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第四單元中的第一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上接《走向整體的世界》(主要內容是全球航路的開辟和“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下啟《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知識體系的層面來講,是西歐封建社會后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推動了地理大發現和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并反過來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斷掃除思想障礙并提供技術支持(如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思想上和技術上的準備;更為重要的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導,也影響到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從單元內部來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這一單元共包括兩課,分別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從知識體系方面,這兩課是有密切聯系的:西歐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14-18世紀,西歐相繼發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些運動旨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解放人們的思想;近代科學的興起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17-19世紀,資產階級在一些國家相繼進行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英國、美國和法國走在前面。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展,俄國、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資本主義制度。因而,將《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一課講透徹是十分必要的,一來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本身意義重大,它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是人的解放的重要一環;二來,思想解放為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乃至工業革命都有極大影響,所以,《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也是人類精神解放的重要一步。學生情況分析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文藝復興》兩課(參照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因而對本課的內容有了部分了解。在生活經驗方面,少年學生天真善良、正義感強、積極向上、富有同情心、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這與人文主義精神不謀而合。綜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年齡特點、人生經驗,他們完全可以順利接受這一課的內容。少年學生好奇心強,善于表現自己,渴望得到認同和贊美,因而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安排學生展示的環節,既能增強學習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課前可以讓學生參與備課,鼓勵學生搜集與本課相關的史料,并擇優展示,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才是課堂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并樂于分享的好品質。但本課中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中的相關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難度限相對較大,首先因為初中沒有涉及過,其次這兩場運動中的基本主張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聯系較少,且本身這些內容也比較枯燥難懂,因而啟蒙運動應該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教學目標了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的概況:發生的時間、地區、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張、該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指導精神。(時空觀念)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脈絡(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西方人文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唯物史觀)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與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淵源(歷史解釋)明確西方人文主義精神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精彩,文明只有交流互鑒才能推動世界進步。(家國情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際視野)人文主義精神強調人的中心地位,樹立人的尊嚴和自信,是歷史的巨大進步;過分強調人為中心也帶來一些問題,以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教學重點和難點本課教學重點: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本課教學難點:理解啟蒙運動思想家的政治主張、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與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關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經過文藝復興:張揚人性宗教改革:信仰自由科學革命:探索世界啟蒙運動:構建理性王國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探源根植于古希臘羅馬文化中資本主義經濟的推動外來文化加持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產生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give until it hurts,or go straight to hell 》配合圖片展示教會控制下中世紀西歐的情況。 觀看視頻和分析圖片 用“中世紀控制下的西歐社會”做導言既銜接了《中古時期的歐洲》一課,又同本課的主旨“人文主義思潮”(使人擺脫教會控制)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會加深學生對思想解放運動偉大意義的理解。第一部分:觀瀾 潮起——文藝復興(一)介紹文藝復興的基本情況:時間、地區、主要代表人物。(二) 文藝興之潮的寶貴財富展示文學三杰作品選段2、展示藝術三杰創作的圣母形象與中世紀教會控制下創作的圣母形象,二者形成對比。問題設計:(1)但丁的《神曲》肯定、贊美了什么?(2)彼特拉克描繪了什么意象?表達了什么理念?(3)薄伽丘認為哪些人愚蠢?他肯定了什么(4)文學三杰共同表達了什么理念?(肯定人的情感、欲望,肯定人性,沖擊教會的禁欲主義)(5)同學們更喜歡哪個時期的圣母像?哪個時期的圣母像更像人間的母親?請說明理由。3、對比研究——文藝復興與古希臘羅馬文化展示古希臘先哲和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對個人欲望的看法,形成對比。問題設計:對比并分析古希臘學者與文藝復興學者的言論,說明異同。有人認為文藝復興中的“復興”是指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文藝復興是否僅復興古典文化而已?4、小結:文藝復興思潮留下的財富文藝復興是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它釋放人的欲望、沖擊教會的禁欲主義、解放人性,為宗教改革運動奠定基礎。二、潮流——宗教改革(一)概要介紹宗教改革的基本情況:時間、地區、主要代表人物、主張(二)(教師簡要介紹馬丁·路德改革概況后)解讀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條論綱》的關鍵條目(師生共同完成):“贖罪罰應與自恨、即真正的內心懺悔同步進行,直到進入天國。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教皇是當今的富中之富,他為什么……不掏自己的腰包來建造圣彼得教堂呢?”——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問題設計 :馬丁·路德這三條論綱分別表達了什么理念? 三、潮漲——近代科學革命教師介紹近代科學革命中部分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性成果: 問題設計 :三位科學家的成果對教會有何影響? 