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從唯物史觀角度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居民的差異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2.時空觀念:運用時空觀念認識中西方村落、集鎮和城市的形成過程。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居民,正確認識居住條件和環境與居民的關系.4.歷史解釋:在掌握世界不同地區村落、集鎮、城市興起的史料之后,形成正確的認識。5.家國情懷:了解中國古代著名城市,增強文化自信。【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難點: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點及原因。【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提前完成導學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興隆洼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東南1.3千米丘陵西緣,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前10000—前7000)先民聚落遺址,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新課講授:一、村落的產生1.村落產生(1)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居住形式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變。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產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現了房屋的建造,他們把房屋建在一起,在外面挖壕溝,建圍墻,最早的村落就這樣出現了。(2)村落:農業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居民聚居點。(3)代表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2.古代村落的功 能或作用半坡遺址呈橢圓形,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區內房屋密集地排列著,中間一座規模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動場所。居住地的周圍有一條寬深各五米的壕溝,在居住區和溝外的空地上,分布著各種形式的窯穴,是氏族的公共倉庫。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3.古代村落對人類的影響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房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易·系辭下 》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古圣王作為宮室。——《墨子· 辭過》①使人們進一步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②提高了生活質量③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便于手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的農村聚落逐步發展成為了集市......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商業成為與手工業和農業并列的獨立經濟部門,適應手工業生產相對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務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種功能的集鎮。——據張虎林《農村經濟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第281頁整理二、集鎮的出現(1)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集鎮興起的過程①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②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③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其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2.中國古代的鎮(1)原因:古代的鎮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的。(2)歷程:①北魏時期出于軍事的目的設置鎮,此后的隋、唐、五代,鎮也主要是為軍事目的而設。②兩宋時期工商業者經營及定居的集鎮發展起來。有些鎮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長,成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這些集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在集鎮是開辦作坊和商鋪,促進了市場的繁榮。③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④明清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了專門分工。浙江崇德石門鎮榨油業發達,嘉善干家窯鎮“民多業陶”,江蘇吳江盛澤鎮絲織業興盛。明清四大名鎮:漢口鎮、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3.西歐的集鎮①時間和國家:7世紀的英國(最早)②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優越,便于貨物交換的地方③興起的原因:商業貿易的復興④代表:倫敦、香檳、弗蘭德斯等集鎮的類型:軍事重鎮、政治中心;工商市鎮(貿易小鎮)集鎮的作用:溝通城鄉(過渡性),有利于城鄉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三、城市的產生“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資保障也”。“市,買賣所之也?!薄百Q、賈,市也”。1.城市的概念: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誕生在那些具有較為有利的灌溉條件,農業生產發達,農產品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如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黃河流域的中國等地區。中國古代的“城”與“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隨著城或市的發展與變化,它們才逐漸含有“城市”的意義。2.中國古代的城市①布局:主要分為宮殿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居民區。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規模,統治者的宮殿和宗廟位于城市的中心。③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選址、面積,以及城墻高度、城郭門數、道路寬狹、宮室種類、市場分布都有規定。周朝城邑大致分為三等,天子王城、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3.西方古代的城市(1)代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城市。(2)表現①古希臘:(特點)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②古羅馬:(特點)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③歐洲中古時期:出現了一些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拓展:中古時期歐洲城市的特點?(1)城市多為自發形成,很少有按規劃建造的。(2)城市中圍繞著公共廣場組織各類城市設施以及狹小、不規則的道路網結構。(3)手工業和商業的逐漸興起和繁榮,使一些城市開始擺脫封建領主的統治,逐步成為自治城市。(4)公共建筑(如市政廳拓展、關稅廳和行業會所)占據城市空間的主導地位。