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學段 高中 年級 高一年級使用教材 歷史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課程標準 要求 1.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單元主題 世界古代文明的產生是多中心,各有特色且相互間的早期聯系課時名稱 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單元課時 2單元概述1.主題名稱 世界古代文明的產生是多中心,各有特色且相互間的早期聯系2.主題概述 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社會分工與社會結構日趨復雜,人類逐漸邁向文明時代。最初的文明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由于歷史環境的不同,西亞、埃及、印度、中國和希臘等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格局。農耕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崛起,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區域逐漸連接起來。不同地區的文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加強交流,并相互影響。漢朝與羅馬帝國建立了經濟和文化聯系。 【核心概念】 古代文明:文明是人類社會一切生產活動的總概括,是指一定時期某個地區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即總生產力水平。農業與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社會分工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階級的分化,使人類走向文明成為可能。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別產生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 古代世界的帝國:原本來自古羅馬的執行權,即羅馬官員的行動區域,后來演化為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裝征服統治其他部落或者部群建立的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如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等。類似的擴張行動有時被稱為“帝國主義”。3.主題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世界史的知識是有一定好奇的,且學生在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均已學習過本課大部分內容,對“古代文明的多源產生、多源發展與早期交流”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高中這一課知識繁雜,且學生基礎不均衡,對于世界地理的認識相對薄弱,學生思維能力有差異。高中教材相比初中教材有如下變化: 變化1:高中教材增加了“人類文明的產生”一目,從唯物主義角度闡釋人類文明產生的一般規律。 變化2:高中教材將古代亞非與歐洲文明古國合在一起講述,強調兩者的內在關聯,突出文明多樣性。 變化3:高中教材突出了古代文明的擴展與交流,體現了各帝國在矛盾沖突與和平交往中的互動溝通。4.單元教學目標 能夠運用唯物史觀理解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條件和方式;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能夠運用時空觀念了解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的文明擴展情況,認識人類文明擴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了解古代世界帝國的建立及鞏固措施、影響,認識世界政治文明的演進;掌握古代文明交流的總趨勢、表現、重要方式。5.單元內容結構課時教學設計:《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是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共2目,分別是人類文明的產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人類文明的產生一目共三段,從生產力的角度闡釋了社會生產發展導致了文明的產生。第一段介紹了早期人類的生產情況——最初的農業和畜牧業逐漸發展并傳播開來,第二段闡述了農業發展對手工業、商業和定居生活的影響,第三段講社會分工和生產率的提高推動了國家的形成。通過對文明產生的前提、歷程和標志來說明人類社會是如何邁向文明時代的。文明在縱向發展中從低級走向高級。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一目,分別介紹了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臘文明的發展特點。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通過對五大古代文明的時空分析、特點概述,橫向進行對比,體現文明的多元性。人類文明的產生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文明的前進。人類文明豐富多彩,在不同的時空條件和歷史背景下形成多元特征,辯證認識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課時學情分析:學生對于世界史的知識是有一定好奇的,且學生在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均已學習過本課大部分內容,對“人類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高中這一課知識繁雜,且學生基礎不均衡,對于世界地理的認識相對薄弱,學生思維能力有差異。因此根據學生情況制定預習學案,通過對學生預習問題的收集把握學生的程度。課時素養目標:通過識讀地圖,了解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條件和過程,把握人類早期文明的特點;通過閱讀史料能夠認識古代典型文明的基本社會風貌。通過閱讀史料和對比分析,理解各文明發展的不同特點,并能夠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和歷史背景。通過對文明產生過程的分析,理解生產力發展是如何推動文明演進與發展的;通過對不同時空條件對文明發展的影響,理解文明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規律;通過多角度對比文明古國的多元特征,尊重多元文明,啟迪公民意識。課時重難點:學習重點:分析、認識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與其時空條件的關系。學習難點:理解文明的產生,認識文明多元特點的形成條件。課時教學過程:導入:什么是文明?以文明的含義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文明是什么。探究任務1:文明的產生1.觀察《農業和畜牧業的主要起源地》一圖,從中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農業起源于哪些地區?有哪些作物?為什么在這些地區?)獨立起源;基本集中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因為陽光和雨水充足;出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從中能獲取什么信息?(世界主要文明發源地有哪些?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最早的文明同農業的起源區高度重合。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美洲文明的產生時間,得出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文明前提。通過對兩張圖的對比,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引導學生得出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2.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么影響?學生根據所學和書上古代西亞文明的起源這則歷史縱橫的材料,說明文明產生的過程,繪制文明產生過程圖。設計意圖: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文明產生的過程分析具體古代早期文明?!?br/>探究任務2:古代早期文明以古代西亞文明,教師與學社鞥共同分析其地理條件、發展歷程以及典型成就,并形成表格。教師重點講解《漢謨拉比法典》和《吉爾加美什史詩》。根據古代西亞的表格制作方式,學生自主完成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的表格梳理。在梳理過程中,教師重點講解古埃及法老的地位、古希臘文明中雅典和斯巴達的政治。通過歷史縱橫關于洪水傳說的介紹以及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洪水》,引導學生理解早期文明之間雖獨立發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影響。設計意圖:根據表格引導學生總結古代早期文明的特征,得出古代早期文明的多元特征。探究任務3:文明的多樣性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通過兩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文明多樣性的原因。思考點1: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為什么?以古代西亞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為例。通過具體分析兩種不同文明的自然地理條件,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是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中的部分島嶼,這里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而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梢耘袛喑鲎匀坏乩項l件是影響不同文明形成多元特征的因素之一。思考點2:在相似的地理條件下,大河文明之間仍呈現多元特征,為什么?以古代西亞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為例。結合所學,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影響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文明不同特征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猖獗的洪水呀,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使大地顫抖……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蘇美爾詩歌向你致敬,尼羅河,你來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隨者歌唱!——古埃及詩歌材料二:埃及是一個長時間處于同一王朝統治下的統一的大河流域國家……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運,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羅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平緩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極為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上)》地理因素:自然屏障;交通方便;河水泛濫;周期穩定;人文因素:整體環境更安定;人們樂觀自信;法老地位神圣;信永恒。設計意圖:使學生深刻理解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因素對古代早期文明的影響。受地理和歷史條件影響,古代文明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板書設計:小結:通過板書梳理,理解文明產生的過程和標志,能夠分析古代早期文明的特點及其典型成就。能夠意識到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為學習本單元第二課打下基礎。作業:20世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公元前8—前3世紀稱作“軸心時代”。他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印度和希臘都產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們對如何治理國家、人與人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這個時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創造,深刻影響了此后各個文明的發展。探究“軸心時代”的不同文化和思想,并分析其背景因素和帶來的影響。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