四、潮涌——啟蒙運動 (構建理想的新世界)(一)概要介紹啟蒙運動的基本情況:時間、地區、“啟蒙”一詞的內涵、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基本主張并展示一張啟蒙運動時期法國沙龍文化的油畫(二)解讀主要啟蒙思想家對于未來理想國家的構建 展示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伏爾泰《哲學通信》、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相關內容。(文字加錄音) 1、學生小組代表至講臺前講解文藝復興的概況。2、師生共同賞析文學三杰和藝術三杰的作品。分析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1、學生小組代表代到講臺上完成講解2、教師簡介馬丁·路德改革概況3、師生共同分析《九十五條論綱》中的部分條目學生小組代表至講臺前講解。學生閱讀并聆聽啟蒙思想家們的言論,然后進行分析。 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解讀史料的能力、觀察與提取有效信息、歷史解釋的能力。使學生比較全面了解文藝復興運動,明確文藝復興并非是單純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借助古典文化提出新的理念,是對古典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探討這個問題更為后面探尋資本主義發展與思想解放運動之間的關系埋下伏筆。第一部分,通過請學生介紹歐洲宗教改革的基本情況,既了解學生的預習成果,也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地圖展示宗教改革的基本情況,也能強化學生的時空觀。第二部分,一手史料解讀,更真切地理解馬丁·路德的主張,并與文藝復興時期形成一個遞進關系:文藝復興釋放的是人的欲望和人性,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而宗教改革是讓人的精神自由、思想解放,幫助西歐民眾在精神上擺脫教會的控制,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反映出思想解放的浪潮越來越猛烈,對教會的沖擊也越來越強。日心說、牛頓力學定律以及進化論沖擊了教會的神學世界觀,使教會的權威受到毀滅性沖擊,教會的統治土崩瓦解,并且牛頓的力學定律也為工業革命的爆發提供了科學理論的準備,這是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基礎上對教會的更猛烈沖擊,是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使學生深切體會人類的巨大能量,加深對人文主義精神的認識,體會到作為“人”的自豪與自信。對于學生來說,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很難理解。通過請同學為每段文字材料配音的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再通過教師的適當解讀、啟發,使學生能理解主要啟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張,體會幾百年前的前輩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思考和關懷。第二部分:聽濤 潮來——探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之因根植于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問題設計:古希臘先哲們研究的共同對象是?體現了什么精神?與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人文主義思潮有何關系?(二)學習探究:資本主義經濟與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精神)的關系1、展示時空坐標軸2、展示學者研究成果學習探究:西方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展示同學搜集到的文獻問題設計:(1)區分一手、二手史料(2)在研究過程中應如何利用兩類史料? 2、展示同學搜集到的部分史料(1)16世紀歐洲引進的中國書籍(部分)問題設計:單憑這一史料,能否得出“西方人文精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結論?(2)啟蒙運動學者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設計:啟蒙運動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持什么態度?這幾則史料能否說明西方人文精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3)后世學者對于“西方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問題設計:(很多后世學者都認為西方的人文精神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這里選取英國學者李約瑟作為代表)后世學者的觀點說明什么問題?通過以上三則史料(16世紀中國書籍大量涌入歐洲、啟蒙思想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普遍呈贊美的態度、后世學者的研究成果)能否證明西方人文精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探究過程給大家的啟示?(4)本探究小結: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是根植于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并且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因而我們可以說;西方人文主義精神不獨屬于歐洲,而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過渡:人文主義浪潮很快就涌向全球,產生了深遠影響。啟蒙思想家們播下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三權分立的種子,在全世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二、潮往——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指導世界范圍內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用地圖配合典型圖片展示):北美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日本明治維新、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等。三、潮退?——對“后人文主義”的討論過渡:感謝人文主義,讓我們擺脫神的世界,發現人的力量,構建人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但人文主義強調人的中心地位,也帶來一些問題:如環境問題;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似乎也在威脅人類的中心地位,因而后人文主義者提出“去人類中心化”。展示當今人類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提出“后人文主義”的觀點問題設計:什么是“去人類中心化”? 是否同意“去人類化”的觀點? 人類該如何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如何走出困境? 小組合作來解讀時空坐標軸并嘗試找出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選派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分析結果。 展示學生搜集到的部分史料,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實證意識。設計時空坐標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分析并解釋西方人文精神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歷史解釋)的基本素養。通過以上的資料,能得出“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是同步發展并相互促進。通過學者的研究成果印證學生的分析,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對“西方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一探究,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論從史出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歷史研究思維。得出“西方人文精神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這一結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全球視野,也增強學生對于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自然地融入了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地圖配合典型圖片,強調時空觀念和史料的應用,既說明了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世界性影響,又為下一課《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做了鋪墊。