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1)城市的產生與政治密切相關,一般都有城墻,對政治局勢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城市的產生,使得人口、手工業生產、商品交換以及財富集中,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3)城市的防御性設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設施的修建,有利于人類居??;推動城市化進程;(4)為人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和藝術等群體生活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匯,有利于推動文明的進步。村落、集鎮、城市的關系:古代的村落、集鎮、城市都是人類的居住地。村落為集鎮、城市的發展提供條件;集鎮、城市的出現也帶動了村落的發展。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影響民居的因素(1)居住地的自然環境(2)當地的社會經濟水平與文化習俗。(3)宗教習俗、歷史傳統、國家制度和政策2.兩河流域的民居(1)自然環境:雨水稀少,沒有森林,缺乏木材。(2)特點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撐屋頂的支柱②布局:幾戶人家的房屋墻壁貼著墻壁建在一起;結構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構成。3.古埃及的民居(1)建筑材料:大多數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樁搭建框架,用樹枝和混合麻纖維的黏土筑墻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葉鋪成屋頂,用以防曬保溫。(2)特點: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動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4.中國古代的民居(1)遠古:人們在地勢低洼潮濕的地方用數目營巢,在地勢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構成中國民居最早的兩大類型。①巢居:多營建于南方,后世發展為干欄式民居。②穴居:大多營建于北方,后來逐漸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2)先秦以來中國早期民居的特點:①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②布局:講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③結構:木構抬梁結構。(3)明朝①結構: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②民居類型:主要有北方的窯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樓等。中國古代是受禮法約束的等級森嚴的社會。......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來,史籍上就載有等級限制......房屋面闊九間為皇帝專用,七間為王以上用,五間限貴族、顯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間之屋;在屋頂形式上,廡殿頂為皇宮主殿及佛殿專用,歇山頂在唐代王及貴官、寺觀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觀用,公侯貴官下至庶民只能用兩坡的懸山或硬山屋頂;作為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特點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宮、寺觀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許用;在油漆彩畫上,只有皇宮、寺觀、貴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紅,庶民只用黑色......——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5.古希臘、羅馬民居(1)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間和陳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與入口相對的是正屋。古羅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更多房間和列柱庭院。(2)建筑材料:以木、石、磚為主要材料,后來混凝土逐漸得到普及。(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4)集體住宅①原因:緩解人口劇增造成的住房緊缺。②表現:3世紀古羅馬出現了由多層樓板疊加組合而成的集體住宅,專供百姓或外來人員租住;4世紀時,出現復合式公寓。③影響:對后世的建筑影響深遠。6.古代北美的民居(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生活,住在圓錐形的帳篷中。(2)亞馬孫雨林中的印第安人:處于刀耕火種階段,在一塊地耕作兩三年后便會遷徙到別處;住在圓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內不分隔間;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區域。課堂練習:見配套課件課堂小結: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本課的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較為生疏,應該多展示圖片,豐富學生認識。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了解城市居住環境改善和公共設施完善的原因及表現,把握城市進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及其解決辦法。2.時空觀念:通過運用多樣性史料、圖片進行情景化教學,立足時空觀念,了解城市進化的演進。3.史料實證:知道城市化的內涵是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服務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工業化推動了現代城市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加速器。4.歷史解釋:通過學習,了解近代以來城市進化過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5.家國情懷:城市化適應了工業大規模集中生產的需要,促進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的發展。【教學重難點】重點:城市化的演進;難點:居住條件的改善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提前完成導學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ShoppingMall產生20世紀初,五六十年代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盛行,掀起商業經營方式新浪潮,并逐漸以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旅游等綜合性經營模式與完美環境配套風靡歐、美、日及東南亞國家。新課講授:一、城市化的演進1.概念:城市化又稱城鎮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聚集,鄉村地區向城市地區轉變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和必然結果。2.城市化發展的原因課堂探究:依據下列材料,總結影響英國城市化發展的因素大工廠,特別是從蒸汽機開始替代水力發動機的時候起,越來越多地開設在那里。據一個同時代的人說,在1786年,人們僅看到一個煙囪,即阿克賴特紗廠的煙囪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徹斯特約有五十個紗廠,大多數都擁有蒸汽機。那些趕忙建筑起來的、太小而不夠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綿延在紗廠的周圖,幾乎把舊城圍繞起來……設有商店的中心區域已經美化了。