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
課題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教學目標
1. 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以學校教育、書刊出版、圖書館和博物館為代表的諸載體所承擔的社會功能的差異,分析其作用的過程中,認識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的歷程。 2. 感悟文化傳承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 1. 學校教育的發展。
2. 印刷書的誕生。
教學難點: 1. 印刷書的誕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將圍繞著一個歷史人物展開探究性學習。圖片上的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的主人公——張謇,如果要找到一些詞句來描述他,你能想到什么?實際上,除了“狀元實業家”這個響當當的名號,他還有“教育家”“慈善家”等諸多頭銜。據學者統計,他共捐出其積蓄257萬兩白銀,用于創辦他的家鄉——南通的各類學校和文化產業。他還是個城市規劃師,親自主持制定了南通城市規劃方案,這是南通核心城區的平面圖,這條河是南通城的護城河,當地人稱為濠河。在20世紀的前20年,在他的主導下,博物苑、圖書館、編譯印書局、通州師范學校等一大批文化產業機構紛紛落戶于濠河兩岸,現已成為集中展示南通近代文化的國家5A級景區——濠河風景區。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一個可以說擁有億萬資產的企業家,為什么會熱衷于創辦這些不會帶來多少利潤的文化公益事業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狀元實業家”張謇不為人知的一面,一同走進他創辦的這些文化產業中,討論這些文化載體作用,分析他熱衷于文化公益事業的原因,進而理解這些載體對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人物導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順利過渡到本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作為線索分析本課主體內容。 從張謇的求學經歷看中國古代學校教育 材料一 張謇的求學經歷 年代年齡教師類型所學內容1856年4張彭年蒙學《千字文》1857-1863年5-11邱大璋私塾《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孝經》等1864-1870年12-18宋效祁家塾《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易經》《禮》1871-1873年19-21趙彭淵私塾《資治通鑒》《三國志》1875-1876年23-24薛時雨、馮桂芬等惜陰書院
——摘編自《張謇生平大事年譜》 設問:從張謇的求學經歷來看,他就讀的學校屬于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哪種形式?從張謇青少年所學習的內容分析,概述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分析張謇的求學經歷,了解家塾、私塾、書院等私學形式,除私學之外,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形式還有官學,如漢朝設立的太學,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等,它們一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體系。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在古代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書:傳承) 從通州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看近代教育發展 1902年10月,張謇創辦的第一家文化產業,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正式成立。為什么張謇創辦公益事業的首先選擇的是創辦學校,而且還是師范學校呢? 材料二:表格《通州師范學校課程設置》 設問:相較于張謇青少年時期所學的內容,通州師范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有何特點?為什么會呈現這樣的特點? 和張謇讀書的時代相比,這一時期的課程設置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分科。分科教育,起源于古希臘。張謇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是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師范學校,屬于大學的范疇。它不像中國最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那樣屬于綜合類大學,而是屬于專門類別(師范類)的大學。從世界范圍來看,嚴格意義上的大學起源中世紀的歐洲。在近代教育中,大學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科書中也提及了法國、德國和美國大學制度的建立,他們的辦學模式和理念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相較于古代社會的學校,以大學為代表的近代教育又發揮出了什么新的作用呢? 教材第一子目的“學思之窗”,闡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對大學的認識。請大家思考:在蔡元培看來,大學應該有著怎樣的精神?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蔡元培告誡學生,大學不同于專門學校,它不是追逐高官厚祿的名利場,而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殿堂。我們不僅僅要傳承已有知識,更要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板書:創新)這也使得北京大學很快就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并培養了新一代的讀書人。 設計意圖:通過文字、表格等材料分析中國近代教育發展歷程和作用,使學生能理解中國近代教育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較大,近代大學教育在科學研究、開拓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綜上,從古至今,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從翰墨林印書局分析印刷書帶來的影響 材料三 翰墨林印書局經營范圍 一為編輯出版新式教科書。 二為服務張謇個人政治主張的宣傳。 三為出版各類學術著作。 四為張謇個人著述及其所辦實業服務。 ——摘編自羌建《“翰林”與“翰墨林”:張謇與翰墨林印書局述論》 設問:學校建立了,但編印教科書和相關的學習資料就成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04年,張謇創辦了翰墨林編譯印書局。張謇如果需要油印一本書出來,背后需要掌握造紙術和印刷術等技術。