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使學生形成全球視野,關注現實問題、關注人類命運。通過“人類該如何解決當前問題,如何走出困境”這一問題的解答,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但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并非讓學生解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也非本課的教學目的,而是讓他們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三、拾貝:本課總結課堂小結 本課師生一起“觀瀾”,了解了歐洲四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概況以及各場思想解放運動的特征,從而得出結論: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是人文主義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是精神上匍匐在上帝腳下的人到站立的人的過程,打破神的世界、創造人的世界的過程。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人文主義思潮是根植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資本主義的推動下不斷豐富發展并受到外來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加持。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中的人文主義指導了世界范圍內的民族民主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但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中心也帶來環境問題,人工智能、大數據也有取代人的傾向;面臨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中心,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其他非人類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和諧共處,構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以,人文主義之潮沒有退去,人類應該踏浪前行。教學反思歷史教學的立意應該是基于一課時的教與學而形成的蘊涵思想性和價值判斷并統領全課的歷史見解,同時也可以提供一種釋史的視角。本課的立意為讓學生了解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脈絡、人文主義精神對人類的重大意義以及在新的形勢下傳統人文主義該何去何從。這樣設想既考慮到知識層面,更是重點考慮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對整個人類命運的關注、對于解決現實問題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具體的操作層面,我選擇了“潮”作為意象,來象征不同的思想解放運動,來凸顯人文主義浪潮的力量。新課標歷史教學的核心訴求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而不僅僅是指向知識的。所以,本課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首先,本課中地圖、時空坐標軸的使用,給學生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時空定位。其次,在 “探討資本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關系”這一環節中,設計了時空坐標軸,清晰展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在時間上的關系,旨在引導學生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歐洲思想解放運動、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好地分析出二者的關系是“同步進行,互相影響”,再通過展示學者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明二者確實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幾大素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生反饋出的效果很不錯,兩名學生在講臺上相互配合,流暢地向全班同學分析了圖表并有理有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贏得同學的熱烈掌聲。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還踴躍點評兩名同學的分析和解讀,認為他們的分析條理清晰、有理有據(論從史出)、邏輯縝密、透過現象看本質等,可以說同學們通過這個環節也鍛煉了一定的史學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學生的成長:合作探究、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也看到學生的無限潛力,從而增強了自己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責任感。第三,“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一環節則側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并融入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在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自豪感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這一環節,通過辨別一手和二手史料、“在歷史研究中應如何對待一手二手史料”等小環節來鍛煉學生辨別不同史料、處理不同史料的能力;通過“啟蒙運動前中國典籍大量流入歐洲”、“啟蒙思想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有了解并大多持贊美態度”、“后世學者研究成果認為啟蒙運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三重證據,層層遞進、相互印證,得出“西方人文主義精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結論,從而加深學生對“孤證不立”的理解和認識。在邏輯關系方面,由于西方人文主義精神受到外來文化(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的影響,因而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從而可以自然引出下面的環節“人文主義浪潮涌向全球”,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第四,在“人文主義浪潮涌向全球”環節,加深學生對于習主席“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一論斷的理解。在“潮退?后人文思潮興起”這個環節,設計兩個問題:面對傳統人文主義精神帶來的問題,是否應“去人類中心化”?面臨困境,人類該如何解決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探討,加強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的回答令人驚喜,有同學認為應該“去人類中心”,把人類和自然界放到同等的地位,做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有同學認為不應該“去人類中心”,因為人類比自然界其他物種來說,有智慧、理智、憐憫之心,并且在過去的歷史中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和美好的世界,因而以為人類為中心會讓未來世界更加美好和諧等等。學生的認知呈現出了一定的沖突性,但在學生回答中,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那種屬于人的包容、智慧和作為人的自豪和自信,這也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在如何解決現實問題方面,學生也給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真切的感受了他們的智慧、責任擔當以及人性的偉大,我真心相信,在人類的努力下,問題會解決,世界會更美好。執教這節課,學生讓我獲益良多,真切體會到“教學相長”。第五,由于本課內容十分豐富、教學時間有效,所以在基礎知識層面我做了很大的舍棄,僅保留了“人文主義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主線,和各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概況。舍棄了文藝復興發生的原因、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宗教改革中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的內容、宗教改革在推動歐洲民族國家形成方面的作用、科學革命的顯著特征(重觀察實驗等,與中國傳統科技有顯著區別)、啟蒙思想家康德、亞當·斯密、休謨等人的主張,人文主義大師們捍衛真理的精神、對西方“理性主義”局限性的分析等內容。以上內容的舍棄,我感到很遺憾,課時緊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己能力、經驗不足,沒能把其中的部分內容融入進去。我想到的補救方法是:在下一課時中補充上,其中相對重要的內容以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