——保 爾 ·芒圖著 ,揚人根等譯《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一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國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簡單的工業,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農業人口?,F在它和其他任何國家都不一樣了:有居民達250萬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廠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給產品而且幾乎全部都是用極復雜的機器生產的工業,有勤勞智慧的稠密的人口,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從事工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材料:16—19世紀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表①圈地運動的推行;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經濟結構的變動;④生活觀念的改變;⑤城市生活的吸引。課堂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的因素材料: 中國城市告別傳統城市形態走向近代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中國的城市近代化發軔于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批有別于傳統封建市鎮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些通商城市以貿易為中介,并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念移植嫁接到傳統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而開始了艱難的近代之旅。——涂文學《中國近代城市化與城市近代化論略》材料二:在此期間,城鎮人口由1843年的2072萬人,至1894年增至2351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10.6%……從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戰爭前,全國通商口岸34個。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開放的……中國各地工廠有外資工廠、官辦和商辦工廠、民族資本主義工廠三大類。材料三:時至今日,農村破產日益劇烈,農民痛苦日益深刻,……農民莫不紛紛離村,徙居城市。(1)鴉片戰爭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2)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3)1978年后,城市化進程加快。(4)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課堂探究: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發展趨勢,結合所學分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影響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因素?(材料見配套課件)因素: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②工業化迅速發展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③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影響;④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⑤國家城市發展政策的正確導向。二、居住條件的改善1.背景:城市的發展;建筑技術的革新20居住條件的改善(1)19C50S,美國人發明電梯(2)19C70S,比利時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3)20C以來,集中供暖和制冷推廣,私人衛生間快速普及。3.生活服務更加便捷、豐富(1)社區功能從慈善救濟到教育、醫療、服務、娛樂、綠化。(2)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出現,并將商品銷售、金融服務、餐飲和娛樂整合。(3)娛樂休閑場所、體育中心、公園、廣場設施逐漸增多,城市綠化面積越來越大。(4)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數量越來越多,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4.意義:為人們提供極大便利;提高生活質量;建設和諧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三、基礎設施的發展1.西方城市基礎設施發展(1)背景:城市經濟發展、規模擴大以及功能的增加。(2)西方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的表現:①19世紀以來,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到百姓家中。②煤氣燈、電燈相繼出現,提供照明,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④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⑤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2.中國城市化(1)成就①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②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逐漸發展③新中國成立后,自來水、天然氣等通到家家戶戶,污水、垃圾處理標準化和環?;?br/>④城市道路四通八達,人們可以乘坐公共汽車、電車、地鐵等多種交通工具出行。(2)特點①近代發展緩慢、地區不平衡,受西方列強控制;②新中國成立后,發展迅速、不斷完善;許多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1.環境污染工業化之后,倫敦的工廠如雨后春筍,高大的煙囪林立,處處濃煙滾滾,能見度極低?!ㄆ渌鞘校┱缍鞲袼拐f的,“凡是可以用來形容倫敦的也可以用來形容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紀后期的英國,呼吸系統的疾病,特別是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和氣喘等,已成為非常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1873年、1880年和1892年,倫敦相繼發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霧事件,先后奪去了1800人的生命。2.貧富分化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19世紀,城市的工人住房擁擠昏暗,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干凈水源。3.交通擁堵私人汽車的普及,使交通擁堵成為城市的普遍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居住區與工作區逐漸分隔,為解決遠距離出行的交通問題,人們越來越依賴汽車。4.發展中國家2005年居住在平民窟的人口比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達到62%,在南亞達到43%。人口的擁堵、貧富差距的懸殊,伴隨的還有犯罪率的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發展中國國家同樣經歷著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富矛盾等問題。與此同時,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課堂練習:見配套課件。課堂小結:中國和世界的城市化必由之路1.與工業化協調發展。2.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科學決策、統籌城鄉規劃。4.以人為本,改善人居環境。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本課可以聯系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補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教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doc 2024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11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教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