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教學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世界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學世界歷史的開端,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開端。對于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本課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第二子目是“新航路的開辟”,第三子目是“其他航路的開辟”。其中,第一子目介紹了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是教學重點;第二子目介紹了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本部分內容在初中歷史已經進行比較詳細的敘述,在教學時進行概述即可;第三子目是新增內容,可做較為具體的講述。三子目在邏輯上互為因果。教學目標:通過史料分析,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的重要節點,掌握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法;通過對不同時期世界地圖的勾勒與不同航線的歷史圖表分析,了解全球航路的開辟過程,培養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通過鄭和下西洋后繼無人與新航路開辟取得劃時代成就的對比,審視新航路的開辟,理解把握世界大勢與海洋安全的重要性,涵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學情分析:新航路的開辟這一歷史事件學生在九年級歷史課程中已經接觸過,尤其對于四位主要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應該比較了解;對于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初中時可能略有介紹,但這不是初中歷史課程中的重點,所以本課還是要通過史料閱讀,理性地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背景;全球航路的開辟,作為新增加的內容,學生可能比較陌生,但是難度并不大。總之,本節課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對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難點:理解到新航路的開辟與西方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概念解讀:大航海時代傳統商路:東西方貿易的三條商路。一是從小亞細亞半島北部出發,沿黑海和里海,穿越中亞抵達中國;二是從敘利亞出發,沿兩河流域入波斯灣,經海路到達印度;三是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出發,向南經陸路進入紅海,后經海路到達印度。這三條商路均以東地中海為出發點,經過意大利商人和阿拉伯等東方商人的多次轉手,而且途中屢次經關卡征稅并百般刁難,東方商品運抵西歐時價格上漲數倍。它有四個特點:一是都要通過地中海;二是歐亞之間沒有直接貿易,都要通過意大利人、阿拉伯人或奧斯曼土耳其人,歐洲人大受剝削;三是舊航路的主動權掌握在東方人手中,歐洲人處于被動地位;四是東西方貿易范圍僅限于歐亞兩州,人們還不知道新大陸的存在。因此,人們把15、16世紀,歐洲人開辟的、不通過地中海的的通往印度、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統稱為新航路。新航路主要有兩條:一條繞過非洲南端直航亞洲;一條直接向西航行通往美洲并延伸到亞洲。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都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而把發現新航路的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稱為“擴張的時代”、“發現的時代”,含有濃厚的侵略及輕蔑之意味,把歐洲以外的地方看作是發現、開發、剝削的對象。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過程:導入:通過地圖提取信息導入新課(家國情懷,時空觀念)——解釋舊航路概念提示:舊航路是秦漢開始由中國或者印度出發,經過中亞和西亞,由海路或陸路轉往歐洲的轉口貿易路線。中國開辟絲綢之路為世界做出的貢獻,傳統商路的阻隔迫使歐洲航海家開辟新的航路。一、動因和條件(第1、2小組完成)(一)觀看視頻及閱讀教材第一段內容,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及條件:動因: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的出現;社會:對黃金和香料的需求;思想:傳播天主教,人文主義思潮鼓勵冒險精神;商業(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業危機;條件:科技條件: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知識的豐富;主觀條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二)隨堂練習:1.下圖是一位航海家的日記。據日記內容可知,這位航海家是( )哥倫布 B.達伽馬 C.迪亞士 D.麥哲倫2.恩格斯說:“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新航路開辟前,歐洲人迫切地尋找黃金從根本上反映了( )A.歐洲黃金極度匱乏 B.《馬可·波羅行紀》的影響C.美洲遍地是黃金 D.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積累資金二、經過(一)新航路的開辟(第3、4小組完成、同學代表用激光筆在ppt上的航海圖畫航線,并完成下表)時間 人物 國籍 支持者 航向 航線 成就1487-1488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西歐-好望角 到達非洲東海岸(好望角)1492-1493 哥倫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西歐-美洲 到達印度1497-1498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西歐-好望角-印度 開辟歐洲到達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 麥哲倫 葡萄牙 西班牙 向西 環球航行 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情境探究】如何評價哥倫布遠航?(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第5、6小組完成材料一 位于西班牙的哥倫布紀念碑,上有“光榮屬于哥倫布”“向哥倫布致敬”兩行大字。材料二 據估計,在哥倫布到來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主要的殺手是舊大陸來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遺傳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傷寒爭先恐后地要坐殺手的頭把交椅。— [美]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提示:積極:發現了新大陸——美洲,從而開始了地理大發現時代。消極:印第安人和美洲的災難。(三)其他航線的開辟(第7、8小組完成、用激光筆在ppt上的航海圖上畫航線,并完成下表)區域 時間 支持國 航海家 航海活動北線: 北 冰 洋 1497年 英國 卡伯特父子 “發現”了紐芬蘭島16世紀 法國 卡蒂埃 到達拉布拉多半島16世紀 荷蘭 巴倫支 航行至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 荷蘭 哈得遜 經北冰洋通向亞洲航路17世紀初 俄羅斯 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線南線: 南太 平洋 1578年 英國 德雷克 到達美洲南端合恩角1642-1643 荷蘭 塔斯曼 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18世紀 英國 庫克 “發現”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島嶼(四)隨堂練習:3.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 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線的是( )A.俄羅斯人 B.英國人 C.法國人 D.中國人4.16世紀,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的航海家是( )A.哥倫布 B.巴倫支 C.塔斯曼 D.達伽馬三、意義(全班齊聲朗讀),教師總結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各地開始廣泛的直接聯系,在人類歷史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環節。其他航路的開辟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總之,世界聯系的加強,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文明交融碰撞。——引用《中外歷史綱要下》第6課【板書設計】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二、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三、其他航路的開辟四、意義【隨堂練習】提示:航海之前,西班牙國王給予麥哲倫船隊各項權利。可見經濟利益的刺激是推動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動力。【課后探究】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區別。【教學設計評價】優點: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尤其是時空觀念體現出來了,同學們親自上黑板畫航線,比死記硬背要直觀高效的多,分組合作,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關注到位。缺點:分組設計只能說明各組完成的情況,全班整合方面效果不得而知。【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教學,力圖把歷史核心素養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從整個課堂的推進過程看,基本還是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學生參與度比較高,每個小組分工合作,有的放矢,上黑板講解的同學基本能把本組的所有學習成果展示出來。(二)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方面落實到位,在講航行過程時充分利用航海圖,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時空概念,更有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記憶。(三)講練結合,師生互動較好。盡管這節課總體上比較成功,但還是有諸多不足,比如小組合作形式,每個組分內任務完成度不錯,但其他組的任務他們是否去落實不得而知,另外,時間還是比較倉促,練習落實還不到位,尤其是課后探究部分學生完成的并不好,針對這些問題,以后還要逐步完善合作形式,多做準備工作和課后鞏固工作,爭取做到更好。(第1頁 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