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可以說是印刷技術上一次質的飛躍。印刷書被視作“新一代書籍”,“堪稱革命性的轉變”。小小的印刷書,為什么大家對它會有這樣高的評價?印刷書的出現究竟對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我們從翰墨林印書局的經營范圍中找一找這一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使學生了解印刷書的誕生使得書籍的印刷和出版效率大大增加,經由印刷“大量復制”的文化信息得以更為高效地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傳播,此為“量變”。(板書:量變)但隨著獲取文化信息的成本不斷降低,部分社會階層對文化信息的“壟斷”亦隨之被打破,思想變革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逐漸顯現,此為“質變”。(板書:質變) 四、從天一閣與圖書館的比較分析圖書館的成長 身為通州師范學校校長的張謇,授課過程中感受到了這樣的問題: 因授博物課僅傳動植礦物之圖畫,不足以引起興味;國文、歷史課僅恃書籍講解,不足以征事物;圖地方人民之知識之增進,亦必先有實觀之處所。 ——張謇:《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 鑒于學校教學的需要,1905年,張謇籌建了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1912年,南通圖書館也在附近落成。張謇把館址選定在這個位置,其東與通師隔河相望,并修有長堤相通,便于師生往來。 材料四 名稱天一閣南通圖書館建造時間1561-15661912建立目的保存創建者范欽苦心搜集的藏書,主要目的是收集、保管、珍藏圖書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參證之用。 以廣微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館藏特點以宋元以來的刊本、稿本、鈔本為主,以明代的地方志、政書、文集居多書籍主要來源于張謇個人的藏書,社會征集的圖書,種類包括東西方、各學科的圖書文獻管理制度1、藏書由范氏子孫共同管理,非各房集齊,不得擅自開閣 2、杜絕一系列火種,建筑采用防火技術1、設館長、館務主任、編輯與保管員、庶務、收發員等職位 2、免費向全體公眾開放
——摘編自《張謇和南通圖書館》、《中外古代私人藏書樓活動對比分析》 設問:寧波天一閣和南通圖書館在功能上有何相似之處?在哪些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 設計意圖:從古至今,無論是亞述巴尼拔王建立起來的世界最早的圖書館,還是中國古代建立的各類“府”“閣”“堂”“室”,重點都放在了收藏這個職能上。(板書:收藏)表格中從建立目的、藏書種類和管理制度分析了兩者的不同。南通圖書館明顯受到了近代西方圖書館的影響。由材料分析可知,近代的圖書館不再為一家一姓而藏,也不再為統治者而藏,他們逐漸發展出了服務公眾的職能。這就是圖書館的“成長”。 從南通博物苑看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材料五: 設問:南通博物苑在整體設計上有哪些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體現了張謇什么樣的理念? 設計意圖:“苑”這個字包含了動物及植物園的意思,表示了張謇所興建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一個純粹收藏及展示古物的地方,而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動物、植物配合各類文物營造出一個既相容又具有多樣性的獨特文化氛圍。可以發現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是一個集自然、歷史、美術、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不但藏品的種類多樣,它的教育意義也很關鍵。它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公眾。每個人都可以進來免費參觀。這就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礎上的文化參與和文化共享。 張謇創辦的南通圖書館和南通博物苑,是中國近代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典型代表。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博事業的發展,國家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各類綜合性亦或是專業性質的圖書館、博物館,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絕大多數免費開放。(板書:開放)他們也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等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使命。 六、課堂總結 設問:為什么張謇會如此熱衷于創辦文化教育事業? 設計意圖:首尾呼應,從張謇個人經歷、時代背景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張謇以實業為依托,開創了近代教育的一種全新的辦學模式,這種新的模式就是社會與個人主導辦學,實現教育與實業相結合。 總結:實際上,學校教育、書籍印刷出版以及博物館、圖書館,他們都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上,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來,面對世界形勢的急劇變化,傳統的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斷碰撞、交融。在以張謇為代表的先驅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文化教育事業,借助于這些載體,啟迪國民、改良社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文化人”文文化在借由上述載體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打破了部分社會階層對知識的壟斷,走向大眾,這一大眾化態勢催生了思想與社會變革,進一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最后,借助于這些文化傳承的載體,回望前輩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深入思考,中華民族究竟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么,而今天的我們又究竟該為后世子孫留下些什么。 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error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肥乡县| 江达县| 原阳县| 怀安县| 化州市| 江达县| 都匀市| 长顺县| 隆昌县| 安顺市| 荔波县| 延津县| 车险| 绥宁县| 巴彦县| 迁安市| 苍山县| 淮滨县| 满城县| 赤壁市| 罗江县| 榆社县| 龙岩市| 富民县| 芷江| 汪清县| 南京市| 天峻县| 闻喜县| 观塘区| 勐海县| 英德市| 日照市| 普陀区| 隆昌县| 馆陶县| 安福县| 芒康县| 屏东市|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