,竟對普通胡商也痛下殺手。繁華的揚州城因此動亂而受到打擊。材料9:“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材料10:《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形勢圖》(略)材料11:《五代十國形勢圖》(略)問題:根據表格中藩鎮情況,推測揚州城在唐中后期及五代十國的經濟狀況,并說明理由。設計意圖:由材料可知,揚州作為東南型藩鎮,是唐中央政府重要的經濟來源。當時,伴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以至于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揚州作為南吳的都城,更是得到了大力開發。本題由高考真題改編而來,沖擊著學生以往關于藩鎮割據的刻板印象,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步驟三: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提問:在揚州城市的發展史上,運河開鑿、社會動亂(包括安史之亂和田神功之亂)、國家統一、經濟重心南移、民族交融等因素都影響著它的建設開發。請問,其中哪些屬于長時段因素?短時段因素?中時段因素?設計意圖:此處設計借鑒了布羅代爾的“三時段理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時段(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審視揚州城市發展。其中,運河開鑿和社會動亂屬于短時段因素。經濟重心南移屬于中時段因素。統一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民族交融)則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長時段因素。這就呼應了主題“城與國的雙向互動”。以揚州為例,從長遠來看,城市發展因統一多民族國家而勃興,反過來又推動著統一國家的延續發展。時至今日,統一多民族國家仍然是揚州發展的不竭動力。學生基于“三時段理論”考察揚州城市發展史,既滲透了隋唐五代史實,有利于達成溫故知新的效果,又開拓了學術視野,增強了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六、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筆者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以揚州為線索,串聯隋唐五代歷史。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問題設計也注意深度開發,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過,筆者在執教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不夠突出,他們獨立思考得出結論的能力還需進一步鍛煉提升。這也是教師接下來需要努力改進的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