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初中歷史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清朝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及對西藏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等史實,理解清政府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作的努力,培養以正確的民族觀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識讀《清朝疆域圖(1820年)》《平定準噶爾圖卷》《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增強歷史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清朝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后,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從中體會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擊西方侵略勢力,維護了祖國統一;認識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增強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責任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 西北邊疆的鞏固。 教學難點: 理解清前期疆域形成原因和認識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重點學習清朝前期鞏固與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相關史實,并體會多民族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幻燈片出示本課框架圖)。 清朝是第二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們在治理國家過程中可能面臨著與其他漢族政權不同的問題。(課件出示康熙初年的相關材料,并提出問題)一起來看一段材料,分析當時清初統治者面臨著哪些問題?材料中提到了滿漢民族矛盾尚未平復,邊疆也有問題待解決。一句話概括:國雖立而未穩,國雖建而未統。清初的統治者面臨著兩個大問題:第一,怎么維護穩定?第二,怎么鞏固統一? 設計意圖:直奔主題,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有整體把握。通過材料,激發學生去探知清政府是如何管理邊疆地區的。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過渡:找到了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通過翻閱史冊能不能找到一些治國經驗呢? 二、翻閱史冊——探求治國之策 教師幻燈片出示材料: 材料一: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據中原),必行漢法,可以長久。 ——【元】許衡撰《魯齋遺書》 教師點撥:元朝的許衡撰說觀察過去完全統治中原的朝代,必行漢法,可以存在很久。我們找到了什么經驗啊?(“行漢法”。)那經驗行不行,還得要看效果,實踐出真知。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清初的統治者們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材料和圖片。 材料二:1.錄用舊明朝官吏。(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可速將職名開報)。 2.主張恢復科舉考試。(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 心得矣)。 —《清代歷朝實錄》 圖片:康熙在孔廟題的萬世師表牌匾 請學生閱讀以上材料,思考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談談滿族統治者對孔子采取什么態度?(生答:尊孔。) (2)滿洲統治者的這種態度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師點撥:清政府通過尊孔活動籠絡了民心,以此來鞏固對全國的統治。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對人口眾多、社會進步的漢族文化思想充分認同,才能從根本上獲得漢族地主階級和下層民眾的廣泛認同。提高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四方制夷——捍衛國家主權 過渡:中原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解決什么問題?我們繼續在史料之中去尋找清朝前期鞏固與發展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吧。(課件出示劃分四個部分包括東南、西南、西北及東北的清朝疆域圖)教師簡單講述:清初的基本情況(四個方位都有著不同的不穩定因素,在東南和東北方位分別有來自荷蘭和沙俄的外來侵略。) 1.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1)(課件展示鄭成功致荷軍揆一招降書)教師講述:這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寫給荷軍殖民長官揆一寫了招降書表明:“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請同學們用所學史實證明鄭成功的觀點“臺灣一向屬于中國”。 (2)教師出示《鄭成功收復臺灣》圖,請學生看圖并與家人口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 (3)提出問題:鄭成功收復臺灣有何歷史意義? (4)(課件展示康熙派人宣示招撫之意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的史料)但鄭成功自認是明朝人,堅持抗清。鄭成功去世后,他的兒子鄭經想要臺獨。當時清朝統治者什么態度?通過康熙的態度引出清朝在臺灣的建制過程。 (5)思考:比較鄭成功收復臺灣和康熙解決臺灣問題有什么本質區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提高學生運用史實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雅克薩之戰 臺灣問題解決后,康熙直接把眼光到了東北。東北面臨什么問題?沙俄的入侵。簡單講述沙俄的發展史,引導學生認識到雅克薩之戰是沙俄的侵略導致的,中國是正義的自衛戰爭。 (1)請學生總結雅克薩之戰的背景、過程、結果及意義。 (2)對比鄭成功的招降書和雅克薩之戰,在面對外來侵略時,我們是什么態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清廷對東北地區邊境問題的有效管轄的意義。培養學生積極維護國家利益、捍衛主權的態度。 過渡:臺灣問題解決后,康熙直接把眼光到了東北。東北面臨什么問題?沙俄的入侵。清初統治者通過一系列措施抗擊了外來侵略,但還有民族問題沒有解決。觀察清初形勢圖,哪些少數民族政權威脅到清朝的統治? 四、邊疆治理——維護民族團結 1.鞏固西北邊疆 (1)(課件出示《清初形勢圖》)教師簡單講述清初主要面臨的民族政權威脅。 (2)(課件出示《康熙平定噶爾丹得勝圖》及《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得勝圖》)教師簡單講述: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的基本情況,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情況。讓學生從圖畫中感知歷史。接著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歸納清朝統治者對新疆的管理措施。 (3)在這片土地上還出現了西遷的土爾扈特部的回歸,清政府對他們進行了妥善安置。(播放土爾扈特部回歸的視頻) (4)回顧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分領土的史實。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清初統治者治理措施的興趣。引導學生體會分裂祖國、欺壓人民的叛亂不得民心,維護國家統一的康熙、乾隆的平定叛亂斗爭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土爾扈特部東歸,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壓迫剝削與酷愛和平自由的光榮傳統,將永遠光耀史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理 (1)康熙年間,鎮守古北口關隘的大將上奏折請求皇帝重修長城以抵御外敵。(課件展示康熙的回復。)清朝統治者認為治國關鍵在得民心。雖然可以用武力征服,但是武力只是暫時的。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2)一座喇嘛廟勝過十萬兵,修建了有12座廟宇的承德避暑山莊。我們一起觀察下教材知識拓展里的廟宇是什么建筑風格?不要光驚嘆于他的壯美,還要思考為什么它就能抵過十萬兵?它和普通的廟宇哪里不一樣?能否找到證據?皇帝在這接待外國使節和少數民族的政教首領,還要定期圍獵并賞賜少數民族首領。各個首領住在這的時候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實際上體現了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尊重。所以它們絕不是普通的建筑,見證了民族團結。 明修長城清修廟,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態度有何不同?明朝主要是以抵御防守為主,而清朝統治者則是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達到團結少數民族籠絡民心的作用,這種政策我們稱之為懷柔政策。 (3)請你用以前所學的歷史知識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4)教師簡單講述:祖孫四代是如何加強對西藏的管理的?清廷與西藏地區的關系(①順治帝隆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②康熙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③1727年,雍正帝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④1793年,乾隆帝,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設計意圖:對比明清兩代統治者處理民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懷柔政策對加強西藏管理發揮了作用。理解清廷對西藏的有效管轄的意義。 五、四海平定——清朝的疆域 過渡:清政府理念上的正確加上措施上的得當,是不是就解決了邊疆的民族問題?我們剛才梳理了一些史實,試著得出一些歷史結論。 對待西北和西藏地區的策略一不一樣?既有和平交往又有武力征服。平定大小和卓時區別對待,只抓誰?說明處理民族問題手段是靈活多樣。政策是恰當的。恰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土爾扈特部自愿回歸說明祖國強大的向心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教師出示“清朝疆域圖”,指導學生邊看圖邊指出清朝的疆域范圍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填空清朝的疆域,既讓學生注意歷史事件和歷史空間的有機結合,又增強了學生對清朝前期遼闊疆域的切身感受。 以史鑒今: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今天,臺灣還沒有統一,還有一些“臺獨”、“疆獨”、“藏獨”分子在進行危害祖國統一的活動,還有“釣魚島之爭”、南海爭端,對這些分裂祖國的不法分子,作為當代中學生,你想怎樣抨擊他們呢? 設計意圖:以史鑒今,讓學生認識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增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心,明白各民族之間團結一致,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統一是每位中國人的時代使命。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六、課堂小結: 至清代,中國最終形成一個疆域空前遼闊又高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也成為幾十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巋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無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是中華大地上哺育出來的兒女,血濃于水,同脈同質,榮辱與共。我們的民族,一個也不能少。無論是臺灣,西藏、新疆還是東北,都是炎黃的子孫,我們血脈相連,同根同種,休戚與共。我們的祖國,一點也不能少。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捍衛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